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胆肠吻合术被广泛用于胆道良恶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不少见。以往对于胆肠吻合术后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一般以再次手术为主要方式,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技术的出现及应用,使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有了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总结完全腹腔镜下胆肠Roux-en-Y吻合术的手术技巧及技术改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行改良完全腹腔镜下胆肠Roux-en-Y吻合术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I型)1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下段炎性狭窄2例,胰头癌6例,胆总管下端癌5例,壶腹周围癌2例。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时间(194.5±20)min,炎性狭窄及恶性肿瘤导致梗阻性黄疸手术时间(120±23.5)min;胆管空肠吻合时间为(18.4±3.3)min,空肠空肠吻合时间为(17.4±2.3)min;平均术中出血(38.8±35.8)m L,下床活动时间(2.0±0.9)d,排气时间(2.48±0.7)d,术后住院时间(7.96±1.9)d。术后1例发生少量胆汁漏,经延长腹腔引流时间痊愈。24例(96.0%)获得随访1~3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反流性胆管炎,经抗感染等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黄疸复发。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通过技术改进,能降低手术难度,简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微波消融对特殊部位肝脏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34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38个病灶行CT和/或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其中毗邻膈肌、毗邻肝包膜各16个,毗邻门静脉一、二级分支3个,毗邻胆囊2个,毗邻肝静脉(下腔静脉旁)1个。消融后1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或MRI,以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治疗效果。采用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法评估并发症。结果 对34例均顺利完成微波消融治疗。术后1个月,腹部增强CT或MRI示37个(37/38,97.37%)消融区域呈边界清晰的低密度/低信号改变,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判定为完全缓解;1个(1/38,2.63%)毗邻下腔静脉病灶可见部分残留,为部分缓解。术后24例出现Clavien-Dindo Ⅰ级并发症,包括20例腹部隐痛、3例恶心及1例呕吐,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2例出现Ⅱ级并发症,其中感染、发热各1例,予抗生素及退热治疗后好转;1例Ⅲa级并发症,表现为腹腔积液,经腹腔穿刺引流后缓解。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脏恶性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球囊扩张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良性吻合口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TCD+球囊扩张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患者13例,评估胆管通畅情况、黄疸指数、肝功能及引流管放置时间。结果对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TCD+球囊扩张术,对其中2例植入金属支架;术后未发生再狭窄,吻合口近期、远期均通畅(13/13,100%);术后黄疸指数、肝功能均明显改善;引流管放置时间为7~98天,平均(57.3±29.9)天。胆管出血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CD+球囊扩张术可有效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术式选择的疗效。方法:对62例行胆肠吻合术的肝内外胆管结石并狭窄的病例进行总结,包括临床表现、结石部位、狭窄情况、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等。结果:胆管狭窄主要位于1~2级胆管内,39例(62.9%)行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3例(37.1%)采用肝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随访结果表明: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优良率为82.5%,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优良率为73.9%(P<0.05)。结论:对肝内外胆管结石并胆道狭窄的病人应首选Roux-Y吻合术。十二指肠吻合术应用于下级胆管狭窄、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肝胆管大口径吻合。  相似文献   

6.
