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近期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AMI后VSR的患者73例,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近期(1月内)死亡率.结果 73例AMI后VSR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多于下壁、后壁,穿孔部位亦以室间隔心尖部常见.在梗死后1个月内有34例(46.6%)患者存活,39例(53.4%)死亡.与近期存活组相比,近期死亡组的女性比例、VSR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是否置入I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低及未使用IABP辅助与近期死亡相关.结论 AMI合并VSR近期死亡率高.左室射血分数低、VSR直径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女性、未置入IABP辅助为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左室射血分数低及未使用IABP辅助为独立危险因素.对于AMI后VSR有近期死亡高危因素的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及使用循环辅助装置基础上尽早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9年1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AMI 16038例,其中合并VSR患者44例,对这4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AMI合并VSR患者中男性24例(54.5%),女性20例(45.5%),平均年龄(71.0±6.5)岁;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包括累及前壁的心肌梗死)35例(79.5%),非前壁心肌梗死9例(20.5%)。手术治疗9例,其中7例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2例外科手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修补术)。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均较显著,除2例封堵术患者院内死亡外,其余手术患者生存期均大于1年。结论VSR是AMI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近期预后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在改善症状及预后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49例AMI并发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AMI合并VSR患者中,VSR多位于前壁心尖及心尖附近;溶栓患者AMI~VSR时间间隔短于未溶栓患者;梗死部位以左前降支(LAD)36例(73.5%)为多;血清肌钙蛋白I(CnI)、C反应蛋白(CRP)(95.4±26.8)、N末端B型利钠肽原(N-BNP)(2389.8±982.7)μg/L均有明显升高;手术治疗30d及1年病死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结论:AMI+VSR病死率高,手术治疗仍是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并发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机械性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往往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导致死亡.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极差,紧急外科手术有时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风险大,死亡率高.临床中对于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应尽早做出诊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同顾性分析13例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 AMI)并发室间隔穿孔 ( VSP)防治措施。方法 对 5例 AMI合并 VS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应用硝普钠、多巴胺等药物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 IABP)可使 AMI合并 VSP患者围手术期获得暂时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 对 6 0岁以上、首次发生、特别是前壁 AMI患者 1周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防止 VSP的发生 ,一旦发生应立即应用内科药物和 IABP,适时进行手术矫正机械并发症和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AMI-VSR)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AMI-VSR患者65例,描述其基线资料特征、穿孔性质和治疗情况;进行电话随访,收集其预后情况。并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5例AMI-VSR患者,继发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55例(84.6%),其AMI-VSR时间为0.25~15.00d[(3.9±3.4)d];其中院内死亡40例(61.5%),出院后1年内死亡11例(16.9%),好转出院并且存活至今11例(16.9%),失访3例(4.6%)。其中手术治疗6例,院内死亡0例,出院后1年内死亡0例,全部6例患者存活至今。接受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患者院内死亡率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MI患者的TIMI评分≥7分是AMI-VSR患者院内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034,95%CI1.65~546.70,P<0.05)。结论 VSR是AMI严重的并发症;AMI的TIMI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情况.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13年4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3例确诊为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期间共收治AMI患者5 300例,其中合并VSR 23例,发生率为0.43%.其中男性15例(65.2%),年龄(71±10)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4例,前壁心肌梗死1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34.2%±20.1%.诊断VSR的平均时间为3.6 d.5例患者择期手术治疗.COX回归模型发现女性(P=0.009)、心率(P=0.002)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因素.结论 AMI合并VSR在临床中并不多见,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内科保守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为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入选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2544例,将并发VSR的患者作为VSR组(n=40);同时采用单纯随机抽取的方法,在同期住院的其余AMI患者中选出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n=120)。回顾性地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结果 VSR组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62.5% vs 36.4%,P<0.01)和年龄[(66.85±10.92) vs (60.79±12.65)岁,P<0.01]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VSR组的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血肌酐(SCr)、肌钙蛋白T(Tn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计数(RB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高龄,CRP、D?二聚体、SCr、TnT升高,Hb、Hct、RBC降低,可作为AMI并发VSR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是常见的机械并发症之一,自然病史较差,患者往往因循环衰竭而死亡。我院2006—2009年收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9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其中8例行封堵及PCI,1例行PCI。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P)的防治方法。方法对6例AMI合并V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硝普钠、多巴胺等药物内科治疗仅可使AMI合并VSR患者获得暂时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对60岁以上、首次发生、特别是前壁AMI患者1周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实现再通治疗,防止VSR的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应用药物稳定病情,适时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90年 1月至 2 0 0 4年 7月收治的 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期间共收治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 2 0 5 7例 ,发生室间隔穿孔 16例 ,发生率 0 7%。其中男性 8例 (5 0 % ) ,女性 8例 (5 0 % ) ;平均年龄 5 9 4± 11 6岁 ;合并高血压病 7例(43 8% ) ,合并糖尿病 5例 (31 3% ) ,吸烟 5例 (31 3% )。 