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50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志 《成都医药》2003,29(3):160-16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的心电图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80例心电图资料,依据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分为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50例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30例。结果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Sv2、Sv3、Sv3+Rv6均高于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v2、Sv3、Sv3+Rv6均可以作为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诊断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一种较少见却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我们对蓟县医院1995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LBBB56例病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与电轴左偏的意义。方法 将老年人的体型、CLBBB的合并症及整个心室除极程序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人的体型与CLBBB时平均电轴左偏度数相关,与合并症无相关性联系。结论 CLBBB时平均电轴左偏与整个心室除极程序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鲍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3-3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20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单纯AMI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的比例以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新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入院后新出现的RBBB,或入院时即有RBBB但既往心电图无RBBB)通常提示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给予积极治疗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此类患者的近期预后的影响国内报道较少,对此笔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56岁.因胸闷,心悸2天来院就诊.体检:BP:130/90mmHg,心界不大,心率68次/分,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同期接诊的56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2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点,总结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ECG改变表现为QRS波群与ST-T发生明显改变。合并广泛的间壁梗死,会导致V1、V5、V6导联的QRS波群出现异常Q波;而合并前壁或侧壁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则是R波高度降低,V5、V6出现明显S波;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其心电图特征则是与左右两侧心前导联的ST段有明显增高迹象,J点模糊不清,且波动变化带有明显规律。结论根据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点,可发现异常Q波与ST-T改变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郎勇  吴立荣  田芸  郭继鸿 《贵州医药》2013,37(3):198-200
目的 了解左室起搏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影响.方法 选择扩心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并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分别记录窦性心律、AV=PR单纯左室起搏、AV=PR-30ms左室起搏及双室起搏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对QRS波时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QRS波时限窦性心律为(171.50±21.59)ms,AV=PR左室起搏为(141.00±17.36) ms,AV=PR-30 ms左室起搏为(144.20±14.37) ms,双室起搏为(157.40±25.19)ms,分别较窦性心律缩短(31.50±17.55)ms、(27.30±13.95)ms、(16.10±7.64)ms.左室起搏AV=PR与AV=PR-30m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左室起搏AV=PR与双室起搏、左室起搏AV=PR-30 ms与双室起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5和0.017).结论 左室起搏较双室起搏能更有效地缩短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但继续缩短左室起搏间期未能进一步减少QRS波时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分析。方法 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是否合并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分为2组,观察组(AMI合并新发CRBBB)者18例,对照组为单纯AMI患者58例,观察2组患者其CRBBB的发生率及有无CRBBB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之间有无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或前间壁要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2)观察组CK-MB、Tn-I峰值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方面,Ⅱ级不显著,观察组平均级别及Ⅲ级以上比例均高于对照组;(4)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观察组较对照组恶化严重;(5)观察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差异不显著;在病死率方面,观察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合并C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主要表现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多为左前降支,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心电图上右束支阻滞(CRBBB)常见且易诊断。当合并前壁心肌梗死时常使心电图(ECG)复杂化,国内此类报道尚不多。现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9例RBBB并前壁AMI的心电图(ECG)表现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QT校正离散度(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或延期PCI患者150例,将急性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PCI设定为观察组,急性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延期PCI设定为对照一组,急性STEMI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PCI设定为对照二组,每组各50例,评估其对HRV、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QRS波群电压(aVF导联)及QTcd短于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PCI后,对HRV,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观测有助于临床筛选高危患者,利于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61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溶栓治疗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l)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多数文献报道AMI合并RBBB预示梗塞范围大,其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均较不伴RBBB的AMI高。对于AMI患者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限制梗死面积,防止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及降低死亡率已得到确认。而对伴RBBB的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近期预后有何影响,国内报道尚少.为此本文对AMI合并RBBB的61例患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三、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一)左束支生理解剖特点左束支的解剖特点是粗而短,在心室内走行过程中分支,分成左右两个分支(左前分支与左后分支),有些人有第三分支(间隔支)(见图33-1),这些分支与浦金野纤维连接。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各导联ST段抬高总和(SumST)以及aVR导联ST段抬高≥0.5mm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16名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应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12个导联SumST以及aVR导联ST抬高≥0.5mm预测住院死亡的价值,校正年龄、性别、疾病史和Killip分级等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中51例行急诊血运重建术,65例为溶栓治疗。血运重建组的Killip分级IV级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溶栓组(20.0%vs.4.9%,P=0.022),但死亡率低于溶栓组(7.8%vs.20.0%,P=0.056)。多因素分析发现a,VR导联ST段抬高≥0.5mm与住院死亡无关[OR:0.82(0.20~3.30),P=0.781],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分析也无统计学意义;而12个导联SumST与住院死亡之间显著相关[OR:1.08(1.02~1.14),P=0.005],分组分析该联系在两组中仍有统计学意义[急诊血运重建:OR=1.10(1.01~1.20),P=0.026;溶栓治疗:OR=1.07(0.99~1.15),P=0.039]。此外,肌钙蛋白T的升高亦增加住院死亡的风险(OR:3.82[1.10~13.29],P=0.036),但分组分析两组中该联系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每增加1mm,住院死亡风险增加8%,而单独aVR导联ST段抬高与住院死亡无关。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因车祸致左侧多处肋骨骨折,24h收入院,经动态心电监测,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入院时,诉左胸疼痛,无胸闷憋气。查体:BP:16/10kpa(120/75mmHg)神清,胸廊挤压试验( ),心率105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电图示:心率110次/min,PR=0.14s,QRS0.08s,无异常Q波,ST段,V1-V6斜行抬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