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抑郁症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张丽萍 《陕西中医》2005,26(1):45-47
本文论述、分析了脾胃与神志相关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阐明了中焦脾胃因其对五脏神志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性 ,对导致抑郁症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热、瘀、风、虚”的产生多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内在联系进行了剖析 ,指出在抑郁症的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气机 ,有利于升清降浊、祛痰行郁、通府驱邪、健运脾胃 ,可以达到安神定志、醒脑宁神、补虚养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脾胃生理与抑郁症、脾胃气机升降与肝肺气机运行、脾胃与精神情志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脾胃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阐明脾胃对抑郁症的发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金匮要略》,列举了健脾清胆法、健脾行气法、通阳宣痹、疏肝解郁法、健脾利湿,养血调肝法、清热祛湿健脾法等调理脾胃功能出发治疗抑郁症的方药,为临床中从脾胃论治抑郁症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为临床常见的情感性心境障碍的表现,对患者的生活可产生极大的困扰。"脾胃衰则百病生",本文从脾胃的生理功能角度,论述其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脾胃的生理功能对五脏神、五脏所主情志、胸中大气以及其他四脏的影响,均可导致情志的异常,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通过探析脾胃与抑郁症的发病的关系,冀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从脾胃生理与抑郁症、脾胃气机升降与肝肺气机运行、脾胃与精神情志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脾胃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阐明脾胃对抑郁症的发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金匮要略》,列举了健脾清胆法,健脾行气法,通阳宣痹、疏肝解郁法,健脾利湿、养血调肝法,清热祛湿健脾法,健脾养血、温阳和肝法等调理脾胃功能出发治疗抑郁症的方药,为临床中从脾胃论治抑郁症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脾胃寒热错杂证的形成机制、对各脏腑的影响及在多因素上对抑郁症的影响,探究脾胃寒热错杂证与抑郁症的关联。该文认为脾胃寒热错杂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因,脾胃通过与各脏腑组织的紧密联系影响情志,而脾胃阴阳二气的失衡易导致脾胃寒热错杂,进而从脾胃寒热错杂证的角度论治抑郁症,拓展了临床治疗抑郁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低动力症状是指抑郁症患者表现出劳累感增加、活动减少、稍事活动即感明显倦怠等症状.肝与抑郁症的关系已得到历代中医的认可,但单纯疏肝解郁并不能完全改善抑郁症低动力患者的不适症状.脾作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藏意,为后天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调理脾胃在抑郁症低动力症状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肝郁是抑...  相似文献   

7.
蒙中医药对抑郁症认识有别,蒙医药认为抑郁症是由赫依偏盛所致,治疗重在调节赫依、平衡三根、宁心安神、促进白脉传导;中医药认为肝郁气滞、情志不遂为抑郁症的核心病机,治疗以疏肝解郁,兼顾心脾为主。槟榔十三味丸为蒙医调节赫依的经典名方,具有调节赫依,安神止痛之功,通过调节赫依,平衡三根,促进了白脉的传导,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蒙医认为脑为白脉之海,故槟榔十三味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实则为心脑同治。进而从中医药角度分析槟榔十三味丸,发现其多用辛味药,能行气温中,因而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可能是其治疗抑郁症的重要途径,温补肾阳的功效也提示其通过心脑肾同调治疗抑郁症。因此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中医可以学习蒙医辛味药的用药经验,重视调理脾胃气机和温补肾阳;中医治疗抑郁症多从肝论治,所以蒙医也可以借鉴中医疏肝解郁药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8.
姬培震  张怡  张艳晓  谢沛俊 《陕西中医》2014,(10):1385-1387
目的:阐述培补脾胃法治疗抑郁症的独特疗效及治疗机理。方法:从脾胃的生理、病理以及脾胃和其他脏腑的关系等方面探讨脾胃与郁证的关系,并通过方药治疗及临床案例进行阐述。结论:与疏肝解郁相比,培补脾胃治疗抑郁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且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黄和  张士福  杜庆 《中医研究》2011,24(8):10-12
脑系病症如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癫痫、痴呆、抑郁症等的发生、发展、转归是否与脾胃病变相关?脾胃与脑有着怎样的病理生理联系?如何以胃脑相关理论有效地指导胃脑同病共治的临床实践?目前,在对一些脑系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缺乏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0.
肝失疏泄与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博  任路 《吉林中医药》2009,29(3):194-195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 脾胃运化,调节情志,以此为理论出发点,结合现代医学及动物实验模型来探讨肝失疏泄与抑郁症发病的 表明,肝失疏泄应当是导致抑郁症的根本原因。郁而气机不畅,致痰浊血瘀,痰瘀互结,加速了抑郁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朱丹溪“六郁学说”与脾胃关系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六郁学说”为朱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六郁学说”临证时也处处体现脾胃观的思想,后世诸医家对此论亦多有阐述,故其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心虚证候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100例患者焦虑抑郁水平、脾胃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水平与心虚证候的相关性。结果肝脾不和型FD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普遍存在心虚证候表现,其中以心阴虚和心阳虚证候频数较多(分别为47%和24%);心虚证与脾胃症状评分、HAMA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广泛存在"心"虚证候,提示临床辨治应兼治心。  相似文献   

