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基于临床及超声特征列线图模型诊断淋巴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6例因浅表淋巴结肿大而疑诊淋巴瘤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瘤组(n=90,侵袭亚组40例、非侵袭亚组50例)与非淋巴瘤组(n=86);比较组间与亚组间临床及超声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淋巴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以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常规超声、常规超声造影(C-CEUS)、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及列线图评估淋巴瘤的效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9岁、淋巴结皮质条状/网状高回声及H-CEUS“离心烟花”样增强均为淋巴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以年龄59岁为最佳截断值,其诊断淋巴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67.78%、58.10%、63.06%及0.630;以皮质条状/网状高回声评估分别为73.33%、58.10%、65.91%及0.657;根据H-CEUS“离心烟花”样增强诊断时分别为77.78%、69.80%、73.86%及0.738。常规超声、C-CEUS、H-CEUS及列线图模型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超声及病理特征判断其Delphian淋巴结转移(DLNM)的价值。方法 纳入358例接受甲状腺根治性切除术的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DLNM状态分为阳性组(n=92)和阴性组(n=266);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2组术前临床、超声和术后病理特征并建立模型,观察各模型诊断DLNM的价值。结果 基于临床+超声特征,男性、年龄≥45岁、双侧甲状腺受累,肿瘤超声形态不规则、甲状腺外侵犯(ETE)和颈部中央淋巴结转移(CLNM)是PTC DLNM的危险因素;PTC位于下极和峡部、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其保护因素。基于临床+病理特征,男性、年龄≥45岁、双侧甲状腺受累,病理学ETE(P-ETE)及CLNM是PTC DLNM的危险因素;PTC位于甲状腺下极和峡部、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其保护因素。基于临床+超声+病理特征,男性、年龄≥45岁、双侧甲状腺受累,超声显示肿瘤不规则形态、ETE和病理显示CLNM均为PTC DLNM的危险因素,而PTC位于下极和峡部、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为保护因素。基于上述结果分别建立临床+超声、临床+病理和临床+超声+病理模型,其诊断PTC DLNM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0.732和0.856,以临床+超声+病理模型的AUC最高,且与临床+病理模型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应用PTC临床、超声及病理特征有助于判断其DLNM。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超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将其分为直径≤1cm微小癌和直径〉1cm非微小癌,对比两者在形态、纵横比、边界、回声、声晕、钙化、囊变、血流、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甲状腺疾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42例共287个癌灶,其中39例为多灶性(39/242,16.12%);微小癌154个,非微小癌133个。超声检出274个病灶,漏诊微小癌13个,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腺瘤等良性病灶42个。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边界、纵横比、囊变、血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形态、钙化、声晕及合并甲状腺疾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超声表现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PT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纳入92例符合超声引导下MWA治疗指征的甲状腺峡部PTC患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1、3、6个月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血钙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18个月内病灶最大径和体积变化。结果 对92例均顺利完成MWA,平均消融时间(105.6±24.8)s。治疗后随访10~60个月,中位时间35个月,期间所有患者均存活。治疗后1、3及6个月,T3、FT4、TSH、血钙及iPTH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3个月病灶最大径及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均<0.05),6~18个月病灶最大径和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均<0.05)。未见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功能损伤、喉返神经损伤、气管和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MWA治疗峡部PTC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3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有无颈部CLNM分为CLNM组(n=75)和非CLNM组(n=155);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超声及手术所见,筛选PTMC颈部CLNM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PTMC患者存在颈部CLNM的效能。结果 组间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与被膜位置关系及BRAF V600E基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MC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与被膜位置关系及BRAF V600E基因均为PTMC发生颈部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以之构建的模型预测PTMC发生颈部CLNM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0.802、73.33%、77.42%及76.09%。结论 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与被膜位置关系及BRAF V600E基因均为PTMC发生颈部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微波消融(MWA)与手术切除(SR)治疗孤立性T1N0M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MWA(MWA组,n=364)或SR(SR组,n=364)治疗的728例孤立性T1N0M0期PTC患者,比较组间治疗相关及术后随访资料,对比MWA与SR疗效。结果 MWA组与SR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3(14,38)min及72(33,180)min,术中失血量为2(1,5)ml及10(8,30)ml,术后住院时间为1(1,3)天及2(1,6)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WA组16例疾病进展,包括局部复发1例、新发PTC 12例及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SR组15例疾病进展,包括新发PTC 11例及颈部淋巴结转移4例;组间疾病进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6,P>0.99)。至随访期末,MWA组T1期PTC肿瘤缩小率为89.45%~100%,肿瘤消失率为70.60%(257/364);T1a期肿瘤消失率显著高于T1b期PTC(P<0.05)。