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5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特点,探讨影响中青年女性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疑诊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检查的55岁以下女性患者42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17例和非冠心病组203例。分析5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多因素分析影响其冠心病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冠心病组的典型缺血症状(88.0%比36.0%)、心电图缺血改变(55.3%比26.2%)、绝经(58.1%比38.9%)、高血压(71.4%比40.9%)、糖尿病(35.0%比12.8%)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均为P0.05)。冠心病组体质指数、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尿酸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均为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5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低HDL-C血症、高胆固醇血症、BMI≥25 kg/m~2。冠状动脉病变以前降支病变多见(86.2%),影响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因素为糖尿病。结论 5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低HDL-C血症、高胆固醇血症、BMI≤25 kg/m~2。冠状动脉病变以前降支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旋磨与球囊预扩张后植入药物支架对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PCI治疗的冠状动脉重度钙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旋磨术后支架植入(旋磨组,32例)和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对照组,40例),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治疗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危险因素。结果旋磨组平均支架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3.25(3.00,3.50)mm比3.00(2.81,3.25)mm,P=0.002]。旋磨组球囊预扩张次数、预扩张最大压力、球囊后扩张次数和后扩张最大压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磨组术后管腔直径大于对照组[(3.34±0.28)mm比(3.15±0.27)mm,P=0.005]。旋磨组手术即刻成功率(96.9%)大于对照组(92.5%),总MACCE发生率(9.4%)低于对照组(2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手术史[危险比(RR)为1.155(95%CI 0.030~0.691,P=0.015)]及球囊预扩张最大压力[危险比(RR)为2.326(95%CI 0.721~0.988,P=0.035)]是6个月内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YNTAX评分为23~32分的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旋磨术有提高手术即刻成功率、降低短期不良事件的趋势,PCI手术史、球囊预扩张最大压力是6个月内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晚期贴壁不良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2005年2月至2007年3月因ACS(ACS组,54例)和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83例)行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并于1年后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患者,检测支架晚期贴壁不良发生率,并观察血管内超声检查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 所有137例患者219处病变中,16例患者25处病变检测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25处晚期支架贴壁不良中AC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处(22.2%)和5处(3.9%)(P<0.001).两组患者参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参照血管和支架段血管管腔面积和新生内膜面积均相似,但ACS组患者支架段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5.34±5.44)mm2比(13.83±4.51)mm2,P=0.026]、支架段血管外弹力膜面积与参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比值(1.13±0.22比1.02±0.18,P<0.001)、斑块和中膜面积[(8.43±3.93)mm2比(7.01±2.93)mm2,P:0.002]较对照组明显增大.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S(OR=6.477,P<0.001)和支架长度≥23 mm(OR=3.680,P=0.025)为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内超声检查后临床随访1年,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后,ACS患者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更多发生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然而随访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束支传导阻滞(BBB)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01至2013-12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ACS患者6 429例。根据出院诊断中是否包含BBB,将患者分为BBB组(n=159)和非束支传导阻滞(NBBB)组(n=6 270),分析比较两组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并评估BBB与行PCI的ACS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BBB组患者年龄较NBBB组更高[(62.97±11.37)岁vs(58.26±10.36)岁],体重指数更低[(25.31±3.02)kg/m2 vs(25.89±3.20)kg/m~2],肾小球滤过率[(86.89±16.15)ml/min vs(91.05±15.53)ml/min]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9.27±9.86)%vs(62.37±7.36)%]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其余基线指标以及冠状动脉造影与介入治疗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年随访时,BBB组的心原性死亡(2.5%vs 0.7%)和支架内血栓形成(3.1%vs 0.8%)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BBB组(P均0.05),其余MAC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但经倾向性评分调整后,2年随访时两组的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B组中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与NBBB患者在所有MACCE发生率上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回归分析提示,合并BBB与PCI后ACS患者临床结局无明显关联。