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EECP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药物及心脏康复治疗,EECP组在心脏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能量代谢当量值(METs)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等的变化,并统计两组患者试验期间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疾病住院率。结果 EECP组心电图改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值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MWD及METs值与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组患者在研究期间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心血管疾病住院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力,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疗程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心肺功能改善的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不同疗程的EECP治疗,连续监测评估比较同一研究对象不同疗程反搏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FMD)、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标准疗程EECP治疗后冠心病患者FMD明显高于改良疗程EECP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疗程EECP治疗后CPET Borg评分、RPE评分明显低于改良疗程EECP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程EECP治疗后冠心病患者CPET无氧代谢阈值(anaerobicthreshold,AT)、最大CPET-功率、最大摄氧量(VO2max)、达到无氧阈值时的公斤摄氧量(VO2/kg)、最大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 max,METs max)、氧脉搏(VO2/HR)、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疗程EECP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优于改良疗程的反搏治疗,改良疗程EECP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与标准疗程反搏治疗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3.
【】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尿酸的影响,探讨EECP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单纯型标准药物治疗的54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标准药物和EECP治疗的51例患者为反搏组(EECP组),行两周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尿酸(UA)的血清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HCY、UA值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治疗前后HCY和UA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的血清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达到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辽宁省电力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规范化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6min步行距离。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NT-pro BNP、6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NT-pro BNP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高于治疗前、NT-pro BNP低于治疗前、6min步行距离长于治疗前(P0.05)。结论采取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装置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后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CHF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EECP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2组均按照指南常规药物治疗,EECP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行EECP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率、6 min步行试验结果、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Tei指数变化,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心率、6 min步行距离、BNP水平、LVEF及Te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EECP治疗组的心率[(76.4±4.5)vs(80.7±5.7)次/min]、BNP[(1309.0±1497.2)vs(2196.1±2586.6)pg/ml]、Tei指数[(0.59±0.10)vs(0.62±0.11)]均显著下降,而6 min步行距离[(446.20±31.92)vs(407.69±34.80)m]及LVEF[(47.9±2.8)%vs(47.1±3.5)%]均显著增加(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vs 6.7%,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改善部分CHF患者的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的运用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在福田人民医院就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07例,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4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按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额外接受增强型反搏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周,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清中P-选择素、血栓素B2、一氧化氮、内皮素-1及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6周后心绞痛改善率、硝酸甘油(NTG)用量减少率、运动耐量提高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P-选择素、血栓素B2、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1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4种血清学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4种血清学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学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相应血清学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能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且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缩血管物质水平,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难治型心绞痛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集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该院接受标准EECP治疗的连续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压测量资料,根据基线血压分组,配对t比较单次EECP前后,基线与最后一次EECP后血压平均变化的差异;采用多元回归评估血压变化与EECP的相关性。结果单次EECP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14.5)mm Hg(P0.001),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平均每次EECP前后收缩压变化与EECP治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443,P0.05);对于完成至少30个标准EECP治疗的患者,平均收缩压为80~148(112.5±10.5)mm Hg,平均下降(4.3±12.5)mm Hg(P0.01),对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显示,患者收缩压变化与EECP治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543,P0.05)。收缩压及心率变化不明显。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完成至少30个标准EECP治疗的心绞痛患者,能明显减低患者的收缩压尤其是血压较高的患者,但舒张压和心率改善不明显。EECP对心绞痛的患者血压的持续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对高血压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8PWV)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38例高血压并IGT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CT,20例)和常规治疗+EECP组(CT+EECP,18例)。CT+EECP组隔天反搏治疗2h,总共反搏36h,共36d。分别于体外反搏前和反搏后检测baPWV,同时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结果CT组和CT+EECP组治疗后baPWV明显下降,分别为1703±213(P〈0.05)和1601±208(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ET均明显下降(74.8±21.3和62.6±20.8,P〈0.05,P〈0.01),NO均明显上升(67.7:1:17.4和78.2±18.2,P〈0.05,P〈0.01).CT+EECP组baPWV和ET下降更为显著,下降幅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高血压并IGT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管僵硬度,从而改善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P)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拜阿司匹灵、瑞舒伐他汀钙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EEC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血浆内皮素-1(ET-1)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WV、MPV、ADMA、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WV、MPV、ADMA、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PWV、MPV、ADMA、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与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血栓素A2(代谢产物血栓素B2)与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酮-前列素F1α(6-Keto-PGF1α)]水平及其比值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UA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n=60)和体外反搏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体外反搏组给予常规治疗+EECP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测定血栓素B2、6-Keto-PGF1α水平并计算其比值。结果体外反搏组治疗后FM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9.56±2.04)%比(6.94±2.12)%,P0.05]。