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胶布固定与用棉带双套结固定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之间的差异,选择有效、安全的固定方法,减少管道移位及管道脱落,减轻患者痛苦,节约患者的经济。方法:对90例食道癌根治手术后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及胃肠减压管的患者,分组采用不同方法固定,试验组使用棉带双套结方法固定,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胶布固定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管道移位、管道脱落例数、局部皮肤变化情况。结果:棉带两套结固定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方法在安全、牢固方面优于传统胶布固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棉带双套结固定胃管及十二指肠营养管效果更加安全牢固,有效预防管道移位及脱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透明贴联合三段四重固定法在鼻空肠管的固定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7-2018年间留置鼻空肠管患者共7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式,实验组采用改良的三段式四重固定方式固定鼻空肠管,对比两组的舒适度、皮肤及粘膜损伤情况、脱管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的鼻空肠管三段四重固定方法在患者舒适度、脱管率上有明显优势(P<0.05),皮肤粘膜损伤上无明显差异。结论:改良的鼻空肠管三段四重固定方法固定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留置胃管的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的胶布粘贴固定胃管;观察组60例,采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比较两组的胃管脱出率和皮肤刺激发生率.结果在留置胃管的15天内,观察组的胃管脱出率、皮肤刺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方法比常规方法优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与传统使用胶布固定胃管的效果对比.方法 将113例胃管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2例,采用常用的胶布粘贴固定胃管;观察组61例采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比较2组的胃管脱落、移位率和皮肤刺激发生率.结果 在留置胃管1天内,观察组的导管脱落率、移位率、皮肤刺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方法比胶布粘贴固定胃管的方法优越.  相似文献   

5.
不同胃管固定方法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棉细带双耳胃管固定法,避免局部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方法 对住院62例按医嘱需留置胃管的患者,随即分成对照组(30)和观察组(32),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胃管固定法,观察组按常规操作插胃管,证实在胃内后,先用长25~28cm,直径0.2cm棉线绳在插胃管的鼻孔处胃管上打一死结,打结后2端线绳分别再与2侧棉细带连接,然后挂于双耳.结果 接触性皮炎观察组无一例发生,明显优于对照组,胃管滑脱发生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改革后胃管固定法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胃管固定及封口法胃管留置在喉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皮肤不良反应、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7月—2020年9月期间91例行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给予传统胃管固定及封口法进行胃管留置,观察组46例给予新型胃管固定及封口法进行胃管留置,对比两组患者的固定效果、皮肤不良反应、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胃管移位率、胃管脱出率、72h内更换胃管>1次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不易封口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焦虑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观察组的焦虑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皮肤异常、不舒适、不易清洗、鼻翼部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胃管固定及封口法可提高喉癌患者围术期中的胃管固定效果,减少非计划拔管、胃管脱出、胃管移位等情况发生,且有助于减少皮肤不良反应,继而减轻留置胃管不适引起的焦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留置胃管和胃管固定方法在重型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留置胃管方法进行插管和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胃管留置和固定方法;使用修改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进行疼痛强度评分,对两种置管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一次置管成功率、插管时间,插管过程中的疼痛强度和脱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改良留置胃管能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时间,减轻置管过程中的疼痛强度,减轻病人痛苦,防止脱管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鼻饲胃管固定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鼻饲患者按置管日期分为观察组(单日)和对照组(双日),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1次性输液延长管固定胃管;对照组采用布质胶布固定胃管,观察分析两组胃管移位、胃管脱落、皮肤异常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胃管移位、胃管脱落、皮肤异常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价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次性输液延长管固定胃管优于布质胶布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管或鼻空肠管肠内营养为主的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依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共40例,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鼻空肠肠内营养;对照组共40例,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胃管营养。观察两组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观察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死亡率、置管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第3天、第7天时血浆蛋白各项指标和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入监护室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明显,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及其营养水平有重要价值,临床中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改良气管切开寸带固定方法在危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危重症需进行气管切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气管切开棉纱布寸带固定,观察组采用改良气管切开寸带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压疮皮肤损伤、舒适度及脱管情况变化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肤损伤率达10.3%,低于对照组皮肤损伤率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适度为7.7%,较对照组33.