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磁共振成像(MRI)信噪比特点,分析股骨骨道位置对其影响。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154名患者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股骨骨道均为经前内入路制作。依据股骨骨道位置,分成近前内束(AM)组和近解剖中心(Center)组。术后半年,患膝关节行MRI检查。选取关节腔内移植物近端、中段、远端三部位计算信噪比(SNQ)。分析两组SNQ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99名患者,其中AM组56名,Center组43名。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AM组SNQ移植物近、中、远端分别为3.52±1.08、2.43±0.52、1.53±0.61。Center组SNQ移植物近、中、远端分别为3.68±1.52、3.02±0.82、1.55±0.43。组内三部位之间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近、远端SNQ无差异。AM组中段SNQ较Center组有优势(P=0.023)。结论:ACL重建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关节腔内远端韧带化程度最好,中段次之。较之近解剖中心,将股骨骨道定于近前内束的移植物中段韧带化程度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移植物的韧带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关节松弛度评分(Beighton评分)、ACL断裂病程时长和半月板处理情况。术后6月、1年、2年和4年随访时进行膝关节稳定性检查,并通过核磁检查测量韧带移植物近端、中部和远端的信号强度,分别计算信噪比(SNQ),用以评估重建韧带的韧带化情况。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韧带移植物的韧带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膝关节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共计71例ACL重建患者入选研究,结果显示韧带移植物近端、中部和远端的SNQ值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韧带中部的SNQ值在术后2年、韧带近端和远端的SNQ值在术后4年呈现显著性降低(P<0.05)。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Beighton评分、ACL断裂时长和半月板处理情况等因素对韧带移植物的SNQ数值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SNQ数值与随访时膝关节稳定性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韧带移植物的韧带化情况随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韧带移植物愈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关节松弛度评分(Beighton评分)和ACL断裂病程时长。术后6个月、1年和2年随访时进行核磁检查,测量韧带移植物近端、中部和远端的信号强度,并计算信噪比(SNQ),用以评估重建韧带的愈合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韧带移植物的愈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计87例ACL重建患者入选研究,结果显示韧带移植物近端和中部的SNQ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尤其近端的SNQ值2年与6个月、1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韧带远端的SNQ值在术后6个月、1年和2年时间节点上无明显差异。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Beighton评分和ACL断裂时长等因素对韧带移植物的SNQ数值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韧带移植物的愈合情况随时间延长而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并比较膝前交叉韧带重建10年后自体和异体移植物成熟度及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对64名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进行平均约10年的回顾性分析。其中自体移植物36例(56.2%),同种异体移植物28例(43.8%),记录两组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和稳定性试验结果(KT-1000侧-侧差值、Lachman试验),并通过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记录两种移植物的成熟度[信噪比(SNQ)]、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自体移植物组为10.1±2.1年,同种异体移植物组为10.5±1.8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SNQ值自体移植物组为24.1±8.8,同种异体移植物组为23.2±8.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Lysholm评分自体移植物组为90±10.3分,同种异体移植物组为89.4±8.9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IKDC评分自体移植物组(84.5±8.3分)高于同种异体移植物组(80.4±7.8分),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KT1000测量韧带紧张度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成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0例患者,术中使用富血小板血浆为实验组(20例),术中使用生理盐水为对照组(20例),比较术后3月、6月、12月时患者移植物股骨端、中段、胫骨端三个区域MRI信噪比(signal/noise quotient,SNQ),比较术后3月、6月、12月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分(IKDC)。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40例患者均未出现膝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两组移植物股骨端、中段、胫骨端SNQ值术后6月较术后3月与12月更高。移植物股骨端术后3月、6月、12月时实验组SNQ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物中段术后3月、6月、12月时实验组SNQ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物胫骨端术后3月、6月、12月时实验组SNQ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都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单骨道双束和单骨道单束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差异。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共48例初次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单骨道双束组(n=24)和单骨道单束组(n=24),分别采取关节镜下单骨道双束和单骨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技术,移植物均使用自体腘绳肌腱。两组胫骨骨道均用Tibial Intrafix固定,单骨道双束组股骨骨道用Femoral Intrafix固定,而单骨道单束组股骨骨道用Endobutton固定。术后随访分别采用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进行主观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KT-2000测量客观评估稳定性。