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系膜裂孔导致内疝绞窄比较少见,但在外科临床实践中有时可见到。下面介绍3例在县级和县以下医院遇到的病例,均导致绞窄性肠梗阻,其中2例发生休克及肠坏死。3例均经手术证实。肠系膜裂孔系一先天性畸形,可发生于空肠或回肠系膜或系膜根部,肠管穿过裂孔而绞窄,此种情况没有疝囊。也可经裂孔进入腹膜后间隙,腹膜后间隙成为疝窝。此疝诊断比较困难,因病人主要表现为绞窄性肠梗阻症状与体征,有时尚合并肠扭转。如果病人既往未施行过腹部手术而突然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时应考虑到此种病因的可能。治疗原则与绞窄性肠梗阻同,若裂孔未包括在切除的肠袢内应予缝闭以免再发。由于此症可发生于基层任何医院,故应引起广大基层外科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逆行性疝(Maydl’疝)甚为罕见,其疝囊中有两个肠袢,而两肠袢之间的闭袢则仍留在腹内。这种W形疝的特点是在疝囊内肠袢尚具有活力时,腹内闭袢可能已坏死。文献表明其发病率为绞窄性疝的0.6%~1.92%。作者曾在2年中为7例逆行性疝施行手术。7例全系男性,右侧占5例,各例疝块均很大。手术发现肠坏死仅见于腹内闭袢者1例,同时见于腹内闭袢及疝囊内肠袢者1例;前者切除大段回肠后一期吻合,后者切除部分空肠及大部回肠后一期吻合。本组有1例无肠坏死者疝囊内两肠袢分别为盆结肠和横结肠。除1例未坏死者因复位困难而行二期手术外,本组其  相似文献   

3.
杨军选 《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1):687-687
患者,男,18岁,3个月前在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4d前在该院二次手术行肠粘连松解、肠坏死切除及肠排列术。3h前患者进流食后突然出现持续性腹部剧痛,经保守治疗不缓解,转入我院再次急诊剖腹探查见:腹腔有300ml血性渗液,空肠上段部分肠段扩张,色泽发黑,张力高,探查为该段肠管疝人肠排列肠管间,发生绞窄坏死,再次行肠切除吻合,修补系膜裂孔,术后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4.
李天兴  周密  许俊  曹峰  倪正义 《腹部外科》2010,23(4):236-237
目的探讨结核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68例结核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完全性梗阻52例,其中,回盲部结核19例(致回肠穿孔10例),广泛粘连13例,粘连带绞窄肠管20例;不全性梗阻16例,其中,回盲部结核9例,粘连带绞窄肠管4例,肠粘连成角3例。手术治愈68例,13例广泛粘连性梗阻保守治疗6~15d无效,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并发肠瘘3例,经充分引流,抗结核及对症支持治疗1个月后行肠切除肠吻合手术治愈;10例因粘连严重无法进腹,手术不能进行,再保守治疗1个月后行第二次手术治愈。结论不全性结核性肠梗阻,反复发作者,抗结核治疗至少3个月以上,方可手术。广泛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有效抗结核治疗至少1个月以上,方可行剖腹探查术。粘连带绞窄肠管和回盲部结核致完全梗阻、穿孔者,宜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5.
杨军选 《腹部外科》2004,17(6):348-348
病人 :男性 ,18岁。 3月前在外院行阑尾切除术 ,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 4d前在该院二次手术行肠粘连松解、肠坏死切除及肠排列术。 3h前 ,病人进流食后突然出现持续性腹部剧痛 ,经保守治疗不缓解 ,转入我院治疗。再次急诊剖腹探查见 :腹腔内有约 30 0ml血性渗液 ,空肠上段部分肠段扩张 ,色泽发黑 ,张力高。探查为该段肠管疝入肠排列肠管间 ,发生绞窄、坏死。再次行肠切除吻合术 ,修补系膜裂孔。术后恢复平稳。讨论 :肠排列术是防止肠梗阻复发的有效术式 ,采用肠系膜间缝合固定的方法是目前较常用的肠排列外固定法(Nobel法 )。本病例在外院…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79年10月至1981年5月,先后治疗3例回肠系膜裂孔疝患者,报道如下。例1.患者男,31岁。因腹部突然发生绞痛伴恶心呕吐来诊。检查具明显急性肠梗阻症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肠系膜有一直径约5cm裂孔,小肠几乎全部疝入。因血液循环尚好当即复位,修补裂孔关腹。例2.患者女,38岁。因有典型肠梗阻表现2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约有1500ml血性液体,回肠系膜近末端有直径约4cm裂孔,回肠大部疝入。切除坏死肠管约80cm,肠端端吻合后修补裂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2岁。无任何诱因出现突发性腹部阵发性绞痛,伴呕吐及停止排便。在某县医院以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空肠,回肠呈阵发性节段性痉挛,每段痉挛肠袢长为15~20cm,肠壁变白,持续4~5分钟后缓解,部分肠袢内有3~5条蛔虫聚积成团,经驱散蛔虫团后关腹,次日开始排便。术后第5天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X线腹透见右下腹有一个短而宽的液平面。以粘连性肠梗阻二次手术。术中所见同第一次,未见其粘连。切开肠管取尽末段回肠l米内蛔虫17条。术后给予驱虫,但症状反复出现。入本院后经输液、补充电解质、镇痛等治疗,患者症状逐日消失。痉挛性肠梗阻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两项有关:①肠管内异物、寄生虫及刺激性食物的刺激。  相似文献   

