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脊髓水平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刺激;模型组,采用打击结合运动疲劳建立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银质针组,MPS模型成功后,行银质针导热治疗。各组大鼠在治疗2周后测定热痛阈值、右股内侧肌自发电活动。麻醉后处死大鼠,取右股内侧肌及脊髓L4~6节段,HE染色切片观察局部肌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P物质(SP)及5-羟色胺(5-HT)。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热痛阈降低,局部肌肉自发电活动增加(P<0.01);脊髓n NOS、SP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银质针组热痛阈明显升高,自发电活动明显降低(P<0.01);脊髓n NOS及SP表达明显降低,5-HT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银质针导热治疗可能通过降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脊髓n NOS及SP表达,增高5-HT表达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银质针在慢性疼痛中的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明确适应症,根据治疗部位安置好体位,术野暴露充分,皮肤消毒,铺巾完毕,局麻,选择长度适宜的银质针,以密集型将针刺入病灶的深部肌筋膜或骨膜附着点处,导热巡检仪加热,使针尖温度保持在42℃,达到治疗作用。结果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顽固性软组织疼痛320例,能显著消除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运,松解肌肉痉挛,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有效率99%。结论采用银质针治疗,充分评估患者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方法得当,密切观察病情,确保治疗安全和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正脊疗法与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互补作用及机制。方法:于2002-02/2005-08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均由CT扫描或MRI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三维正脊组,银质针导热组,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每组80例。三维正脊组采用三维正脊疗法,对间盘突出节段施行该疗法,1次/周,共做2次;银质针导热组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对腰部和臀部软组织病变部位施行银质针导热疗法,1次/周,共2次;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先后采用三维正脊疗法和银质针导热疗法,各2次。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疼痛数字评分及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腰腿疼痛消失,临床体征均转为阴性,可恢复工作。②有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临床体征两三项转为阴性,可作轻微工作。③好转。腰腿疼痛减轻,临床体征有1项转为阴性,尚需继续治疗。④无效。治疗前后疼痛与体征无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指标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3个月三维正脊组、银质针导热组、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疼痛数字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更为明显(χ2=2.51,P<0.01)。治疗后6个月,各组病例的疼痛症状大多数获得控制,以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更为明显(χ2=4.03,P<0.01)。其中银质针导热组和三维正脊组、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8.288.03,P<0.05)。②治疗后1个月各组临床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尤其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治疗1个月后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三维正脊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9.26,9.03,P<0.01),而银质针导热组与三维正脊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1.50,P>0.05)。③银质针导热组、三维正脊组和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的有效率(痊愈及有效)分别为71%、72%和85%,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三维正脊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6.30,6.12,P<0.01)。结论:三维正脊疗法具有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银质针导热疗法则有消除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改善血液供应和松解肌肉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腰椎定点牵扳疗法与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互补作用。方法:于2002-02/2005-08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均由CT扫描或MRI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腰椎定点牵扳组,银质针导热组,腰椎定点牵扳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每组80例。腰椎定点牵扳组采用腰椎定点牵扳疗法,对间盘突出节段施行该疗法,1次/周,共做2次;银质针导热组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对腰部和臀部软组织病变部位施行银质针导热疗法,1次/周,共2次;腰椎定点牵扳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为两种疗法的联合使用:腰椎定点牵扳疗法1周后对腰、臀部软组织病变部位分两次施行银质针肌肉导热疗法。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疼痛数字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疗效评定标准:①症状消失:腰腿疼痛消失,临床体征均转为阴性,可恢复工作。②有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临床体征2~3项转为阴性,可作轻工作。③好转:腰腿疼痛减轻,临床体征有1项转为阴性,尚需继续治疗。④无效:治疗前后疼痛与体征无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指标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3个月腰椎定点牵扳组、银质针导热组、腰椎定点牵扳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疼痛数字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联合组更为明显(t=8.52P<0.01)。治疗后6个月,各组病例的疼痛症状大多数获得控制,以联合组更为明显(t=7.08,P<0.01)。其中银质针导热组和腰椎定点牵扳组、腰椎定点牵扳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9.09,9.82,P<0.05)。②治疗后3个月各组临床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尤其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联合组与腰椎定点牵扳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9.27,9.04,P<0.01),而银质针导热组与腰椎定点牵扳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1.51,P>0.05)。③银质针导热组、腰椎定点牵扳组、联合组的有效率(痊愈及有效)分别为72%,73%和88%,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联合组与腰椎定点牵扳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6.31,6.13,P<0.01)。结论:腰椎定点牵扳疗法具有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银质针导热疗法则有消除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改善血供和松解肌肉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42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某院就诊的83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予枢经推拿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质针针刺疗法对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9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银质针针刺疗法治疗组(15例)和常规疗法治疗组(1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半年,应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腰椎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定;应用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银质针针刺疗法组14d及半年有效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患者生活质量银质针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银质针针刺疗法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较常规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正脊疗法与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互补作用及机制。 方法:于2002—02/2005—08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均由CT扫描或MRI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三维正脊组,银质针导热组,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每组80例。三维正脊组采用三维正脊疗法,对间盘突出节段施行该疗法,1次/周,共做2次;银质针导热组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对腰部和臀部软组织病变部位施行银质针导热疗法,1次/周,共2次;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先后采用三维正脊疗法和银质针导热疗法,各2次。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疼痛数字评分及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腰腿疼痛消失,临床体征均转为阴性,可恢复工作。②有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临床体征两三项转为阴性,可作轻微工作。③好转。