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芪注射液对H22荷瘤小鼠瘤组织Bax 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H22荷瘤小鼠瘤组织Bax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进行体内抗肿瘤试验,将5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组(CTX组)、黄芪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连续ip给药10 d,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以及小鼠一般情况,绘制肿瘤生长曲线。10 d后处死小鼠,剥取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药物作用后肿瘤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Bax及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小鼠移植瘤H22试验结果显示,在128,,4 g.kg-1的剂量下黄芪注射液的抑瘤率分别为52.36%,33.68%,17.28%。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黄芪注射液各剂量组均可明显增加肿瘤细胞凋亡率;增强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且Bax/Bcl-2明显增高(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通过促进Bax蛋白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来诱导H22肿瘤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抑瘤效应。  相似文献   

2.
吴圣曦  吴国欣  何珊  林清强 《中草药》2013,44(21):3024-3029
目的 探讨白芥子挥发油对肝癌H22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肝癌H22移植性肿瘤模型。造模24 h后小鼠分成5组:模型组,环磷酰胺(25 mg/kg)阳性对照组,白芥子挥发油低、中、高剂量(20、40、80 mg/kg)组,采用腹腔给药或原位注射给药,观察白芥子挥发油对H22荷瘤小鼠肿瘤质量、生存期的影响;HE染色法以及吖啶橙(AO)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结果 白芥子挥发油显著延长H22荷瘤小鼠生存期并抑制肿瘤生长(P<0.01);上调Bax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白芥子挥发油对H22细胞的抑制作用呈良好的剂量相关性,但高剂量组毒副作用明显。结论 白芥子挥发油能够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进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芩苷抑制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的结直肠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及其机制。方法:建立错配修复基因hml H1缺失的人结肠癌HCT-116细胞裸鼠荧光原位移植瘤模型。60只模型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芩苷50mg/kg、100mg/kg、200mg/kg剂量组,每组15只,对照组采用5%NaHCO_3灌胃,黄芩苷组分别予相应剂量黄芩苷灌胃,2次/日,给药4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周期,TUNEL法观察肿瘤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hml H1、hMSH2蛋白表达,RT-PCR检测hml H1、hMSH2、PCNA、Bcl-2、Bax基因的表达,荧光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微卫星标志状态。结果:黄芩苷50mg/kg、100mg/kg、200mg/kg剂量组裸鼠肿瘤细胞主要在G2/M期阻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芩苷50mg/kg、100mg/kg、200mg/kg剂量组裸鼠肿瘤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给药一周后,与对照组比较,黄芩苷50mg/kg、100mg/kg、200mg/kg剂量组错配修复基因hml H1、hMSH2蛋白表达增强;实验终点,黄芩苷50mg/kg剂量组hml H1基因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黄芩苷50mg/kg、100mg/kg、200mg/kg剂量组hMSH2和PC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黄芩苷组和对照组均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l-2、Bax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芩苷通过促使肿瘤细胞G2/M期阻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错配修复基因hml H1缺失的HCT-116结肠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错配修复基因hml H1、hMSH2和PCNA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熊果酸(UA)对荷肺癌裸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右侧腹股沟区皮下接种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方法建立荷肺癌裸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UA 5 mg/(kg·d)组、UA 10 mg/(kg·d)组、UA 20 mg/(kg·d)组和顺铂2 mg/(kg·d)组,每组12只,各给药组分别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药物,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1次/d,连续14 d。干预结束后,观察各组裸小鼠生存状态和肿瘤特征;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后剥取肿瘤组织,称质量并计算抑瘤率;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结构,TUNEL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IHC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均明显改善,移植瘤组织瘤体较小、活动度和硬度均较低,移植瘤组织细胞不同程度皱缩、数量减少、间隙增大以及片状坏死等,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其中UA 20 mg/(kg·d)组改善情况最为显著。