8.
我院1969~1987年收治4例肠系膜裂孔疝,报告加下。例1.男,18岁。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吐,停止排便排气24小时。9个月前因肠扭转、肠坏死行肠切除。查体: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透中下腹可见两个液平面。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入院后25小时出现反跳痛,术中见肠系膜根部有7cm长裂孔,回肠末端和盲肠疝入,复位后见肠坏死,行右半结肠切除,闭锁裂孔。术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岁,玩耍时被年长儿童踢伤腹部,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嵌顿疝,行疝复位修补术。术中发现疝囊壁有脓苔但未见嵌顿的肠管,认为是绞窄性疝,坏死肠管自行还纳腹腔,行疝囊高位结扎后转入我院。既往有右腹股沟可复性包块病史。查体:  相似文献   

10.
腹内疝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内疝发生的原因,提高腹内疝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68例腹内疝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证实为盲肠旁疝1例;毕II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出段空肠疝入输入段空肠与横结肠系膜间隙6例,其中发生肠坏死1例,行疝复位、肠切除吻合后治愈;Miles术后盆底腹膜裂开所致内疝4例;降结肠造口术后降结肠与侧腹壁形成的间隙致内疝6例;大网膜与乙状结肠造口肠壁粘连形成内疝1例;因手术、腹腔炎症引起的粘连与腹膜、卵巢、膀胱、子宫、肠壁或肠与肠之间的孔隙改变形成内疝50例(73.5%),其中肠坏死3例,行疝复位裂孔修补、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后治愈。 结论:腹内疝术前诊断困难。对有手术史,经常腹痛或肠梗阻表现者应考虑腹内疝的可能,并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相似文献   

11.
病人女性 ,75岁。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9天 ,在当地医院按“急性肠梗阻”行非手术治疗未见缓解故转入我院。查体 :消瘦体型 ,营养差 ,皮肤呈脱水状。舟状腹 ,全腹软 ,压痛 (+) ,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未触及腹部包块 ,听诊可闻及气过水音。X线腹透可见右中下腹多个液平面 ,提示小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 ,术中见距回盲部 130cm处的回肠 (长约 6cm)及部分大网膜嵌入右侧闭孔内 ,余肠管通畅未见异常 ;扩张疝环 ,还纳疝内容物 ,见该段肠管已坏死 ,行小肠切除、肠吻合、闭孔疝修补术。术后 10天 ,病人始终未排气 ,肠鸣…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42岁,曾因"腹胀痛、排便困难3周",以"乙状结肠癌伴不全性肠梗阻"收入我院,并行左半结肠切除、左下腹结肠造瘘术,3个月后封闭造瘘口.因术中见肿瘤广泛转移,术后未行化疗.术后4个月左上腹出现肠瘘,6个月后再次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20 d,脐上又出现两处肠瘘,经造影显示瘘口位于回肠距回盲部约40 cm处,再于3个月后行肠切除、肠修补术.  相似文献   

13.
腹部手术后早期小肠内疝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术后早期小肠内疝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2006年38例腹部手术后早期小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SB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小肠梗阻(发生于术后30 d内)的38例中各种原因所致小肠内疝占9例(23.7%).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53.6岁(32~72岁).术后出现症状的平均时间为7.8 d(2~17 d),平均行保守治疗时间为3.4 d(1~8 d).术后早期内疝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完全性机械性梗阻表现,症状重,进展快,可早期出现肠绞窄.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特征性内疝表现,以增强CT检查最佳.本组术中见6例患者已发生肠绞窄,其中4例患者发生肠坏死.本组共行肠切除术5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5.8 d(8~42 d).1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无围术期死亡患者.结论 小肠内疝可发生于术后早期,易于发生绞窄坏死,应积极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桃红承气汤在绞窄肠梗阻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红承气汤在绞窄肠梗阻术后的应用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外科(深圳518033)刘金生1986年2月~1996年3月间,笔者对36例绞窄性肠梗阻经手术解除病因而又未行肠切除病人(简称“绞窄肠梗阻术后病人”),在西医药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桃红承气汤治疗,与单...  相似文献   

