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伤中心在抢救病人时采用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即院前抢救、急诊科的初步抢救与分流、加强监护病房(ICU)的进一步救护。此种模式使严重创伤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2.
创伤中心在抢救病人时采用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 ,即院前抢救、急诊科的初步抢救与分流、加强监护病房 (ICU )的进一步救护。此种模式使严重创伤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852-2853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急诊科接治的68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急诊外科护理,实施常规急救模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外科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危机管理及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88.2%,研究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机管理结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加深研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兆仿  李敏  宝立荣 《现代康复》1998,2(4):384-385
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措施必须保证病人安全,掌握事故情况,反复评估病人.决定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急诊急救患者6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3例和对照组31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危机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外伤急诊急救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与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级镇痛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外科收治创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级镇痛模式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比较镇痛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部分分级患者镇痛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镇痛2 h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均低于镇痛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VAS评估分级,Ⅰ级患者15例,Ⅱ级患者23例,Ⅲ级患者12例。三组患者镇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1.30%、100.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发生恶心呕吐2例,头痛头晕2例,低血压1例,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结论:三级镇痛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治疗中,根据患者不同疼痛程度给予针对性镇痛治疗,具有显著镇痛效果和镇痛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急诊脑外伤患者中应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联合急诊危机管理的效果。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2例脑外伤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划分成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将采取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采取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联合急诊危机管理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急诊效果、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急救护理后24 h、急救护理后48 h及出院前,2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急救前降低(P均<0.05);相较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更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P均<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均<0.05)。结论 将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联合急诊危机管理应用于急诊脑外伤患者,有助于提升抢救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创伤评分办法在灾害急救中的应用进行了概括,对各种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评分办法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总结出各类创伤评分办法其特点以及应用范围。将各类评分办法进行系统归纳分类,旨在为今后创伤评分法在各类灾害急救中能够得到更为恰当的运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08例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救治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用既往的专科救治模式,观察组(n=58)采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比两组的院内急诊时间、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入院2周损伤严重程度、出院后3个月预后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早期病死率及休克、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急诊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入院2周的损伤严重程度均较抢救前明显减轻,并且观察组入院2周的轻伤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严重伤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显示,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实施急诊一体化救治,能够提高多发伤救治的系统性、连续性及整体性,可尽快启动确定性治疗,控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3.1—2014.12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救治的79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组),均对接诊患者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救治;将一体化急救模式开展前2011.1—2013.12收治的79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排除其他基础疾病等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在措施落实时间、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有效救治时间、治疗效果(治愈、残疾、植物生存、死亡)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后,A组的措施落实时间为(7.3±3.6)min、有效救治时间为(31.2±15.6)min,治愈71例、残疾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例,家属满意率96.2%;B组对照组措施落实时间为(8.8±3.4)min、有效救治时间为(63.1±19.3)min,治愈57例、残疾1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家属满意率86.07%,两组措施落实时间、家属满意率、有效救治时间、治疗效果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展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急诊科建立了一个“快速反应、有效救治”的护理体系,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有效缩短了患者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灾难多发的内陆大省,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复杂。调研2004~2011年共发生灾难事件1322件。无情的灾难未来还会伤害我们。