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腰痛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疗效亦众说纷纭,为探寻腰痛致病原因和腰痛治疗所选腧穴的规律性,本研究对清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学川所著《针灸逢源》中提到的腰痛治疗和腧穴选用规律加以整理、分析,旨在为针灸规范化和临床腧穴选穴的标准化提供借鉴,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学川是清代著名医家,撰有《针灸逢源》一书,其中除记载大量的针刺处方外,对灸法亦有着独到而全面的论述。在施灸原则上,李氏强调辨证施灸,按穴施治,同时又要求艾灸有序,先后有则,采用自上而下、先阳后阴、先左后右顺序施灸法;在施灸操作上,除了广泛使用直接灸法,李氏更是善于运用隔物灸法与缪灸法,将灸法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同时李氏又注重艾灸禁忌,除了特殊腧穴禁灸外,亦要根据具体病证及年龄大小等因素考虑禁忌;以及李氏所言的艾灸预后与调理之法,使灸疗学科的趋于完整,为我国灸疗学科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针灸逢源》中灸法治疗中风病作一浅析,以发掘和整理传统灸疗,为当今治疗中风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俞芳 《针刺研究》1998,23(3):235-236
腧穴学研究的是针灸推拿所作用的特定部位—腧穴。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腧穴的意义、分布、命名、主治等内容,从而为腧穴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清代的一些著作,如:《针灸逢源》、《采艾编》《刺灸心法要诀》等,对腧穴学的贡献,乃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贡献主要体现在确定腧穴归经规范,对经穴命名含义阐释、腧穴位置考订及腧穴主治要该归纳等方面,现分述如下。确定腧穴归经规范纵观腧穴学的发展,从《内经》开始就对其归经有所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腧穴学也不断地发…  相似文献   

5.
《针灸逢源》处方配穴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李学川编撰的《针灸逢源》一书中,载有大量的针灸临证腧穴处方,见于该书卷五。探讨中国古代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与规律,对现代针灸学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以中国书店于1987年11月出版的《针灸逢源》(全二册影印本)为蓝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32-1135
中风后抑郁症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机多为脑府受损,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夹杂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抑郁症,选穴紧紧围绕其病机进行,在重点选用具有调神通络、醒脑开窍功效的穴位同时,亦十分重视使用具有活血行气、疏肝解郁、调理脏气等功效的穴位,具有重视病变部位、明辨本虚标实之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针灸逢源》为清代著名医家李学川所著,该书总结了历代针灸名家观点,并加入作者临证经验,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笔者研读本书,感书中所描述的“积聚、瘤赘、痞块、瘿瘤、癥瘕、痃癖”等病症与当今“肿瘤”病症相似,根据书中所叙,试析其治疗肿瘤的学术特色,总结如下。1 《针灸逢源》对肿瘤的认识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肿瘤一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腧穴使用特点并总结其运用规律.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共6个数据库2008年1月-2019年6月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文献,在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中提取腧穴名称等关键信息,使用聚类算法及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相似文献   

10.
试论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后遗症是针刺治疗的传统病种,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七十年代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就个人临床中的体会论述如下: 一、头部腧穴当为首选《内经》指出:“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包括脑窍)。说明头部是气血汇聚的场所,若“伤(头部)左角,右足(下肢)不用。”《灵枢·热病》还指出:“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阐明了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基本原则,对后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近10年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相关文献,观察并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穴位配伍方法。结果发现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穴位配伍方法运用了针灸配穴众多方法中的几种,主要是本经配穴、辨证配穴、按部位配穴为主。各种配穴方法的使用在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何者更优尚不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方法多样,疗效不一。体针、头针、电针、针灸推拿、针药等各有利弊,应据不同病症选择,或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做到优势互补,密切结合临床,考虑适应证及禁忌证,辨证施治。针灸治疗方法虽形式各异,眼针治疗报道较少,且方法相对不成熟不全面;针刺应与心理学相结合。针灸作为一种"绿色"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对75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调和经脉、疏通气血针灸治疗,1次/d。风痰阻络用泻法(人中、督脉、三阴交、内关、外关、环跳、足三里);失语点刺金津玉液;不思饮食、胸闷加中脘穴。肝阳上亢用补法(督脉、凤池、曲池、三阴交、肾俞、神门、水沟、太冲、环跳、内关、肩髎、阳陵泉),舌体强硬,活动不灵者点刺金津玉液。气虚血瘀用平补平泻法(人中、三阴交、足三里、足阳明胃经、阳陵泉、水沟、气海、外关、合谷、大椎、风市、极泉、曲池),便溏加天枢、中脘穴,肌肉偏枯者给营养肌肉治疗,维生素B120mg和维生素B120.5g穴位注射。治疗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6疗程(60d),判定疗效。[结果]基本痊愈30例,显效3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利于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凯 《陕西中医》2002,23(8):735-736
目的 :探索运用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途径及部分机理。方法 :采用颈项部穴位与体穴配合使用 ,注重针感 ,使用电针。结果 :总有效率达 97%。提示 :本方法局部与循经取穴相结合 ,有效地使病变部位和支配区域同时得到刺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整脊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抛硬币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针刺,严重肢体功能障碍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取卧位,行捻转手法,有针刺放射触电感或麻木,虚补实泻,1次/d,留针20min。治疗组30例整脊,对脊椎棘突用拇指按压,向对侧推按,分点摩揉、分筋梳理;用双拇指沿督脉和膀胱经所循之脊柱两侧从上至下按压,余四指与拇指分,从胸开始,按压至骶椎;口眼歪斜行收放治疗,拇指捏揉局部,向外牵拉;血压升高扫散治疗,拇指向外轻柔平推数下;大小便失禁结合指拨治疗,拇指向下、向外轻柔地平推数下;1次/d,20min/次;针刺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6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联合整脊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针刺效应。方法 60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施以针刺。治疗21 d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并对治疗组30例患者进行红外热像仪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患侧阳白、地仓、合谷、太冲穴穴位表面温度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于治疗前。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在改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与单纯药物治疗比更有优势。针刺能提高阳白、地仓、合谷、太冲穴的皮肤表面温度。  相似文献   

17.
郭蕾  施舒  赖佳薇  林咸明 《新中医》2018,50(12):39-42
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相关文献,从解剖生理学、经络辨证和生物全息理论3个方面归纳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规范化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半夏在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中风的预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共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67)和对照组(n=65)。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方剂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生半夏先煎,30min后联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显效41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高达95.52%(64/67),仅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低至5.97%(4/67);而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3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3.08%(54/65),共1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达16.92%(11/65)。可见观察组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半夏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30例,其中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型18例,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型12例。分别采用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结论]针药结合能降低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陷,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