15.
祝永刚 《腹部外科》2014,27(1):68-70
目的 探讨术后腹内疝所致急性肠梗阻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2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术后腹内疝中,粘连束带嵌顿性内疝5例,肠系膜裂孔疝7例,吻合口后间隙疝6例,造瘘口旁内疝2例.均行手术治疗,15例出现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结论 术后腹内疝发生的病因基础是腹内粘连物粘连后局部有裂隙形成或术后遗留未修复的裂隙,此病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肠绞窄及肠坏死,提高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本病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笔者于 2 0 0 1年 6月手术治疗巨大绞窄性腹壁切口疝 1例 ,获得成功 ,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女性 ,82岁 ,因脐右侧不规则疼痛伴恶心呕吐 4d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2d收住院。既往有“阑尾切除术”及肠梗阻“粘连松解术”手术史。拟诊为“嵌顿性腹壁切口疝、机械性肠梗阻” ,经手法复位未成功而行“切口疝嵌顿松解术”。全麻 ,取原右中下腹直肌切口 ,疤痕下端稍加延长 ,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达腹膜。切开后探查发现 ,原切口腹直肌前、后鞘及腹直肌全程裂开 ,形成疝环 ,长径约 12cm。切口右侧上方有一肠襻 ,外覆腹膜 ,伸达右侧深筋膜浅层。扩张疝颈…  相似文献   

17.
肠梗阻所致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梗阻引起的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况,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往往导致不同性质的休克,所以临床处理既要仔细鉴别肠梗阻的病理类型,又要密切观察休克的病情变化,再参考必要的检验结果,相互验证,综合分析,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肠梗阻的部位有高位与低位之分,性质有单纯性与绞窄性之别。一般说,高位小肠梗阻因剧烈呕吐失液较多,主要导致低血容量休克;而低位梗阻(特别是绞窄性梗阻)如绞窄疝、肠扭转及肠系膜血管栓塞等,不仅因丢失大量肠液会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还会由于绞窄肠袢中含有大量细菌内毒素及坏死肠袢释出组织分解毒素,使病人在病程后期发生中毒性休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8岁。因蛔虫性肠梗阻、肠坏死在当地医院行肠切除、回肠末端造瘘已9个月,现造瘘口处炀管脱出7小时入院。查体见右中下腹造瘘口处肠管外翻脱垂约20cm,粘膜水肿呈暗红色。剖腹回纳脱垂肠袢后,见回肠套入,其中20cm的肠管发黑、失去弹性,距造瘘口30cm的肠管系膜未与腹壁固定。经切除坏死小肠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内疝性肠梗阻的原因、预防和诊治.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6年10月间收治的直肠癌Miles术后并发内疝性肠梗阻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iles术后并发内疝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为6%(5/82),表现术后不同程度的腹胀,阵发性腹痛,呕吐,胃管引流液每天超过500 mL者,结肠造瘘口无排气排便;腹部轻压痛,肠鸣音活跃或亢进.腹部立、卧位X线片检查,均发现肠腔扩张、多个液平或孤立性肠袢扩张.5例均行剖腹探查而证实,疝内容物为回肠,其中行单纯粘连松解复位2例,部分回肠切除、端端吻合术3例.再次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Miles术后内疝性肠梗阻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剖腹探查是处理的关键,其重点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开放手术联合腹腔镜技术(杂交手术)修补嵌顿性或绞窄性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疝与腹壁外科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11例嵌顿性或绞窄性切口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病人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见肠管损伤、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80~244(151.9±65.2)min,疝环缺损最大径为3~8(4.5±1.2)cm。10例病人为小肠嵌顿伴肠梗阻,1例病人为肠系膜嵌顿;4例病人术中证实为绞窄性切口疝,术中探查为小肠缺血坏死,体外行坏死小肠切除吻合;术中4例病人发现有隐匿性缺损存在。病人术后排便时间为3~9(4.1±2.2)d,4例病人术后早期出现明显腹胀症状,对症处理2~7 d后缓解。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18(11.7±3.6)d。术后随访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均未出现肠梗阻、迟发性补片感染、补片膨出及疝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杂交手术修补嵌顿性或绞窄性切口疝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