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内分水岭脑梗死(IWI)是指梗死发生于皮层动脉和深穿动脉之间的边缘带区域,是基于神经影像学的形态学诊断,故可以分为串珠样、局灶型和融合型。而串珠样IWI是指梗死灶位于内分水岭区,病灶呈串珠样排列,且多发,临床并不常见~[1]。患者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不完全性运动失语等,双侧病变可致类似脊髓损害的临床症状。临床常见报道局灶型和融合型IWI的发生与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内分水岭脑梗死(IBI)与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30例缺血性卒中内分水岭梗塞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分为融合性内分水岭梗塞(CIBI)49例(融合组)、局灶性内分水岭梗塞(PIBI)59例(局灶组)和串珠样脑梗死22例(串珠组),分析其神经影像学特点。结果局灶组病灶直径明显小于融合组,P〈0.01;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融合组与串珠组,P〈0.01。结论CIBI和串珠样脑梗死是ICA或MCA严重狭窄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侯昭才  梁有禄 《内科》2007,2(4):543-545
目的探讨磁共振SE序列扫描、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技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折34例发病6h内的脑梗塞患者进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DWI检查的MRI表现。结果34例患者中常规T2WI未发现病灶;其中11例(32%)FLAIR表现病灶区稍高信号;DWI成像均显示缺血灶呈高信号,并可显示梗塞灶的部位和数目。DWI可同时显示T2WI未显示的新鲜梗塞灶及T2WI为高信号的陈旧性梗塞灶。结论DWI对超急性脑梗塞病灶显示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FLAIR序列优于常规TWI。DWI为早期脑梗塞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 WS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73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WSI 45例( WSI组)和非分水岭区大面积脑梗死28例(对照组);WSI组又包括皮质层型CWSI 22例(前皮质型9例和后皮质型13例)( CWSI组)、皮质下IWSI 23例(融合病灶型11例与非融合病灶型12例)( IWSI组)。检测不同亚型WSI患者血浆LPA水平及颅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比较,CWSI组高于IWSI组(P<0.05),IWSI组低于对照组(P<0.05),融合型IWSI高于非融合型IWSI(P<0.05)。 CWSI易合并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狭窄;IWSI(尤其是融合型IWSI)易合并颈内动脉狭窄。结论不同亚型WSI患者血浆LPA水平存在差异,检测血浆LPA水平对判断WSI分型及提示可能的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脑型血吸虫病磁共振成像诊断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脑型血吸虫病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特点,探讨MRI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脑型血吸虫病MRI表现及8例磁显葡胺(Gd-DTPA)强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T1WI和T2WI信号强度与正常脑灰质进行比较。结果8例表现为与脑灰质信号一致的等T1、等T2信号;2例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提示为灶性软化;1例呈长T1、短T2信号,提示病灶钙化。9例灶周水肿影将病灶包绕成“岛”状。4例水肿累及脑室旁白质时,水肿影呈“佛手状”。8例增强扫描,7例表现为数个小结节呈簇状聚集且融合成团块样强化。8例抗病原治疗后,7例MRI复查异常信号范围缩小或数目减少、消失。结论平扫T1WI和T2WI均与脑灰质等信号,增强扫描数个小结呈簇状聚集且融合成团块样强化是脑型血吸虫病的主要MRI表现。MRI可用于发现病变,帮助确诊,并在评价疗效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率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双翻转脉冲(DIR)-T1WI、快速自选回波(FSE)-T2WI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序列对16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高分辨率MRI成像,评价有无硬化斑块并对其分型。结果 13例29处可见粥样硬化改变,包括颈总动脉4处,颈动脉分叉17处,颈内动脉7处和颈外动脉l处。其中Ⅲ型12个、Ⅳ-Ⅴ型9个、Ⅵ型3个、Ⅶ型5个。硬化斑块在T1WI、T2WI上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增厚,伴有或不伴有局限性的新月形或半月形信号灶突入管腔,TOF上表现为管腔内高信号血流中见低信号充盈缺损。3例颈内动脉有明显狭窄(狭窄〉70%)。比较3个序列。DIR—T1WI在显示粥样硬化斑块方面优于其它序列。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能根据其信号变化判断其组成,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合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颅脑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确诊的IHP合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颅脑CT与MRI表现,观察病灶的位置、分布范围、形态和密度及信号特点.结果 9例患者颅脑CT与MRI均表现为双侧大脑、小脑内对称性钙化灶及细胞水肿、坏死影,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钙化灶及低密度坏死灶;在MRI上,9例颅脑MRI表现为双侧小脑、基底核区及半卵圆中心所有序列均表现为对称性片状稍高信号或高信号,其中8例为双侧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T1WI、T2WI片状高信号;6例双侧齿状核、放射冠-半卵圆中心至顶叶见大片状对称性云雾状DWI、T1-FLAIR、T2-FLAIR高或稍高信号;4例基底核区病灶内见小片状低信号及混杂信号.结论 IHP合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颅脑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双侧基底核区及齿状核对称性T1WI、T2WI稍高信号或高信号,双侧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大片云雾状状对称性DWI、T1-FLAIR、T2-FLAIR高信号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回顾204例脑梗死患者的MR影像分析脑梗死后短T1信号的分布、表现特点,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的分析和推测。方法分析我院204例脑梗死患者的MR成像资料,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所有病例常规行SET1WI、FSET2WI、PDWI。结果204例脑梗死患者中102例出现短T1信号,102例未出现短T1信号。102例脑梗死后短T1信号病例123个短T1信号灶分布3个区,皮质区占60%,皮质下区占30%,基底核区占10%;表现为3种形态:(1)线状,占49%;(2)斑点状,占13%;(3)斑片状,占38%。与脑梗死病灶的病灶的关系有3种:(1)皮质面,占56%;(2)病灶范围内,占34%;(3)白质面,占10%。结论缺血性脑梗死后短T1信号不仅在皮质区出现,还可在皮质下区和基底核区出现。缺血性脑梗死后短T1信号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再灌注损伤;选择性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9.
