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颈前入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将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34例]和B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34例]。比较两组颈椎矢状面参数[C2~7 Cobb角、T1倾斜角(T1S)、C2~7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胸廓入口角(TIA)]及临床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1)颈椎矢状面参数:各项颈椎矢状面参数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大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C2~7 Cobb角、C2~7 SVA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大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2) 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两组...  相似文献   

2.
位新维  喻景奕 《中国骨伤》2023,36(5):454-458
目的:通过T1倾斜角(T1 slope,T1S)与C7倾斜角(C7 slope,C7S)相关性分析,探讨C7S是否可替代T1S。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门诊和住院的442例颈椎疾患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能识别T1上终板患者259例,男145例,女114例,其中颈椎手术患者163例,门诊非手术患者96例,年龄20~83 (58.6±11.2)岁。将筛选对象按性别、年龄、颈椎是否后凸、颈椎序列是否失衡、颈椎是否手术进行分组,其中男性组145例,女性组114例;青年组76例(<40岁),中年组109例(40~60岁),老年组74例(>60岁);颈椎后凸组92例,非后凸组167例;颈椎序列失衡组51例,非失衡组208例;颈椎手术组163例,非手术组96例。依次分析各种形式分组T1S与C7S相关性。结果:442例患者T1上终板可见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随访2年,根据术前、术后的下颈椎前凸角变化设为降低组以及不变或增加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枕颈角、下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2-7SVA)、T1倾斜角(T1 slope, T1S)、术后C1-2角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调查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者26例,不变或增加者58例。两组患者年龄、术前枕颈角、下颈椎前凸角、C2-7SVA、术后C1-2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术前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022年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C3~C7单开门术的67例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影响OPLL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24个月以上。按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60%或≥60%,33例列为不佳组,占49.3%;34例列为良好组,占50.7%。不佳组年龄[(59.1±9.9)岁vs (52.9±9.8)岁,P=0.010]、椎管占位率[(50.1±15.2)%vs (41.7±12.2)%,P=0.036]、T1倾斜角(T1slop,T1S)[(26.8±8.7)°vs (21.5±5.8)°,P=0.013]、K线阴性比率[-/+,(11/22) vs (4/30),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颈椎病患者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Pfirrmann分级评价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情况,将患者分为严重退行性变组和非严重退行性变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 ~ T1各节段椎间角度和椎间盘高度、C2~7前凸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7倾斜角。分析不同年龄患者(≥65岁和< 65岁)颈椎退行性变程度与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C5/C6椎间角度与椎间盘高度正相关(r=0.290)、与改良Pfirrmann分级负相关(r=-0.236)。在62例非老年患者(< 65岁)中,严重退行性变组(10例)的C2~7前凸角比非严重退行性变组(52例)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40例老年患者(≥65岁)中,严重退行性变组(11例)的C...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内固定不同钛板数量对颈椎管扩大形成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颈椎曲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颈后路椎管扩大形成术中植入不同钛板数量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部分固定组(C3、C5和C7节段植入3枚钛板)和完全固定组(C3~C7节段植入5枚钛板),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与完全固定组相比,部分固定组患者手术费用明显降低(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NDI评分、SF-36生理评分和SF-36心理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部分固定组为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颈椎管扩大形成术治疗中采用C3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期前后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例先天性C6半椎体畸形采用上述手术治疗。该患者C6右侧半椎体且椎动脉穿过横突孔,术前行3D打印建立实体模型,设计截骨。先行前路手术,截除C6、C7部分椎体,使C6、C7下方获得平齐,无需处理C6右侧椎动脉;再行后路截骨及C5~T1椎弓根螺钉固定;再次自前路行前侧钢板固定矫形。[结果]术程顺利,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5 h,术中出血量约400 ml。术后患者斜颈明显好转,颈椎Cobb角由术前33°改善至术后的5°。术后X线片及CT示颈椎冠状面平衡良好、内固定满意。[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效果满意,可避免截骨时处理椎动脉,提升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L5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连续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参数对术前评估的价值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2年5月在本院行单纯L5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56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连续完成两次全脊柱X射线检查,相关参数包括:矢状面垂直轴(SVA)、颈椎前凸(CL)、胸椎后凸(TK)、胸腰椎角(TL)、腰椎前凸(LL)、骶骨斜率(SS)、骨盆倾斜(PT)、骨盆入射角(PI)、T1斜率、C2-C4角度(C2-4A)和C4-T1角度(C4-T1),并根据两次全脊柱X射线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患者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所纳入56例患者的112张脊柱-骨盆矢状位图像,术前两次全脊柱X射线检查之间平均间隔(112±116)天。脊柱-骨盆矢状位相关参数,PI、PT和SS分别为(51.6±12.3)°、(26.7±12.8)°...  相似文献   

9.