结论:对于行PCI的ACS患者,BBB并不是远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收治行PCI的CTO患者195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117例、中年组(45~59岁)773例和老年组(≥60岁)1061例。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相关资料及住院结果均来源于我院心内科冠心病PCI数据库。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在男性比例(100.0%比91.2%比66.4%,P0.001)、体重指数[(26.9±3.6)kg/m2比(26.3±5.0)kg/m2比(25.2±3.7)kg/m2,P0.001]、吸烟者比例(73.5%比68.6%比47.2%,P0.001)、饮酒者比例(45.3%比43.9%比27.0%,P0.001)、肌酐清除率[(129.6±34.5)ml/min比(110.2±32.7)ml/min比(83.7±28.6)ml/min,P0.001]、血三酰甘油[(2.75±2.88)mmol/L比(2.52±2.27)mmol/L比(1.96±1.32)mmol/L,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1±1.19)mmol/L比(2.36±0.95)mmol/L比(2.32±0.89)mmol/L,P=0.011]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青年组均为最高值;而不稳定型心绞痛者比例(61.5%比78.8%比75.1%,P0.001)、高血压病者比例(52.1%比54.5%比66.1%,P0.001)及卒中病史者比例(0.0比6.3%比10.0%,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青年组均为最低值;病变血管支数[(2.19±0.76)支比(2.19±0.77)支比(2.30±0.73)支,P=0.005]及CTO闭塞时间[(11.7±2.8)个月比(26.3±8.6)个月比(26.7±8.4)个月,P=0.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青年组均为最低值;靶血管成功率(86.8%比89.0%比84.1%,P=0.009)、完全血运重建率(40.2%比36.6%比31.5%,P=0.026)和平均支架直径[(2.90±0.28)mm比(2.84±0.28)mm比(2.82±0.28)mm,P=0.0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CTO血管分布、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值、CTO病变长度、CTO病变直径和CTO病变特征(刀切状CTO、CTO存在桥侧支和CTO病变近端有分支)、对比剂剂量、CTO手术时间、平均支架数和平均支架长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青年CTO患者具有典型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且可能由于病史时间较短,使其具有较高的靶血管成功率和完全血运重建率。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应贯彻于疾病预防的始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明确诊断为ACS的138例绝经后女性住院患者与259例男性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绝经后女性ACS患者发病年龄大[(62.75±8.62)岁比(56.29±10.20)岁],发病到就诊时间长[(132.30±39.56)h比(105.96±42.01)h],出现典型胸痛症状者较少(女性68.84%,男性81.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②绝经后女性ACS患者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女性组分别为44.93%、78.99%;男性组分别为22.01%、6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③绝经后女性ACS患者选择手术治疗(PCI或CABG)者少于男性组(53.62%比66.02%).造影提示女性组重度或闭塞病变较男性组发生率高(54.05%比45.03%),多支病变较男性组发生率高(78.38%比60.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ACS患者发病症状不典型,冠脉病变较重,其范围及严重程度与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积极诊治率低,需加强对绝经后女性ACS患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未绝经女性患者冠状动脉事件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未绝经女性患者冠状动脉事件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7年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诊治的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47例,已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172例和未绝经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女性患者(non-AS CAD组)18例的临床表现.结果 (1)与已绝经冠心病组比较:未绝经冠心病组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较低(均P<0.01),既往发生胸痛较少(14.9%比82.6%,P<0.01),冠心病危险因素个数较少(1.04±0.98比2.21±0.10,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较多(83.0%比48.8%,P<0.0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以单支病变为主(70.2%比29.1%,P<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Gensini评分)较低(10.5±7.2比56.5+27.0,P<0.01);logstic回归发现,肥胖是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OR =3.655,95%CI:1.15~11.59,P=0.028).(2)18例non-AS CAD患者占疑诊冠心病未绝经女性患者中的28%,其中16例以ACS起病.与未绝经冠心病组比较,血生化指标、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较已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少,冠心病危险因素少;既往发生胸痛较少,以ACS起病多见;肥胖是独立的危险因素.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也是引起未绝经女性患者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60岁老年糖尿病(DM)合并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的≥60岁DM合并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63例(DM组)与≥60岁非DM合并非ST段抬高ACS患者77例(对照组),确诊后2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病变,术中仅对"罪犯"病变介入干预.残余狭窄≤20%,前向血流TIMI 3级为手术成功标准;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为随访终点.