UA 10 mg/(kg·d)组、UA 20 mg/(kg·d)组和顺铂组小鼠移植瘤瘤体质量和Bcl-2蛋白表达OD值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5),各给药组抑瘤率和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OD值及Bax/Bcl-2比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UA 20 mg/(kg·d)组瘤体质量、抑瘤率、Bcl-2和Bax蛋白表达OD值与顺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spase-3蛋白表达OD值及Bax/Bcl-2比值均显著高于顺铂组(P均<0.05)。结论 UA具有抑制荷肺癌裸小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UA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Bcl-2)表达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地锦草对移植性肝癌H22小鼠的抑制作用及对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方法: 复制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地锦草组和环磷酰胺组。地锦草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66,132,264 mg·kg-1 ig,环磷酰胺组1 mg·kg-1 iv 1次,模型组和环磷酰胺组灌服同体积的蒸馏水,14 d后处死小鼠,剥离瘤组织,称肿瘤质量;比色分析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组织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地锦草治疗后肿瘤质量明显减轻(P<0.05);地锦草各剂量组与环磷酰胺组小鼠血清SOD均升高(P<0.05,P<0.01),血清MDA含量均下降(P<0.05,P<0.01);地锦草高、中剂量组及环磷酰胺组降低Bcl-2蛋白表达,同时提高Bax,Caspase-3蛋白表达(P<0.05),降低Bcl-2/Bax。 结论: 地锦草抗肿瘤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抗氧化防御系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纠正机体凋亡蛋白与抗凋亡蛋白失衡,激活Caspase-3酶活性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凤尾草提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S180细胞株接种昆明种小鼠,建立实体瘤和腹水瘤模型,分别灌胃给予凤尾草提取物20、50、100mg/kg,计算抑瘤率与生命延长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瘤细胞Bcl-2、Bax、P53蛋白表达。结果:50mg/kg、100mg/kg剂量的凤尾草提取物能够抑制小鼠体内肿瘤增长,同时明显提高腹水瘤小鼠半数存活时间和生命延长率,增加P53蛋白表达,增加Bax表达,减少Bcl-2表达。结论:凤尾草提取物具有抑制肿瘤S180生长的作用,其作用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氧化白藜芦醇对肝癌SMMC-7721细胞以及小鼠移植性肿瘤H22的抑制作用及其抗肝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氧化白藜芦醇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效果。流式细胞术测定肝癌SMMC-7721细胞的凋亡率。建立小鼠H22肝癌细胞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氧化白藜芦醇80、40、20 mg/kg剂量组,以实体瘤瘤块生长曲线及抑瘤率为指标评价氧化白藜芦醇对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取用不同剂量组作用后的瘤块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论:MTT结果显示,氧化白藜芦醇对肝癌7721肿瘤细胞的IC50值为58.13μg/ml,抗肿瘤活性良好;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氧化白藜芦醇促进肝癌7721细胞凋亡;体内试验显示氧化白藜芦醇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明显,80、40、20 mg/kg三个剂量组对H22移植瘤抑制率为76.88%、65.90%和45.99%,呈一定量效关系,氧化白藜芦醇增加caspase-3表达量及Bax/Bcl-2比值。结论:氧化白藜芦醇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抑制肿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平调饮对H22荷瘤小鼠Bcl-2、P53和Bax凋亡基因的影响,从而探讨平调饮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80只,接种H22肝癌细胞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四组,每组20只。造模第2d灌胃给药,连续7d,第8d脱颈处死。将肿瘤取出制作小鼠肿瘤细胞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肿瘤中的Bcl-2、P53和Bax蛋白进行染色。用SPSS12.0软件统计结果。结果:造模后西药组小鼠状态较差,其体重明显低于中药组及荷瘤组(P0.01)。HE染色中药组的肿瘤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核分裂相明显少于模型组,肿瘤组织可见片状坏死区。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的Bcl-2和P53蛋白表达率明显降低,Bax蛋白的表达率则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调饮对肝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对肿瘤细胞内P53、Bcl-2、Bax蛋白表达的改变,使肝癌细胞发生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巴戟天小鼠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小鼠腋下接种EAC、S180及肝癌荷瘤瘤株,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环磷酰胺组及巴戟天水提液高、低剂量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给药10 d。