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院时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8 年 8 月至 2020 年 3 月期间于联勤保障部队第 989 医院进行治疗的 86 例 CHF 患者,出院后随访 12 个月,根据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心血管事件组 45 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 41 例。比较两组患者 NT–proBNP、hs–CRP 和 Hcy 水平,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应用价值。结果:心血管事件组的 NT–proBNP、hs–CRP、Hcy 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HF 患者出院时 NT–proBNP、hs–CRP、Hcy 水平及其联合检测均具有预测其短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价值。结论:NT–proBNP、hs–CRP、Hcy 水平与CHF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均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指标,且三者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分析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血清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降钙素
原(PCT)与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和动态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 2015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期间到郑州
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 63 例 ARDS 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成重度组(18 例),中度组(26 例)和轻度
组(19 例),检测治疗前患者的血清 NT–proBNP、PCT 水平。通过 1 个月的观察治疗,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将其分
为存活组(33 例)和死亡组(30 例),并对轻度组患者入院 24 h,48 h,72 h 的血清 NT–proBNP、PCT 水平进行检
测,根据动态监测特征曲线的线下面积,评价分析血清 NT–proBNP 和 PCT 与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和动态监测的
临床价值。结果:患者死亡率为 47.6 %。重度组患者的血清 NT–proBNP、PCT 水平为(4281.02 ± 6.89)pg·mL-1
、 (1.88 ± 0.20)pg·mL-1, 明 显 高 于 轻 度 组 的(2009.53 ± 3.65)pg·mL-1、(1.47 ± 0.17)pg·mL-1 和中度组的
(3125.57 ± 5.15)pg·mL-1、(1.68 ± 0.12)pg·m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度组患者的血清 NT–
proBNP、PCT 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死亡组患者血清 NT–proBNP、PCT 水平
为(3884.03 ± 7.85)pg·mL-1、(1.85 ± 0.22)pg·mL-1,明显高于存活组的(2897.04 ± 5.69)pg·mL-1、(1.51 ±
0.21)pg·m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轻度组患者入院 72 h 血清 NT–proBNP、PCT 水平与动态监测
曲线的线下面积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血清 NT–proBNP 和 PCT 水平可以预测 ARDS 患者
的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入院后 72 h 血清 NT–proBNP、PCT 水平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回阳汤联合西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 患者外周血N-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肽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7 例CHF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 例及对照组59 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回阳汤治疗。观察2 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 组治疗前后NYHA 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Lee 氏心衰评分、NTproBNP、和肽素、心钠肽(ANP)、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醛固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 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指标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93%,对照组为72.8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NYHA 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NYHA 心功能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Lee 氏心衰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上述2 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LVEF 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上升,LVESD、LVEDD 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LVEF 指标值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 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NT-proBNP、和肽素、ANP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上述3 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TIMP1、醛固醇、AngⅡ及MMP1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上述4 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对照组为10.17%,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回阳汤联合西药治疗CHF,可减轻患者心肌损伤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活素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并探讨其药理作用。方法:通过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7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对比两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92.10%和7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元明显不良反应病例发生。结论:新活素对心力衰竭具有理想疗效,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刘孝文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2022,(3):161-162
目的 探究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76例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NT-proBNP检测,并测量其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NYHA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85例CHF患者(CHF组)及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CHF组NYHAⅡ级、Ⅲ级、Ⅳ级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及LVE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LVEF小于对照组(P0.05);NYHA各分级间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Ⅱ级与Ⅲ级、Ⅳ级LVEDD和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F患者NT-proBNP与NYHA分级和LVEDD呈正相关(r=0.537,0.318,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399,P0.05);治疗后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事件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事件组(P0.01);随NYHA分级增高,事件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 CHF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并与NYHA分级、LVEDD和LVEF相关,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提示预后越差,可为临床诊断、评估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活素在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对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开展时间为2018年4月~2019年5月,实验对象为本院在此期间内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6例,按照抽签法将66例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各33例.参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新活素.治疗后,对比两组病人心功能指标以及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新活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新活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N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7%(P0.05)。