结果:4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71±1.69)个月。两组功能评分显示,术后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客观稳定性评估较术前均显著提高,但组间无显著差异。在134N拉力下KT-2000测量侧侧差值:单骨道双束组屈膝30°时为(1.44±1.28)mm,屈膝90°为(1.15±1.30)mm;单骨道单束组屈膝30°时为(1.63±1.15)mm,屈膝90°为(1.31±1.26)mm。结论:单骨道双束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很好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近期疗效满意;但与单骨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相比,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和客观稳定性评估均无明显差别,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解剖研究兔前交叉韧带止点的大体形态,建立椭圆形骨道改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动物模型。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2.5~3 kg),8只用于前交叉韧带止点解剖研究,10只用于椭圆形骨道动物模型的建立。去除兔膝关节股骨内髁和前交叉韧带周围软组织,观察兔前交叉韧带股骨和胫骨止点形态,并使用游标卡尺对止点长短径进行测量。制作椭圆形骨道扩孔器(截面1.6 mm×2.5 mm),对1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腿行椭圆形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作为椭圆形骨道组,对其左腿用传统方法圆形骨道(截面直径2 mm)重建前交叉韧带作为圆形骨道组。取兔自体半腱肌放入骨道并固定,观察移植物与骨道的匹配程度。术后立即对兔双侧膝关节行三维CT扫描,对股骨和胫骨骨道的截面积、长径、短径、直径进行测量。结果:兔前交叉韧带止点的解剖形态为椭圆形。股骨止点的长径为5.28±0.83 mm,短径为2.61±0.33 mm。胫骨止点长径为5.33±0.40 mm,短径为2.68±0.11 mm。移植物肌腱与骨道匹配良好,未见明显空隙。椭圆形骨道组股骨骨道截面积为3.18±0.09 mm~2,胫骨骨道截面积为3.26±0.15 mm~2。圆形骨道组股骨骨道截面积为3.13±0.10 mm~2,胫骨骨道截面积为3.11±0.11 mm~2。椭圆形骨道组和圆形骨道组之间骨道截面积无显著差异。结论:兔前交叉韧带止点为椭圆形。使用自制椭圆形骨道扩孔器可成功构建与圆形骨道相对应的兔椭圆形骨道动物模型,并有很好的移植物与骨道匹配性,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实验动物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TT)入路和前内侧(AM)入路两种方法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股骨隧道的定位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42例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改良TT入路技术重建ACL,18例采用AM入路技术重建ACL。术后1周内行膝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评估股骨骨道位置,术后3个月时扫描MRI并测量JGS、JGC角;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方松弛度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方松弛度、轴移试验阴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前方松弛度,轴移试验阴性率相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分析显示,两组股骨骨道内口位置无明显差异(P>0.05),MRI测量JGS、JGC角,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经胫骨隧道入路和前内侧入路重建ACL,均可获得良好的股骨解剖中心隧道定位,骨道位置无明显差异,术后早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CT(3D-CT)和X线测量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骨道位置的准确性。方法:2005年5月至10月,15例ACL损伤患者采用单切口股骨和胫骨单骨道方法重建ACL。术后采用3D-CT观察骨道口与临近骨性解剖标志;观察Endobutton、Endopearl、骨块、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和骨道位置,以及重建后ACL是否与髁间窝撞击。分别使用X线和3D-CT测量骨道位置,胫骨骨道位置测量采用Klos推荐的方法,股骨骨道测量采用Bernard的"四格法"。结果:3D-CT可直观地观察到ACL重建后骨道及相关情况。3D-CT测量胫骨骨道内口位置为43.53%±2.16%(30.0%~59.1%),X线测量胫骨骨道内口位置为41%±6.25%(25%~62%),两种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CT测量股骨骨道内口位置为37%±4.56%(23.3%~48.1%),X线测量股骨骨道内口位置为34%±7.31%(21%~54%),两种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D-CT与X线骨道位置测量结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观察研究正常人膝关节核磁(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前嵴与ACL胫骨止点的位置及其相对关系,探讨ACL前嵴对于重建ACL手术下止点定位和术后影像学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膝关节不适就诊于北医三院门诊的年轻患者(18~40岁,平均25.1岁)的膝关节MRI进行回顾性测量观察研究。患者均在同一台核磁共振仪器膝关节完全伸直位时做检查。从Pets终端调出图像,分析未见明显异常的MRI影像共计100例。测量和计算矢状面上胫骨前后径、ACL前嵴距离、ACL前缘距离、ACL后缘距离和ACL中心点距离。结果:矢状面上ACL中心点位于整个胫骨平台的百分比为42.21%±4.3%(28.43%~50.94%),有58例小于43.3%。ACL前嵴距离为13.61±2.17 mm(8.03~18.65 mm),占整个胫骨平台的百分比为26.80%±3.89%(17.74%~33.94%)。ACL前嵴距离与ACL前缘距离高度相关(P<0.001,ICC=0.954)。ACL前嵴与ACL前缘的间距为0.56±0.68 mm(-0.28~2.71 mm)。如果以ACL前嵴定位骨道前缘,假设移植物直径8 mm,55度定位,前缘与ACL前嵴间距0.5 mm,则有96例患者重建ACL的移植物中心点在原ACL胫骨止点中心点之前。结论:在MRI矢状面上,ACL前嵴与ACL前缘的位置相距平均0.56 mm,ACL前嵴的位置与ACL胫骨止点前缘具有高度相关性。本研究提示,ACL重建术中,在矢状面上按照ACL前嵴定位的前缘定位法定位胫骨骨道可以比传统的中心点定位法获得更好的靠前定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基于术中透视的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探讨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导航系统需要在胫骨及后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上分别安装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主动发射的信号,实时计算确定胫骨近端的三维空间位置及与胫骨导向器的相对关系,并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所需要的虚拟胫骨隧道路径叠加至由术中“C”型臂X线透视机所获得的胫骨近端X线影像上。根据规划方案术中实时调整虚拟隧道的位置,直至达到术前规划的要求,实现导航目的。