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方法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27.5%vs47.5%,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有效减少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QT离散率(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A组)及非溶栓组(B组),其中将A组又分为再通组(A1组)和未通组(A2), 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B组QTd作了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的A1组QTd明显减少,而B组及A2组之QTd增大,且A2组与B组之间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QTd增大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当及早再灌注后QTd减小明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降低。动态观察QTd值对识别高危人群,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5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89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23例)和非他汀组(66例)。分析两组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y,IRA)后2h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组5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7%;非他汀组46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69.7%。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5例已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8例和利多卡因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分别应用胺碘酮和利多卡因进行治疗,评价其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胺碘酮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2.1%、不良反应率为42.1%、病死率为7.9%;利多卡因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0%、病死率为13.5%。两组上述指标比较,除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张可娜 《现代保健》2011,(18):30-3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疗法后再灌注后心律失常情况。结果61例临床判定血管再通,其中再通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4.5%,明显高于未通组的40.9%。结论溶栓治理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类型复杂,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在治疗室性早搏中的价值。方法将98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9例单用胺碘酮,B49例胺碘酮加参松养心胶囊,观察两组室性早搏复发情况。结果A组3个月后再发室早36%,B组1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胺碘酮累计用量A组(11.3±3.9)g,B组(8.1±2·8)g,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可减少用药量及室早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简称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339例符合溶栓标准的AM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川芎嗪12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171例,再通13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56.1%(74/131)。对照组168例,再通120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73.1%(87/120)。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981,P<0.01)。结论川芎嗪对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34例静脉溶栓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34例接受溶栓治疗者28例临床判定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4%.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出现心律失常30例。结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房早室早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播或窦房阻滞多见。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冠脉再通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邓晓艳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64-1565
目的探讨胺碘酮在心肺复苏时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跳呼吸骤停在急诊与院前急救实施了心肺复苏并出现了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例资料43例,选取在复苏过程中用了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1例病例作为A组,对常规选用利多卡因的病例随机抽取22例作为B组。观察患者心律失常是否终止或减少、心室律是否减少、室颤是否复律。2组进行对比。结果使用胺碘酮的A组疗效要优于B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首选胺碘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本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采用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急诊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和溶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比对照组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为73.33%,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溶栓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康银玲 《现代保健》2014,(22):86-88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从本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A、B两组,每组各70例。A组患者使用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B组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溶栓后6 h和12 h的冠脉再通成功率分别为80.00%和91.43%,显著高于B组的62.86%和68.5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有8例并发出血,发生率为11.43%,B组并发出血20例,发生率为28.57%,A组出血发生率小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和再梗死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具有冠脉再通成功率高,并发出血发生率低的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急诊科心肌梗塞的临床救治方法及救治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某医院72例心肌梗塞患者,遵照患者和(或)家属意见,分为静脉溶栓组与未溶栓组,各36例,静脉溶栓组采取急诊科静脉溶栓治疗,未溶栓组未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心功能改善率及病死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组死亡原因为心室颤动1例,心源性休克1例;未溶栓组死亡原因为心室颤动4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脏破裂1例。结论:急诊科对心肌梗塞患者收治后应及早诊断,并尽快采取急诊溶栓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心功能,以争取时间抢救患者生命,对全面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STEMI患者225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心肌缺血分级并分组:Ⅱ级缺血组135例,Ⅲ级缺血组90例.两组患者在发病12 h内均行溶栓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及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Ⅲ级缺血组人院时ST段抬高幅度(ΣST)大于Ⅱ级缺血组[(0.84±0.57) mV比(0.44±0.35) mV],溶栓后2hΣST仍大于Ⅱ级缺血组[(0.50±0.23) mV比(0.11±0.06) 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溶栓后2hST段回降≥50%的比例低于Ⅱ级缺血组[56.7%(51/90)比83.7%(11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峰值高于Ⅱ级缺血组[(363±105) U/L比(212±97)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8.9%(17/90),高于Ⅱ级缺血组的11.1%(15/1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ΣST、Ⅲ级缺血是急性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而Ⅲ级缺血的预测意义最强(OR=0.185,P=0.00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呈Ⅲ级缺血,溶栓后易出现ST段回降不良,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梗死部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121例行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壁组(46例)、下壁组(53例)和下壁合并右室组(22例),分析各组临床表现、ECG、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并进行随访.结果 与下壁组、下壁合并右室组相比,前壁组患者CPK同工酶-MB(CPK-MB)、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387.2±45.7)U/L和(1.9±0.4)ng/L],侧支循环形成少(4.3%),3支病变血管少(13.0%),但ST段回落差,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时病死率高;下壁合并右室组患者休克及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36.4%和50.0%),3支病变血管多(45.5%),血栓形成多(86.4%),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再住院率高.结论 前壁及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是PCI治疗后患者预后差的强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分析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急诊处理要点与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6月期间,急诊科所收治的梗死前心绞痛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分组方法形成两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阿司匹林合并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进行治疗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急诊处理效果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梗死前心绞痛患者急诊治疗中,通过扩冠、解痉、抗凝综合治疗方案的实施,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有良好的控制价值,缓解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效果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结合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结合绿色通道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救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心肌再灌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结合绿色通道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18.
康银玲 《现代保健》2014,(20):49-51
目的:探讨脑保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的药物后处理是否对急性心肌缺血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有溶栓适应证且行静脉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在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共14 d。对照组用等量安慰药静脉滴注。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观察比较ST段再抬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情况。冠脉CT测定血管再通情况及4周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T段再抬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血管再通率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4周病死率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室性早搏、窦性阻滞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急性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注射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药物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药对急性缺血性心肌的保护效果显著,依达拉奉注射液可能是一种新的心血管临床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及术后,DIVERTM CE血栓抽吸导管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推注后静脉滴注维持)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间符合PCI治疗条件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0例。按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归为两组:32例(A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28例患者(B组)给予DIVER TM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肌梗死血管(TIMI)血流变化、出血性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在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低于A组(25.0%vs3.6%,P〈0.05),两组均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PCI中应用DIVER TM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推注后静脉滴注维持)能够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减少无复流现象,降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