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36-1139
目的:为深入研究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肝胃不和证的研究思路。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肝胃不和证在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相关性,以及脑肠肽变化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关系。结果: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情志抑郁所致肝胃不和证在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上高度相似,且部分脑肠肽的改变同时存在于抑郁症与肝胃不和证的发病过程中,为肝胃不和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的相似性,可以从"脑-脊髓-胃"脑肠轴通路途径,深入研究中医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肝胃之间的脏腑关系,建立证型的原则以及现代文献对肝胃不和证型的描述,分析得出肝胃郁热的说法不够明确.在没有指出肝胃郁热具体的临床表现而缺经证型是不符合建立证型原则的.同时指出,所谓的肝胃郁热证应该包含在肝胃不和证里面,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提出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实际上是犯了概念不清、逻辑不明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肝、胃、气滞证素与抑郁及焦虑心理特征的关系。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4月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同时填写肝、胃、气滞三证素分别的评分调查表。将200例慢性胃炎患者以是否存在肝、胃、气滞证素分别进行统计,同时满足肝、胃、气滞证素的患者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证。分析证素肝、胃、气滞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结果慢性胃炎患者SDS积分(37.27±7.05),SAS积分(35.23±6.37),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积分(33.46±8.55)及(29.78±10.07)。证素肝、胃、气滞的发生频率分别为32.5%、67.0%、61.0%。符合证素肝、胃、气滞的患者较不符合的患者都更易发生焦虑、抑郁。符合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共54例,占27.00%,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患者SAS、SDS积分均高于非肝胃不和证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倾向,证素肝、胃、气滞均与慢性胃炎的抑郁、焦虑心理有关,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及焦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人群慢性胃炎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的差异性。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678例慢性胃炎患者抑郁和焦虑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定,从一般人口学特征角度分析其心理状态的差异性。分析肝胃不和组与非肝胃不和组抑郁及焦虑状态的差异性。分解肝胃不和证的证素基础,分别分析证素肝组与非证素肝组、证素胃组与非证素胃组、证素气滞组与非证素气滞组抑郁及焦虑状态的差异性。结果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焦虑状态存在差异,不同文化程度患者抑郁状态存在差异,不同职业、经济状况患者抑郁和焦虑状态均存在差异。肝胃不和组与非肝胃不和组抑郁及焦虑状态有明显差异。证素肝组与非证素肝组、证素气滞组与非证素气滞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及文化程度慢性胃炎患者心理状态存在差异。肝胃不和证患者更容易存在抑郁及焦虑状态,其证素基础可能为"肝""气滞"。  相似文献   

6.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各医家主张不同,证型分类也不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证型有9个,分别为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胃阴不足证、脾虚痰湿证。其中4个证型在临床上较常见,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型中实证居多,其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且中医证型与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等因素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截止至2011年9月),收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分析、提取。结果:纳入文献37篇,报告病例3 078例,报道证候类型26种,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证候要素16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  相似文献   

8.
介绍迟莉丽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迟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在脾胃,与心肝相关,针对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心脾不和证、心胃不和证,提出了肝脾同调、肝胃同治、心脾同调、心胃同治的治疗大法,行之于临床,无不应手而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诊断内容和判定形式分析肝胃不和相关[]证的诊断标准及其应用现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VIP)近5年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工作表对文章类型、辨证分型、论治疾病、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标准(发布时间、制定者)、诊断内容(主症、次症)、判定形式等信息进行提取,并进行频次、频率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 549篇文献,纳入203篇。肝胃不和相关证涉及6个证型,包括肝胃不和证、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肝火犯胃证、肝胃郁热证及肝胃热盛证。文献中共涉及56项诊断标准,其中使用频次在2次以上的诊断标准共22项;使用频次前5位的诊断标准分别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00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006)、《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内容中,出现频次前10位的症状依次为嗳气、脉弦、胃脘胀痛、胁肋胀闷疼痛、吐酸(反酸、泛酸或吞酸)、苔薄白、嘈杂、食欲不振(食少、纳少、纳差)、舌质淡红、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症状。肝胃不和相关证的判定形式以"主症+次症"居多。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标准多应用于中药临床疗效评价、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临床证候调查、证候生物学基础等研究。结论:肝胃不和相关证的诊断标准众多,但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不同疾病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判定形式有所不同;应用时多从"病证结合"角度选用。  相似文献   