腰腿疼痛减轻,临床体征有1项转为阴性,尚需继续治疗。④无效。治疗前后疼痛与体征无变化。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指标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3个月三维正脊组、银质针导热组、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疼痛数字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更为明显(X^2=2.51,P〈0.01)。治疗后6个月,各组病例的疼痛症状大多数获得控制,以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更为明显(X^2=4.03,P〈0.01)。其中银质针导热组和三维正脊组、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8.288,03,P〈0.05)。②治疗后1个月各组临床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尤其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治疗1个月后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三维正脊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9.26,9、03,P〈0.01),而银质针导热组与三维正脊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1.50,P〉0.05)。③银质针导热组、三维正脊组和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的有效率(痊愈及有效)分别为71%、72%和85%,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三维正脊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三维正脊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6.30,6.12,P〈0.01)。 结论:三维正脊疗法具有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银质针导热疗法则有消除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改善血液供应和松解肌肉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伸引手法与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作用。方法:于2002-02/2006-02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均由CT扫描或MRI检查确诊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150例。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每组50例。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采用颈椎定点伸引疗法,对椎管狭窄节段施行该疗法,1次/周,共做2次;银质针导热组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对颈背部和肩胛部软组织病变部位施行银质针导热疗法,1次/周,共2次;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先后采用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和银质针导热疗法,各2次。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疼痛数字评分及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指标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3个月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疼痛数字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更为明显(8.62±1.39,2.36±2.80,χ2=2.52,P<0.01)。治疗后6个月,各组病例的疼痛症状多数获得控制,以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更为明显(1.12±2.78,χ2=4.02,P<0.01)。其中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1个月各组临床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尤其是颈椎挤压试验阳性率,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9.25,9.02,P<0.01),而银质针导热组与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88%,78%,78%,χ2=6.31,6.11,P<0.01)。结论: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具有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的作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则有消除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改善血供和松解肌肉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传统中医中药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来某院诊治的腰肌劳损患者43例,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推拿、口服中药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及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痊愈24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到93.0%。VAS疗效26例治愈,11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治愈率达60.5%,总有效率达到95.3%。结论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传统中医中药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0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患者在腰部、臀骶部选择多个压痛点作为进针点,行银质针导热治疗.在同一病变区可做2~3次针刺.每周1次,最多治疗8次.结果 1周后(即治疗1次)治愈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2周后治愈6例,有效16例,无效8例;3周后治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6个月后综合评定:治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综合有效率86.7%.结论 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治疗组(n=41)。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联合微波治疗,治疗组采用银质针导热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 个疗程后利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两组进行检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的ESCV评分,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以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颈椎牵引能加快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全身热灌注(extracorporeal whole body hyperthermia,EWBH)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采用EWBH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60例,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心电图、脑电图的变化以了解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第1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下降,未经处理于第7日恢复正常;治疗后第1日患者的ALT、AST升高,治疗后第7日患者的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经护肝治疗后均于治疗后14日内恢复正常.其它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评价生存质量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EWBH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安全性好,能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但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小板与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巴氯芬结合运动疗法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颅脑外伤后的偏瘫住院患者20例,分别予巴氯芬口服并结合运动治疗3~6个月。服药前、服药中每2月检查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按修订Ash-worth评分评定肌张力,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20例患者中显效1例(5.0%),有效9例(45.0%),好转8例(40.0%),无效2例(10.0%),总有效率为90.0%。MBI从(29.91±7.63)上升为(58.18±8.32)(P<0.01)。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巴氯芬结合运动治疗对控制颅脑外伤患者的肌痉挛有效,治疗时机以早期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局部肾神经阻滞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肾神经阻滞.在肾神经阻滞前后24 h分别测定血、尿电解质、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肾神经阻滞前后的24 h总尿量,计算尿钠排泄率.并连续监测肾神经阻滞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和呼吸困难、水肿等心衰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肾神经阻滞后,心衰患者的24 h总尿量和尿钠排泄率明显增加(P<0.05),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较肾神经阻滞前降低(P<0.01);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呼吸困难、水肿等心衰症状显著改善.