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70岁,发现右侧颈部及肩胛部无痛性包块半月余.查体:右侧颈部、肩胛部分别可触及约5 cm×6 cm、7 cm×6 cm的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晰,质硬,活动度差,右侧肩胛部肿块局部皮肤呈红色.超声:肿块内呈不均匀混合回声,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图1);彩色多普勒于混合回声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可引出高速高阻动脉血流频谱(图2). 相似文献
2.
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均为首位类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构成比的30%~40%,发展中国家高达60%,儿童所占的比例在10%以下。DLBCL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生长迅速并具有显著临床异质性的中度~高度恶性淋巴瘤。近年来,国外对DLBCL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有很多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较多进展,但国内研究较少,现将DLBCL在病理生物学上进展结合国内外文献简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陈仲涛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4,(8):64-64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因“右阴囊包块渐进性增大2个月”于2013年5月4日收入汉川市人民医院.体检:T 36.5℃,P 80次·min^-1,R 18次·min^-1,心率92次·min^-1,BP 116/70 mmHg(1 mmHg=0.133 kPa).头颅无畸形.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皮下无结节.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右阴囊内睾丸与附睾界线不清,可扪及一大小为5 cm×6 cm的包块.脊椎、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5.
CD45RO阳性的B细胞性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免疫表型异常淋巴瘤的起源。方法 从48例B细胞淋巴瘤中筛选出3例CD45RO、CD20和CD79a( ),CD3(-)的淋巴瘤。采用免疫组化、PCR和基因扫描技术对其免疫表型,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IgH)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TCR)进行深入研究。结果 3例淋巴瘤均为结外淋巴瘤。1例为滤泡性淋巴瘤,2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PCR和基因扫描显示3例均有IgH克隆性扩增;PCR未显示TCR扩增;高敏感性基因扫描显示低峰值TCR克隆性扩增,提示可能为背景T细胞扩增。结论 CD45RO不是T细胞特异性抗原,CD45RO阳性细胞不能完全等同于T细胞,因此,在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中应选用多种抗体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p6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可表达,因此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p63阳性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尤其在淋巴结发生转移时。本研究报道1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高度怀疑肺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行右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显示p63阳性,提示为鳞状细胞癌,而完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后,最终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因此,认识p63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很有必要,可减小临床误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对1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病例通过对肌肉活检得到诊断并给予积极的治疗。结论:IVL预后一般较差,但通过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可于肌肉活检做出诊断,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争取较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乳酸酸中毒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9月30日和2013年1月8日收治的,经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DLBCL,并在治疗过程中并发乳酸酸中毒导致死亡的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接受积极抗感染、溶解淋巴瘤细胞、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治疗,但疗效均不佳.2例患者均于确诊后7d内,出现血清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分别达到15.0 mmol/L和5.2 rnmol/L,并最终由于严重酸碱平衡紊乱导致死亡.国内外文献检索结果显示,超过70% DLBCL合并乳酸酸中毒患者在起病后1个月内死亡,该病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血液净化治疗可为该类患者的化疗赢取时间,而其最终病情缓解,则有赖于对原发病的控制.结论 乳酸酸中毒是DLBCL的一种罕见的临床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导致患者病死率极高.对于该类患者的成功诊治,主要依赖于早期诊断及积极化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MUM1(multiple myeloma oncogene 1)/IRF4(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MUM1/IRF4蛋白的表达。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UM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9%(45/82),其中中心母细胞型阳性表达率为50.0%(36/72),免疫母细胞型阳性表达率为100.0%(4/4),间变性大B细胞型阳性表达率为100.0%(4/4),其他50%(1/2)。结论:MUM1的表达可能与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 探讨CD68+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LAM)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首诊为DLBCL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于同一医院收治的首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患者2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两组患者CD68+ LAM表达数目,并对不同临床特征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与有、无B症状者及疾病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结果 对不同年龄、不同Ann Arbor分期与有、无脊髓侵犯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6,3.798,2.214;P=0.024,0.009,0.043);不同性别、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有、无B症状与有、无巨大肿块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DLBCL患者的CD68+LAM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2,P<0.05);各IPI分级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60例DLBCL患者中,CD68-LAM高密度表达者为13例(21.7%),低密度表达者为47例(78.3%);CD68+ LAM高密度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76.9%(10/13),低密度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93.6%(44/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2.152,P<0.05).CD68+ LAM高密度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1个月,低密度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0.1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68+ LAM在不同恶性程度和不同 相似文献
19.
王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128-129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属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40%,侵袭性淋巴瘤的50%~60%。我院收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具有生物学异质性的B细胞恶性肿瘤.CD20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使得DLBCL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应用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后疗效不佳.因此,根据DLBCL的不同亚型及细胞起源,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DLBCL治疗关注的重点.本文就DLBCL的亚型及细胞起源等方面,总结DLBCL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