结果DM组PTCA 支架植入71枚,对照组PTCA 支架植入71枚,直接植入支架8枚,手术成功率(93.7%对97.4%,P>0.05);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率(88.9%对94.8%,P>0.05);无急性闭塞和死亡病例.相同方式随访DM组47例及对照组59例2~14个月,平均(8.6±3.5)个月,心绞痛复发率(48.9%对32.2%,P>0.05);无致死性AMI及心脏性猝死发生;对DM组29例、对照组33例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罪犯"病变的再狭窄率(31.0%对21.2%,P>0.05);DM组再狭窄者6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再次支架植入,2例继续接受药物治疗,1例因心功能恶化于介入治疗后3个月死亡;非DM组2例接受CABG,4例再次PTCA,其中3例再次植入支架,1例接受药物治疗.结论在人力和设备有保障的心脏介入中心,对老年DM合并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手术安全、有效;随访期内,DM组再狭窄率及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比对照组略高;急诊介入干预"罪犯"病变是老年DM合并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可选择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ACS患者845例,其中女207例(女性组),男638例(男性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所有临床资料,建立冠状动脉造影数据库,规律随访,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组患者年龄[(60.3±9.8)岁比(55.8±10.3)岁,P0.001]、发病到首次就诊时间[365(14,460)d比60(5,1095)d,P0.001]、疾病加重到就诊时间[168(24,360)h比96(9,360)h,P=0.007]、高血压病(70.0%比52.5%,P0.001)、血脂异常(63.3%比53.4%,P=0.013)、2型糖尿病(32.4%比21.2%,P0.001)比例等显著高于男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因心脏事件再入院、入院48 h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入院时白细胞升高、B型脑利钠肽100 pg/ml、左心室肥厚均为影响AC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HR值分别为4.590、4.174、2.861、2.199、3.503(均P0.05)。结论女性ACS患者较男性初始患病年龄大,就诊延迟更为明显,合并高血压病、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率高,但女性与男性患者远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的危险因素,同时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flowmedi-ateddilation,FMD),并探究其与CSFP的关系,FMD与平均冠状动脉TIMI血流帧数计数(mean TIMI f rame count,m TFC)、出现CSFP冠状动脉血管支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心绞痛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40%且m TFC27帧患者52例为CSFP组。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40%并且血流正常者4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血生化指标、FMD水平。结果 CSFP组胱抑素C(Cys-C)明显高于对照组[(0.9±0.1)mg/L比(0.8±0.1)mg/L,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SFP组FMD显著低于对照组[(4.7±2.3)%比(5.9±2.2)%,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FP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在前降支[(45.6±14.3)帧/s比(23.5±5.9)帧/s,P0.001],TIMI帧数计数在回旋支[(32.0±10.4)帧/s比(18.0±3.9)帧/s,P0.001]、右冠状动脉[(36.7±15.0)帧/s比(18.2±4.3)帧/s,P0.001],及m TFC[(38.1±11.1)帧/s比(19.9±3.7)帧/s,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FP组患者FMD与m TFC负相关(r=0.330,P=0.001)。CSFP组患者3支慢血流现象FMD[(4.17±2.01)%比(6.34±2.69)%,P=0.037]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CSFP可能反映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为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03-2014-01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符合ACS诊断标准并经过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植入术的1 269例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相关病史及血管造影结果,按性别、年龄血脂水平分组,对其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ACS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0±8.5)岁,男性(62.3±11.2)岁,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P0.05);ACS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而有吸烟史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女性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平均值均高于男性患者(P0.05),LDL-C/HDL-C比值与之相反(P0.05);女性ACS患者HDL-C水平正常的比例均高于同龄组男性,男性HDL-C降低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5),而HDL-C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无明显相关性(P0.05);年龄55岁患者中non-HDL-C3.37mmol/L组和non-HDL-C≥3.37mmol/L组有显著性别差异(P0.05),而年龄≤55岁患者无此差异(P0.05),non-HDL-C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亦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结论:年龄≤55岁的女性ACS发病率低于同龄组男性,当年龄55岁时,女性ACS的发病率显著升高;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对女性ACS患者的影响高于男性,而吸烟史对男性ACS患者的影响则高于女性,家族史和体重指数无明显性别差异;ACS患者血脂紊乱存在性别差异;HDL-C和non-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无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0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支架植入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基础上加用裸金属单纯支架植入]与DCB组(PCI治疗基础上加用紫杉醇DCB)。