面对下一次灾难,我们必须科学地建立一个受过灾难医学专业训练、常态运作的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医疗救援组织体系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须要整合资源,提高对突发灾难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处理的能力,构建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本研究旨在研究建立和完善一个基地中心,二层指挥平台,三级救治理念,四线救援队伍,五项应急保障的应对灾难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框架和运行机制,提高我省专业应急队伍的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层面巨灾救援的成效,探讨两种医疗模式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方法 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组队10年以来,12批次参加国际救援时的组队模式、工作时间、工作成效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自2003年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以来,出队12批次国际巨灾救援,分为两种行动模式:一种是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的现场救援模式,队伍中搜索、营救及医疗三类人员共同构成行动的主体,瞄准地震现场压埋人员实施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的救援行动.另一种是不包含搜索与营救行动的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队伍中医疗人员为主体,没有搜索与营救人员,医疗人员从事现场急救及医疗后送,辅以少量灾区卫生防疫与创伤心理救援.两种模式救援目标不同,人员结构与队伍功能不同,成效不同.搜救型模式中医务人员构成比为15.4%,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中医疗人员构成比61.4%.搜救型模式救援队伍在地震灾后1~3d内到达,灾后7~10 d行动结束.6次搜救型救援行动共从废墟下成功解救出压埋人员4人;在完成搜救任务之余,队伍中医疗人员平均每次为当地医疗救治伤病员662人.单纯型医疗救援队平均在灾后10 d以上到达,在灾区平均工作时间17.8 d,通过巡诊或移动医院为灾区提供医疗服务,平均每次出队救治伤病员6812人.结论 (1)搜救型救援模式与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是灾害现场救援的两种不同组队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性.联合国倡导的城市搜救队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现场医疗急救能力与搜救能力紧密结合,适合地震灾害现场救援需要,值得发展中国家组建灾害救援队伍时借鉴.(2)根据任务需要分别派出搜救型救援队或单纯型医疗救援队,源于灾区需要与对形势的判断.(3)现场搜救队能力可超越废墟之外,而医疗救援队能力难以延伸到废墟之下,因此搜救型结构具有更强的适应性.(4)省市救援队因地制宜,组建城市搜救队或单纯型医疗救援队,使队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功能与需求相适应,才能提高救援成效.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对灾害急救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护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赫继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紧急救护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对某三甲医院2016届120名实习生进行调查。 结果:实习护生对灾害急救认知现状为:缺乏灾害救护的认识且自我灾害救护能力有待提高,不同学历实习护生的急救知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习护生对灾害救援的认知并不全面,因此需对不同学历的实习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以期整体提升实习护生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灾害急救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索关于灾害医学教育(disaster medical education)的文献,对我国构建灾害医学教育体系提出思考和建议.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5~2009-09)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1995~2009-09) 中关于灾害医学教育体系的研究.结果 PubMed中共检索到灾害医学教育的文章76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36篇.结果 显示,我国灾害医学教育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开展灾害医学教育,提示进行灾害医学教育势在必行.结论 目前应积极构建灾害医学教育体系,完善灾害医学的内容,加强医务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组建灾害医学师资队伍,从而提高我国灾害救援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雪灾春运时大量密集人群长期滞留的紧急医学救援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2日至2月6日雪灾春运期各类急诊患者20 966例的临床资料,对医学救助现场医疗中各系统疾病的构成比,院前急救的特点以及院内急诊门诊和危重病急救情况与日常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现场医疗中以呼吸道疾病(57.3%)、消化道疾病(25.5%)和外伤(6.2%)为主,院前急救中以外伤、晕厥、昏迷、抽搐的呼叫为主,但空车率高达30.3%,院内急诊与现场医疗情况相似,外伤中以四肢外伤(56%)和头部外伤(24%)发病率最高,在严重创伤患者中,高处坠落伤的发生率较高(35.7%),外伤致死的2例中,1例因踩踏死亡,另1例为高处坠落伤并电击烧伤.结论 大型综合医院足城市灾害医疗救援中的主体,应把医院应对群体性灾害的能力列入医院质量考核指标,只有认真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才能高效地进行紧急医疗救援,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赴国外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流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国国际救援队5次国外地震灾难中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流程,为进一步完善救援医疗体系、提高救援医疗水平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国国际救援队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姆、印尼亚齐、巴基斯坦、印尼日惹5次国外地震灾难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信息数据为基本资料,对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开展的项目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国外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绘制出工作流程图。结论中国国际救援队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具备其特有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8.
19.
灾害救援物资的配置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灾害发生时救援物资的配置与管理.(1)外伤用物品:地震发生初期大量的外伤病员,需要的外伤用物品相对较多,如纱布、棉垫、绷带和各种规格夹板用于包扎止血以及清创缝合.(2)隔离防护物资:随着时间的延长,被救出来的灾区伤员伤口创面发生感染,消毒隔离所需要的防护物资相应增加,例如一次性隔离衣、床单、一次性治疗巾,避免交叉感染.(3)转运出诊箱:①为到机场接灾区来的伤员准备的物资;②为去灾区医院转运危重病员所准备的物资;③为将病员转至外省、空中转运所准备的物资.3种不同转运的出诊箱包含的药品都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间腔胺等,在第2、3种出诊箱里还增加了吸痰器、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等.通过这次震灾救援,笔者建议今后在平时器材应该分为A、B、C类储备:A类为固定器材,包括各种小型设备、仪器等;B类为药材,包括急救药材、消毒药品、各系统疾病用药,根据保质期进行随时更换、清理;C类为消耗性器材,包括手术衣帽、注射器、纱布、绷带、针线等.B类与C类器材与A类固定装备进行随时组合,保证各项医疗操作技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分析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培训效果。方法 选取268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由具备带教急诊科护士培训资质的20名急救专家按照初级创伤救治模式进行培训,以柯氏模型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笔试、情景模拟、工作坊等方法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与结果层4个层面进行评价。 结果 急诊科护士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评分为(8.68±0.83)分;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理论评分(72.51±8.24)分高于培训前(62.14±7.31)分,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实践技能评分(74.08±6.87)分高于培训前(68.23±6.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备灾准备度、应对准备度、灾后恢复准备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采用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灾害准备培训有助于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灾害准备度、灾害急救知识与专项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