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通心络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以及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组织(VSM)iNOS mRNA表达的变化. 方法 30只12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通心络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雄性WKY大鼠作为时照.各给药组均采用灌胃法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治疗12周.放免法测定血浆ET、Ang Ⅱ浓度,NO浓度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用RT-PCR检测VSM组织iNOS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与未治疗组SHR相比,大、小剂量通心络治疗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SHR大鼠血压升高(P<0.05);小剂量通心络治疗可降低血浆ET浓度(P<0.05),升高NO浓度(P<0.05),Ang Ⅱ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VSM iNOS mRNA表达增强(P<0.05);大剂量通心络治疗可使血浆ET明显降低(P<0.01),Ang Ⅱ浓度下调(P<0.05),NO浓度显著升高(P<0.01),VSM iNOS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 结论 通心络治疗能有效降低SHR大鼠血浆ET、Ang Ⅱ水平,促进VSM组织iNOS mRNA表达,增加血浆NO浓度,抑制血压的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巢蛋白(nestin)和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内的表达变化关系及中药通心络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分别应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RT-PCR法观察缺血后3、7、14、21 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HDG)神经巢蛋白、缺血病灶周围脑组织内VEGFmRNA的表达变化及二者关系.给予模型大鼠大、小剂量通心络灌胃,观察其对不同时间段上述指标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神经巢蛋白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VEGF mRNA含量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均增加,第7、14、21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通心络大小剂量治疗后,各组nestin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VEGF mRNA含量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而VEGF mRNA含量除第3天无差别(P>0.05)外,第7、14、21于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而以大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 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SVZ、HDG区神经干细胞反应和增殖,其机理可能与其促进缺血灶周围的VEGFmRNA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及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60只,随机选出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n=15),剩余45只尾静脉注射0.1%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成模大鼠4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组,n=20)和糖尿病通心络治疗组(TXL组,n=20),通心络500m g/(kg.d)。喂养24周后,各组大鼠存活数为C组12只、DM组9只、TXL组13只,处死大鼠迅速心脏穿刺取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等指标。RT-PCR及W estern b lot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RAGE和NF-κB的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DM组大鼠血清中AGEs水平及心肌组织中RAGE和NF-κB的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经通心络治疗后,TXL组大鼠血清中AGEs的水平与DM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心肌组织中RAGE和NF-κB的表达较DM组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通心络可能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RAGE及NF-κB的表达而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足溃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成年SD大鼠4周并给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首次注射25 mg/kg,1周后再次注射40 mg/kg)制作糖尿病模型,然后挤压坐骨神经,并在足部制作切口涂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大鼠糖尿病神经性足溃疡形成;随后将培养鉴定的HUMSC涂于溃疡表面,治疗10 d。测量溃疡体积,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溃疡组织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化确定VEGF细胞定位及血管密度变化。结果 HUMSC移植促进足溃疡体积明显缩小(P<0.05),VEGF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上调(P<0.05);VEGF主要定位于血管;溃疡周组织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HUMSC移植可能通过调节VEGF的有效表达促进糖尿病神经性足溃疡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提取物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单纯培养基冻干粉治疗组和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冻干粉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经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并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作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大鼠采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用刀片在小腿处划一切口,深达皮下,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造成皮肤溃疡。皮肤溃疡模型制作成功后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00μL生理盐水,溃疡处滴加100μL生理盐水;单纯培养基冻干粉治疗组大鼠将培养基冻干粉溶解至200μL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100μL,溃疡处滴加100μL;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冻干粉治疗组大鼠将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冻干粉溶解至200μL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100μL,溃疡处滴加100μL。5 d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水平,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溃疡处组织中TNF-α和VEGF的表达。结果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冻干粉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单纯培养基冻干粉治疗组(P<0.05);模型组与单纯培养基冻干粉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冻干粉治疗组大鼠溃疡组织中TNF-αmRNA及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和单纯培养基冻干粉治疗组(P<0.05);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冻干粉治疗组大鼠溃疡组织中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和单纯培养基冻干粉治疗组(P<0.05);模型组大鼠溃疡组织中TNF-αmRNA、VEGF 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与单纯培养基冻干粉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冻干粉治疗可有效降低溃疡组织中TNF-α的表达,且可有效提高溃疡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通心络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足大鼠血管新生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于2014年3月,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70只,10只为对照组;60只制作糖尿病足大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西洛他唑组、通心络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西洛他唑+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通心络+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各10只。