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动脉采血护理技术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疾病判定是否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等的病情判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临床上,动脉采血常用的动脉主要是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桡动脉。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桡动脉是动脉采血首选部位。现将各采血部位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动脉血气分析不同采血部位的比较,寻找更合适的采血部位.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部位为任何表浅易接近的动脉血管,常采用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方法:自2009年1月-10月,我科对160例老年呼吸疾病患者随机分四组,分别从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行标本采集.比较从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采血成功率、采血所需时间、患者疼痛感、血肿发生率、皮肤淤青发生率,结果:见下表.结论:从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皮肤淤青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患者经股动脉、桡动脉采血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方法2013年8月-2013年10月我科AECOPD病人200例,均采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采血法。观察患者动脉采血一次性成功率,疼痛耐受度,局部血肿率,患者接受度。结果患者股动脉采血一次性成功率高,疼痛轻,局部血肿率低,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动脉采血一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选自于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患者376例,采用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气标本132例,采用肱动脉穿刺采集118例,采用股动脉穿刺采集126例,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后皮下淤血情况。结果三种穿刺部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都较高,皮下淤血以股动脉穿刺最严重。结论动脉穿刺方法应因人而异,成人宜选用桡动脉穿刺,以保护患者隐私。危重患者宜选择股动脉穿刺,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张海燕 《工企医刊》2015,(2):1286-1287
目的对三种不同的血气分析采血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采血方法。方法将我院近年来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对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部位进行采血,观察三组患者主观疼痛的发生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足背动脉穿刺组患者在主观疼痛发生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显著高于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P<0.05);而在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等方面显著低于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P<0.05)。结论利用足背动脉进行血气分析时穿刺采血,有利于缩短操作时间,从而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痛苦,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和准确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ABL_4血气分析仪对动脉化耳垂血和动脉血酸碱度、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测定比较武警总医院(北京100039)郑欲知,孙慧敏血气分析仪临床应用已越来越普遍。临床测定一般都用动脉血。因动脉采血较为麻烦,短期内反复穿刺病人痛苦大,不易接受;尤其是对年老体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与传统股静脉采血的效果比较,探索一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的采血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12月需要采集血液标本的新生儿随机行桡动脉和股静脉采血,比较一针穿刺成功率,哭闹时间及其局部感染率。结果桡动脉组一针穿刺成功率,哭闹时间、局部感染率均优于股静脉组。结论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方法一针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是一种有效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足背动脉缺如患者比例,并比较足背静脉、桡动脉血气结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观察1073例全麻下手术患者,仔细触摸患者双足背动脉,如未扪及双足或一侧足背动脉搏动,应用B超仪检查足背,如未见有搏动性血流的动脉,仅见无搏动血流的静脉,即可视为双足或一侧足背动脉缺如.同时可发现足背动脉缺如的足背温暖、浅表静脉充盈.同时行浅表足背静脉采血(勿需上止血带)、桡动脉采血,血气分析并比较.结果 足背动脉缺如患者36例,约为3.4%.足背静脉、桡动脉血气比较提示pH、PO2、P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2%、O2ct、HCO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临床观察结果提示,足背动脉缺如患者,经足背充盈浅静脉采血行血气分析,血气值虽与动脉类似,但pH、PO2、PCO2的差异应予注意,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胸廓出口综合征(TO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1例TOS患者(TOS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人组)行TCD检查,全面检测颅内、颅外各主干动脉、分支血管和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桡动脉,并行Adson试验。记录Adson试验过程中双侧桡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以及TCD频谱的改变。结果Adson试验过程中,TOS组健侧和健康人组双侧桡动脉血流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TOS组Adson试验过程中26例(83.9%)出现患侧桡动脉PI增高,Vs和Vm下降或消失,频谱显著高阻,或血流频谱信号完全消失。结论TCD可客观准确地反映TOS患者Adson试验过程中锁骨下动脉受压所致的桡动脉血流改变情况,是一项有效的诊断性检查。延长试验时间及正确的试验体位可减低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桡动脉置管在ICU重症患者血气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医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桡动脉采血法采集血气标本,观察组采用桡动脉置管法采集血气标本,比较两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平均采血时间、采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呼末二氧化碳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手术全麻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就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aCO2)等资料进行监测,回顾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过程中,PETCO2变化较稳定,而全麻后PaCO2呈上升表现,开始全麻120min显著升高,其二氧化碳分压与麻醉前PaCO2比较,升高较明显,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在多个记录时间点,PaCO2和PETCO2相关性均较好,但120 min和180 min时相对较差.此外,机械通气不足2例,机械通气过度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呼末二氧化碳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有较好相关性,麻醉应用中呼末二氧化碳监测意义重大,利于病情诊断,但针对危重症等患者,应协同血气分析应用,以免出现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2.
