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永雯  谈剑诚 《中国医药》2012,7(3):339-339
患者女,93岁.因头晕、胸闷、右侧肢体活动障碍1d伴意识障碍1h就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70 次/min,肢体导联QRS振幅均≤0.55 mV,V4~V6导联QRS振幅≤0.10 mV,频发房性早搏,时呈未下传心室,V1呈QS型,V2和V3导联R波振幅递增不良,V2~V4导联ST段抬高0.10~0.25 mV,除aVL和V1导联外,其余各导联T波开口明显增宽,升肢顿挫,QT间期0.68 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肢体导联低电压;③左胸导联低电压;④频发房性早搏(时呈未下传);⑤ST段抬高;⑥Niagara瀑布样T波;⑦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23例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患者23例,对其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进行探讨。结果本组23例中22例有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其中仅有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7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足3例,QRS波呈Rv1〉Rv2〉Rv3;Qv3-Qv6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大于下一导联的Q波(即Qv3〉Qv4、Qv5〉Qv6)4例;在V4~V6导联的R波起始部有顿挫或切迹〉0.5mm的负向波有4例;右胸导联V1~V3呈qrS波型的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决不能根据一次的心电图描记肯定诊断或否定诊断,应反复描记心电图进行动态观察,并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血清标志物检查,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肢导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RV)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初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122例,根据右胸导联V38~V58是否具备2个导联的ST段抬高≥0.1mV,分为单纯AIMI组与合并右室梗死(ARVI)组。测定Ⅲ导联与Ⅱ导联ST段升高的比值。结果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Ⅱ导联(简称ST↑Ⅲ/Ⅱ〉1)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ST↑Ⅲ/Ⅱ〉1对AIMI累及右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院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作V3R~V5R、V7~V9导联,入院第1天每8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第2~3天每24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ST段测定以J点后0.08s为起始点,抬高或压低〉1mm为阳性标准,制定测量指标:(1)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U导联ST段抬高幅度;(2)V2导联ST段压低与avF导联ST段抬高幅度之比≤50%;(3)V1~V6ST段抬高呈递减性或V1ST段抬高而V2ST段压低。结果 三个指标对诊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和88%、83%和92%、54%和85%。结论 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1 病案摘要患者男 ,1 7岁。因头痛、发热 1天入院就诊。平素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曾于 1岁、3岁、7岁时发生过晕厥。体检 :T38℃ ,BP 1 1 5 / 70 mm Hg,R 1 8次 /分。心界不大 ,心率 1 2 0次 /分 ,心律齐 ,二尖瓣区可闻及 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速 ,HR1 2 5次 /分 ,QRS时限 0 .1 3秒 ,QRS波群在 V1 导联呈r SR`型 ,R` >r, 、a VL、V5、V6 导联的 S波粗钝 ,a VR的 R波粗钝 ,符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 、a VF导联可见 q波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与 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 , 、a VL导联ST段呈下垂型下移 ,V1…  相似文献   

6.
目的证实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l、avL导联ST段压低与I导联ST段压低幅度的比值≥l、V1导联ST段抬高而V2导联ST段压低联合诊断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2011年我院开展的203例冠脉造影患者中选取右冠脉(RCA)闭塞或狭窄90%的病例共19例进行研究。研究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l、avL导联ST段压低与I导联ST段压低幅度的比值≥l、V1导联ST段抬高而V2导联ST段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0.5mm、隔性q波消失这五项指标对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Ⅲ导联ST段抬高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l、avL导联ST段压低与I导联ST段压低幅度的比值≥l、V1导联ST段抬高而V2导联ST段压低三种心电图表现见于19例右冠脉(RCA)闭塞或狭窄90%的病例。其中12例出现Ⅲ导联ST段抬高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l,10例出现avL导联ST段压低与I导联ST段压低幅度的比值≥l,9例出现V1导联ST段抬高而V2导联ST段压低。1例出现avR导联ST段抬高≥0.5mm、2例出现隔性q波消失。结论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l、avL导联ST段压低与I导联ST段压低幅度的比值≥l、V1导联ST段抬高而V2导联ST段压低联合诊断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朱晨  张邢炜 《天津医药》2003,31(10):644-644
1病例报告患者男 ,51岁 ,因间断发作性胸部闷痛、颈部堵塞感、全身大汗三十余年 ,症状加重、发作频繁2个多月于2001年5月3日来院就诊。发病后患者曾多次查心电图均未见异常。此次动态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凌晨2 :30~6 :00发作ST -T呈急性损伤型改变6次 ,其中MV1 和MaVF导联ST段抬高0 1~0 2mV ,有3次持续1min ;MV1 和MaVF导联ST段呈斜直型抬高0 2~1 4mV ,持续2 5~4min的有3次。发作时可见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QRS波呈QS或 qR型 ) ,QRS波 :MV1 呈rsR 型 ,MaVF呈R型 ,R波振幅明显增高 ,T波呈直立高大型 (图1)。而发作间…  相似文献   

