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 ERK5 基因-322G/T(rs386695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华南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Taqman-MGB荧光探针法检测华南地区835例肠癌和908例正常对照的 ERK5 基因-322G/T单个核苷酸的多态性。结果: ERK5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322G/T等位基因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BMI≥24 kg/m2的肥胖人群中-322G/T的分布差异显著,与GG基因型相比,GT、TT基因型携带者的CRC发病风险下降42.4%(OR=0.576, 95%CI 0.413-0.804,P<0.01)。结论: ERK5 基因-322G/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无明显相关性,但可显著降低肥胖患者发病风险;-322T基因型是中国南方人群散发性结直肠癌肥胖患者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2例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51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此22例及另67例石蜡包埋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5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51mRNA和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其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51可望成为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有关并提示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间质和上皮细胞CD10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正常黏膜中CD10的表达,同时用α-SMA标记结直肠癌组织中肌纤维母细胞。结果正常结直肠黏膜中间质和上皮细胞均无CD10的表达,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在间质和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8%和26.7%。结直肠癌中CD10阳性的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在高、低级别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质细胞CD10阳性在侵及肌层者高于侵及浆膜层者(P〈0.01),而CD10阳性的上皮细胞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P〉0.05);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表达CD10与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CD10阳性间质细胞在有脉管侵犯者低于无脉管侵犯者(P〈0.01),CD10阳性上皮细胞在有脉管侵犯者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1)。CD10阳性间质细胞与α-SMA阳性间质细胞分布一致。结论结直肠癌中间质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化可阻止肿瘤的转移,而肿瘤细胞表达CD10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溶解而促进转移。  相似文献   

4.
Tiam1基因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iaml(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1)基因转染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裸鼠皮下接种结直肠癌细胞的方法观察Tiaml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外科原位移植技术观察Tiaml对体内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接种HT29/Tiaml细胞(转染Tiaml基因)的裸鼠皮下肿瘤生长明显加快,肿瘤体积自皮下注射后的第7天起与接种HT29/mock细胞(转染对照)的裸鼠皮下肿瘤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种HT29/Tiaml细胞的裸鼠皮下肿瘤第20天的平均体积是接种HT29/mock细胞组的2.5倍。进行结直肠癌细胞外科原位移植6周后,接种HT29/Tiaml细胞的裸鼠结肠原位肿瘤重量明显大于接种HT29/mock细胞的裸鼠(t=-14.916,P〈0.01)。采用外科原位移植的方法比较HT29/mock和HT29/Tiaml细胞的体内转移能力。在HT29/Tiaml细胞组,7只裸鼠全都发生了腹腔转移,4只发生了肝转移,其中有1只裸鼠发生了广泛转移,包括脾、肺及淋巴结等转移。在HT29/mock细胞组,7只中只有2只裸鼠发生了腹腔转移,没有一只裸鼠发生远处转移。结论Tiaml基因是结直肠癌增殖、转移的促进基因,Tiaml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增殖、转移过程中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ERK在NGF诱导PC12 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NGF。诱导的PC12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NGF处理PC12细胞建立分化模型,运用免疫印迹检测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时NGF对ERK1/2蛋白和磷酸化ERK1/2蛋白水平的影响,并观察MAPK/ERK激酶(MEK)抑制剂U0126对NGF诱导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ERK1/2蛋白的磷酸化呈现NGF剂量和时间依赖性。NGF作用细胞5min即可观察到明显的ERK1/2蛋白磷酸化,持续1h左右,2h时降低到初始水平,而细胞形态的改变出现在NCF作用12h以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可见PC12细胞分化的程度与ERK1/2活化持续的时间正相关,U0126可完全即时抑制ERK1/2的活化,而ERK1/2活化的抑制可完全阻断。NGF诱导的PC12细胞分化。结论ERK1/2的活化是PC12细胞发生分化的必需事件,其活化时间的长短对分化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iR-34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43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34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浸润深度、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miR-34a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检测miR-34a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新的肿瘤标记物或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7.
