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孟淑娟  陈小君  尹丰  王勇  于永利 《西部医学》2014,26(11):1426-1428
目的 探讨Fasc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in在10例膀胱癌旁粘膜、20例腺性膀胱炎及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Fascin在10例癌旁粘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在20例腺性膀胱炎中仅2例表达(2/20),在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3.5% (91/109).癌旁粘膜组与腺性膀胱炎组织比较无差异(P>0.05)、癌旁粘膜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腺性膀胱炎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c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及肿瘤是否多发无关(P>0.05).结论 提示Fasc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检测Fascin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 CXCL1及其受体 CXCR2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法检测9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20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中 CXCL1、CXCR2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 CXCL1、CXCR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31.1%,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以及复发有关(P <0.01)。癌组织中 CXCL1的表达与 CXCR2呈正相关(r =0.487,P<0.05)。生存曲线显示,CXCL1阴性组的3、5、10年的生存率分别明显高于 CXCL1阳性组的3、5、10年生存率(P=0.006)。结论 CXCL1和 CXCR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复发有关。检测 CXC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对患者预后评估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完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根治术与开放手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行肾输尿管根治术,其中15例为腹腔镜手术组,采取完全后腹腔镜下手术,29例为开放手术组,采取开放肾输尿管根治性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应用时间和剂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并随访6~42月,比较2组膀胱肿瘤发生及远处转移、存活时间等。结果:2组手术均获成功。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出血量明显减少(116.1±29.4) ml vs. (278.6±84.3) ml,P=0.000;止痛药(杜冷丁注射液)应用时间短(0.7±0.5) d vs. (2.3±0.9) d,P=0.000;剂量少(33.3±24.4) mg vs. (155.2±62.8) mg,P=0.000;下床活动早(2.1±0.5) d vs. (4.2±1.0) d,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8.7±1.6) d vs. (13.1±3.2) d,P=0.000。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较短(212.1±19.5) min vs. (251.7±24.2) min,P=0.000,肠道功能恢复较快(1.9±0.8) d vs. (2.9±0.8) d,P=0.001,但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6~42月,2组病人均存活,术后并发症、肿瘤复发及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完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根治术具有微创并与开放手术相同的肿瘤学效果,将成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1-3+7
目的 探讨EZH2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共60例,采用En 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EZH2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另取前列腺TURP手术时切取的正常膀胱组织10例作为对照。 结果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EZH2基因阳性率75.00%(45/60),正常膀胱组织EZH2基因阳性率10.00%(1/10)。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中EZH2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χ2=13.32,P<0.01)。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ZH2基因的表达程度与性别和年龄等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浸润深度和病理分级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EZH2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高表达,其表达增加可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形成、发展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膀胱尿路上皮癌中EZH2基因表达与其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参与其浸润转移过程,促使肿瘤的发展,有望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取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27例及癌旁组织27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检测AQP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癌旁对照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AQP1散在表达于癌旁组织中微血管和小动脉的内皮细胞;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QP1大量表达于肿瘤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QP1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QP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提示AQP1可能与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E2F3 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3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9例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中E2F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E2F3 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1%(16/34)和0%(0/19).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2F3 mRNA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P<0.005).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2F3 mRNA的表达率随肿瘤分级、分期增高而相应增高(P<0.05).结论:E2F3基因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萌 《西部医学》2017,29(2):199-202
【摘要】 目的 探讨生长抑制因子4(ING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60例癌旁组织、37例膀胱正常黏膜组织中ING4的表达,将结果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年龄、性别、初发、复发、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肿瘤个数进行分析。结果 ING4在膀胱正常黏膜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膀胱尿路上皮癌,在低级别或非肌肉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高级别或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005)。随着肿瘤病理级别或临床分期越高,ING4表达水平下降越明显,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癌旁及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NG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65-67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病理科存档的膀胱尿路上皮癌蜡块共50例,采用En 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TIP3基因的表达,并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TIP30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另选取癌旁组织(距肿瘤缘3~5 cm)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中TIP30的阳性率低于癌旁组织(χ~2=26.82,P0.01)。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TIP30表达与性别、年龄与肿瘤是否复发等病理特征无关(P0.05),与浸润深度和病理分级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0.05)。