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是指以无过量饮酒史的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该病的疾病谱随病情的发展可以由单纯性肝脂肪病变,发展到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甚至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及肝功能衰竭。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并且部分患者可进展到终末期肝病,因而日益受到医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的治疗,西医尚无疗效显著的药物,而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综合性、整体性的治疗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成为治疗脂肪肝的特色和优势。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2004—2013年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中医药在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有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医理论体系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发现临床使用的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是中医古方(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茵陈蒿汤、小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中成药(胆宁片、血脂康胶囊、护肝片、三七脂肝丸)、临床经方验方(苓桂术甘汤、三子养亲汤、养肝解郁颗粒、鹧鸪降脂颗粒)以及常见"药食同源"中药...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文献,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外治、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系统生物学是系统论与生物学的结合。它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利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多学科、多视角认识中医证候和中医药疗效机制,为中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系统观和整体观念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将系统生物学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现代中医药研究平台和支点,必将加速中医药防治NAFLD的现代化研究,也为中医药研究NAFLD 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常成  沈佳  耿昌海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079-208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多见于中医学的“肝胀”、“肥气”、“胁痛”、“痰证”等记载中,也称之肥气病。该病起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感受湿热毒邪或情志失调所致。笔者现就中医药治疗NAFL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外所致的脂肪性肝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得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及由此引起的NAFLD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NAFLD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其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约为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类肝组织改变类似酒精性肝病但无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例数迅猛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此病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癌等严重肝病有密切关系,但往往人们不大注意,直到体检时方才发现。山东枣庄市中医医院李润东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多年,他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总体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之邪为标,确立了以“健脾”贯穿始终,疏肝行气、补益脾肾、祛湿化痰、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并重视治未病之法,临床效果甚好。文章结合案例介绍李润东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章志娟  熊焰 《中医药导报》2011,17(11):83-85
本文阐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病机,从临床治疗和动物实验两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潜在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并提出了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进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患者越来越多,给人群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已经成为肝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进展以及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胡义扬 《世界中医药》2015,10(2):149-152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西医治疗手段与不断升高的发病率呈不相吻合的趋势。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药占重要一席之地。作者认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优势点在于:1)临床运用广泛且具疗效;2)中药多途径的治疗效应与疾病的复杂机理相对应;3)抑制炎症、保肝降酶效应显著。并在如何开展临床研究;从调节肠道菌群、抗肝纤维化、以及中药组分复方方面开展基础研究提出了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余瑶  杨钦河  王洪 《河南中医》2014,(6):1078-1080
目前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遗传学研究开展得较少。将NAFLD遗传学研究技术、方法、成果与中医药相结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基于转化医学的理念,将实验室与临床相结合,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探寻以临床实践为根本的中医药防治NAFLD的遗传学基础,将中医实践中观察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二者相互影响,更能促进实现中医诊治NAFLD的客观化、规范化和个体化,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探讨辛伐他汀对该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剂量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42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根据应用辛伐他汀的剂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行ALT复常率、血脂、B超等检查后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1%和77.4%,比较无明显差异;副作用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例与2例,也无明显差异;在降血脂方面观察组效果更佳。结论:辛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在降血脂方面,使用高剂量后效果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分布在不同的营养、免疫和环境条件下发生变化时,其通过肠-肝轴参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脾胃理论和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以调节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国内中医药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现状及趋势,为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01-2020年收录的中医药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5.7R4和VOSviewer1.6.15软件对纳入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突现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文献2 452篇,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形成了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柳涛,云南中医药大学武俊紫、陈文慧,河北中医学院张一昕、韩雪,重庆医科大学曾志华,湖北中医药大学时昭红为代表的5个主要研究团队。关键词分析显示,中医药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手段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热点与前沿有胰岛素抵抗、脂质过氧化、肠道菌群、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等。结论 国内该领域已形成5个较稳定的研究团队,有效的学术交流仍需进一步加强,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中医临床疗效、发病机制和疗效机制3大类,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结合中医分型辨证和西医分期辨病观察中医药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机制和作用靶点为该领域的研...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整理分析近年来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临床研究,认为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良好疗效和优势,前景广阔,但目前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研究进展.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肝癖”的范畴,其发病与情志、饮食、劳逸、久病迁延等因素相关,病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由肝郁、脾虚、湿聚、气滞、血瘀、痰凝等多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攻补兼施是其基本治则.目前存在疾病不同阶段病机研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随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治疗NAFLD成了医学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中医治疗NAFLD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NAFLD的相关资料做一总结,并对NAFLD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肝)发病率逐年增高,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中,大部分研究以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干预治疗为主,但在疗效评估方面仍欠完善,研究多使用症状积分、血脂及BMI指标作为疗效依据,其中仅2篇文章以B超作为辅助疗效依据,仅1篇文章涉及肝酶指标前后变化,0篇文章涉及放射学评价作为辅助依据。穴位埋线对调节血脂、瘦素及细胞内皮因子等多方面有相应的影响,对体质量、体内脂肪分布的改善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客观指标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及单纯性脂肪肝相关的指标改善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