采集新生儿足跟血主要用于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和笨丙酮尿症(PKU)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和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等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笔者通过对我科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446新生儿取头高足低位,足跟定位斜刺采血的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动脉采血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操作,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操作。若不能一次穿刺成功,反复穿刺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紧张、恐惧心理,还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快速进针可提高桡动脉采血的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而对穿刺部位血肿、淤血的形成无明显差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就婴幼儿颞浅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效果比较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7月在某科收治的70例住院患儿,其中男40例,女30例,体质量4.5~18.5 kg,月龄1~24个月.由专职护师采血,专职化验师操作机器.颞浅动脉组用45℃~50℃热水袋敷采血部位颞浅动脉3~5 min,常规消毒皮肤后针刺入3mm让血自然或轻加压流出0.2 ml,将血液迅速收集于专用的肝素化毛细管内送检.对照组:采取传统桡动脉采血方法.结果 颞浅动脉组采血成功率39例(85.71%)明显高于桡动脉组采血成功20例(66.7%),而颞浅动脉组的误穿静脉1例(2.5%)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1例(2.5%)均低于桡动脉组的误穿静脉8例(26.67%)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6例(20%).颞浅动脉组疼痛反应也明显低于桡动脉组.结论 颞浅动脉采集优于桡动脉采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胡群 《中国保健》2009,(19):881-881
为准确诊断治疗新生儿疾病,必须进行临床必要的化验检查,因此,临床穿刺抽血是一种常用的操作技术,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近2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桡动脉穿刺采血与股动、静脉采血方法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穿刺采血的选择部位。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138例需动脉采血的患者,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情况下,交替使用4种不同部位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结果4种采血方法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误穿静脉的发生率、操作所需时间、穿刺局部表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足背动脉穿刺误穿静脉的发生率为0,无皮下血肿发生。结论足背动脉采血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提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穿刺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护理经验和体会。结果:经桡动脉穿刺采血暴露患者肢体面积小,操作方便,减少对病人的搬动,穿刺成功率高,效果良好,其他部位因为几种常见的原因导致穿刺不成功,比如足背动脉太滚动,股动脉穿刺时病人暴露面积大,操作不方便等。结论:经桡动脉穿刺采血比其他部位采血更加方便,易触摸便于操作,穿刺成功率高,所以桡动脉穿刺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不同部位动脉采血方法的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与发生瘀紫血肿情况比较.方法将600例新生儿分成4组,分别采用桡动脉,股动脉,头皮动脉、肱动脉穿刺采血,记录4组采血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和采血后淤紫和血肿发生率.结果各组采血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和采血后淤紫和血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采血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最高为92.8%,桡动脉组采血后淤紫和血肿发生率最低为7.1%.结论新生儿采血应用桡动脉穿刺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郭朝阳 《现代保健》2008,(36):94-95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6月,分别经桡动脉(12例)和股动脉(8例)途径完成20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PCI,并观察不同入路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随诊期间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12例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仅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而改为股动脉途径,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为91.1%,两组患者完成手术的操作时间(60.1±16)min比(57.8±21.2)min和造影剂(208±35)ml比(201±32)ml,无明显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患者严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1%)。临床随访6个月,无1例死亡,随访期间总MACE发生率桡动脉组为2.3%,股动脉组患者为3.6%,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PCI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而且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股动脉途径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钟金富 《中国卫生产业》2013,(34):15+17-15,17
目的研究并分析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外周动脉采血法,对照组使用常规股静脉穿刺法,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采血的成功率与患儿疼痛度。结果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5.0%(38/40),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85.0%(34/4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3/40)和20.0%(8/40),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动脉采血是一种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的采血方式,值得在新生儿护理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