K-ras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探讨k-ras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1号外显子12、13密码子突变情况,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 12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者53例(40.8%),其中12密码子突变42例(34.1%),13密码子突变者11例(8.9%)。基因突变率与肿瘤大小、肿瘤侵润深度、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与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多者k-ras基因突变率高,有肝脏转移者基因突变率高,TNM分期越晚基因突变率越高。结论: K-ras基因突变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有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一个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细胞中脾酪氨酸激酶基因甲基化和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亚硫酸盐修饰测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细胞脾酪氨酸激酶的甲基化状态以及表达情况;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法研究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与启动子活性的关系;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处理脾酪氨酸激酶甲基化失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株,观察处理前后细胞内脾酪氨酸激酶基因甲基化状态和表达情况。结果:(1)23个结直肠癌细胞中,9个细胞启动子发生甲基化而失去蛋白质表达;其余则正常表达,甲基化发生率为39.2%;(2)9个甲基化的细胞中,7个存在微卫星不稳定;而14个未发生甲基化的细胞中,仅有4个存在微卫星不稳定。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3)脾酪氨酸激酶启动子全长和未甲基化启动子荧光素酶的活性分别是甲基化组的4.5和4.7倍;5-Aza-CdR可恢复甲基化启动子的活性;(4)5-Aza-CdR可去甲基化而使脾酪氨酸激酶基因重新表达,而且具有时间依从性。结论:结直肠癌细胞中,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导致Syk基因丧失表达,5-Aza-CdR可以去甲基化而恢复脾酪氨酸激酶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抑癌基因APC蛋白在结直肠粘膜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多研究表明位于染色体5q上抑癌基因APC的突变、缺失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了APC蛋白在正常结直肠粘膜的表达特点以及其表达异常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共收集我院1993年1月至1994年10月间结直肠癌手术标本45例,每例包括原发癌肿和手术切缘正常粘膜。用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5μm厚切片做HE及免疫组化染色。APC兔抗人多克隆抗体C20(1∶100)为SantaCruz公司产品,SP试剂盒购于福州迈新公司,染色采用SP法,微波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原发灶K-ras基因的突变,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12、13密码子的突变,利用χ2检验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23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84例K-ras基因发生突变,突变率为36.5%,其中12密码子突变65例(28.2%)、13密码子突变19例(8.3%)。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较无肺转移患者高(P=0.022),12、13单密码子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分型、TNM分期、Dukes分期、区域淋巴结及肝肺转移)无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可能与肺转移存在相关性,检测K-ras基因突变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理组织学生长方式对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瘤切除术后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并进行手术完整切除的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111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排除不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最后入组患者共80例。根据组织学生长方式国际专家共识标准,评估其肝转移瘤的组织学生长方式类型。通过χ2或Fisher确切检验分析组织学生长方式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组织学生长方式的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3年PFS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其3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80例患者,其中促纤维组织增生型43例(54%)、替代型32例(40%)、推挤型3例(4%)、混合型2例(2%)。组织学生长方式与患者年龄、性别、转移瘤发生时间、肿瘤负荷、组织学分级、是否伴有黏液分化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等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促纤维组织增生型患者的3年PFS明显优于替代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7,P=0.01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组织学生长方式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组织学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促纤维组织增生型和替代型。组织学生长方式为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独立的预后因素,故组织学生长方式需要在病理报告中明确指出,以提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组织多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脾酪氨酸激酶(Syk)、E-钙黏附素(E-cadherin,CDH1)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MP-3)多基因甲基化水平,并探讨多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复发转移和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方法检测120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Syk的甲基化水平, 及其中100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CDH1和TIMP-3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1个及以上基因共甲基化率为74%,2个基因同时甲基化率为21%, 3个基因共同甲基化为8%。3个基因同时甲基化阳性与淋巴结转移无关(2=0.725,P>0.05);CDH1基因甲基化与肝肺转移显著相关(2=6.938,P<0.01),Syk和TIMP-3基因甲基化与肝肺转移无关;Syk甲基化、TIMP-3甲基化、CDH1及TIMP-3同时甲基化是结直肠癌术后生存的相对危险因素,而3个基因同时甲基化则是非相对危险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多基因共同甲基化率,多基因共同甲基化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侵袭复发机制及影响预后生存中并非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CD34的表达,探讨乙酰肝素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和CD34的表达,并与13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其表达程度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均〈0.01),而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7)。