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朱赟 《求医问药》2014,(19):17-18
目的 :探讨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口腔门诊工作的52名医护人员的个人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规定的内容制定了调查问卷,并使用该调查问卷对这52名医护人员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这52名医护人员中,有35名医护人员认为经常接触锐器是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存在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有17名医护人员认为经常接触各种血液和体液是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同时,这52名医护人员都认为,缺乏防护意识是导致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损伤的主要原因。结论 :经常接触锐器和各种血液及体液是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存在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口腔门诊的医护人员只有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在进行医疗操作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定期接种疫苗,才能有效地降低发生职业损伤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刘云 《当代医学》2013,(24):121-122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寻求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针对口腔门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职业防护的具体措施,并严格实施。结果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增强,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从根本上避免了口腔诊疗过程中造成的职业伤害。结论重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切实履行职业防护措施,是控制口腔门诊医护人员职业伤害的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防导管室职业暴露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分析导管室的各种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1 005例次手术中无一例工作人员发生锐器刺伤,有1例护士由于抢救消化道出血患者未及时穿防护服时受照2 min,经过体检和观察无不良后果。结论:加强业务和职业安全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范操作,可有效降低职业暴露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肛肠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防护措施.方法 对肛肠科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或遇到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及实施对策.结论 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执行标准预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对保障肛肠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安全、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分析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的原因和现状,提高对口腔专业各种风险因素的思想认识,根据医院工作性质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口腔专业医护人员防护措施。预防和控制了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的发生,树立双向保障医患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正确实施医疗操作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传染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护措施.方法 分析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物理性的;生物性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护士自身的原因及不可预知性等方面.结果 职业暴露常发生在治疗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大多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医院防护措施简陋、医护人员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及护理工作的琐碎繁忙有关.结论 医院、科室应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正确认识职业暴露,树立安全意识,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和自身防范意识,了解护士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提高护士心理的承受能力和专科专业技术水平.医院还应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医护人员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尽量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镜室医护人员职业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防控对策。方法对胃肠镜室医护人员职业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回顾分析,主要包括:胃肠镜操作中的传播、胃肠镜器械的传播、医护人员安全防护意识淡漠、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力、患者的特殊反应、忽视胃肠镜前的准备工作、化学消毒剂的危害等。结果胃肠镜室医护人员因安全防护意识淡漠、个人防护措施欠落实、环境及病人检查前准备不充分、胃肠镜及相关附件、物品消毒不严等而面临着诸多潜在的职业感染危险因素。结论必须加强预防控制胃肠镜室医院感染,保障医护人员,病人的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卫生部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做好各项防护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口腔门诊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护士微生物、物理及化学性职业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结合本单位临床工作实际,就口腔门诊护士职业相关危害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防护措施。结果生物感染性、化学损伤性、物理侵入性以及心理等因素是口腔门诊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所在,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提出加强安全管理,提高防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预防职业暴露;加强健康教育,提供心理支持的防护措施。结论实施本文所提出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损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通过对15例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根据结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职业暴露的再次发生。结果 15例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经医学观察1年,无1例感染。结论强化医院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建立健全操作制度等措施,可避免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外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对策,提高口腔颌面外科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防止传染病在医患之间交叉感染.方法 对我院口腔颌面外科2004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传染疾病患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乙肝患者占总人数的11.3%,其中大三阳患者占21%,小三阳患者占66%;丙肝患者1例.结论 要加强口腔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口腔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产房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采用提问及考试的方法了解助产士对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认识程度.结果:严格执行规范操作,了解常见危险因素,加强防范措施,提高防护能力.结论:应加强消毒隔离,正确洗手,提高心理素质与心理承受能力,医院、科室应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支持系统,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2.
当前,医护人员正面临着严重职业暴露的危险,而口腔专科医院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所用的器械、用物种类繁多,精细锐利,医护人员极易发生锐器伤,由于密切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而造成职业暴露.针对上述情况,2009年6月我院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监控与环节管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大大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传染病医院的医护人员因长期与结核病人打交道,属于结核病高危人群.笔者对我院医护人员的肺结核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制定有效防护对策.方法:对我院工作1年以上60名医护人员进行现场谈话及问卷调查,了解医护及其他工作人员肺结核感染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防护对策.结果: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结核病区及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管理、建筑卫生学硬件等均是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肺结核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护意识,规范呼吸道传染病区及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管理,保证建筑卫生学硬件达标,改善工作环境,增强体质等.通过医护人员及院方的共同努力将肺结核职业暴露的身心伤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效果。方法对外科、妇科、产科医生,手术室护士、检验科工作人员近60名医护人员进行每月1次职业性损伤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发现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做好预防接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与防护管理措施。方法:针对目前我院口腔门诊已经存在或者潜在的职业暴露种类,制定并严格执行预防管理措施。结果:口腔门诊护士的身心都达到健康水平。结论:加强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护管理措施,对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暴露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确保了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门诊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月口腔门诊发生职业暴露的26例案例进行分析,列出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并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结果26例职业暴露中锐器伤21例,占80.77﹪,5例黏膜暴露,占19.23﹪.从职业看,医生10例,占38.46﹪,护士14例,占53.85﹪,其它人员2例,占7.69﹪.受伤部位分别为手掌24例,占92.31﹪,手臂和面部各1例,占3.85﹪.各暴露项目中锐器伤、护士、手掌受伤具有代表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依次是祼手操作、徒手传递锐器、防护不到位、使用注射器后未及时取下针头、利器盒不符合要求、手术中锐器划伤.结论口腔门诊医务人员容易发生职业暴露,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规范操作、合理配置人员可大大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的状况,分析引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分析以往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总结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危险的因素和防护措施。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教育。结果血源性危险因素、化学性损伤、针刺伤、皮肤黏膜暴露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有效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结论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完善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的正确处理可以有效防止血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产科医护人员职业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艳姣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29-130
目的了解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情况。方法对四家综合医院99名产科医护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结果所有医护人员均不同程度被锐器损伤和羊水、血液污染过,其中工龄在5年内锐利器具损伤34人,发生率79.07%。工龄在5~10年锐利器具损伤12人,发生率54.55%,10年以上锐利器具损伤15人,发生率44.12%(P〈0.05)。结论产科医护职业存在高度危险因素,医护人员个人及医院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操作行为,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以及自我防护措施。方法分析ICU护士发生职业危险的常见影响因素,提出自我防护对策。结果 ICU护士常见职业危险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工作性制裁等,应当加强以上各项因素的防护,减少职业风险。结论导致ICU护士发生职业危险的因素较多,通过加强相关因素分析,制定完善的防护对策,有助于减少职业风险。  相似文献   

20.
高慧敏 《吉林医学》2013,(29):6071-6071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职业性操作的危险与防护对策。方法: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身防护意识。结果:寻找职业环境存在的潜在危险,对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论:完善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制度,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改善受感染人群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