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研究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FEVR相关的RRD)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一组10~30岁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最终确诊为FEVR相关的RRD的占有比及对侧眼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接诊的RRD患者共109例110眼,其中FEVR相关的RRD占同期同年龄组RRD患者总数的20.18%(22/109),且与年龄密切相关。10~20岁患者中FEVR相关的RRD占总人数的43.24%。FEVR相关RRD患者平均年龄为17(S=5)岁,对侧健眼屈光范围为+4.5D~-8.0D,近视者居多。其中4眼(19.05%)为高度近视,屈光度大于-6 D,12眼(57.14%)为轻中度近视,屈光度位于-0.75 D至-6 D之间。对侧眼Log MAR为-0.1至1.2不等,多数视力正常,仅2例BCVA(Log MAR)大于0.5。后极部眼底表现多为正常,周边部视网膜均见异常,如无血管区、视网膜变直、血管分支增多及血管渗漏,其他还可表现为血管袢、新生血管生成、视网膜嵴样改变、格子样变性、周边部萎缩孔、视网膜浅脱离等。【结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青少年人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为双眼发病,详细检查对侧眼至关重要,应及时处理视网膜裂孔及新生血管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第二眼发病危险性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6月-2002年12月住院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41例患者的第二眼眼底病变和预防性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441例中第二眼并发有视网膜病变者65例(14.7%)。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其中并发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伴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例伴有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单纯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7例。高度近视161例与中低度近视223例比较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与此相关的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发生率更高(P<0.05)。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30例,经手术治疗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3%;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格子样变性区也同时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和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经1~3年的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对其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预防性治疗安全有效,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视网膜病变及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8例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测验眼底检测,并对存在视网膜干裂性孔或病变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激光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视网膜退行性病变17眼、视网膜裂孔9眼、眼底出血5眼,视网膜病变发生范围主要在颞侧上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1例患者进行激光预防治疗后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出血现象。结论对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并采取对应预防激光治疗可以减少和预防视网膜发生脱离,保证患者眼部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进行检查,对有格子样变性、干孔及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者行氩激光治疗,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大者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3~12个月。结果86例中,对侧眼出现孔源性视网膜浅脱离伴马蹄孔4例(4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19眼),干孔5例(5眼)。26例行氩激光治疗,未出现视网膜脱离,视力无变化。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近视屈光度增加1~2D,矫正视力较治疗前下降2~3行。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及时选择相应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近视度数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观察532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变性的临床疗效. 方法 检查456例892只不同近视程度的眼.对观察病例行视力、电脑验光、检影镜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根据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组(≤3.00D), 中度组(-3.00~-6.00D)和高度组(≥-6.00D).对存在格子样变和干性视网膜裂孔的眼进行532倍频激光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 12mo.结果 中高度近视组的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高于低度近视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除合并视网膜局限性浅层脱离者外,眼底氩激光治疗术后病情稳定,未发生视网膜脱离. 结论 近视患者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在中高度近视中较高.532激光对格子样变和干性视网膜裂孔不伴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95例(109只眼)行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接受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术95例(10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周边视网膜变性区或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光凝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行激光治疗患者均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 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底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者,作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处理能有效地防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近视眼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术对近视眼视网膜变性预防性治疗的疗效.方法 散瞳后用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眼底,对发现的视网膜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53例74只眼中56只眼为高度近视,占76%.73只眼一次性治愈,1例改用经结膜冷凝治疗后治愈,未有发生视网膜脱离者.结论 激光光凝可以有效治疗近视性视网膜变性,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视网膜病变及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汝州向阳医院进行治疗的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75例)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并给予本组全部患者的对侧眼实施眼底检测,同时,对视网膜干性裂孔或病变的患者实施预防性的激光治疗,观察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75患者中,其对侧眼经眼底检查后可发现有11眼为视网膜裂孔,占14.67%;6眼为眼底出血,占8.00%;24眼为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占32.00%。另外,对34眼采取预防性的激光治疗,于手术2周后进行严格的复查,结果显示,无一例出现视网膜脱离的现象。结论应给予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的对侧眼实施眼底检查,并对视网膜干性裂孔及周边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给予预防性的激光治疗,以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三面镜检查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三面镜检查的重要性。方法对LASIK术前415例(789眼)高度近视眼散瞳后行三面镜检查并作眼底记录。结果检出周边视网膜退行性病变268眼(33.97%),其中格子样变性87眼(32.46%),视网膜裂孔37眼(13.43%),采用氩离子激光仪对视网膜裂孔及严重变性区施行预防性光凝。结论LASIK术前对高度近视眼散瞳行三面镜检查非常重要,应作为常规,必要时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全视网膜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6眼进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前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对视网膜裂孔、变性区进行视网膜光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对556例(共1 097眼)明确以"入伍"为目的要求行LASIK手术的患者散瞳进行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记录视网膜裂孔、变性的部位及变性类型,对格子样变性及干性裂孔进行视网膜光凝。术后2周对裂孔及变性区已确认被视网膜光斑封闭、矫正视力正常者予以行LASIK术。结果赤道前或周边部单纯的视网膜霜样变性或蜗牛样变性45眼,暂不予以预防性光凝。格子样变性27眼,干性裂孔或伴格子样变性15眼,均予以激光光凝;裂孔伴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先试行分次激光光凝,光凝斑能成功包绕脱离区,使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的4眼;光凝失败者3眼则改行巩膜外垫压、巩膜环扎术,放弃LASIK手术。LASIK术后视力均≥1.0。结论入伍之前要求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术前散瞳检查眼底能及时发现视网膜变性或裂孔并给予视网膜光凝,防止非战斗减员。  相似文献   

12.
