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岩者 :癌也 ;古岩、癌、、通用 ;《康熙字典》查无癌字 ;岩多以表现在人体各部位 ,坚硬如石 ,形态不规则的肿物命名。古籍所述之岩 ,大多为现代之恶性肿瘤 ,它包括 :知岩、失荣、茧唇、肾岩、癌疮、翻花疮、石疽、石瘿、乳岩、锁肛痔等。据中医古籍出版社王沛著《中医外科学》载 :“中医学有关文献有关外科恶性肿瘤记载 ,最早称石痈 ,首见于随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亦有记载。《诸病源候论》谓石痈之状 ,微强不甚大 ,……结核如石 ,其肿结坚石 ,至牢有根 ,核皮相亲。从其描述上看 ,可以肯定是指体表之岩…  相似文献   

2.
痈疽不能获得消散而转成脓疡时,若正气不能载毒外出,脓毒内攻而致内膜溃穿,谓之“透膜”。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一·痈疽之别》说:“凡一切疮肿,始觉患起高肿,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内攻之候也;急以内托散及内补汤药补填脏腑令实;最怕透膜,膜穿十无一生矣。”此症与疔毒走黄、疽毒内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兹结合病例二则,加以整理,并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附骨疽”理论的源流“附骨疽”属于《灵枢·痈疽篇》范围。此为“结毒”一类,亦谓之“贴骨痈”。古书说五脏蕴毒,附骨而生,方觉大如伏瓜者为疽,似指附骨疽而言。汉代名医华佗、刘涓子传有痈疽方称“鬼遗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著的《外台秘要》、北宋的《圣济总录》及《外科正宗》、《疡医大全》、《医宗金鉴》等又称附骨疽为无头疽。隋代《诸病源候论》把本病分为附  相似文献   

4.
苦寒药为疮家圣药《黄帝内经·素问》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属火,主血脉,当血脉凝滞不通,常常容易发生疮疡痈疽。正如《内经》所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外科全生集》还认为:“痈疽二毒,盖由心生”。故尔,心以及心所主的血脉一旦周流运行出现异常,就会发生疮疡诸症。心乃阳中之阳,火热之邪与之同气相求,心经火热,除可以化毒生疮,还常常与外界邪气搏结,内外合邪,浸淫肌肤罹患皮科疾病。如常见的火燎疮(单纯疱疹)、黄水疮(脓疱疮)及丹毒等。  相似文献   

5.
癌瘀相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国先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33-534
我国夏商周时代的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病名记载。有关“症瘤”、“岩”、“癌”、“石瘕”、“失荣”等的描述,皆相当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癌症。《灵枢·水胀篇》云:“石瘕生于胞中……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这“石瘕”类似子宫内癌症。《丹溪心法》称:“肿突如泛莲,或状如鸡冠……是以又名翻花岩”,则与舌癌相似。且昔贤认为,癌的形成与瘀血有关,如《古今医鉴》指出:“皆因气血瘀滞,结而成之”。 癌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倍受历代医家重视,《内经》中对癌瘀相关的理论早有论述:“肠胃之络伤,则血…  相似文献   

6.
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症并治篇》的要旨,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张仲景对疮痈诊治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略谈内生胸腹、脏腑之中的疮痈诊治,以抛砖引玉。1细味原文根据《疮痈篇》经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1疮痈的概念和诊证分类:张仲景《疮痈篇》将疮痈证分为: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等证;“疮痈”可能是指外生肤肉之类表面皮肤之痈、疽、疔、疖之属。肉痈是包括肠痈、肺痈、胃脘痈、肝痈、腑结、结等证。金疮是指金、石、锐器所伤的疾病,此外,如外伤性血肿、骨折、外伤性骨疽亦可能在此范围。浸淫疮是指:湿疹、流注、褥疮、痈、疽、阴阳…  相似文献   

7.
因毒致瘤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小军 《国医论坛》2001,16(1):25-26
肿瘤大致归属于中医的噎膈、失荣、积聚、胃反、乳岩等范畴。毒与肿瘤有密切的关系 ,《诸病源候论》说“诸恶疮皆由风湿毒所生也”;宋代杨士瀛更明确指出“癌毒上高下深 ,岩穴之状 ,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穿孔透里”。然而后世医家并未对肿瘤发生发展中“毒”的因素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试从毒的角度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进行初步探讨。1 毒的含义毒 ,在医学中其义非常广泛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灵枢·寒热》:“瘰病在于颈腋者 ,此皆鼠…  相似文献   

8.
试述蒲公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公英味甘苦,性寒,归肝、胃经。始载《唐本草》。历代医家在临床运用中皆有发挥,论述较多,使该药之用途日趋广泛,成为常用药物之一。笔者参阅古代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休会,就蒲公英的临床应用,略述如下。1清热解毒散结消痈蒲公英性寒清热,是清热解毒之良药,擅长于消散痈肿,临床上广泛用于热毒证。如乳痈、肠痈、疮、疖肿、痈肿不散等症。《唐本草》云:“主妇人乳痈肿。”《滇南本草》曰:“敷诸疮肿毒,疥癫癣症;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本草正义》说:“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疮、痈疡、红肿热毒请证,可服可敷,…  相似文献   

9.
阳和汤是中医外科治疗阴疽的主要方剂。清王洪绪《外科症治全生集》的痈疽总论篇说:“未出脓前,痈有腠理火毒之滞,疽有腠理塞痰之凝;既出脓后,痈有热毒未尽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温。既患寒疽,酷暑仍宜温暖,如生热毒,严冬尤喜寒凉,然阴虚阳实之治回别。……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白化……。”又痈疽治法篇说:“初起之形阔大平塌,不肿不痛,色不明亮,此疽中最险之症,倘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宿猪肝,毒攻内腑,神昏即死。失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里,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凝结,此三味虽酷暑不能缺一也。腠理一开,  相似文献   

