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姬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936-493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0 a来我院收治的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结果:14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3例发生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后。大多表现为腹壁切口处肿块,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压痛。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降低剖宫产率等均有助于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1993-2009年收治的13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都有会阴侧切或会阴撕裂史及会阴部周期性的痛性结节。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1例术后3a复发。结论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6例手术患者术后均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或孕三烯酮3~6月.术后随访4~72个月,腹壁内异症病灶元复发.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接受过剖宫手术史的育龄期妇女,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会阴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降低会阴切口疤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方法:对6例会阴切口疤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无1例复发。结论:在行此类手术时注意保护会阴切口。有宫腔操作时,注意更换手套。  相似文献   

5.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燕萍  王秀云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1):1180-118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良性病变 ,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 ,积极防止医源性种植 ,现将我院 1996~2 0 0 1年收治的 9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年龄在 2 5~ 40岁 ,平均 32 2岁。其中 8例为侧切伤口子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盆腔脏器,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并不多见,作自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现对其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制、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1例腹壁子宫内异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腹壁子宫内异症根据病史、症状、超声检查在术前均能正确诊断,均采取手术治疗,治愈率100%,随访1~8年无复发。【结论】腹壁子宫内异症的发生与剖宫产术中直接种植有关;彻底的手术切除能治愈及减少复发;剖宫产术中正确操作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发病相关因素。结果:17例均接受手术治疗,5例术后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术后随访1~3年,均无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史,结合其症状、体征,基本可获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正确诊断,对无典型症状者,超声诊断+局部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手术是有效治疗方法,对较大、较深病灶,可适当扩大手术范围;术后预防性药物治疗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练惠琴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421-8421
2005-06-2010-06我院共收治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1~43(平均32)岁,4例为自然分娩时行会阴侧切术.其中2例有人工剥离胎盘胎膜病史.1例为会阴阴道裂伤修补术后,发病时间最早为产后6个月,最晚为产后5a,病程均在6个月~5 a内.  相似文献   

10.
吴万年  樊红 《临床医学》2001,21(8):52-5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良性疾病,从1921年以来sampson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该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文献报道EMT的发病率范围差异甚大,约1%~50%。占妇科门诊病例的20%及妇科手术病例的9~25%患者均为生育年龄的妇女。本文对收治的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 1 一般资料 1992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院妇科病房收治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历。其中8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做出诊断,6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占同期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46例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腹壁切口异位症患者均有足月剖宫产史,8例会阴内膜异位症患者中1例产前即有病变,其余7例均为产后会阴侧切口部位发生异位症,发病平均年龄30·4岁,46例患者均行了手术治疗,无一例复发及恶变。结论:典型的切口包块以及周期性包块疼痛伴长大使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诊断并不困难,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上在剖宫产或会阴侧切手术时应注意保护切口,及时冲洗切口,尽量减少内膜组织在切口部位的种植。对于反复复发者应注意有否恶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9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产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临床表现极为典型。结论手术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下简称内异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07~2006-06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内异症患者164例,年龄16~52(平均34.4)岁,已婚148例,未婚16例。  相似文献   

15.
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14例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彻底切除病灶,观察疗效.结果 内膜异位症病灶外观呈暗红色或紫蓝色、甚至黑色,直径l.0~6.0 cm,平均3.0 cm.术后观察1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腹壁切口疤痕内膜异位症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是预防其术后复发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就我院1996~01/2007-01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29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年龄25~38(平均30.5)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和痛经,以Ⅲ、Ⅳ期居多。血清CA125和超声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27.8%和50%。术后用药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术后未用药组。结论:腹腔镜是主要的确诊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丁兰 《临床医学》2010,30(8):122-123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是指病灶浸润到腹膜下深度≥5 mm的内异症,多位于后盆腔,表现为宫骶韧带变粗、缩短和结节,子宫直肠陷凹变浅或者消失,直肠窝深部或者阴道直肠隔结节,可导致痛经、慢性盆腔疼痛及性交痛等症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病灶完全切净症状缓解率高,复发率低,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药物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术后药物治疗可以延长复发时间。  相似文献   

19.
杨林 《临床医学》2010,30(1):76-77
目的通过术中盆腔的探查情况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至2007年间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的EMT 154例,分为有临床症状(包括疼痛、不孕、月经失调等)94例和无临床症状60例。回顾性分析EMT盆腔状况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手术证实盆腔均有内环境的改变,但与临床症状无明确正相关。结论EMT是一种持续性发展的疾病,其实际患病率要高于临床统计,而临床表现可能与病灶浸润的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腹壁、会阴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壁、会阴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5例腹壁、会阴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症的主要发病原因;与月经周期同步,周期性疼痛发作性肿块,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单用药物治疗一般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应以手术除病灶为主。结论:手术切除异位病灶是治病本症的首选方法;预防本症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