两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基础内径和N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栓素B2、血栓素B2与6-Keto-PGF1α比值[对照组(1.66±0.18)比(2.32±0.15);体外反搏组(1.08±0.12)比(2.25±0.16)]明显降低,而6-Keto-PGF1α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EECP能改善FMD,降低血栓素B2与6-Keto-PGF1α比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运动处方对老年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缺血阈和运动耐量的影响. 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浙江医院就诊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1例)和体外反搏(EECP)联合运动处方组(EECP组,39例);干预前后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运动心电图相关指标S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S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组2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健康教育,血压不低于150/95mmHg的患者给予贝那普利治疗,在此基础上,EECP组给予1h/d,共36h的体外反搏治疗。两组治疗前后测定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有改善(P<0.01),但EECP组改善更明显(Z=-3.743,P<0.01);EECP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ISI明显升高(P<0.01),血脂代谢紊乱改善,甘油三酯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结论体外反搏通过提高血流切应力,可明显改善MS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体外反搏的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及曲美他嗪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结果治疗后两组的LVEDD、LVESD及NT-proBN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LVEF、6WMT及NYHA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LVEDD、LVESD及NT-proBNP显著下降(P0.05),LVEF、6WMT明显升高(P0.05),治疗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可显著提高LVEF,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芳香温通类气雾剂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难治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54例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Ⅲ级或Ⅳ级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28例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体外反搏前联合宽胸气雾剂治疗)26例,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体外反搏治疗完成情况、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功能指标[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CCS分级及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6 min步行距离差异。结果:对照组体外反搏完成率为71.4%(20/28),观察组为88.5%(23/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个月后,两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且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BNP降低,观察组CCS分级、BNP、LVEF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CCS分级、BNP、LVEF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AG评分升高,6 min步行距离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常规药物β受体阻滞剂或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内径、心房颤动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38例)和反搏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或普罗帕酮治疗;反搏组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每次反搏60 min,每日1次,每月12次,3个月(36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变化;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治疗1个疗程后1~3个月、4~6个月时心房颤动复发率。结果反搏组病人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2.5±5.3)mm与(39.3±4.2)mm,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小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3.1±5.0)mm与(42.2±4.8)mm,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小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同时反搏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随访1~3个月、4~6个月时,反搏组心房颤动复发率分别为27.8%、22.6%,对照组分别为47.4%、42.1%,反搏组心房颤动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可改善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心房重构,预防心房颤动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7.4±8.4)岁。将患者按照随机平等原则分为体外反搏组(30例,采用体外反搏+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只采用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心电图和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记录胸痛发作次数。结果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显效17例(56.7%),有效12例(40.0%);对照组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vs.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体外反搏组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反搏治疗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增强型体外反搏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收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以信封随机化模式,按照1:1原则纳入到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对照组行基础治疗,研究组行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EDF、CTGF、Np、Hcy、LVEF、E/E′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EDF、CTGF、Np、Hcy水平相比于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EDF、CTGF、Np、Hcy较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LVEF、E/E′较比治疗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E/E′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够及时调整EDF等水平,有利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的作用下,其对外周循环(颈总动脉、肱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即时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患者(n=97),所有患者均进行1次45 min体外反搏治疗,在体外反搏治疗前、中、后使用超声多普勒评价颈总动脉和肱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性,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PDV)、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AMAX)、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血流量(FR)。结果颈总动脉血流量在反搏过程中升高(P0.01),反搏后仍有上升趋势,而肱动脉血流量在反搏前、反搏中及反搏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反搏过程中,PI、RI及PDV均升高(P0.05),而EDV显著降低(P0.01),反搏后均恢复至反搏前水平。PSV、TAMAX在反搏前、反搏中及反搏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ECP能有效增加颈总动脉及肱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并增加颈动脉平均血流量,提示EECP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9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的6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n=34)和体外反搏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n=34);治疗前后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心功能相关指标对比观察。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ST段最大下移幅度均减小,运动总时间延长,做工量增加,射血分数(EF)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减小,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体外反搏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的变化更为明显(P0.05),舒张功能指标(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Ea/Aa)在体外反搏组得到明显改善,而在常规治疗组变化则不明显(P0.05)。结论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尤其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5例,随机分为体外反搏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同时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2个疗程。用Fried表型衰弱量表评估衰弱状况,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5周时心绞痛分级和衰弱状况,评估心绞痛和衰弱的改善情况。结果体外反搏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和5周时心绞痛改善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47.4%vs 40.4%,62.8%vs 47.6%,95%CI:0.563~0.937,P=0.04);体外反搏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和5周时衰弱发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48.8%vs 52.4%,41.9%vs 50.0%,95%CI:0.410~0.972,P=0.04)。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衰弱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