完成相应实验操作28 d后,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及缺血下肢肌组织中的内皮糖蛋白(CD)105、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表达水平。结果 通心络+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干细胞数、积分光密度高于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西洛他唑+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干细胞数、积分光密度高于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造模组大鼠缺血下肢肌组织中CD105、cyclinD1、p-Akt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GSK-3β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用药组大鼠缺血下肢肌组织中CD105、cyclinD1、p-Akt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GSK-3β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缺血下肢肌组织中CD105、cyclinD1、p-Akt表达水平高于西洛他唑组、通心络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GSK-3β表达水平低于西洛他唑组、通心络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从而促进糖尿病足大鼠的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内源性神经巢蛋白(Nestin)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模型组、通心络大剂量组(1.0 g·kg~(-1)·d~(-1))、通心络小剂量组(0.5 g·kg~(-1)·d~(-1))和假手术组。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第3、5、7、14、21、30天病灶侧侧脑室下区(SVZ)、海马齿状回(DG)区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和Nestin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RT-PCR)方法检测相应时间点病灶侧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信使核糖核酸(bFGF mRN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几乎检测不到BrdU+Nestin和bFGF mRNA的表达。通心络大剂量和小剂量组第5、7、14、21、30天病灶侧SVZ、DG区BrdU+Nestin荧光强度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7、14、21、30天通心络大剂量组与通心络小剂量组BrdU+Nestin荧光强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大剂量和小剂量组第5天BrdU+Nestin阳性荧光强度值增加,第14天达最高(P<0.05),并持续到缺血再灌注后第30天。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通心络大剂量和小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bFGF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大剂量和小剂量组bFGF mRNA表达在缺血再灌注后第3天开始增高,第7天表达值最高(P<0.05),并持续到第30天仍然有较高水平,而模型组第30天已恢复到基线水平。模型组、通心络大剂量组和通心络小剂量组组内不同时间BrdU+Nestin荧光强度值和bFGF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病灶侧SVZ、DG区神经干细胞反应和增殖;通心络可显著增加大脑中动脉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通心络促使病灶侧bFGFmRNA表达上调可能为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SC)移植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ADSC组、电针+ADSC组.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取大椎穴和内关穴进行电针治疗.ADSC组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ADSC细胞悬液,电针+ADSC组联合电针和ADSC移植治疗.缺血后7 d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管VEGF mRNA表达,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 电针+ADSC组海马CA1区PKH26标记的细胞数高于ADSC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ADSC组和电针+ADSC组NSS评分均显著降低,海马CA1区VEGF蛋白和mRNA表达及MVD显著增加(P<0.05).其中电针+ADSC组较电针组和ADSC组NSS评分降低更为显著,海马CA1区VEG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及MVD计数显著增高(P<0.05).结论 电针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作用优于单独治疗组,其机制可能与电针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干细胞生存内环境,促进移植的ADSC迁移和存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型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IVT)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肺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HPH模型组、IPT干预组,每组12只.IPT干预组给予IPT1.5 mg/(kg·d)灌胃,对照组及HPH模型组给予0.9%NaCl 5 ml/(kg·d)灌胃.HPH组及IPT干预组在(10.0 ±0.5)%氧浓度下饲养,每天8 h.每周6天,4周时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RV/(LV+S),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r-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肺动脉主干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①HPH模型组大鼠mPAP和RV/(LV+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PT干预组mPAP和RV/(LV+S)较HPH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②HPH模型组大鼠肺动脉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IPT干预组与HPH模型组比较,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IPT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H模型大鼠肺动脉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IPT可明显抑制慢性低氧大鼠肺动脉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崔峥  陈金明  梁春  吴宗贵 《上海医学》2007,30(10):730-733,F0002
目的观察醛固酮对动脉损伤和高脂喂养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通心络对该影响的阻断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予高脂饮食、左颈总动脉内膜损伤、维生素D_3注射,随机分成模型组、醛固酮组、伊普利酮组、通心络组和醛固酮 通心络组。术前取血,4个月后取血及左颈总动脉标本。观察斑块面积、巨噬细胞阳性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IL)-6的浓度。结果醛固酮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83±0.49)mm~2,较模型组的(0.89±0.22)mm~2增加近1倍(P<0.05),亦明显大于醛固酮 通心络组的(1.32±0.54)mm~2(P<0.05)。醛固酮组斑块内巨噬细胞数量为(14.9±2.7)个,明显多于模型组的(11.9±0.7)个(P<0.05);醛固酮 通心络组的巨噬细胞数量为(6.9±0.73)个,明显少于模型组和醛固酮组(P值均0.05);与醛固酮组比较,醛固酮 通心络组血清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醛固酮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炎症反应有关。通心络具有醛固酮拮抗作用,可能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一个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