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2005年10月~2007年6月期间,123例发病在12h内的STEMI患者,为常规股动脉组.2007年7月~2009年6月中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共126例发病在12h内的STEMI患者,为选择性桡动脉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手术时间、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结果 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6.83%vs 97.56%,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桡动脉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272例,其中136例经桡动脉途径、136例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等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造影时间、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剂使用量、曝光时间、PCI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穿刺时间和手术途径更换例数明显高于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经和经股动脉途径行PCI临床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行PCI外周血管并发症及卧床相关并发症少,具有止血方便、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丁澍  严金川  陈小节  李璇  李权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730-2731
目的:探讨急诊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观察发病12h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78例,其中121例经桡动脉(TRA)急诊PCI,57例经股动脉(TFA)急诊PCI.所有患者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及其他正规治疗,观察手术及住院情况.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TRA组较短(33.2±14.7)分钟vs(40.5±15.7)分钟,P<0.01).依从性TRA组达84.3%,明显高于TFA组26.3%(P<0.01).血管并发症TRA组明显少于TFA组(4.1% vs 28.1%,P<0.01).结论:在强化抗栓条件下,相对于股动脉途径,急诊经桡动脉PCI有相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而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102例。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5.7%,P〈0.05);2组之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经桡动脉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成功率相似,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观察经桡动脉入路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连续607例STEMI住院病人分别接受经桡动脉入路(n=273)或经股动脉入路(n=334)途径行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表明,两组PCI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97.07%比95.81%,P>0.05);经桡动脉入路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迷走反射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入路组。结论:行PCI治疗的STEMI病人经桡动脉入路途径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经股动脉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穿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优缺点.方法 比较经桡动脉介入(TRI组,54例)和经股动脉介入(TFI组,49例)两组行急诊PCI治疗相关资料.结果 两组基本特征、血管穿刺时间及成功率、PCI成功率、麻醉至球囊扩张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TRI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FI组(3.8%vs10.2%)(P<0.01),住院时问明显短于TFI组(P<0.05).结论 TRI行急诊PCI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与TFI比较,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两种不同途径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优劣势,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在基层医院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45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和股动脉组45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均行急诊PCI,对比两组病人的门球时间(接诊到球囊开放的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病人在门球时间[( 92.0±6.1)min vs.(89.0±5.4) min]、手术成功率(93.3% vs.95.6%)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4.5% vs.13.0%,P<0.05),住院天数也明显缩短[(6.3±1.5)dvs.( 8.6±2.1)d,P<0.01],桡动脉组的X线曝光时间较股动脉组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血管并发症少,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但前提是必须先积累大量的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09年5月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314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穿刺途径随机分成桡动脉组(n=157)和股动脉组(n=157),观察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外周血管并发症和术后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49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52例.两组间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脉穿刺时间桡动脉组明显多于股动脉组(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在股动脉组术后肺栓塞发生2例,而桡动脉组0例.总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8.1%(308/31 4).结论 只要规范化操作,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且可行,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将同期123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经股动脉组63例,经桡动脉组60例,比较其穿刺成功率、X射线照射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两组血管穿刺并完成造影的成功率和X射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股动脉组手术持续时间小于经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于经股动脉组(P=0.021),且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局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更易接受,是可选择的、较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经股动脉对比,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选取同期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25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62例)和股动脉组(63例),对比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手术时间长于股动脉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成功率高,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且轻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忠玉  黄进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54-2356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STEMI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5例)和未使用替罗非班的对照组(46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随访住院期间和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TIMI血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LVEF、MA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0d两组LVEF、MA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80d两组比较LVEF有所升高,MACE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EMI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延迟PCI, 发病12~24 h内直接PCI) 与药物保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 开放、 平行、 对照的研究方法, 将186例发病12~24 h的STEMI患者分为延迟PCI组89例 (STEMI后12~24 h内接受PCI治疗) 和药物保守治疗组97例 (单纯接受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平均随访 (5.6±1.4) 个月, 比较2组患者住院周期的差别; 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 出院后30 d及6个月左房直径 (LAD)、 左室舒张末径 (LVDd)、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 的变化, 以及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复合终点事件等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延迟PCI组住院周期明显短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30 d及6个月随访心脏彩超LAD、 LVDd小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而LVEF及LVFS大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复合终点事件、 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0.05)。