16例中前壁心肌梗死 15例 (93 8% ) ,其中前壁合并下后壁 6例 (37 5 % ) ;单纯下壁 1例 (6 3% )。 11例施行冠状动脉造影 ,梗死相关血管中前降支占 90 9% (10 /11) ,完全闭塞占 81 8% (9/11) ,无侧支循环形成。心源性休克 3例 (18 8% ) ,Killip分级心功能Ⅳ级 11例 (6 8 8% ) ,Ⅲ级 5例 (31 3% )。 12例 (75 % )室间隔穿孔发生在梗死后的 1周内 ,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范围 0 6 8~ 2 5cm ,多数在室间隔近心尖部破裂。 10例 (6 2 5 % )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者中 3例存活 ,6例药物治疗者经保守治疗 30d内均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少见 ,多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 ,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约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2%.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一旦穿孔发生后往往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致死亡.手术治疗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仍尚高,早期死亡率高,近期出现介入治疗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病人女性,55岁,因突发上腹痛8天、胸闷伴喘憋5天于2002年8月1日入院。曾于外院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而入院,查体时有“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疑诊“室间隔穿孔”。3天后症状进行性加重,不能平卧,遂转入本院治疗。既往病史:高血压病40余年,平素血压控制不佳;糖尿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改变的导联与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关系。方法对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V1-V4sT抬高伴Ⅱ、Ⅲ、aVFST段下移的罪犯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LAD),少数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壁sT段抬高;Ⅱ、Ⅲ、aVFST抬高伴V1-V4 ST段下移的主要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少部分为左回旋支(LCX),极少部分为LAD;胸前导联T高尖与ST抬高导联不一致可排除LAD;高侧壁Ⅰ、AVLST段抬高多数罪犯血管为LCX。结论心电图ST改变的导联对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能进行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急性透壁心肌梗死1 881 例,发生室间隔穿孔13例,穿孔发生率0.69%.另有22例因AMI已并发室间隔穿孔而转来我院的患者,共35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4例(68.6%),女性11例(31.4%).结果:资料分析结果21例(60.0%)合并高血压病,18例(51.4%)有吸烟史.前壁心肌梗死31例(88.6%),下后壁心肌梗死4例(11.4%).22例患者施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梗塞相关血管前降支占81.8%,完全闭塞占72.7%.心原性休克21例(60.0%),心功能Ⅳ级26例(74.3%),Ⅲ级9例(25.7%).室间隔穿孔多发生在AMI后1周内(91.4%).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穿孔直径范围0.5~2.8 cm,多数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7例(20%)进行溶栓治疗,但未成功.21例(60%)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全部存活.14例药物治疗,仅1例存活,死亡13例,总病死率37.1%,药物治疗病死率92.9%.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常见,多发生在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多数迅速发展至心原性休克,内科治疗病死率很高;如药物治疗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至穿孔后4周手术,外科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2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6±6.7)岁。前降支单支病变例6例(25%);多支病变18例(75%)。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有室间隔穿孔形成,其中多发穿孔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大小(13.5±5.7)mm。LVEF %(47.1±10.3)%。14例患者行前降支再血管化,其中11例使用乳内动脉。平均搭桥支数为(1.8±1.2)支,室壁瘤手术19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左心室血栓清除4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存活,顺利出院,1例行二次手术后死亡。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2.2±8.2)天,体外循环时间为(117.7±54.2)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80.4±35.8)分钟,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1.2±139.6)小时,术后ICU停留时间为(6.7±8.9)天。其中二次开胸2例,气管切开1例。术后残余分流1例,行再次手术修补后,患者因感染死亡。对所有存活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4±7.7)个月,超声随访残余分流2例,因分流量小,未予再次手术,患者均可以正常生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发病初期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成功率低,IABP可为患者提供围术期的支持,最好病情稳定后4-6周时进行手术治疗。从右室侧修补时应谨慎,避免残余分流的发生。手术治疗是对于此类患者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诊断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分为高龄组、对照组,均实施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诊断.结果:对比对照组,高龄组冠脉病变支数明显更多、血管狭窄程度在70%及以上占比显著更多、心脏超声诊断结果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诊断高龄急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01-2011-10收治的8例急性ST段抬高型AMI并发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50.0%)并发高血压,3例(37.5%)有糖尿病史,1例(12.5%)有吸烟史。前壁AMI 7例(87.5%),下壁AMI 1例(12.5%)。心功能Ⅳ级5例(62.5%),Ⅲ级3例(37.5%)。持续性胸痛的时间为14~336h。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穿孔直径范围6~22mm,均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5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循环;5例行经皮冠脉成形术(PCI),其中左前降支开口闭塞4例(80%),右冠脉闭塞1例(20%);1例仅行室间隔封堵术。1例(12.5%)行急诊PCI术4周后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存活;死亡7例(87.5%),7例内科治疗患者均死亡,死亡率高达100%。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多见,大多发生在广泛前壁AMI的患者,迅速发展至心源性休克,内科治疗病死率很高;若能尽早开通罪犯血管,同时辅以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IABP支持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至穿孔后4~8周行室间隔修补术,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连续观察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收入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年龄大于 6 0岁的患者共 10 2 4例。男性 6 5 7例 ,女性 36 7例 ,年龄 6 1~ 84(6 7± 11)岁。前壁心肌梗死 6 2 9例 ,下、后、右室心肌梗死 395例。其中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AMI合并VSR患者118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66例)和存活组(52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手术患者的术后累计生存率。结果 两组收缩压、升压药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呼吸机辅助、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例、白细胞、C反应蛋白、肌酐、B型利钠肽、肌钙蛋白I、乳酸、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白细胞(OR=1.198,95%CI:1.074~1.335,P=0.001)和SOFA评分(OR=1.54,95%CI:1.301~1.823,P<0.001)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与院内死亡呈负相关(OR=0.006,95%CI:0.001~0.058,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手术患者累积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