10.
引言喉科是中医的一科,在《内经》中亦记载了一些喉科的病症,如《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又《欬论》:“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灵枢·痈疽篇》:“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从这些记载中,可见古人对咽喉病症已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有些喉症,可因内科疾病引发而成,也有些喉症,是某种痈疡发于咽喉所致;故古代医籍,往往将  相似文献   

11.
乳痈分内吹、外吹两种,妇女妊娠期发生的名内吹,产后发生的名外吹,本文讨论外吹,即现代医学的急性乳房炎。患者常为产后哺乳期妇女,初产妇尤多见。乳痈发病原因,中医学认为:①毒邪侵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内外吹乳:“外吹者,由乳母肝胃气浊,更兼子吮乳睡熟,鼻孔凉气袭入乳房与乳凝结肿痛……”《疡科心得集》辨乳痈乳疽论:“有因新乳之子……含乳而睡,热气吹入乳房,凝滞不散,以致结核化脓而成者。”上面所说“凉气”、“热气”,即通常所称“毒邪”,实即致病细菌。热气即热毒;凉气类寒,寒郁化热亦成热毒;可认为二者指的都是热毒之邪,此为乳  相似文献   

1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之一,在中医学中属于“脱疽”范畴。《内经》、《灵柩·痈疽》中载:“发于足指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衷急斩之!不则死矣。”《千金翼方》对脱疽病主张采用“毒在内则割,毒在骨则手术治疗法”。这都指出了脱疽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虽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对本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3.
黄连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渭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妇人阴中作痛”。主产四川,以雅州、眉州产者优.故名“川黄连”、“雅连”。本品太苦太寒,上泄心胃肝胆之实火,下燥胃肠积滞之湿热。常用于湿热证、泄痢、目疾等,又解毒疗疮.以治痈疽肿毒.口舌生疮等。临床除内服外,外用以治疮痈、皮肤病,取效甚捷。本文就十余年的外用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疡,为外科常见病,施治得当,能使肿疡初起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及开刀之苦。《医宗金鉴》评介仙方活命饮时谓“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则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疡之圣药,诚外科之良方也。”犀黄丸方载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氏称其能“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笔者常以二  相似文献   

15.
阳和汤治疗乳岩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峰 《四川中医》2008,26(12):30-32
清·王维德所创之阳和汤具有温阳散寒通滞,化阴凝而布阳和之效,被广泛用来治疗“气血寒而毒凝”之阴疽。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阳和汤可用来治疗乳岩。而古今医家对此皆有不同看法。乳岩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腺癌,目前临床鲜见阳和汤治疗乳腺癌的报导。本文结合现代医学对乳腺癌治疗,将阳和汤分别应用于乳腺癌术前术后,并就其治疗乳岩之机理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外科疾病,种类繁多。《内经》以痈疽二字概括,后人又为疮疡二字囊括之.笔者治疗各类疮病病数十余例,包括乳痈、臀痛、有头疽、搭背、颜面疗疮、手足方疮、搬病等。特别是对疗疮走黄重症,深有体会。该证是毒热走散、侵入血分、内陷脏腑急性重症,或因过早切开造成毒邪扩散,或病程中多食辛辣、脂荤之品,致使毒火识盛、溶血活灼,入胜纷扰。即“火益其势,逼迫毒气内攻,反为内陷,致成走黄之症”。笔者治疗走黄,治疗的原则是,处理好原发病灶,切断毒素入侵,凉血解毒,补血生津,促进代谢,使毒去血清,营气畅行,津足血旺,则外荣肌…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从毒论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文浩 《河北中医》2000,22(5):365-366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70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约为2:1。直肠癌属于祖国医学瘕、积聚、脏毒、肠覃等范畴。《灵枢·五变篇》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证治准绳·诸血门》说:“脏毒腹内略疼,浊血兼花红脓井下,或肛门肿胀,或大肠头突出,大便难通。”《外科正宗》云:“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未得见其有生。”《血证论》说:“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丹波元简云…  相似文献   

18.
正如意金黄散首载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大黄,姜黄黄柏芷陈苍,南星厚朴天花粉,敷之百肿自当安。"方歌中的"百肿",《外科正宗》中记载为"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诸般顽恶肿毒"。如  相似文献   

19.
清热解毒法治疗肿瘤的现代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明权 《陕西中医》1994,15(10):474-476
<正> 热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医宗金鉴》云‘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塞气血凝”,并谓“茧唇”(相当于现代之唇癌)乃“脾胃积火”积聚而成;“失荣”(类似于恶性淋巴瘤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明·徐春圃《古今医统》亦指出,“气血日亏,相火渐炽,几何不致噎膈”(食管癌)。这些论述部分说明了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结合临床,确实可见火毒与肿瘤常常并存,特别是一些中、晚期肿瘤患者,常伴有局部肿块灼热疼痛、发热或五心烦热,口渴尿赤,便秘或便溏泄泻,舌苔黄腻等热性症候。如肠癌之便脓血;子宫颈癌之臭秽五色带下;肝癌多伴烦热黄疸,腹癌溃破流秽,溢臭难闻;白血病吐衄发斑等。此或为邪热淤毒,或为痰湿久滞化热之  相似文献   

20.
“癌”字我国古字书均不收载,此字仅见于我国古医籍中。最早在南宋《卫济宝书》中已有记载,其将“癌、瘭、疽、痼、痈”共称“痈疽五发”,与恶性肿瘤无涉。《卫济宝书》后不到百年,1264年宋·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中描述:“癌疮如眼,上高下深,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头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者,是也。”杨氏还观察到癌的好发部位,“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令人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