结果:巴戟天水提物能显著抑制EAC、S180肿瘤和肝癌肿瘤的生长(P<0.01)。结论:巴戟天水提物能抑制小鼠EAC、S180、肝癌并抑制小鼠S180、EAC体内、外细胞生长;其机制与促进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减少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李氏薄贴"对荷肝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建立肝癌细胞H22小鼠肝脏移植瘤模型,将4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4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低剂量"李氏薄贴"、高剂量"李氏薄贴"、氟尿嘧啶外用,9 d后处死小鼠剥离肿瘤组织并计算肿瘤抑瘤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ax、Caspase-3、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高剂量组(使用"李氏薄贴"30 g/kg)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肿瘤细胞呈早期凋亡形态,TUNEL法检测发现其凋亡指数高于低剂量组(使用"李氏薄贴"15 g/kg),与阳性对照组相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发现高剂量组肿瘤组织Bax、Caspase-3表达高于低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Bcl-2表达低于低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结论:"李氏薄贴"可抑制荷肝癌小鼠的肿瘤生长,可上调Bax、Caspase-3表达并下调Bcl-2,"李氏薄贴"作用机制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引起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赤芍总苷诱导K562肿瘤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及相关基因变化。方法:通过MTT,流式细胞仪,实时定量PCR,Western-blot等方法研究caspase-3 mRNA,caspase-9 mRNA,caspase-8 mRNA,细胞色素C,Bcl-2,Bcl-Xl,Bax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MTT法显示赤芍总苷可抑制K562细胞生长,具有量效-时效关系,caspase-3 mRNA,caspase-9 mRNA增加,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caspase-8 mRNA无显著变化。调节基因蛋白表达也有所变化,Bcl-2,Bcl-Xl下调,Bax上调。结论:TGC主要通过线粒体途径,当细胞受到死亡信号刺激,与Bcl-2或Bcl-Xl蛋白相结合的Bax蛋白就会被置换出来,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释放出一系列物质,导致K562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赤芍总苷对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形态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赤芍总苷(TGC)对S180肉瘤小鼠的抑瘤作用,进行较系统的肿瘤细胞组织形态学观察.方法:造模后,观察TGC对瘤鼠肿瘤抑瘤率、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以及肿瘤组织光、电镜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通过赤芍总苷中药的治疗,实验组、联合组、CY组与模型组的抑瘤率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对免疫器官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影响也具有显著作用.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赤芍总苷具有明显抑瘤作用.结论:赤芍总苷对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芪总皂苷和赤芍总苷协同抗血小板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黄芪总皂苷和赤芍总苷(1:3)(简称芪芍双苷)的抗血小板作用。方法:芪芍双苷按100、200、400mg/kg三种剂量给药,进行了血小板聚集试验,测定了大鼠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胰蛋白-14O(GMP-14O)含量及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水平。结果:芪芍双苷三种剂量均能抑制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明显降低GMP-140含量,显著降低TXA_2/PGI_2比值。结论:芪芍双苷具显著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赤芍、白芍及其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与NO/c GMP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小鼠悬尾实验模型,给予赤芍水提物、白芍水提物,记录小鼠悬尾不动时间。采用相同实验方法给予小鼠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并检测小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中NO/c GMP通路相关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 g/kg赤芍和2 g/kg、1 g/kg白芍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 g/kg赤芍同剂量组比较,白芍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0 mg/kg芍药苷组、20 mg/kg芍药内酯苷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及NO、c GMP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10 mg/kg芍药苷同剂量组比较,芍药内酯苷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及NO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0 mg/kg芍药苷组及20mg/kg芍药内酯苷组的小鼠n NOS、GluR1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具有抗抑郁作用,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是白芍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与白芍比较,赤芍的抗抑郁作用较弱,与其主要含有抗抑郁作用较弱的芍药苷,而不含抗抑郁作用较强的芍药内酯苷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川芎赤芍对大鼠脑梗死再灌注后外周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内Notch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川芎赤芍低剂量组、川芎赤芍高剂量组、银杏叶片组。