结论乙酰肝素酶参与了宫颈癌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过程,可作为判断宫颈癌转移潜力及不良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增殖状态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lanin对96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并分别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淋巴管和血管增殖活性,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分析。结果结直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结直肠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51.2±25.5)及较正常结直肠组织(29.4±9.0)和肿瘤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1),并且其淋巴管内皮Ki67指数(0.23±0.17)也较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5)。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且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对评估其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骨桥蛋白(OPN)在大肠癌转移中的相关功能。 方法:分别构建OPN反义和正义真核表达质粒后,转染入Colo205和SW480大肠癌细胞株。经鉴定后,进一步运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同质和异质黏附等技术检测转染细胞的转移相关功能变化。结果:OPN高表达的大肠癌细胞,CD44表达量增强,E-cadherin的表达减弱;细胞之间同质黏附减弱,细胞侵袭运动能力增强,细胞与ECV304细胞之间的异质黏附作用增强。均证明了OPN与侵袭转移的密切相关性。结论:提示OPN影响大肠癌细胞同质黏附和异质黏附能力的作用可能是大肠癌肝转移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组织芯片研究E-cadherin在大肠癌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E-钙黏附分子(E-cadherin)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37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标本中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正常大肠黏膜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100.0%,37例大肠癌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48.6%;分化较好的和分化不良的肠癌细胞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6%和10.0%;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34.8%,E-cadherin表达与浆膜浸润、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 E-cadherin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对体外血小板聚集及在体血栓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对人血小板中ERK5的表达及其在血小板活化后的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ERK5特异性抑制剂XMD8-92对血小板聚集及致密颗粒释放的影响;采用Fe Cl3颈动脉血栓模型检测ERK5对在体血栓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XMD8-92对蛋白激酶B(Akt)和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蛋白(PTEN)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人血小板中存在ERK5的稳定表达,其磷酸化水平在血小板活化后显著升高(P0.05)。XMD8-92可抑制多种血小板激活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致密颗粒释放(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XMD8-92可通过下调PTEN Ser370位点磷酸化而增强PTEN的活性,从而抑制Akt的磷酸化,这种抑制效果也通过血小板特异PTEN基因敲除小鼠得到了验证。在体血栓研究表明,XMD8-92经尾静脉给药,可显著延长小鼠第一次颈动脉血栓的形成时间。结论:ERK5可通过影响PTEN的磷酸化调节Akt的活化,进而影响到体外血小板的聚集和在体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微小干扰RNA(miRNA)-20a在胃癌中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普外科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5例胃癌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利用PCR检测并对比这些患者胃癌组织与癌周正常组织的miRNA-20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miRNA-20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2.18±0.38比0.65±0.13,P<0.05).高TNM分期(Ⅲ+Ⅳ期)组较低TNM分期(Ⅰ+Ⅱ期)组胃癌组织中miRNA-20a的表达上调(2.84±0.45比1.37±0.24,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胃癌组织中miRNA-20a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2.65±0.63比1.88±0.54,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miRNA-20a的表达升高,其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磷酸化细胞外调节激酶(p-ERK)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测定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组织和卵巢上皮癌组织中p-ERK的含量;收集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对卵巢上皮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p-ERK含量明显高于良性卵巢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P<0.01),Ⅲ~Ⅳ期卵巢上皮癌组织中p-ERK含量明显高于I~II期(P<0.01),良性卵巢组织中p-ERK含量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低分化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p-ERK含量高于中、高分化(P<0.01);(3)在不同病理类型卵巢癌中,与浆液性卵巢上皮癌组织相比,未分化腺癌组织中p-ERK含量与其相仿(P>0.05),而黏液性卵巢上皮癌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p-ERK含量较低(P<0.05);(4)p-ERK含量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ERK含量高的卵巢上皮癌患者生存时间短;(5)卵巢上皮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与p-ERK含量、残余灶、肿瘤分期、肿瘤分级以及化疗的疗程有着密切关系(P<0.05),而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p-ERK可能是卵巢上皮癌发病机制一个重要的调节激酶;测定p-ERK水平可能对卵巢上皮癌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