《肝脏》2017,(6)
目的了解微小肝癌的MR特点,提高对微小肝癌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整理慢性肝病背景患者病理及临床诊断的微小肝癌共50例(55癌灶),分析其MR平扫及动态增强各序列图像表现及复查变化。结果各序列表现比较:DWI高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为96.4%(53/55);T2 WI高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为76.4%(42/55);T1 WI低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为67.3%(37/55);双回波含脂质成分病灶数所占比例为14.5%(8/55);动态增强"快进快出"病灶数所占比例为67.3%(37/55);"快进慢出"病灶数所占比例为32.7%(18/55);延迟期有假包膜强化病灶数所占比例为29.1%(16/55)。DWI与T2 WI高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所有病例2个月~2.5年内复查增大。结论高场MR为目前微小肝癌最好的检查方法,应作为慢性肝病患者定期复查首选的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MRI一站式诊断可行性以及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_2*WI联合应用对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的价值。方法选取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患者337例的CT和MRI影像,对比CT和MRI对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和脑小血管病(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灶和脱髓鞘变性)显示;对比MRI各扫描序列对病灶的显示,包括常规序列、DWI和T_2*WI。结果 337例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患者行CT检查208例,MRI检查3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CT示颅内出血76例;CT与MR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8%vs 75.2%,P<0.01),CT不能显示脑干的急性梗死灶;CT对于脑小血管病的显示明显低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不能显示脑微出血。MRI常规序列与DW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显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vs 100.0%,P<0.01);脑出血灶各序列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各序列对脑微出血T_2*WI显示病灶715个(100.0%),DWI显示635个(88.8%),常规序列图像少部分微出血灶信号异常,但是不能定性诊断。结论 MRI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危重症患者除外诊断中一站式诊断可行,联合应用DWI和T_2*WI对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显示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31例进展型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研究。结果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5.1±1.7)分,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2分者3例,mRS 3、4、5、6分者分别为8、16、1和3例。发病后1周内有23例出现血压偏低。首次MRI显示,皮质下型伴皮质后型WI 16例、皮质下型WI 6例、皮质后型伴皮质前型WI 5例、皮质后型WI 3例、皮质前型1例。第2次MRI检查与第1次MRI间隔平均3.8 d,20例演变为大面积脑梗死,7例为W1灶扩大,另4例发展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结论进展型W1主要发生在≥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期预后不良,多由皮质下型WI发展为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和低血压可能是发生进展型WI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SI)的发病机制及Willis环血流代偿对WSI发病机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脑血管检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的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78例,再通过统计学分析脑梗死患者行以上检查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WSI(143例)、非WSI大面积脑梗死(66例)、腔隙性脑梗死(69例)3类脑梗死有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者分别为61.5%(88/143例)、53%(35/66例)、7.2%(5/69例)。皮质下上型WSI(48例)、混合型WSI(52例),ICA和MCA的狭窄多于皮质型WSI(43例),而有颈动脉斑块的比例与此相反。各类型WSI在ICA、MCA血管狭窄分布上无明显差别,但皮质后型WSI(33例)合并后循环血管狭窄比例高(8例,24.2%)。WSI与非WSI组Willis环血流代偿无差别。各类型WSI Willis环血流代偿亦无差别。结论①WSI最重要的发病机制是ICA或MCA在严重狭窄基础上发生血流动力学变化,低灌注对皮质上下型WSI的影响重于皮质型WSI。②各类型WSI之间ICA、MCA血管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皮质后型WSI提示ICA或MCA狭窄合并后循环血管狭窄。③相对于血管狭窄,Willis环血流代偿在WSI的发病机制中居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分析,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CMB诊断价值及CMB发生的相关因素,指导大面积脑梗死及其合并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2例,其中CMB组27例,无CMB组5例。对患者行常规T_1WI、T_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等序列检查。结果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于大面积脑梗死CMB的识别明显优于常规MRI检查。CMB组既往脑梗死和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无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既往脑梗死和高血压与CMB存在相关性。结论与常规MRI检查序列比较,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CMB的显示有明显的优越性,为临床早期评价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有无继发CMB及严重程度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磁共振 (DWI)在脑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以急性期脑梗死 3 6例为研究对象 ,在平均发病 71h进行摄影。分别进行T1WI、T2 WI、FLAIR影像以及应用EPI法进行DWI摄影。结果 在发病 2 4h内摄影的病例中 ( 10例 ) ,T1WI检出病灶 2例 ,T2 WI检出病灶 4例 ,FLAIR法检出病灶 6例 ,而DWI法则检出全部病灶。另外 ,在 14例多发性脑梗死中 12例以及PVH高度的 10例中 ,用通常的方法确定原发病灶困难 ,而在DWI则清楚地显示。