研究口服肠道抗生素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将68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非口服抗生素组35例、口服抗生素组33例.观察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3度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腹腔感染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吻合口漏发生率、术后便涂片杆/球等指标.大肠癌术前非口服肠道抗生素对患者的术后的肠道菌群影响小且对肠道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口服肠道抗生素并不能减少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但对于3度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传统肠道准备与快速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人组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抓阄的方法随机分成试验组(33例,术前仅行1d的肠道准备)和对照组(27例,按传统的3d方案进行肠道准备)。分别于肠道准备前和术后第1次排粪时,留取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并观察术后肠道菌群紊乱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种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且对照组较试验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计数则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8/27)(P〈0.05)。结论快速肠道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术后肠道菌群的紊乱程度,并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胆肠吻合术是胆道重建最常用的手术术式,广泛应用于胆管良恶性疾病引起的胆管阻塞的治疗。由于任何一种胆肠吻合术均破坏了人体正常的消化道解剖和生理结构,一旦此类患者再次出现胆道疾病,二次手术风险高、难度大且患者不易接受,给临床上处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的发展与成熟,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策略。笔者就PTCS在胆肠吻合术后的胆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TACE术后超声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术(PEI)联合微波消融治疗邻近胆囊、膈肌、心脏、胃肠道、肾脏、大血管等重要组织器官(距离≤0.5 cm)的特殊部位早期及中期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40例特殊部位早期及中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于TACE后1周行超声引导下PEI联合微波消融,在肿瘤邻近重要组织器官一侧注入无水乙醇,同时行低功率(40~50 W)、短时间(4~5 min)微波消融;观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并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仅部分患者出现肝区疼痛(17/40,42.50%)、发热(15/40,37.50%)、恶心及呕吐(12/40,30.00%),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后积液自行吸收。出院后1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7.50%(39/40)。随访至出院后12个月,4例发生肿瘤局部进展。结论超声引导下PEI联合微波消融是治疗特殊部位早期及中期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生活质量,改进第Ⅲ肝段肝内胆肠吻合术。方法回顾分析9例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行改良式第Ⅲ肝段肝内胆肠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的病人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式第Ⅲ肝段肝内胆肠吻合术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减黄效果好,胆漏少,系一种合理、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臂CT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臂CT引导微波消融(MVA)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以C臂CT动脉灌注成像评估消融范围的可行性。方法 47例肝癌(63个病灶)接受TACE联合C臂CT引导MVA治疗,于消融后即刻行经动脉插管C臂CT灌注成像判断消融范围,记录技术成功率,比较消融后即刻C臂CT与术后24 h内增强CT所示消融灶最大横径和纵径。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63个病灶均顺利完成TACE联合MVA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消融术后即刻C臂CT测量消融灶最大横径和纵径分别为(3.44±0.95)cm和(4.13±1.01)cm,术后24 h内增强CT显示最大横径和纵径分别为(3.46±0.95)cm和(4.14±1.02)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例发生右侧反应性胸腔积液(积液量均100 ml),6例发热,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术后1个月,38个2.50 cm病灶完全坏死(38/38,100%);25个≥2.50 cm病灶中,24个完全坏死(24/25,96.00%)。术后随访6~25个月,仅2个病灶局部进展(2/63,3.17%),其余病灶未见进展或复发征象。结论 TACE联合C臂CT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安全有效;C臂CT灌注成像可准确评估消融范围。  相似文献   

12.
肝脏实时超声造影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超声造影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26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病倒资料。微波消融62个病灶;微波消融治疗前、术中和术后均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经皮穿刺肝脏肿瘤微波消融治疗22例,术中B超导向微波消融治疗4例。结果 本组病例消融术后无出血、胆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B超CDFI检查判断肝脏肿瘤微波消融后疗效的准确性为64.5%,肝脏CEUS判断准确性为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41,P<0.05)。增强CT诊断准确性为91.9%,与B超CDF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16,P<0.05);与肝脏CEU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672,P<0.05)。