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脱管率为2.6%,远低于对照组脱管率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气管切开寸带固定即能够减轻皮肤损伤程度,降低患者气管切开固定不适程度和脱管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双侧鼻导管吸氧管固定胃管是否优于传统的胃管固定方法。方法根据患者是否同时需要低流量吸氧,分别采用双侧鼻导管吸氧管固定和传统方法固定胃管。99例患者被随机分为4组,对比两种固定方法对于无需氧疗和需要低流量氧疗患者的效果。结果与传统胃管固定法相比,采用鼻导管吸氧管固定胃管更加牢靠,可增加病员的舒适度,减少材料浪费,减少费用,亦不会影响对于同时需要低流量氧疗患者的疗效。结论用鼻导管吸氧管固定胃管的方法优于传统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吸痰在气管切开呛咳有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方法进行气管套管内吸痰,实验组采用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吸痰后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痰呜音、呼吸困难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吸痰前SpO2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吸痰后SpO:和呼吸频率均值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吸痰前、后的SpO2和呼吸频率均值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吸痰前、后的SPO2和呼吸频率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吸痰后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痰鸣音、呼吸困难人数、3d后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后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试管漂浮集菌法在多种标本中检测结核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试管漂浮集菌法测定胸腹水、脑脊液、尿液标本中结核菌,并与涂片法和离心沉淀法对照;测定Ⅱ型肺结核患者静脉血中结核菌,同时设立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胸腹水、脑脊液、尿液标本检测阳性率均高于涂片法和离心沉淀法(P<0刀5).10例Ⅱ型肺结核患者血标本均检出结核菌,对照组则为阴性。结论试管漂浮集菌法适用于多种标本的检测,快速、阳性率高,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4.
15.
16.
Neural tube defect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 J Lemire 《JAMA》1988,259(4):558-562
Neural tube defects (NTDs) are a group of malformations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that originate at various times during gestation. The most common NTDs are anencephaly and meningomyelocele, which arise during the process of neurulation, a well-defined period between the 17th and 30th day after ovulation. These NTDs are clinically apparent by being open, ie, leaving nervous tissue exposed, in contrast to postneurulation NTDs that are skin covered. The incidence of NTDs is declining in several area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the reasons for this are unclear, there seems to be some effect from prenatal diagnosis, genetic counseling, and possibly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总结在应用鼻胃管引流治疗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应激性溃疡同时应用鼻肠管早期恢复患者肠内营养的经验。方法 2011年1月—2011年6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30名出现应激性溃疡患者行鼻胃管引流及同时置鼻肠管,第2天行胸腹部X线检查确认鼻肠管位置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同时监测胃残量。结果 30例患者在鼻胃管引流治疗同时均一次性鼻肠管置管成功,置管后次日恢复早期肠内营养。结论鼻胃管与鼻肠管在伴应激性溃疡的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联合应用是治疗应激性溃疡同时早期恢复肠内营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护理干预预防喉癌术后患者胃管非计划性脱管。方法对2007—2009年共做36例喉癌手术中发生的6例术后患者胃管非计划性脱管进行分析,找出喉癌术后留置胃管过程中容易发生非计划性脱管的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喉癌术后胃管非计划性脱管的发生。结果经护理干预后2010—2012年共做30例喉癌手术患者术后无发生胃管非计划性脱管(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喉癌术后患者胃管非计划性脱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单腔气管导管外置管在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 Ⅰ ~Ⅱ级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组,全部选择左侧双腔管)和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导管外置管组(C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导管移位发生率、肺萎陷指标、术后咽痛声嘶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后30min两个时间点的SpO2、PET CO2、PAW变化.结果 C组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导管移位发生率、术中肺萎陷程度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患者声音嘶哑及咽喉痛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插管前即刻D、C两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即刻两组的MAP及HR均较插管前即刻增高(P<0.05),但D组较C组升高明显(P<0.05).单肺通气前D、C两组的气道压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后两组的气道压峰值较双肺通气均升高(P<0.05),但C组气道压峰值升高明显低于D组(P<0.05).单肺通气前后SpO2、PET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单腔气管导管外置管插管简便、定位准确、肺萎陷和手术野暴露良好,且与DLT相比气管插管反应轻、气道阻力较小、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低,可安全用于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