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程中实施同侧侧俯卧位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37。41周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诊断枕后位、枕横位的产妇540例,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270例产妇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照组270例不做体位指导。结果研究组经阴分娩220例,占81.5%,对照组经阴分娩128例,占47.4%;剖宫产研究组50例,占18.5%,而对照组142例,占52.6%。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产程中实施同侧侧俯卧位可以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位。方法:选择临产至宫口开全经B超及内诊检查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在产程中指导观察组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性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91例(91%)胎儿由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经阴道分娩,剖宫产9例(9%);对照组经阴道分娩仅16例(16%),剖宫产84例(8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用以矫正胎位不正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改变孕妇体位矫正枕后位,以降低难产发生率。方法:选择经腹部触诊及B超检查为枕后位的先兆临产产妇共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观察组各100例,试验组指导产妇侧俯卧位并适时人工破膜,静滴催产素等干预措施,对照组不作体位指导。结果:实验组81%经阴道分娩,对照组40%经阴道分娩。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侧俯卧位并适时应用预防性干预,是降低难产及剖宫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并且提高了阴道分娩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夏咸梅 《现代保健》2009,(34):121-12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采用特殊体位护理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周左右,具有先兆I临产经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的初产妇31例为观察组。在产程中指导观察组产妇取高坡侧俯卧位、手-膝位,并与以往未做体位护理组对照。结果观察组有28例经阴道分娩,占90.3%,对照组仅7例经阴道分娩,占22.6%;观察组剖宫产3例,占9.7%,对照组24例,占77.4%;两组比较(P〈0.01),具有非常显著意义,另外对照组比观察组产程各期明显延长,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减慢,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增加,两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采用特殊体位护理后可以矫正胎头枕后位,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程中实施同侧侧俯卧位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37~41周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诊断枕后位、枕横位的产妇540例,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270例产妇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照组270例不做体位指导。结果研究组经阴分娩220例,占81.5%,对照组经阴分娩128例,占47.4%;剖宫产研究组50例,占18.5%,而对照组142例,占52.6%。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产程中实施同侧侧俯卧位可以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王晓娟  陈庆云 《中国保健》2008,16(14):599-600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枕后位潜伏期开始采用侧俯卧位对纠正胎方位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潜伏期确诊为枕后位且头位评分总分>10分的初产妇186例,随机分成同侧侧俯卧位组和自由体位对照组(各93例),观察两组最后胎方位、阴道分娩率等.结果同侧侧俯卧位组胎头转至枕前位58例(62.37%),阴道分娩54例(58.06%).对照组胎头转至枕前位27例(29.03%),阴道分娩23例(24.7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产程潜伏期开始指导产妇取同侧侧俯卧位是纠正枕后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分娩中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17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阴道分娩117例(对照组),剖宫产分娩61例(观察组),比较两组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构成因素、产程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对照组第二产程延长占35.o%(41/117),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头位梗阻性难产试产中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者大多在活跃期,占82.0%(50/61)。对照组阴道助产、产程时间长引起产后出血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产褥感染率相近。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78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中因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者138例,占77.5%,同时因巨大儿造成的头位梗阻性难产数有所增加。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手段,提高产科医生的阴道助产水平是提高围生期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时体位护理与“一对一”责任制助产联合应用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实行“一对一”责任制助产,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使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逐渐从枕后位或枕横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对照组取自由体位,实行传统模式助产。结果研究组转为枕前位的216例,占98.2%,自然分娩率9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第一、第二产程的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产时体位护理与“一对一”责任制助产联合应用纠正胎位异常效果显著,是降低难产率、促进自然分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跃期徒手纠正枕横位、枕后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已确诊为枕横位、枕后位待产孕妇各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枕横位、枕后位各100例及对照组枕横位、枕后位各100例,实验组产妇进入活跃期后进行徒手干扰其在活跃期的胎头旋转,对照组顺其自然分娩。结果实验组活跃期、第二产程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胎吸助产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跃期徒手纠正枕横位、枕后位可缩短产程,提高顺产率,减少胎吸助产及剖宫产的比率。  相似文献   

10.
杨求成 《现代医院》2012,12(12):44-45
目的观察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运用不同的体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11月份进入活跃期被送入产房分娩的初产妇4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0例,进入活跃期后采取我院原来常规的仰卧截石位待产、分娩,观察组200例在进入活跃期后采用上身直立前倾站、走、坐、跪位或半坐侧俯卧位,若进入活跃期后期或第二产程仍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则采用胸膝卧位,分娩时均采用半坐卧截石位。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发生率、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上均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在产程中进行体位管理,可减少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发生,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11.