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TIP30表达存在明显下调趋势,其表达下调或失表达极有可能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并与其恶性程度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参与其病情的转移和浸润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53基因家族成员p63的一种异构体△Np63在膀胱良、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膀胱黏膜、8例内翻性乳头状瘤、50例膀胱癌(包括4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9例膀胱鳞状细胞癌)中△Np63的表达,观察其在膀胱良恶性肿瘤中表达的差异,分析△Np63表达与膀胱癌病理类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膀胱癌中△Np63的阳性表达率为80.00%(40/50),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移行上皮10.00%(1/10)、内翻性乳头状瘤37.50%(3/8)2组( P<0.05);(2)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织中△Np6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级别组,且其表达随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P<0.05);(3)△Np63的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P<0.05);(4)△Np63在膀胱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较尿路上皮癌为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Np63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膀胱癌组织分化、浸润程度、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可能在膀胱恶性上皮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D147 mRNA和蛋白在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47在10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2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分析CD147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47 mRNA和蛋白在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2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CD147无表达或呈弱阳性表达,10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147阳性表达率为73.1%。CD147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肿瘤数目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高表达CD147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明显短于 CD147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和CD147表达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 CD147表达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CD14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高表达,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进展有关,其表达状态是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S,3R)-1-二甲氨基-3-(3-甲氧基苯基)-2-甲基戊-3-醇合成工艺进行研究。方法 以3-戊酮为起始原料,经Mannich反应、手性拆分、Grignard反应等步骤合成(2S,3R)-1-二甲氨基-3-(3-甲氧基苯基)-2-甲基戊-3-醇,并对化学拆分进行工艺优化。结果 合成(2S,3R)-1-二甲氨基-3-(3-甲氧基苯基)-2-甲基戊-3-醇,总收率为30.6%。结论 工艺改进后提高了目标产物的收率,同时也减少了原料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具有正丁基和三氮唑侧链结构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设计合成了16个1-(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3-取代-2-丙醇类化合物,其结构都经过1HNMR和LC-MS确证。选择8种临床常见的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初步的体外抗真菌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其中化合物7b、7d、7 e和7 i对除薰烟曲霉菌外7种菌株的抑菌活性优于对照药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相当。结论引入正丁基和三氮唑侧链的目标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高效抗真菌化合物,探讨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方法:根据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设计合成了14个1-(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3-芳氧基-2-丙醇类化合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化合物对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薰烟曲霉菌和紧密着色真菌8种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MIC80).结果:以氧原子替代侧链中的硫原子后,侧链中含有邻位取代苯基的化合物的总体抗真菌活性不高,而侧链含有间位或对位苯基的化合物表现了很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论:间位或对位取代苯基的引入有利于此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三氮唑醇苄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三氮唑醇类和烯丙胺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合成高效、低毒,广谱的新型抗真菌化合物。方法:设计合成方法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用沙氏液法测定其体外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合成了8个新的三氮唑醇苄胺类化合物,8个目标化合物对选用7种病真菌都显示不同程度的抗 力活性,抗深部真菌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新-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方法设计合成了11个三唑醇类新化合物,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4种不同真菌均有-定的抑制活性,有4个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的活性强于氟康唑;1个化合物对薰烟曲霉菌的活性强于氟康唑;2个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的活性优于氟康唑。结论脂水分配系数和立体化学因素的改变对该类化合物体外抑菌活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具有正丁基和取代苄基侧链结构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设计并合成了14个1-(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3-(N-正丁基-N-取代苄基氨基)-2-丙醇化合物,其结构都经过 1H NMR、IR和LC-MS确证。选择8种临床常见的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体外抑菌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除熏烟曲霉菌外的所有菌株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对深部真菌的抑制活性明显优于浅部真菌。其中化合物6a、6d 和 6j 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抑制活性(MIC80 0.015 6 μg/ml)是氟康唑的16倍;化合物6m和6n对白念珠菌的抑制活性(MIC80 0.003 9 μg/ml)是氟康唑的128倍,比其他对照药活性都高。结论:引入正丁基和取代苄基侧链的目标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具有环丙基结构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设计台成了10个三唑醇类新化合物,其结构通过1HNMR、MS和元素分析验证,选择8种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目标化合物对8种真菌特别是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对白念珠菌的MIC80值<0.125μg/ml,是氟康唑活性的4倍以上.结论:引入环丙基和烷基侧链的目标化合物都具有抗真菌活性,随着烷基侧链增长,目标化合物的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1(2)-N-乙腈基取代苯并三氮唑合成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索合成目标产物1-N和2-N乙腈基取代苯并三氮唑的合成工艺条件。方法以苯并三氮唑和氯乙腈为原料,在不同反应体系(三乙胺/DMF、KF/DMF、无水碳酸钾/乙酸乙酯)、不同温度条件下合成了[2-(1-H-苯并三氮唑-1-基)乙腈](I)和[2-(2-H-苯并三氮唑-2-基)乙腈](II),并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苯并三氮唑和氯乙腈在缚酸剂作用下合成[2-(1-H-苯并三氮唑-1-基)乙腈]和[2-(2-H-苯并三氮唑-2-基)乙腈],选择的缚酸剂不同,产物的得率也不同。相同温度下反应总产率顺序为:无水碳酸钾/乙酸乙酯〉KF/DMF〉三乙胺/DMF。结论以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乙酸乙酯为溶剂,在回流状态下,反应得到标的物总产率最高,产率88.51%。  相似文献   

20.
Duringthepasttwodecades ,theincidenceofsys temicfungalinfectionhasbecomeveryprominentinpa tientsundergoingchemotherapyforcancer,organtranspla ntsandpatientswithAIDS[1,2 ] .Theover useofantifungalagentsinrecentyearshasresultedinthedevelopmentofdrugresistance[3 ] .Thesignificantclinicalimplicationofresistancehasledtoheightenedinterestinthestudyofnovelantifungalagentswithmorepotentactivity ,lesstox icityandbroaderspectrum .MATERIALSANDMETHODS  Instrumentandagent Meltingpointswerede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