李鑫  罗鸣然  程琳  李根  潘彬  袁峰 《实用骨科杂志》2022,(11):1012-1016
目的 通过对脊柱显微镜下磨钻技术与传统枪钳刮匙技术相比较,探讨脊柱显微镜下磨钻技术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行前入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10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磨钻技术治疗52例(磨钻组),其中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9.9±11.9)岁;病变间隙:C3~4 7例,C4~5 11例,C5~6 34例。使用传统枪钳刮匙技术治疗50例(传统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1±8.6)岁;病变间隙:C3~4 6例,C4~5 9例,C5~6 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测量结果以及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疗效评价。结果 102例患者均获得大于1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内均未出现吞咽困难、神经根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磨钻组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相较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相邻双节段颈椎病的矢状面平衡和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8-03—2020-07诊治的143例相邻双节段颈椎病,其中ACCF组76例,ACDF组67例。比较ACCF组与ACD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颈椎矢状面参数。结果 ACCF组随访时间为(6.4±1.0)个月,ACDF组随访时间为(7.1±1.1)个月。ACCF组术后没有出现钛网沉降,术后6个月随访时均获得植骨融合。ACDF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ACCF组短,术中出血量较ACC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CF组、ACDF组术后6个月T1倾斜角、C2~C7矢状垂直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路分段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6.87±11.89)岁,病程(7.91±3.71)年,病变节段C3-C636例,C4-C7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4.58±12.56)岁,病程(8.03±3.52)年,病变节段C3-C634例,C4-C78例。对照组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行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6、9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椎体切除少、减压彻底、术后稳定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脊髓功能及椎体稳定性恢复。  相似文献   

12.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8,31(8):746-750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是否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术后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选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C_3-C_6单开门的患者40例(A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68.4±9.3)岁;采用C_4-C_6单开门+C_3椎板减压患者40例(B组),从而保护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男26例,女14例,年龄(66.8±8.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观察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颈椎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1(26.5±3.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的VAS、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均得到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也都有明显改善,但B组的改善优于A组。结论:从C_4开始单开门,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能明显减少颈椎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3.
陈恩良  王楠  全仁夫 《中国骨伤》2020,33(9):841-84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4.6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CDF治疗组(A组,17例)和ACCF治疗组(B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分别为(106.3±22.6) min、(52.2±26.4) ml,B组分别为(115.6±16.8) min、(61.7±20.7) ml,手术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曲度和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A组分别为(11.28±1.40)°、(17.56±1.90)°、(16.64±1.80)°和(4.93±4.20)°、(9.44±2.60)°、(9.25±2.80)°,B组分别为(10.59±1.20)°、(16.26±2.10)°、(15.76±2.50)°和(4.75±3.90)°、(7.98±2.10)°、(7.79±3.00)°。两组患者术后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A组较B组恢复更明显(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JOA评分A组分别为9.46±1.70、11.56±1.40、14.86±1.20,B组分别为9.11±1.50、11.40±1.30、15.12±1.60。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出现吞咽梗阻感2例,cage移位1例,未发生钛板螺钉松动;B组出现吞咽梗阻感4例,钛网沉降2例,钛板螺钉松动1例。结论: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有效减压,改善病椎Cobb角及颈椎生理曲度。ACDF术式可直接去除椎间水平的致压物,椎体破坏小,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ACCF术式椎体次全切除,操作空间大,易于去除椎体后缘骨赘及钙化的后纵韧带。长期随访显示,ACDF与ACCF术式效果良好,技术成熟,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14.
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系统术后发生轴性痛(PAP)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5例,女34例;年龄48~75(58.7±4.4)岁;病程2.1~3.9(3.0±0.4)年;减压节段C_3-C_6者31例,C_3-C_7者9例,C_4-C_7者39例;其中42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记录术后发生PAP并发症情况,比较PAP和非PAP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合并颈椎不稳比例和屈伸活动度间差异,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PAP发生的关联性,通过术前、PAP首发时和术后6个月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和Odom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7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6~44(36±9)个月。术后12例发生PAP,均接受保守治疗。PAP组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高于非PAP组(P0.05)。术前颈椎不稳系预测PAP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和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神经功能提高和疗效改善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更易因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各椎间活动度紊乱和应力再分配不均衡而继发PAP,正确处理术前颈椎不稳系预防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PAP发生关键因素,PAP预后不会显著影响远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术后6个月影像学上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获得术前和术后6个月影像学资料者29例。男11例,女18例,年龄34~76(55.86±10.69)岁,手术时间2~4(3.03±0.51) h。采用Cobb角法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颈椎X线侧位片上C_2-C_7、置换、融合及上位相邻节段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C_2-C_7曲度和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曲度和活动度较术前增加(P0.05);融合节段曲度较术前增加(P0.05),融合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的曲度和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向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置换和融合节段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置换节段活动度高于融合节段活动度(P0.