苏艳 《中国保健》2006,14(6):102-103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孕妇体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2例枕后位的孕妇在产程中指导孕妇取同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对分娩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纠正的72例枕后位中,自然分娩47例,阴道助娩7例,剖宫产18例.结论在产程中指导孕妇取同侧俯卧位纠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在枕后位及枕横位分娩中的效果。方法将82例活跃期为枕后位、枕横位足月妊娠健康产妇,随机分为改变体位组(观察组41例)和常规体位组(对照组41例),观察其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为82.9%,对照组的阴道分娩率为5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后改变产妇体位,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3.
夏凤仪 《智慧健康》2022,(33):174-177
目的 对自由体位在产妇产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7~12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分娩产妇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产妇行常规体位,研究组产妇行自由体位,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产妇第一与第二产程时间以及产程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产妇(P<0.05),研究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与新生儿窒息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 在分娩产妇产程中行自由体位的分娩方式,可以有效缩短产程时间,在提升分娩率的同时,减少新生儿窒息率,优化分娩结局,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侧俯卧位纠正枕后位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改变产妇体位在枕后位分娩的效果。方法:对120例枕后位足月妊娠健康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其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窒息。结果:观察组的产程短、手术产率低、产后出血率低、新生儿窒息率低,对照组的产程长、手术产率高、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高。结论:临床应尽早发现枕后位并改变产妇体位,可预防持续性枕后位发生,减少难产,提高阴道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住的临床特点,寻求最佳分娩方式。方法:选取于我院分娩的孕妇100例,50例为枕前位,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枕前位组,另外50例为枕后位,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枕后住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围生儿结局差于枕前位组,差异均存在统计意义(P〈0.05)。持续性枕后位患者中剖宫产组第二产程延长、胎头下降停滞、宫口扩张延缓发生率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可增加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陈殿红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714-1716
目的 探讨产程活跃期胎方位异常采用药物松弛宫颈并配合孕妇体位干预对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效果.方法 产程活跃期以胎方位为枕后位患者,给孕妇应用安定10 mg联合间苯三酚80 mg,并指导孕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的正常初产妇作为观察组,以孕妇随意卧位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第二产程及阴道流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水肿、阴道助产及剖宫产低于对照组(P<0.01),而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产妇干预处理后,使枕后位转成枕前位,由难产转为顺产优于对照组(P<0.01),产妇难产及剖宫产率降低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但2组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活跃期出现枕后位、产程停滞,及时给予松弛宫颈药物处理,指导产妇采取脊柱同侧卧位可有效纠正胎方位,能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顺产率,其方法简单,效果满意,有助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7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450例活跃期呈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产妇采取同侧俯卧位,对照组不做卧姿要求,对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及产程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同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产时超声替代阴道指检在初产妇阴道试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3月~2022年10月本院临床收治初产妇100例为本次研究中的对象,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对照组(阴道指检)和观察组(超声检查),对两组产妇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分娩结局优于对照组产妇,且胎位不正发生率更低,观察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高于对照组,活跃期以及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对检查以及分娩结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者的AOP检测值高于剖宫产,HPD检测值、胎方位非枕前位人数占比低于剖宫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时超声在对初产妇阴道试产中应用的价值更高,采用超声诊断能提高产妇阴道分娩率,降低生产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该诊断方式具有更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分娩的产妇分娩方式与思路。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接收的20例瘢痕子宫再次分娩的产妇,对其临床资料实施回顾分析。结果:16例实施剖宫产,4例实施阴道试产,试产率高达20%,都无子宫破裂发生;1例阴道试产失败更换为剖宫产。阴道分娩的产妇平均出血量是169.3±12.8ml,再次剖宫产产妇的平均出血量是253.2±11.5ml,阴道分娩产妇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再次剖宫产,差异明显(P〈0.05)。阴道试产组和剖宫产组都未发生产妇和新生儿死亡,两组新生儿评分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阴道试产组无1例感染者,剖宫产组出现1例感染情况,其感染率为5.88%。结论:不可以把瘢痕子宫视为剖宫产的绝对指征,部分情况下瘢痕子宫足月妊娠产妇经阴道分娩是较为安全的。需特别注意应严格遵循瘢痕子宫的试产原则,找出合理的分娩方案,禁止盲目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枕后位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产妇420名,根据宫口开大3 cm时胎位分为A组(158名)和B组(262名)。A组产妇根据胎儿枕部及脊柱方向指导孕妇行对侧俯卧位,在宫口开全后行阴道检查,并经超声证实仍为枕后位者进行徒手旋转胎头,B组产妇采取自由体位。对比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率、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产道损伤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产妇在经过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后,其阴道分娩率、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产道损伤等母儿结局与B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产程中对枕后位应及时诊断并积极处理,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有助于提高枕后位阴式分娩率,尤其是徒手旋转胎头对纠正枕后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