术中隧道规划方案为:正位影像隧道出口位于两侧髁间嵴中线偏外侧、关节面远侧1.5cm处;侧位影像上要求在保证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的情况下、与胫骨平台关节线角度呈最大。结果: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导航辅助下完成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15例,14例获得成功,1例失败。手术中透视次数由2~15次减少至2~4次,透视时间缩短10~30分钟。无导航相关并发症出现。术后采用X线片、三维CT及MRI评估胫骨隧道的位置和角度。14获得成功的病例隧道出口均位于后交叉韧带的解剖附丽区内,胫骨隧道与移植物夹角平均为123.3°;隧道与胫骨后方皮质贴合紧密,贴合距离均在2mm内。10例隧道后壁完整,4例轻度破裂但隧道整体完整性存在。结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快速定位,具有节省透视时间、准确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髌骨双骨道及界面螺钉固定游离半腱肌腱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创伤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30例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关节镜辅助下行内侧髌股韧带(MPFL)双束解剖重建,移植半腱肌腱,髌骨固定方式采用改良双骨道及界面螺钉挤压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30例手术后均无再脱位,髌骨运动轨迹正常,关节活动无受限,恐惧试验阴性,未发生髌骨骨折,髌骨外移率、髌股适合角及外侧髌股角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采用改良髌骨双骨道及界面螺钉固定技术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手术方式简单、损伤小、腱骨结合处固定良好、髌骨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模型研究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的内口位置。方法:采用磁共振扫描建立10个正常志愿者的膝关节分别在0°、30°、60°、90°和120°时的三维模型,每个模型在股骨髁间窝外侧面标定35个点(A0、A15...A90,B0、B15......E90),在胫骨标定3个点(X、Y、Z),所有的股骨点与胫骨点分别进行组合,共可获得105个组合,测量每个组合的距离,并观察这些组合在膝关节从0°屈曲到120°时的距离变化量。最大变化值小于3mm的两点确定为等距点。结果:在105个组合中,共发现有13个组合的距离变化量没有超过3mm,分别为A0-X、A15-X、A30-X、A45-X、B0-Y、B15-Y、B30-Y、B45-Y、C0-Z、C15-Z、C30-Z、C45-Z和C60-Z。结论:股骨髁间外侧面与胫骨髁间隆突间不存在绝对的等距点,但是存在生理等距点,选择等距点时应该综合考虑股骨和胫骨的因素。B45-Y是推荐的重建韧带内口位置。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the median nerve, retinaculum, and carpal tunnel on ultrasound after successful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ECTR).Materials and MethodsThis prospective study involved 37 wrists in 35 patients (5 male, 30 female; mean age ± standard deviation [SD], 56.9 ± 6.7 years) with primary 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 An in-house developed scoring system (0–3) was used to gauge the clinical improvement after ECTR. Ultrasound was performed before ECTR, and at 1, 3, and 12 months post-ECTR. Changes in the median nerve, flexor retinaculum, and carpal tunnel morphology on ultrasound after ECTR were analyzed. Ultrasound parameters for different clinical improvement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ll patients improved clinically after ECTR. The average clinical improvement score ± SD at 12 months post-ECTR was 2.2 ± 0.7. The median nerve cross-sectional area proximal and distal to the tunnel decreased at all time intervals post-ECTR but remained swollen compared to normal values. Serial changes in the median nerve caliber and retinacular bowing after ECTR were more pronounced at the tunnel outlet than at the tunnel inlet. The flexor retinaculum had reformed in 25 (68%) of 37 wrists after 12 months.ConclusionPostoperative changes in median nerve and retinaculum parameters were most pronounced at the tunnel outlet. Even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improvement after ECTR, nearly all ultrasound parameters remain abnormal at one year post-ECTR. These ultrasound parameters should not necessarily be relied upon to diagnose persistent CTS after ECTR.  相似文献   

15.
Many common conditions in sports medicine are eponymous; that is, they are named for the person first describing or popularizing the diagnosis. But other medical conditions are named for the action or activity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logy. This article lists and references these conditions, and suggests that this group of conditions should be called “motionyms”.  相似文献   

16.
腕管综合征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腕管综合征(CTS)的MRI特征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CTS12例,行MRI检查,以横断面为主。结果:12例CTS的MRI表现为:正中神经进入腕管时肿胀增粗12例,正中神经肿胀率(MNSR)为2.25:1。正中神经腕管内受压变扁12冽,正中神经扁平率(MNFR)为3.4。腕横韧带向掌侧膨隆10例,腕横韧带膨隆率(BR)为15.8%。T2WI像正中神经信号增高12例。结论:MRI对CTS的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Teaching point: A space-occupying le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ogressive unilateral carpal tunnel syndrome.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