8.
利用12导24小时心电监测的改变,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相关血管有着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不仅有助于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能够直接利用心电监测来初步判定AMI病人梗死相关血管,而且对于AMI病人的临床治疗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前壁心梗(V1-4)ST段抬高有时侧壁导联(I、avL。、V5、V6)也表现ST段抬高。有报道[1,2]前壁AMI时,出现下壁(Ⅱ、Ⅲ、avF)ST段压低与前壁严重缺血及左前降支近端闭塞有关,提示梗死面积大预后差。相反,前壁AMI时表现下壁导联ST段抬高,认为是前壁缺血同时伴下壁缺血,多为前降支远端病变,预后较好。该研究是为了验证前壁心梗与下壁导联ST段变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V1导联ST段抬高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有V1导联ST段抬高,其余45例表现为V1导联ST段压低或无改变,其中在V1导联ST段抬高组合并右室梗死14例(62%),显著高于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9例(21%);心肌酶谱V1导联ST段抬高组CK峰值(2430±410)U较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1528±369)U明显增高。心律失常合并症26例,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组12例,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14例。其中5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V1导联ST段抬高组3例,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2例。结论:V1导联ST段抬高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诊断条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59%和80%。下壁心肌梗死中V1导联ST段抬高者具有较高的CK峰值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心电图表现ST段显著移位为其特点,面对损伤区的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背向损伤区的导联,则呈相反的变化.病后数小时出现大Q波及T波倒置.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电图上显示的Q-ST-T的变化有其特征性的演变过程,因此,观察心电图演变对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1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 ,72岁 ,原有冠心病、慢支、肺气肿 ,以胸痛、胸闷、心悸 ,于 2 0 0 1年 10月 2 6日来我院就诊 ,急查心电图示 :心率 94次 /min ,QRS时限 14 0ms ,Ⅰ导呈QR型 ,Q波时限 >4 0ms ,Ⅱ、Ⅲ、avF、V3 ~V7呈QS型 ,avR、avL呈R型 ,STⅠ、Ⅱ、V4~V7水平抬高 1~ 4mm ,avR压低 0 5mm ,TⅡ、Ⅲ、V4~V7直立 ,初步诊断为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急性高外侧壁心肌梗死不能排除。 30min后复查心电图 ,室速消失 ,转为窦性心律 ,心率 88次 /min ,QRS时限 90ms ,Ⅰ、V5、V6呈Qr型 ,V4呈QS型 ,V1~V3 呈rS型 ,r波低小 ,…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谢扬  饶邦复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2):1511-151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但不典型的AMI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后者易于误诊或漏诊 ,以致不能获得及时溶栓再灌注治疗 ,将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心电图 (ECG)是诊断AMI最方便、最经济 ,也是比较准确的方法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2个导联出现ST段抬高诊断AMI准确性为82 %~100 % ) ,典型的ECG改变诊断一目了然。所谓典型AMI的ECG ,是缺血型改变 (T波倒置 )、损伤型改变 (ST段抬高 )和坏死型改变 (Q波或QS波 )三者综合演变的图形 ,形成坏死型Q波、ST段抬高呈单相曲线及T波倒置图形。但10 %~20 %的AMI患者 ,EC…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7岁,其兄39岁猝死。因胸闷、大汗1h于2006年10月15日,8∶40平车急诊住院。查体:BP90/50mm Hg(1mm Hg=0.133kPa),R20次/min,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冷汗,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40次/min,未闻及杂音。心电监护:40次/min,律齐,瞬时达50~60次/min。心电图:窦性心律,I、avL导联ST段与T波升支融合,V1~V2呈rS波,V3呈QS波,ST段抬高0.05~0.15mV,T波直立高耸,V4~V6呈qRs波,ST段抬高0.05~0.15mV,Ⅱ、Ⅲ、avF、V3R~V5R ST段下斜型压低。提示广泛前壁、侧壁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即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吸氧等常规处理。8∶48心电监护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随即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意识丧失、抽搐,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 1岁,因发热、咳嗽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双肺呼吸音增强,两肺底可闻散在喘鸣音及湿性口罗音。实验室检查:WBC :12 .0×10 9/L ,N :0 .78,L :0 .12 ,X线透视双肺纹理呈网状改变,查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心率10 0次/分,P波:Ⅱ、Ⅲ、avF直立呈尖峰状,振幅≥0 .3mV ;QRS波:各导联R—R规则,V1呈RS型,sv1<1.5mV ,V5呈RS型,RV5<2 .5mV ;ST段:Ⅱ、Ⅲ、avF、V4 ~V5呈水平,压低约0 .0 5 ,≥0 .1mV ;T波:IavL平坦,Ⅱ、Ⅲ、avF ,V4 ~V5呈双相。经7d抗感染治疗,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6次/分,P波:Ⅱ、Ⅲ、avF形态、振…  相似文献   