结论 MR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有较高的准确性 ,不仅有利于超急性期的诊断 ,在确定原发病灶上亦具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PND)对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确定并分析内分水岭梗死、外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ND与脑分水岭梗死90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9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其中外分水岭梗死患者43例,内分水岭梗死36例,混合分水岭梗死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分水岭梗死PND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分水岭梗死[分别为36.1%(13例)、50.0%(5例)、16.3%(7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8例(31.5%)患者90 d预后不良,90d mRS为(3.4±1.0)分。预后不良患者梗死类型与预后良好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中,以内分水岭梗死患者较多,占50.0%(14例),而预后良好患者中,以外分水岭患者较多,占57.4%(35/61)。预后不良患者PND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57.1%(16/28)比14.8%(9/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过校正混杂因素后,PND与脑分水岭梗死90d预后不良独立相关(OR=6.969,95%CI:2.451~19.869;P0.01)。结论相比于脑外分水岭梗死,梗死部位累及内分水岭的患者较易发生PND,且PND与90d预后不良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而不尽相同。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和西安市中医医院2015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260例,根据随访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15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0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预后不良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肺炎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4~13分及≥14分者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率、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率、有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发生率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47,95%CI(1.10,6.18)〕、肺炎〔OR=3.28,95%CI(1.17,9.22)〕、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8.36,95%CI(4.93,72.74)〕及白细胞计数升高〔OR=1.12,95%CI(1.02,1.30)〕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肺炎、入院时NIHSS评分高及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及早识别、筛查高危人群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颅CT灌注成像(CTP)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机选择。方法采用开放性非随机的研究方法。18例发病3~6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行CTP检查,有影像学改变且有缺血半暗带者进行溶栓治疗。评定病灶中心、病灶周边、周围正常脑组织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h、24h、7d、90d NIHSS的变化;溶栓后7h、90h Bather指数(BI)、mRS的变化。结果CTP检查,18例病人均出现灌注异常,病灶中心区域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h、24h、7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 BI、mRS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d BI、mRS与溶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可以帮助选择病人,在有影像学支持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溶栓时间窗,在发病6h内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指导下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NINDS试验溶栓标准的CT阴性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多模式MRI检查,筛选出符合溶栓标准的14例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及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定溶栓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结果14例溶栓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24h(6.42±5.38)分,溶栓治疗后21天(3.64±3.05)分,溶栓治疗后90天(0.86±1.17)分;14例患者溶栓治疗前BI评分(18.93±6.26)分,溶栓治疗后21天(50.36±35.22)分,溶栓治疗后90天(88.93±13.21)分,均较溶栓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rt-PA(0.9mg/kg)溶栓治疗发病4.5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多模式MRI有助于选择从溶栓中获益并剔除那些存在高度出血性转化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ICA)串联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55例经头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均行颅外段ICA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颅内血管MR血管成像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55例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分为单发内分水岭梗死(IWSI)组和伴有同侧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内分水岭梗死(C-IWSI)组,分析两种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ICA串联狭窄的关系。结果 (1)55例内分水岭梗死中,包括IWSI组24例(43.6%),C-IWSI组31例(56.4%)。病灶侧血管狭窄:ICA 20例(36.4%,其中颅外段11例,颅内段17例),大脑中动脉(MCA)44例(80.0%),ICA串联狭窄15例(27.3%)。(2)病灶侧ICA串联狭窄:IWSI组2例(颅内段ICA+MCA 2例);C-IWSI组13例(颅外段ICA+颅内段ICA+MCA 4例,颅外段ICA+颅内段ICA 1例,颅外段ICA+MCA 2例,颅内段ICA+MCA6例)。(3)与IWSI组相比,C-IWSI组患者病灶侧ICA狭窄、ICA串联狭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54.8%(17例)比12.5%(3例),41.9%(13例)比8.3%(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6),其中颅外段和颅内段ICA狭窄发生率均高于IWSI组[35.5%(11例)比0,45.2%(14例)比12.5%(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09)。结论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ICA串联狭窄发生率不同,伴有同侧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内动脉串联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