结论 肝脏超声造影能够精准指导肝脏肿瘤微波消融治疗,精确地用于消融术后疗效评价和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肿瘤微波消融(MWA)治疗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和处理措施,提升MWA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年8月采用MWA治疗肝肿瘤患者358例临床资料。结果 358例患者中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33例,其中B超下经皮入肝行MWA发生并发症26例,经腹腔镜入肝MWA者4例,开腹手术直视下行MWA者3例。分析显示消融针所致的器械损伤性并发症7例;MWA热损伤性并发症包括肝胆管热损伤、膈肌损伤及胃肠道损伤等16例;消融灶感染肝脓肿4例;多因素导致的肺梗塞和肝功能不全6例。2例肝功能不全在MWA后1~2周内死亡,其余患者经及时处理并发症均获痊愈。结论 MWA在肝肿瘤综合治疗中,可有严重并发症发生,要加强对其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使其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比微波消融(MWA)与肝切除术(LR)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RCLM)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关于MWA与LR治疗CRCLM的文献,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8月31日。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以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共1 534例CRCLM患者,MWA组685例,LR组849例。经异质性检验,1年总体生存率(OS)(I~2=0%,P=0.72)、3年OS(I~2=0%,P=0.86)、5年OS(I~2=0%,P=0.90)均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WA组与LR组间1年OS[HR=0.99,95%CI(0.95,1.02),P=0.44]、3年OS[HR=1.02,95%CI(0.93,1.11),P=0.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R组5年OS高于MWA组[HR=0.82,95%CI(0.69,0.97),P=0.02]。异质性检验示并发症无明显异质性(I~2=0%,P=0.78),以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W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R组[RR=0.35,95%CI(0.23,0.52),P0.000 01)]。结论 MWA治疗CRCLM早、中期疗效(1、3年OS)与LR相当,远期疗效(5年OS)不及LR,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0T闭合式MR仪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0T闭合式MR仪引导,对14例肝转移瘤(23个病灶)行微波消融术,记录技术成功率、消融参数、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术后1个月评价局部疗效。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消融功率(65.65±4.11)W,单病灶消融时间(13.92±6.36)min,总手术时间(68.48±19.50)min。2例(2/14,14.29%)发生少量胸腔积液;未见肝脓肿、膈肌穿孔及黄疸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肝转移瘤完全消融率91.30%(21/23)。结论 3.0T闭合式MR仪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罩全麻通气下闭合式MRI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膈下肝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膈下肝恶性肿瘤(肝转移瘤21例、肝癌15例)患者于喉罩全麻下行3.0T闭合式MRI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记录消融效果、不良反应及预后等指标。结果36例均操作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全麻效果评级均为Ⅰ级,平均图像质量评分(2.91±0.22)分,平均麻醉清醒时间(9.35±1.33)min,平均手术时间(51.52±10.66)min。术中1例发生气胸(肺压缩10%);术后2例发生反应性右侧胸腔积液、4例发热,未见膈穿孔、肝脓肿、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97.22%(35/36),肝肾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9.2个月,局部复发率2.78%(1/36)。结论喉罩全麻通气下闭合式MRI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膈下肝恶性肿瘤疗效较好,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微波消融(MWA)同步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膈下肝细胞癌(HCC)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原发性HCC患者,其中57例(63个膈下病灶)接受MWA同步联合TACE治疗(MWA+TACE组),62例(71个膈下病灶)接受单纯TACE(TACE组)。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发现肿瘤残留时酌情行TACE或/和MWA。术后6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和/或MRI以评价疗效,记录TACE、MWA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6个月内,MWA+TACE组接受1、2、3次TACE治疗者分别为29例、25例和3例;接受1、2、3次MWA治疗者分别为46例、10例及1例。TACE组接受1、2、3、4次TACE治疗者分别为8例、27例、25例及2例;组间TACE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MWA+TACE组客观缓解率(ORR)为82.54%(52/63)、疾病控制率(DCR)为90.48%(57/63),TACE组分别为45.07%(32/71)、74.65%(53/7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WA+TACE组术后3例发生穿刺部位出血、2例气胸、1例肝脓肿,TACE组2例消化道出血、1例胆汁瘤伴感染,均较轻微,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MWA同步联合TACE治疗膈下HC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下热消融用于治疗肝脏肿瘤,可在破坏原位肿瘤细胞同时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增强免疫效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不良反应少,效果强且持久,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选择性地增强宿主对恶性肿瘤的免疫反应。本文就超声引导下热消融联合ICI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