结论 MWA治疗孤立性T1N0M0期PT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与SR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侵犯被膜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接受超声引导下MWA治疗的合并被膜侵犯的单发PTC患者,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病灶大小,评估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对72个病灶均一次性完全消融,技术成功率100%。2例(2/72,2.78%)出现声音嘶哑,分别于术后4、6个月自行好转。随访9~36个月,于6、9、12、18、24、30及36个月分别有2、13、19、6、2、6和2个病灶消失,消融后36个月病灶消失率69.44%(50/72);期间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出现新发病灶、颈部淋巴结转移各2例。结论 超声引导下MWA治疗侵犯被膜的PTC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邻近甲状腺被膜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1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PTMC患者,病灶均单发,最大径≤1.0 cm,距相邻甲状腺被膜最短距离≤2 mm。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及有无复发、转移。结果 141个病灶均一次性完全消融。术后5例(5/141,3.55%)因喉返神经损伤出现轻微发音异常,术后3~6个月自行恢复。术前与术后1个月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9~64个月,期间97例(97/141,68.79%)病灶完全消失、44例(44/141,31.21%)病灶明显缩小;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邻近甲状腺被膜PTM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基于超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列线图预测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MWA)后残留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101例接受超声引导下MWA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共133个结节),根据MWA后1个月超声造影(CEUS)所见分为残留组(n=21)与无残留组(n=112)。比较组间MWA前甲状腺良性结节超声表现,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WA后残留的独立预测因素,并绘制可视化列线图。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预测MWA后残留的区分度,以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其校准度。结果 超声显示消融存在风险及结节体积均为甲状腺良性结节MWA后残留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提示消融风险高[OR=17.637(2.528,123.019)]及体积大的甲状腺良性结节[OR=1.297(1.155,1.457)]MWA后残留风险更高。所获列线图预测甲状腺良性结节MWA后残留的AUC为0.756,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拟合度较好(P=0.401)。结论 超声显示消融风险高及体积较大甲状腺良性结节MWA后残留风险较高;基于所获列线图可简便、有效地预测上述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BRAF基因型及临床特征建立并验证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一区收治的29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完成手术的216例患者纳入建模组,用于分析影响因素及构建Logistic预测模型;2019年7月至12月完成手术的80例患者为验证组,用于验证Logistic模型。结果:BRAF突变、多灶性、肿瘤最大截面长径、甲状腺外浸润为cN0患者最终确诊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5岁是CLNM的保护因素(P均<0.05);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预测敏感性75.00%、特异性84.38%、准确性80.56%,在验证组中敏感性72.22%、特异性75.00%、准确性73.75%,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基于BRAF基因型及临床特征构建的cN0 PTC CLNM预测模型可用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B)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准确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468例术前接受FNAB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单发PTC患者,观察临床、超声及病理学特征对FNAB诊断准确率的影响。结果FNAB诊断PTC的准确率为71.37%(334/468)。PTC结节最大径及其位置是影响FNAB诊断准确率的因素。结节最大径0.7 cm为FNAB诊断PTC的最佳截断值;FNAB对最大径<0.7 cm及 ≥ 0.7 cm结节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2.96%(119/189)和77.06%(215/279)。FNAB诊断穿刺困难区及容易区PTC的准确率分别为52.53%(52/99)和76.42%(282/369),诊断容易区最大径 ≥ 0.7 cm、困难区最大径 ≥ 0.7 cm、容易区最大径<0.7 cm及困难区最大径<0.7 cm PTC的准确率分别为80.43%(185/230)、61.22%(30/49)、69.78%(97/139)及44.00%(22/50)。结论 PTC最大径及其位置均为FNAB诊断准确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RAF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81%的PTC患者中发现有BRAF基因的突变。BRAF突变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BRAF 突变与PTC的淋巴转移以及临床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高肿瘤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是BRAF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BRAF基因突变与PT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而且对于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热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后喉返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热消融治疗的368例单发PTC患者,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比有无喉返神经损伤者术前及术中情况,观察喉返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热消融治疗PTC后,27例(27/368,7.34%)出现声音嘶哑(声嘶,即喉返神经损伤),包括18例T1a期、9例T1b+T2期PTC,其间声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P=0.02)。热消融后声嘶、无声嘶患者间,PTC T分期,结节与甲状腺前被膜、内侧被膜及后被膜的距离,以及与气管食管沟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结节与甲状腺前被膜、与气管食管沟距离及是否注射内侧隔离液为热消融治疗PTC后喉返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P均<0.05),据此绘制列线图,其预测热消融后喉返神经损伤的C指数为0.88[95%CI(0.82,0.95)]。针对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计量资料参数和内侧隔离液宽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其预测热消融治疗PTC后喉返神经损伤的效能均较佳。结论 PTC T分期,结节与甲状腺前被膜、与气管食管沟的距离,以及是否注射内侧隔离液均为热消融治疗PTC后喉返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