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局部肾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心衰的方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是安全、有效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布加综合征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评价介入治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的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其介入治疗前后肝脏、脾脏等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4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放置支架后,局部血栓的超声图像特点;根据患者是否使用抗凝剂分为原始剂量组(20例)和调整剂量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栓图像特点,根据图像特点来指导抗凝药物的使用;比较20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肝静脉成行术前后,血管内径、血液流速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后肝脏、脾脏的彩超指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②介入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48例患者的下腔静脉内在疾病早期均有血栓,其中13例原始剂量组患者有血栓形成,而调整剂量组的患者仅4例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形成血栓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调整剂量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原始剂量组。③肝静脉成形介入治疗后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流速度由术前的(5.34±1.62)cm/s上升到介入治疗后的(16.57±1.43)cm/s,介入治疗前后的流速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前后血流速度之差与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扩张程度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r=0.97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定性、定量的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明确支架是否通畅,可作为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后主要的随诊手段。在评价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疗效及指导抗凝剂的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临床诊断布加综合征以及监测布加综合征治疗疗效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背景:蛋白尿和蛋白尿多少是影响移植肾功能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雷公藤多苷或氯沙坦均有降尿蛋白作用.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氯沙坦或氨氯地平对治疗肾移植后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随访的肾移植后伴轻、中度高血压及蛋白尿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雷公藤多苷+氯沙坦组口服雷公藤多苷0.5 mg/(kg·d),氯沙坦50 mg/d;雷公藤多苷+氨氯地平组口服雷公藤多苷0.5 mg/(kg·d),氨氯地平5 mg/d,要求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观察治疗6个月,检测血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药物浓度,24 h尿蛋白,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用药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 < 0.05),治疗6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均降至正常水平(P < 0.01).两组血压下降值、平均动脉压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肌酐和血尿酸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尿蛋白均减少,但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环孢素用量较前减少(P < 0.05).提示雷公藤多苷联合氯沙坦或氨氯地平用于肾移植后伴轻、中度高血压伴蛋白尿患者,能平稳降压,减少环孢素用量,减少蛋白尿,保护移植肾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原官兵在青岛海滨疗养的效果。方法抽取来自海拔3000m以上地区的二炮部队官兵疗养员78例,其中保健疗养52例,康复疗养26例。两组在保持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空气浴、日光浴、海水浴、景观、理疗、体疗、合理膳食等综合疗养措施。问卷征询病史及临床症状并记录呼吸(R)、血压(SBP/DBP)、心率(HR)、体重,同时测定血氧饱和度(SaO2)、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等项目。结果两组疗养员疗养后原有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两组疗养员HR、SaO2、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血沉测量值与疗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疗养组高血压病、高原性心脏病SBP、DBP测量值与疗养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原红细胞增多症RBC、HGB、HCT、血沉与疗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岛海滨疗养因子对高原官兵疗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肝癌术后应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进展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肿瘤完整切除后一组患者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对照组),另一组患者行腹腔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灌注+TACE(治疗组),观察两组肿瘤患者的疗效,包括比较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腹腔灌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前后血清ALT、AST、尿素氮、肌酐及白细胞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肿瘤的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毒副反应轻微,能自行缓解或者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对于肝癌患者,腹腔灌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尔肾康合激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NS)对血、尿白介素 6(IL 6)的影响及IL 6 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30 例NS患儿治疗前后血、尿IL 6 的含量,并与24 例正常儿童作对照分析。结果:NS患儿治疗前尿IL 6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 0.01);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 0.05);治疗前初治组与非初治组相比,尿IL 6 呈显著低值(P< 0.05);治疗后反复组较无反复组呈显著高值(P< 0.05)。30 例健康儿童中24 例与30 例肾病患儿治疗前后血IL 6 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尔肾康合激素能降低尿IL 6,尿IL 6与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43例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 mg,其余43例加用复方甘草酸单铵注射液80 mg,均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观察2组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变化,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并随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异甘草酸镁组和复方甘草酸单铵组治疗后肝功能复常率[ALT复常率:97.7%(42/43)、72.1%(31/43),AST复常率:90.7%(39/43)、74.4%(32/43),x2值分别为9.86、4.73]和肝功能复常时间[ALT复常时间:(21.6±9.1)、(37.5±17.8)d,AST复常时间:(23.1±10.6)、(46.7±19.4)d,t值分别为5.23、7.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异甘草酸镁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在改善症状和降酶方面疗效更佳.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and compound ammonium glycyrrhetate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of decompensated.Methods Eighty-six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of decompensated were enrolled into the stud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n=43) were given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once a day in addition to routine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n=43) were given compound ammonium glycyrrhetate once a day in addition to routine treatmen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including symptoms,signs and hepatic function were observed.The clinical lab data,including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urine routine test and kidney function of all patients from two groups were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s.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monitored throughout the whole therapy.Results ALT and AST turned to normal in 97.7%(42/43) and 90.7%(39/43)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72.1%(31/43) and 74.4%(32/43)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x2=9.86 and 4.73,respectively,Ps<0.05). Time to turning to normal in ALT and AST were(21.6±9.1)d and(23.1±10.6)d in the treatment group,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37.5±17.8)d,and(46.7±19.4)d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t=5.23 and 7.01,respectively,Ps<0.01).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had better effect on alleviating symptoms and decreasing enzyme in treatment of liver cirrhosis of decompensated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