治疗前,2组患者NT-proBNP水平、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2组患者LVEF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联合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新活素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NT-proBNP水平,提高LVEF,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五苓散对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CysC及cTnI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五苓散,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N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I,c TnI)以及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含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六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walktest,6MWT)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胸闷、呼吸困难、肺气肿、咳嗽气喘、夜间不能平卧及水肿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且试验组以上各项中医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41/43),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35/43)(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cTnI、CysC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且试验组血清NT-proBNP、cTnI、Cys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P <0.01);治疗后两组患者6MWT和LV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且试验组6MWT和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五苓散可能通过增强运动耐量、改善射血分数以及抑制交感神经减少心肌的能量消耗等机制发挥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使心肌细胞大量坏死、顿抑、凋亡,使心肌工作细胞严重缺失,可直接引发心功能不全,还可启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肌重塑等,引起心力衰竭(心衰)。近年来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非常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肾阳虚证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N末端前B型利钠肽(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参附注射液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加参附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含量均明显降低.但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有一定优势;两组治疗后LVEF、FS、SV、CO、CI等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参附注射液组LVEF、FS、SV、CO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但参附注射液组比常规治疗组更有优势(P均〈0.05或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心肾阳虚证心衰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血清N 末端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 水平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血清NT-pro BNP 水平以及LVEDD、LVESD 均低于对照组(P<0.05); 2 组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 以及二尖瓣心室充盈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 峰) 与晚期心室充盈心房收缩血流速度峰值(A 峰) 比值(E/A) 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CI、LVEF、CO 以及E/A 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左心室的重构,并有效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阳气虚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CHF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静脉输注,对照组加用生脉注射液静脉输注,共2周.治疗前后记录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积分、6 min步行距离、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积分、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LVEF升高,6 min步行距离增加(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积分、6 min步行距离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喘息、疲倦乏力、气短、畏寒肢冷和舌象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LVEF和NT-pro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附注射液对阳气虚型CHF疗效显著,中药注射液仍应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给予新活素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硝酸甘油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肺动脉压(PAP)的变化.结果:新活素组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活素组给药后第1、3、6小时的PCWP、PAP降低值高于硝酸甘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活素治疗AHF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新活素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使心肌细胞大量坏死、顿抑、凋亡,使心肌工作细胞严重缺失,可直接引发心功能不全,还可启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肌重塑等,引起心力衰竭(心衰).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评估肺部超声、膈肌超声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预测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价值。方法:纳入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收治的 90 名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48 h 的患者,自主呼吸试验(SBT)开始后分别用床旁超声测量肺部超声评分(LUS)、膈肌增厚分数(DTF)并送检血清NT–proBNP,成功通过 SBT 1 h 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观察患者撤机结局及 LUS、DTF、NT–proBNP 的预测价值。结果:90 名患者中,68 名(75.6 %)撤机成功,22 名(24.4 %)撤机失败。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 LUS、DTF、NT–proBNP 均与有创通气患者撤机失败有关(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 LUS、DTF、NT–proBNP预测撤机失败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3、0.87、0.82,预测撤机失败的阈值分别为 LUS ≥ 18 分、DTF ≤ 32 %、NT–proBNP ≥ 1374 pg·mL-1,三者联合预测撤机失败的 AUC 为 0.90,较单项指标更高,其灵敏度为 91 %,特异度为 78 %。结论:肺部超声、膈肌超声及 NT–proBNP 能较好的预测撤机失败,三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比单项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西药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 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稳心颗粒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血浆AngⅡ、NT-pro BNP水平及心功能相关指标;记录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情况;并在以上时间点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WT)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6周、12周血浆AngⅡ、NT-pro 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NYHA分级、6MWT距离及MLHFQ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稳心颗粒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6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2周LVEF、LVEDD、LVESD、E/A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稳心颗粒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稳心颗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老年CHF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激活,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血浆N末端脑钠肽体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P〈0.05),血浆NT—proBNP显著降低(P〈0.05)。结论真武汤与常规西药治疗cHF具有协同作用,改善心功能及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同时能改善CHF的心室重构。真武汤对血清NT—proBNP水平的抑制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7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者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芪苈强心胶囊,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mBNP)的变化。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NT—proBNP与患者的心功能及血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相关(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机制可能为改善心衰患者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