15.
中老年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病情危重,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耽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为探讨其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5年3月至2007年2月间23例误诊的病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入选者为40~50岁10例,50~60岁8例,60~70岁3例,70岁以上2例,平均年龄(57±2.5)岁,其中男11例,女12例。1.1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有胸痛、心力衰弱、类似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9例,2例aVL、V4~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2~0.15mV;2例aVF、V1~4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2~0.13mV;1例V1~6导联ST段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V1~4呈QS型4例,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  相似文献   

16.
亓建哲 《淮海医药》2004,22(2):134-135
成年人正常心电图V1导联正向波较小,负向波较大,呈rS型,R波振幅不大于6mm,S波深度不小于3mm。V1导联QRS时间0.06~0.1s,VAT小于0.03s,在临床工作中,常可见到V1导联的QRS波群呈多种形态改变,现将其发生的常见因素作以分述。  相似文献   

17.
林祥灿 《天津医药》2003,31(11):743-743
许多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电图均存在胸前导联ST段明显的压低 ,笔者回顾性分析42例下壁AMI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变化情况 ,探讨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为我院2000年1月—2002年8月收治的42例下壁AMI患者 ,均符合WHO中AMI的诊断标准 ,并除外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和陈旧心肌梗死。其中男28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9 1±10.2)岁。1.2方法 (1)心电图 :发病时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 ,走纸速度25mm/s,观测胸前导联ST段 ,以TP段为基线 ,J点后0 08s处测量ST段 ,ST段压低≥0 1mV为ST段压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vR导联的抬高对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的病变相关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AAMI患者入院心电图(ECG),据avR导联ST段分三组:ST段抬高组≥0.05mV、ST段无改变组、ST段压低组≤0.05mV,对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相关血管病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vR导联ST段抬高组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发生率最高,avR导联ST段压低组长LAD、侧支循环不良发生率最高。结论在AAMI患者中avR导联ST段变化有助于预测梗死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及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急诊收治的表现为不典型心电图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观察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相关性。结果 139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具体表现为:患者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7例,无Q波、无明显ST段抬高者6例;患者仅有ST-T变化、无Q波9例,肢导低电压、电轴左偏3例;患者VlV3导联R波振幅下降、无ST-T改变6例;动态监测ST-T改变患者3例;患者V3V3导联R波振幅下降、无ST-T改变6例;动态监测ST-T改变患者3例;患者V3V5导联U波倒置、后出现ST-T改变5例。2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共13例,占33.3%,死亡患者7例,占17.9%,其中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例,占25.6%,死亡6例,占15.4%;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3例,占7.7%,死亡1例,占2.6%。以心电图表现为ST升高为特点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发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心电图表现为非ST升高的患者。结论不典型心电图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各异,对于可疑患者要结合患者症状、动态心电图及患者血清学检测做出仔细的判断,才能有效避免遗漏。  相似文献   

20.
任志国  张立  陈广锋  曹雪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1317-1318
男,79岁,因阵发胸闷一年,加重3小时于2001年5月14日12时30分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冠心病史1年。查体:T36 5℃,P65次/分,R20次/分,Bp19 5/10 5kPa。神志清,双肺未闻及异常,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65次/分,节律整齐,A2>P2 ,未闻及杂音,腹部未见异常。心电图(ECG)示:V1导联呈QS型,V2、V3导联呈rS型,V4导联呈qRs型,I、aVL、V1 -V6导联T波均倒置,V1—V4导联ST段呈单向曲线抬高0 2~0 4mv ,I、aVL导联ST段下移0 05mv ,其余导联波形及ST段正常。既往ECG均正常,5月14日心肌酶: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245U/L ,轻度升高,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