唐志强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59-86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检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01~2009-06间,收治的10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眼底改变和治疗情况。结果 102例患者中,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例,具有格子样变性者26例,其中合并干性裂孔者5例,单纯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者8例。3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冷凝加压环扎术,26例格子样变性者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经3个月~2年随访,未发生新的视网膜脱离情况。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所以应对每位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认真检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性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n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fERG) in the fellow eyes of patients with high myopia without fundus lesions and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 Methods MfERG was performed in 66 patients ( 66 eyes) which were grouped into : emmetropes ( n = 22 ) as the control eye ; high myopes without fundus lesions (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1. 0, n = 15 ) ; and fellow eyes of high myopics with RRD (n = 29 ). The first-order kernels N1, P1, N2 response density and latency were analyzed. Result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emmetropes group, the high myopes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reduced N1 , PI , and N2 wave response densities in rings 1 to 6 ( P 〈 0. 05 ), delayed N1 wave latency in rings 3 to 6, and P1 wave latency in rings 3 to 5 ( P 〈 0. 05 ). The fellow eyes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reduced N1, P1, and N2 wave response densities in rings 1 to 6 and significantly delayed N1 and P1 wave latencies in rings 3 to 6 ( P 〈0. 05) compared with the emmetropes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high myopes group, P1 wave response densities in rings 1 to 6, N1 wave response densities in rings 1,3, 4, and 6, and N2 wave response density in ring 1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fellow eyes group ( P 〈 0. 05 ) ; wherea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atenc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MfERG can sensitively assess the early changes in visual function in fellow eyes in patients with RRD.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及术后脱离复发病例的原因、再手术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60只眼)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或脱离复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孔源性网膜脱离病例。结果:第2次手术与第1次手术后出院视力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手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程度比第1次明显加重(P<0.05)。手术失败及早期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主要为PVR加重、新裂孔形成、原裂孔闭合不良。晚期复发原因可能为玻璃体基底部的牵拉。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前全面细致检查,术中确切封闭裂孔。巩膜扣带术仍然是再手术的主要术式。PVR严重时应行玻璃体切割术。绝大多数患者经再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环扎加压术前后眼底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分别测定47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周、1月和3月患眼与对侧眼的视网膜大血管的血容量、血流量和红细胞平均速率,以对侧眼为对照。结果术前及术后患眼与对侧眼视网膜大血管的血容量、血流量和红细胞平均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是影响术前患眼视网膜颞上动脉各血流参数的主要因素,环扎缩紧率是影响术后1周患眼视网膜颞上动脉各血流参数改变的主要因素。术后各眼均未发生眼部缺血症状,视力恢复理想。结论视网膜脱离时即有患眼视网膜血供的下降,环扎加压术后血供进一步减少,并随时间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短期内对患眼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为检测眼底血流变化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儿童视网膜脱离的原发疾病以及其分布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2020年12月因视网膜脱离而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且年龄小于15岁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预后。   结果   在纳入的393例(464只眼)儿童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男性261例(312只眼),女性132例(152只眼),男女比例为1.98∶1。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57.8%,227例),其次为眼外伤(19.8%,78例)和近视(14.2%,56例)。婴幼儿期、学龄前期视网膜脱离主要的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比例分别81.8%(126例)、55.8%(43例);学龄期的主要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35.8%,58例)、近视(30.2%,49例)和眼外伤(26.5%,43例)。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类型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6.8%,184例),其中眼外伤(37.5%,69/184)和近视(30.4%,56/184)是其常见的两种原发疾病;其次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43.3%,170例),其中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 FEVER)占47.6%(81/170),为常见原发疾病;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最少见(9.9%,39例),其中Coats病占71.8%(28/39)为常见原发疾病。与牵拉性全视网膜脱离相比,孔源性全视网膜脱离的首次术后效果较佳(|Z|=3.026,P=0.002)。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常见的位置为颞侧。原发疾病为眼外伤的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裂孔为视网膜撕裂孔,其次为锯齿缘离断;近视所导致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裂孔最常见的位置为变性区的圆孔。   结论   在本研究中视网膜脱离患者男生人数多于女生,眼部发育异常、眼外伤、近视是儿童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发疾病。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86例(91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查找裂孔并进行冷凝,外加压,根据视网膜脱离的具体情况决定环扎、放液或注入C3F8、SF6气体。结果: 一次性手术后视网膜复位84眼,4眼二次手术后复位成功,另3眼需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 间接立体检眼镜下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创伤小,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预防性光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对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用氩蓝绿激光对67眼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行全环绕式视网膜光凝术。结果:术后21眼随访6个月、46眼随访12个月,无一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伴有干性裂孔、玻璃体牵引、一眼已有视网膜脱离、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眼的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是必需、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杨俊  区显宁  衷昕 《西部医学》2006,18(6):697-698
目的探讨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19例(19眼)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结果术后随访中17例视网膜复位,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1次手术成功率89.47%。术后随访两个月以上,视力≥0.3的有13眼,其中≥1.0的有2眼。结论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满意。本手术应用于早期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或者视网膜裂孔不复杂的病例,术后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