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术重建了颈椎整体和责任节段的前凸曲度,保留了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恢复了颈椎整体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发生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4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病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0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7~82岁,平均57.46岁;病程5~35个月,平均22.4个月。记录开门角度(opening angle,OA),颈椎生理曲度(cervical curvature angle,CA),术前脊髓受压率(preoperativ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rate,PSCR)及术后脊髓漂移程度(postoperative spinal cord shift,PSCS)发生情况。术后2周根据AS评定标准判定患者是否出现AS情况,并将患者分为轴性症状组和非轴性症状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进行差异性比较,将其中与术后AS发生具有相关性的参数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2周共有13例患者发生AS,轴性症状组与非轴性症状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组患者OA为(36.76±9.35)°,CA为(11.53±4.36)°,PSCR为(27.83±1.72)%,PSCS为(3.17±0.81)mm,非轴性症状组患者OA为(33.03±10.52)°,CA为(7.71±4.73)°,PSCR为(25.16±3.59)%,PSCS为(2.43±0.95)mm,两组患者的CA、PSCR及PS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PSCR及PSCS 3个参数与AS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OA、PSCR因变量被剔除(P0.1),PSCR的偏回归系数为0.311,P=0.031。结论:CA、PSCR及PSCS是AS的相关影响因素,其中PSCS是AS发生的高危因素,脊髓后移过大引起的C_(4,5)颈神经牵拉、术后硬脊膜自身膨胀引起脊髓的牵张力变大及颈脊髓受压变形过大引起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损伤或坏死可能是AS的发病机制,但这只是理论推断,需要今后进一步完善实验去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伴有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0月期间伴有和不伴有UCS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各20例,以及正常志愿者10例,予以颈椎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检查,观察颈椎夹角、角位移、相邻椎体滑移。结果:UCS组颈椎夹角为(-0.40±9.64)°,明显小于正常组的(14.35±9.01)°(P0.05)和非UCS组的(9.55±14.69)°(P0.05)。UCS组上颈椎前屈后伸位角位移变化为(8.18±4.81)°,明显小于正常组的(12.14±3.48)°(P0.05)和非UCS组的(12.34±5.65)°(P0.05)。UCS组前屈位下颈椎椎体后缘滑移为15.41±2.21,明显大于正常组的13.26±2.42(P0.05),同非UCS组的15.64±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UCS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更倾向于变直或者反张,上颈椎屈伸活动受限,而下颈椎处于屈曲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应用端盖钛网与无端盖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结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颈前路单个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0例合并骨质疏松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68~79岁,平均75.8岁。根据术中所用钛网分为端盖钛网组(A组,32例)及无端盖钛网组(B组,28例)。通过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通过X线对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前凸角度(Cobb角)进行测量;通过CT评估钛网植骨融合率。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5年。临床疗效评价结果:A组术前JOA评分为9.3±1.7,术后1周、3个月、1年JOA评分分别为14.2±1.8、15.7±1.2、15.4±1.5;B组术前JOA评分为9.1±1.8,术后1周、3个月、1年JOA评分分别为14.5±1.3、14.9±1.7、15.2±1.6。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个月、1年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价结果:A组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为(42.1±2.4)mm,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45.3±3.2)mm、(44.7±2.9)mm、(44.5±3.0)mm;A组术前Cobb角为(5.3±1.2)°,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10.3±1.9)°、(10.1±1.7)°、(9.9±1.3)°;B组术前椎间高度为(43.4±2.3)mm,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45.7±2.8)mm、(44.2±2.7)mm、(41.5±2.1)mm;B组术前Cobb角为(5.4±1.0)°,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11.2±1.8)°、(10.8±1.6)°、(7.2±1.4)°。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术后1周、3个月A组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末次随访,A组钛网沉陷率为6%,B组为18%。结论:颈前路手术应用端盖钛网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维持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前凸角度方面优于无端盖钛网,端盖钛网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患者的钛网沉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_3扩大半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8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6~78岁,平均64.4岁;28例采用C_3扩大半椎板切除C_4-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改良开门组),30例采用传统后路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传统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情况;采用颈椎MRI横断面测量C_3节段最狭窄处(包括C_(3,4)椎间盘水平)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价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RR)。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其中改良开门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5±1.8)个月,传统开门组为(14.5±1.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119±10)minVS(126±12) min]、轴性症状发生率[7.1%(2/28) vs 26.6%(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开门组患者手术前后C_3水平脊髓有效空间分别为(93.61±9.02) mm~3和(153.5±12.76) mm~3,术后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开门组和传统开门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4.36±1.70和14.03±1.82,NDI评分分别为10.36±2.55和12.47±3.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68.36±0.12)%VS(65.01±0.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_3扩大半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不仅能够充分地解除脊髓压迫,而且通过减少C_2棘突肌肉止点的剥离,在预防轴性症状等并发症方面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孙宜保  李毅力  杨勇 《中国骨伤》2020,33(2):181-183
目的:探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1例,年龄39~74(61.0±6.7)岁。根据JOA评分、轴性症状、颈椎活动度、颈脊髓压迫程度等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2个月。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活动度分别为(41.8±15.3)°,(36.3±18.2)°,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2-C3椎管水平最狭窄部位矢状径手术前后分别为(8.38±1.16)mm和(16.20±1.82)mm,术后颈椎管矢状径明显扩大(P<0.05)。4例术后出现轴性症状,发生率14.29%(4/24)。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可以直接扩大C2-C3椎管容积,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同时又尽可能地减少了对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损伤,保持了颈椎序列的稳定性,减少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且术式相对简单,无需使用金属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