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前纵隔淋巴瘤的X线、CT特征.方法收集11例病理证实影像学表现为前纵隔肿块的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它们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前纵隔肿块,6例肿块向双侧生长,5例肿块偏一侧生长;11例前纵隔巨大肿块的周围见多个软组织结节影;6例上腔静脉受侵,5例包埋邻近血管;3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影像学表现为前纵隔肿块的淋巴瘤有一定的特征,仔细分析大多能与前纵隔其它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前纵隔肿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提高CT对前纵隔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39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39例前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4例,包括侵袭性胸腺瘤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囊肿4例;胸腺癌共6例,包括小细胞癌2例,鳞癌3例,类癌1例;畸胎瘤6例;生殖细胞瘤5例;淋巴瘤4例。结论 MSCT检查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及累及范围,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纵隔少见肿瘤的影像特点.方法 搜集2006-03-2008-04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少见肿瘤24例,全部病例均行胸部CT平扫,17例行CT增强扫描,1例行MRI平扫.结果 本组24例,包括临床少见、发病率低的肿瘤22例,常见而发生在少见部位的肿瘤2例.所有病变归为7种不同组织来源,其中神经源性5例;尤文氏肉瘤1例;浆细胞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类癌1例;生殖源性肿瘤6例;间叶组织源性8例.大部分纵隔少见肿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征.结论 纵隔少见肿瘤的影像诊断定性较困难,多种影像检查并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对提高该类病变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卵黄囊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原发于纵隔者实属罕见,笔者收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道如下。患者男,27岁。入院前2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活动时加重,无咳嗽、咳痰,无眼睑下垂、四肢乏力,无发音困难、饮水呛咳。患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影像检查:胸部SCT显示前纵隔肿块,密度不均匀,其边缘及内部呈线条状强化,大血管、隆突及双主支气管受压向后移位(图1,2)。诊断意见:前纵隔占位,考虑侵袭性胸腺瘤。术中所见:肿块位于前上纵隔并侵入右侧胸腔,呈菜花状,大小约为20cm×12cm×10cm,质硬,侵及胸腺… 相似文献
7.
卵黄囊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原发于纵隔者实属罕见,笔者收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道如下。患者男,27岁。入院前2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活动时加重,无咳嗽、咳痰,无眼睑下垂、四肢乏力,无发音困难、饮水呛咳。患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影像检查:胸部SCT显示前纵隔肿块,密度不均匀,其边缘及内部呈线条状强化,大血管隆突及双主支气管受压向后移位(图1,2)。诊断意见:前纵隔占位,考虑侵袭性胸腺瘤。术中所见:肿块位于前上纵隔并侵入右侧胸腔,呈菜花状,大小约为20cm×12cm×10cm,质硬,侵及胸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平片右上纵隔增宽的C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或CT增强扫描、心脏超声证实的右上纵隔增宽X线和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和CT平扫,其中51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6例;侵袭性胸腺瘤致上腔静脉综合征2例;胸内甲状腺肿瘤2例;升主动脉或无名动脉迂曲14例;胸主动脉瘤3例;肺动脉狭窄致主肺动脉扩张1例;右位主动脉弓2例;淋巴瘤4例;右肺纵隔型肺癌16例;隐匿型肺癌2例;食管下段癌致胸上段食管明显扩张2例;食管异物继发上纵隔脓肿2例。经CT平扫 增强扫描、手术、病理、心脏超声证实病例数分别为33、10、12、1例。结论CT扫描是诊断右上纵隔增宽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纵隔肿瘤影像学特点的探讨(附5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纵隔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结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8例纵隔肿瘤 ,回顾性分析其X线和CT影像学表现 ,再结合文献 ,提出对纵隔肿瘤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前纵隔肿瘤 40例 ,包括胸内甲状腺 3 2例 (其中 5例为甲状腺癌 ,1例为甲状腺囊肿 ) ,胸腺瘤 3例 ,畸胎瘤 5例 (其中 1例穿破 ) ;后纵隔肿瘤 18例 ,均为神经原性肿瘤。结论 根据纵隔的分区和X线、CT影像学特点并结合临床 ,能正确做出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刘怡文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3,4(6):313-315
目的:探讨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3例临床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六分区法划定肿瘤部位,结合密度判定肿瘤的性质来源。结果:a)不同质地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征性CT表现,b)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的X线及CT诊断探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纵隔囊性淋巴管瘤 (CLM)X线和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 10例CLM的胸部平片及其中 8例CT表现。结果 根据肿块发生部位 ,颈纵隔型 3例 ,纵隔型 7例。位于前纵隔 7例 ,后纵隔 2例 ,累及纵隔多区域及胸腔 1例。 8例位于中上纵隔或胸廓入口 ,胸片多数表现边缘光整的纵隔肿块 ,无纵隔移位 ;CT显示肿块为囊性 ,边界清晰 ,无周围侵犯 ,颈纵隔型CLG的纵隔肿块与颈部肿块贯通。结论 CLM多发生于前纵隔及中上纵隔 ,颈纵隔型CLG根据胸部影像表现及体征可以确诊 ,纵隔型CLG诊断需与纵隔其他囊性占位鉴别。 相似文献
12.