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术后9个月靶病变分支最小管腔内径(MLD)、直径狭窄率,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 (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与支架植入组比较,DCB组术后MLD[(1.66±0.29)mm比(2.04±0.32)mm]、术后9个月MLD [(1.40±0.46)mm比(1.75±0.53) mm]均显著扩大(P均=0.001)。术后9个月,DCB组再狭窄率(4.0%比18.0%)、MACE发生率(8.0%比24.0%)均显著低于支架植入组(P均<0.05);两组LLL、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TL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DCB可显著扩大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其不同亚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临床病情,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ACS组(88例)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5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32例);对照组(42例)为冠状动脉正常患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法(HPLC)测定血浆ADMA、L-精氨酸(L-Arg)含量.比色法测定HDL-C、TC、TG和尿酸(UA).结果:ACS组血浆ADM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5.18±1.32):(3.70±1.32)μg/L,P<0.01],血浆L-Arg/ADMA浓度比低于对照组(1.64±0.60:2.49±1.79,P<0.01).血浆L-Arg浓度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间分析:AMI亚组血浆ADM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5.60±1.46):(3.70±1.32)μg/L,p<0.01]和UAP亚组[(5.60±1.46):(4.93±1.22)μg/L,P<0.05],血浆L-Arg/ADMA浓度比值低于对照组[(1.57±0.79):(2.49±1.79),P<0.01];UAP亚组血浆ADMA浓度高于对照组[(4.93±1.22):(3.70±1.32)μg/L,P<0.01],L-Arg/ADMA浓度比值低于对照组[(1.67±0.45):(2.49±1.79),P<0.01];血浆L-Arg浓度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ADMA与HDL-C、TC、TG、UA浓度无相关性.结论:ACS患者血浆ADMA浓度显著升高,血浆L-Arg/ADMA浓度比值显著降低,ADMA浓度升高是ACS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高尿酸血症对合并高血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怀疑ACS而行PCI术并且确诊为ACS合并高血压的422例患者,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08例)及血尿酸正常组(21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随访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对血清尿酸(sUA)与1年内总MACE事件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尿酸水平与临床预后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量效关系,并对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以全因死亡为结局事件,分析两组患者1年内累积生存情况。结果 与血尿酸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非罪犯血管闭塞更为常见,而且Gensini评分也更高(P<0.05)。在1年内发生的MACE事件结果中,全因死亡、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行PCI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和总MACE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仍是1年内总MACE事件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总MACE事件发生率随着sUA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另外,与血尿酸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中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累积生存率显著下降(Log-rank检验,P=0.043)。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合并高血压的ACS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PCI术后1年内总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高尿酸血症患者有着更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瘦素、抵抗素水平变化及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的患者95例作为ACS组,另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95例作为对照组。ACS组根据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43例)、双支组(33例)、三支组(19例)。所有患者检查脂联素、瘦素、抵抗素水平及生化检查。结果 ACS组抵抗素[(4.63±1.44)μg/L vs(2.42±0.93)μg/L,P=0.017]、瘦素[(9.60±1.39)μg/L vs(6.70±1.38)μg/L,P=0.00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脂联素[(8.99±1.66)μg/L vs(12.11±1.97)μg/L,P=0.00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着病变支数增多,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瘦素、抵抗素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的脂联素OR=0.078,95%CI:0.017~0.364,P=0.001;抵抗素OR=16.56,95%CI:2.298~119.280,P=0.005;瘦素OR=7.17,95%CI:1.594~32.261,P=0.010。结论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在诊疗ACS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01月~2013年12月在兰州石化总医院诊断为ACS,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389例,其中高尿酸血症患者82例为高尿酸血症组,余尿酸正常者为正常尿酸组(30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情况以及PCI后再狭窄的发生。结果:与正常尿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41.04%比58.54%)、Killip>Ⅰ级(16.61%比26.83%)、多支病变(50.16%比64.63%)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高尿酸血症组PCI后再狭窄率显著升高(9.12%比15.85%,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后再狭窄率有密切关系,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分析冠状动脉(冠脉)真性分叉病变边支血流储备分数处于临界值时不同治疗策略对患者的影响。