13.
楼英在长期医学实践的基础上,编著《医学纲目》,对后世影响甚深。楼英私淑丹溪学说,特别是其脾胃部的理法特点,更是结合了丹溪脾胃学说的内容,与丹溪学派脾胃学说的内容互为补充。《医学纲目》脾胃部中很多思维和方法出自丹溪学说,尤其是丹溪顾护脾胃的思想,并结合痰这一病理特点,形成独特体系。楼英在这一部分中,结合丹溪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并大量引用经典,和自身对医学的感悟与看法,形成独特纲目性的体系,因此,其著作对后世影响甚大,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黄铭涵  黄健  陈琴  林平 《世界中医药》2010,5(6):391-393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97例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评,并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虚气滞证比例最高(32.3%);2)中医各证型心理异常比例:合并抑郁状态以肝气郁结证比例最高(62.5%),合并焦虑状态以肝气犯胃证比例最高(35.8%),而湿热滞胃证合并抑郁状态及焦虑状态比例均最低,各证型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均占相当比例;3)中医各证型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谱比较:餐后饱胀感以脾胃气虚证及脾虚气滞证多见,早饱在脾胃气虚证最为显著,上腹痛以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多见,上腹烧灼感在湿热滞胃证中最为显著;4)中医各证型SDS、SAS量表评分比较:SDS评分以肝气郁结证最高,SAS评分以肝气犯胃证最高,而湿热滞胃证在两个自评量表中评分均最低。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各中医证型分布及心理测评结果差异明显,病机虚实夹杂,病情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元气是人体生命之本,而脾胃为滋养五脏、产生元气之本。治疗任何疾病,均应照顾脾胃。脾胃病与肝、脾、胃密切相关,脾虚、肝郁、胃实且虚实寒热常偏于某一脏器,这是脾胃病常见之病理,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视其偏向而随证治之。脾胃病中,气虚甚至阳虚者占95%左右,久病、年老、体弱者更甚。用药以甘温为主,慎用苦寒泻下,且宜轻灵、平稳,有方有守。临证应重视四诊合参,尤重症状和舌诊,要因人、因时、因地施治。  相似文献   

16.
汤小卜  牟德英 《光明中医》2021,36(2):284-286
口臭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也有极大困扰,甚至导致焦虑、抑郁、社交回避与苦恼等心理问题产生.中医对口臭认识较早,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医家多从实证论治,笔者以治脾气亏虚为本,恢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为要,选用升阳益胃汤论治口臭,应手取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王道坤教授临床运用疏肝和胃汤治疗便秘、呕吐、胃痞案,总结王教授从肝论治脾胃病之思想。王教授认为,脾胃气机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气郁不舒则脾胃气机不畅,无以斡旋中焦,运化失司则诸病生。故治疗脾胃病时,应重视调理肝气,以畅达周身气机,肝气条达则脾胃升降功能恢复,诸症向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3(AQP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8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75例,脾虚证组13例,另选择健康的本校学生1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胃粘膜AQP3表达.结果:正常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人、脾胃湿热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脾胃湿热证、脾虚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出现口渴少饮、大便溏而不爽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或P<0.01),出现口干口苦、恶心、纳呆、腹胀或痛的比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结论:AQP3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AQP3在脾胃湿热证发生中起着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临床治疗有效的具体案例,探讨泛酸的证治规律及病因病机。泛酸证治与胃痛、胃痞、呕吐等胃病相似;病位主要在胃,并与肝、脾、肠等脏腑有密切的生理病理关系;病因病机主要为饮食停滞、痰湿中阻、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理病理、症状、病机、分型诸方面论述了脾胃虚弱,肺失清肃之咳嗽,并与悬饮,肝胆咳,痰热瘀肺等进行了鉴别,提出了脾胃咳之辨证分型及证治法则、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