纵隔囊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纵隔囊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本组共1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男9例,女3例,年龄17~55岁.12例均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纵隔囊性病变中,胸腺囊肿3例,淋巴管瘤2例,支气管囊肿7例.3例胸腺囊肿中,2例位于前纵隔,1例位于左颈及前纵隔;2例淋巴管瘤,1例位于中纵隔,1例位于左颈及前、中纵隔.7例支气管囊肿,均位于中纵隔气管及支气管右旁区域.结论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不仅准确显示纵隔囊性病变的位置和形态,而且清楚显示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因此结合临床资料及发病部位,对于纵隔囊性病变一般能够达到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材料和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瘤7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2例的CT和MRI表现.结果肿瘤常呈半圆形或椭圆形,纵径比横径或前后径长,边缘锐利,1例神经节细胞瘤呈哑铃形.CT示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稍低于胸壁肌密度,囊变部分的密度比脑脊液稍高.T1WI示肿瘤等或稍低于胸壁肌信号,囊变部分稍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肿瘤纵径长于其它径是重要征象,CT和MRI能显示肿瘤形态特征,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CT表现及良、恶性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结果32例中,良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26例,其中囊性肿块10例,实性肿块9例,囊实性肿块7例;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6例,其中精原细胞瘤、内胚窦(卵黄囊)瘤及胚胎细胞癌各1例和恶性畸胎瘤3例。典型的良性畸胎类肿瘤显示水样至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其内有脂肪或钙化等,推移压迫周围组织,恶性肿瘤具有边缘分叶状或不规则,与周围组织脂肪间隙消失并侵犯相邻器官的征象。结论CT对纵隔良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能准确作出诊断,纵隔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难以与纵隔其它恶性肿瘤区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CT和X线表现,其中胸腺瘤25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3例,侵袭性胸腺瘤12例),淋巴瘤40例(NHL 28例,HD 12例);均有X线和CT影像,2例做了MR I检查。结果胸腺瘤多局限于前纵隔或延伸至中纵隔,肿块多偏向纵隔一侧(14/25,56%),邻近血管结构多受推移(16/25,64%);本组均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而侵袭性胸腺瘤(9/12,75%)较非侵袭性胸腺瘤(5/13,38%)有明显分叶,其中多数侵袭性胸腺瘤(8/12,67%)边缘见小结节样突起;侵袭性胸腺瘤坏死囊变率(9/12,75%)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4/13,31%)。纵隔淋巴瘤大多数(32/40,80%)累及胸部多组淋巴结,其中合并腋窝淋巴结肿大(10/40,25%);肿块多向纵隔两侧生长(24/40,60%);病灶呈多发结节或HRCT可分辨的结节融合肿块(21/40,52.5%),淋巴瘤包埋周围血管结构(25/40,62.5%)多于胸腺瘤(2/25,8%),结节或肿块坏死率(10/40,25%)低于胸腺瘤(13/25,52%);淋巴瘤发病年龄轻(≤40岁28/40,75%),而胸腺瘤发病年龄多>40岁(16/25,64%)。结论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各自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根据其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 2 0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CT表现。结果 14例位于中纵隔气管旁 ,其中 12例位于右侧 ,2例位于左侧 ;5例位于右中纵隔隆突部支气管旁 ;左后纵隔食管旁 1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 ,12例呈囊性密度 ,8例呈软组织密度 ,增强 5例囊内容物无强化 ,3例软组织密度病变强化后呈囊样低密度。结论 支气管源性囊肿多发于中纵隔气管旁 ,CT平扫加增强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资料多数可确诊。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呼气相CT上肺内低密度区产生的原因。方法15例正常青年志愿者,年龄21~23岁,平均22岁。在右中肺门区,做仰卧与俯卧位深吸气屏气及深呼气屏气薄层螺旋CT扫描。对仰卧及俯卧位呼吸气相上中肺门区解剖结构相同的层面,进行肺叶面积及密度测量。计算肺叶吸气较呼气面积增加百分率及密度增加值。结果当右下叶处于下垂位,同层面肺叶膨胀性及密度改变均大于非下垂位,肺叶膨胀性与密度变化呈现高度相关(P<0.005)。结论呼气CT上肺内低密度区产生的因素有多种,其中肺内血流变化可直接影响肺密度,同时对肺叶膨胀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纵隔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纵隔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囊肿36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CT表现均为边缘清晰、囊壁菲薄、内为不强化的水样密度肿块。其中神经肠源性囊肿1例、支气管囊肿12例、食管囊肿2例、心包囊肿5例、皮样囊肿7例、淋巴管囊肿4例、胸腺囊肿4例、非特异性囊肿1例。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上特征性表现,可较正确地作出纵隔囊肿的诊断,并与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