方法:64例冠脉左前降支和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并且边支血流储备分数处于临界值(0.75~0.80)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分叉病变双支架PCI治疗(双支架组,32例)和主支支架crossover PCI治疗(crossover组,32例),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支架平均直径[(3.44±0.78)mm:(3.42±0.56)mm]、支架长度[(27.71±12.50)mm:(28.04±15.1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双支架组患者植入支架数显著增多[(2.13±0.98):(1.09±0.98),P0.05),术中肝素用量显著增多[(7171.88±1734.89)u:(6 156.25±1 993.69)U,P=0.03],术中造影剂用量显著增多[(230.63±74.70)ml:(152.19±60.52)ml,P0.05],手术时间(96.72±38.76)min:(77.34±1 7.51)min,P=0.012]及住院天数显著延长[(3.63+1.64)d:(2.05±1.07)d,P0.05]。12个月随访,双支架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略高于crossover组,MACE事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结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且边支血流储备分数值处于临界值时给予主支支架crossover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心理应激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心理应激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探讨心理应激是否为诱发AC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临床表现确诊为冠心病的中青年男性患者,分为ACS组(6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组(33例),进行社会心理应激调查,测定其血清白介素(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 (1)心理应激组52例,ACS患者和SA患者分别占78.8%(41例)和21.2%(11例,P=0.009);ACS组有心理应激者明显高于SA组[61.2%(41/67)比33.3%(11/33),P=0.009].(2)心理应激组的血清CRP[(14.82±5.07)g/L比(8.78±4.34)g/L]、IL-6[(101.7±22.2)ng/L比(71.1±23.5)ng/L]及sICAM-1[1(1.41±0.47)mg/L比(0.82±0.37)mg/L]明显高于非心理应激组(均P<0.01);ACS组血清CRP[(18.91±3.12)g/L比(6.20±2.46)g/L]、IL-6[(114.6±15.2)ng/L比(56.4±15.8)ng/L]及sICAM-1[(1.67±0.39)mg/L比(0.63±0.28)mg/L]水平明显高于SA组(P<0.01).结论 心理应激可使体内炎症因子分泌增加,从而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变成不稳定,并通过炎症反应参与了ACS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因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MI记帧法记录各支冠状动脉的TMI帧数,冠状动脉平均TMI帧数>27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33例)和正常组(38例).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问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慢血流患者的各个临床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06±0.25)mmol/L比(1.29±0.33)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3.46±0.54)mmol/L比(2.81±0.80)mmol/L]、体重指数[(26.71±1.78)kg/m<'2>比(24.82±2.53)kg/m<'2>]、吸烟量[(374.24±182.48)支年比(198.68±116.53)支年],慢血流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升高(OR 1.3624,95%CI 1.0172±1.8248,P=0.038)、大量吸烟(OR 1.0067,95% CO 1.0025~1.0109,P=0.0017)为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体重指数升高、大量吸烟作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特点,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选取连续入院的124例ACS患者,记录其各项危险因素,测定血浆BNP水平和LVEF,分析男性(87例)与女性(37例)患者之间、ST段抬高型ACS患者(72例)与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52例)之间以上指标的特点;探讨BNP水平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 (1)与非ST段抬高型ACS组比较,ST段抬高型ACS组中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比例较高[69.4%(50/72)比46.1%(24/52)],BNP水平较高[(314.77±69.63)ng/L比(117.20±22.73)ng/L],而LVEF较低[(54.72%±11.71%)比(64.07%±11.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男/女:33/19比54/18)、平均年龄[(63.1±9.5)岁比(66.0±11.7)岁]、糖尿病病史[16例(30.8%)比20例(27.8%)]、血脂异常病史[4例(7.7%)比13例(18.1%)]及吸烟史[30例(57.7%)比46例(6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女性患者患病年龄晚于男性[(69.9±8.4)岁比(62.6±11.1)岁],具有高血压病史者女性多于男性[73.0%(27/37)比54.0%(47/87)],有吸烟史者女性少于男性[16.2%(6/37)比80.5%(70/87)],BNP水平女性高于男性[(402.84±89.22)ng/L比(159.22±30.57)ng/L],LVEF则女性低于男性[(57.07%±12.67%)比(62.35%±10.8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糖尿病患者比例[25.3%(22/87)比37.8%(14/37)]、高脂血症患者比例[17.2%(15/87)比5.4%(2/37)]及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比例[37.9%(33/87)比51.4%(19/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ACS患者BNP与LVEF呈负相关(r=-0.349,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ACS患者较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高血压患病率高、BNP水平高而LVEF低;女性较男性ACS患者高血压患病率高,BNP水平高而LVEF低。BNP可作为早期评估ACS患者心功能水平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