10.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入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12.
总结朱生棵教授辨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又兼痰、瘀为患;治疗注重疏肝降逆、化痰祛瘀,临证多采用疏肝和胃方化裁。  相似文献   

13.
从经方入手,搜集了近10年各医家运用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记载,从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5个常见证型逐条论述经方临床运用,以期扩大经方使用范围,展现经方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之优势所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参考文献43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脾虚气陷、贲门失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治疗应以脾虚论治、补脾论治、补脾升提和固摄贲门为基本治则。方法:通过现代医学对该病发病机理与中医脾虚病机的关联性及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与中医补脾气治疗的关联性论述,阐明脾虚在该病发病中的重要性。结果:补脾固贲汤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剂。结论:补脾固贲汤具有补脾固贲和胃降逆的功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常法与变法”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具体临床应用。GERD致病原因复杂,其基本病机为脾虚失运为本,肝郁气逆为标,二者互相影响,治疗时常需兼顾常法与变法。常法有四,即辨证为湿热蕴结证时,选用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以清热化湿开窍; 辨为脾虚气滞证时,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以健脾燥湿行气; 邪气弥漫,辨为湿阻三焦证时,则用三仁汤加减以宣通三焦利湿; 中年女性,辨为肝郁气逆证时,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肝和胃降逆。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有是症,用是药。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故以通心阳、清心火、调肺气、滋肾阴为治疗之变法,且注重患者自身调护,以减少复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整理分析孟河医派费、马、丁、巢四家医案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类病症的医案,研究孟河医派核心人物在GERD相类病症方面的证治规律.方法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关联规则分析GERD相类症状、证候要素与中药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对GERD相类病症的用药进行频数分析. 结果 共统计出GRED相关症状7种,病位7种,证候要素13种,中药116味.症状—证候要素、症状—中药、证候要素—中药、中药—中药之间都存在强的关联规则.结论 该类病症的主要病位是胃、肝、脾;主要病机是肝胃不和,痰湿阻胃,胃气上逆,肝胃不和包括肝气犯胃和肝火犯胃;以抑木和中、化痰利湿、泻肝理脾为主要治则,在此基础上遵循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处方用药上以和缓为特色,药性以平为主,慎用苦寒,但不畏温热,常以抑木和中汤、戊己丸、二陈汤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17.
张志远教授擅长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其经验认为,胃脘痛不能单纯治胃,胃脏出现问题多与肝、脾和肺三脏有关,肝阴虚、脾阳虚或肺气郁结,都会使胃的气机阻滞,进而导致胃失和降。因此主张从肝、脾和肺脏入手,通过滋肝、清肝,益气健脾,润肺解郁,从而和中养胃,行气止痛,以愈胃脘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间的联系。方法:收集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诊断中医证型,采用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对其相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图谱。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病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年人>年轻人>老年人。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有明显诱因者136例,其中与情绪相关者50例,与饮食相关者58例,与劳累相关者16例,与感受外邪相关者8例,另因手术或药物诱发者4例。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肝胃郁热证38例,胆热犯胃证26例,气郁痰阻证32例,瘀血阻络证10例,脾虚湿阻证29例,痰气交阻证21例,寒热错杂证30例。嗳气、乏力、反酸、胃痛贯穿于各个证型中,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而嗳气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网络中相对中心度最高。子群2的内部密度数值最大,子群2的症状包括:乏力、反酸、口苦。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病机为"脾胃虚弱,胃虚气逆",嗳气、反酸、乏力、胃痛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乏力、反酸、口苦三症状内部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四逆散临证三则:脂肪肝,证属肝郁湿阻,气滞血瘀,治宜疏肝行气,化湿散瘀。胆汁反流性胃炎,证属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宜疏肝和胃,理气降逆。肠易激综合征,证属肝脾失调,肝郁脾虚,治宜疏肝扶脾,调和肝脾。  相似文献   

20.
董子亮先生认为胃脘痛多由情志失调、饮食起居失宜引起,病位在脾胃,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引起胃脘痛原因不同,肝胃气机失调为主要发病机理,董老遵循"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针对基本病机,以疏肝和胃为基本原则,提出"疏肝要结合和胃,和胃又必须疏肝"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疗效显著善于从肝论治胃脘痛,调畅肝胃气机,通而痛止,创立疏肝和胃方结合辨证加减用药,治疗胃脘痛等消化系统疾病,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