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外周血GFAP、VEGF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缺血脑组织Notch1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川芎赤芍能够提高外周血GFAP、VEGF水平,上调脑组织Notch1 mRNA 的表达。结论:川芎赤芍可升高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GFAP、VEGF的水平及缺血脑组织Notch1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赤芍总苷(TGC,从赤芍中提取的中药单体),作用于荷瘤小鼠,较系统对TGC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行观察,为TGC的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p16及原位杂交法测定c-myc mRNA表达.结果:瘤鼠造模后,采用赤芍总苷作用,实验组与模型组bcl-2、c-myc阳性表达显著性差异,下调相关基因bcl-2蛋白和c-myc mRNA表达水平,上调相关基因p16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赤芍总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机理可能与下调bcl-2和c-myc,上调p16基因蛋白mRNA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总鞣质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总鞣质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鞣质含量,并进行比对。结果赤芍野生品的鞣质含量为0.77%~4.38%,赤芍栽培品鞣质的含量为0.32%~1.06%。鞣质的含量与栽培年限呈正相关,即栽培年限越长,鞣质含量越高;同等栽培年限芽头栽培的赤芍较种子栽培的鞣质含量高。结论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的鞣质含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川芎赤芍对急性脑梗死大鼠Nogo-A/NgR/RhoA/ROCK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白组、川赤低剂量组、川赤中剂量组、川赤高剂量组、银杏叶组、尼莫地平组,各组又分为3天、7天、14天3 个时间点,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大鼠Nogo-A/NgR/RhoA/ROCK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同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3天、7天、14天3个时间点Nogo-A/NgR/RhoA/ROCK mRNA相对表达量均增高(P < 0.05);川芎赤芍处理后,除7天川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明显,川赤组Nogo-A/NgR/RhoA/ROCK mRNA 在各个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 <0.05)。结论:川芎赤芍可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Nogo-A/NgR/RhoA/ROCK mRNA相对表达量。  相似文献   

19.
重用赤芍治疗ANIT诱导大鼠急性淤胆型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赤芍对α-萘异硫氰酸酯(α-naphthylisothiocy,ANIT)诱导大鼠急性淤胆型肝炎的保护作用.方法:赤芍高、中、低(分别相当于原生药量36,18,1g·kg-1)剂量ig给药3 d(2次/d)后,采用ANIT(60 mg·kg-1)诱导大鼠急性淤胆型肝炎模型,造模后继续给药3次,末次给药1h后,进行胆管引流,记录大鼠6h内的胆汁流量,检测血清学指标变化及肝脏病理学改变,结合对应分析综合评价赤芍对ANIT诱导大鼠急性淤胆型肝炎的影响.结果:血清生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赤芍中、高剂量给药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 TBA)明显降低(P<0.01),胆汁流量显著升高(P<0.05),低剂量组变化不明显;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赤芍中、高剂量组肝脏病变均有明显改善,低剂量组改善不明显;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赤芍中、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强.结论:高、中剂量赤芍(36,18 g·kg-1)对ANIT诱导的大鼠急性淤胆型肝炎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丹皮、赤芍与白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HPLC-DAD技术,分析了13批丹皮,14批不同产地的赤芍与10批不同产地的白芍药材,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利用F检验考察了丹皮、赤芍与白芍主成分间的显著性差异程度。建立了13批丹皮、14批赤芍与10批白芍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指认了7个萜苷类和酚酸类成分,根据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组分结构"理论对丹皮、赤芍与白芍进行对比研究。丹皮、赤芍与白芍功效不同,通过试验比较研究丹皮、赤芍与白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及其配比,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