结论 延迟PCI治疗可减少STE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及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 改善左室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溶栓成功后择期PCI对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68例STEMl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再通,其中32例患者接受PCI术,36例未行PCI术者作为对照,比较随访期间两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接受PCI治疗组MACE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溶栓后择期PCI术可明显减少患者MACE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情况.结果 18例无复流患者给予盐酸地尔硫萆、腺苷、溶栓剂等药物治疗和主动脉内反搏泵(IABP)治疗.18例患者中,术中及住院期间共死亡2例,病死率为11.1%.结论 无复流现象是STEMI患者PCI治疗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有较高的病死率;药物和IABP的综合治疗对无复流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尤其是ST段抬高的AMI(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意义。方法:接受PCI治疗并需要IABP支持的AMI患者52例顺利行冠脉造影检查,其中32例(61.5%)冠脉造影前导管室插入IABP,15例(28.8%)造影后、介入治疗前插入,2例术前(3.8%)床旁插入IABP,3例(5.8%)PCI术后插入,无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无术中死亡。IABP维持24~240h。结果:50例(96.1%)行直接PCI治疗成功,术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均达TIMIⅡ级,2例(3.8%)未行PCI治疗。52例中4例(7.7%)需要呼吸机支持,1例(1.9%)PCI后停用IABP而死亡。IABP相关并发症为肾功能异常伴血尿1例(1.9%),下肢缺血2例(3.8%),局部血肿4例(7.7%)。结论:IABP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AMI的直接PCI治疗具有较好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应用血栓抽吸(TA)对术后 TIMI 血流、左室收缩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2013 年 1 月—2015 年 3 月连续收治的 STEMI 并行 PPCI 的患者 664 例, 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血栓抽吸, 分为抽吸组和对照组。 2 组临床基线情况、冠状动脉造影(CAG)病变情况及 PPCI 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随访 12 个月 , 评价 1 个月及 12 个月时血栓抽吸对术后 TIMI 血流、左室收缩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抽吸组术后 TIMI 血流、术后 1 周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 随访 1 个月时 2 组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总 MACE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个月时 2 组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新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抽吸组再发心绞痛、总 MACE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抽吸组无 MACE 生存情况优于对照组。 结论 STEMI 患者 PPCI 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可以进一步改善术后 TIMI 血流和左室收缩功能, 减少术后 12 个月内再发心绞痛的发作, 但对其他 MACE 无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解痉药硝普钠和硝酸甘油对桡动脉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08年6月Allen实验阳性并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硝普钠组(A组,80例)和硝酸甘油组(B组,80例)。桡动脉穿刺成功后,A组常规鞘内注入硝普钠0.1mg(生理盐水10ml稀释),至腋动脉时再次注入硝普钠0.1mg(生理盐水10ml稀释):B组常规鞘内注入硝酸甘油0.2mg,然后行CAG和PCI术,观察两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结果A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为1.25%(1/80),B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为12.5%(10/80),两组间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普钠对缓解桡动脉痉挛作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魏芳  文淑峰  赵皎皎  姜琦  马晓静 《中国医药》2011,6(11):1299-1301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择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STEMI未及时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且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56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注射液.于梗死后10 ~ 14 d行PCI术.术中测定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术后4周测定室壁运动记分(WMSI);观察2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及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前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2~3级者11例(39.3%),高于对照组的6例(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和术后研究组TMPG分级2~3级的例数[分别为9例(32.2%)、24例(85.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例(10.7%)、17例(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ICAM-1浓度[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为(457.79±65.70)、(287.67±33.75)、( 190.16±47.32)ng/L]较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为(463.25±59.60)、( 335.41±43.60)、(278.22±39.05) ng/L]明显降低,且较自身治疗前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出血发生率[64.3% (18/28)]高于对照组[35.7%(10/28)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血小板减少.术后30 d研究组MACE发生率为10.7% (3/28),对照组MACE发生率为35.7%(10/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PCI靶血管前向血流,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赵世明  范蒙蒙 《安徽医药》2022,26(6):1218-1221
目的分析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 PCI)后心肌内出血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6年 1月至 2020年 1月在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 PCI治疗的 STEMI病人 314例。收集病人入院时的基线资料、既往史、心脏磁共振检查结果及随访结束时病人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根据病人是否发生 MACE将病人分为 MACE组 51例和非 MACE组 263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 STEMI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计算不同组间的生存率并比较。结果 MACE组和非 MACE组在 Killip分级、阻塞相关动脉、 TIMI危险评分、 PCI前 TIMI等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梗死面积、微血管阻塞和心肌内出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Killip心功能分级、 PCI前 TIMI等级、梗死面积、微血管阻塞和心肌内出血为 STEMI病人出院后 1年内发生 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肌内出血组 MACE发生率为 30.8%,明显高于无心肌内出血组 12.2%(P<0.001)。心肌内出血组全因死亡率为 19.1%,明显高于无心肌内出血组 6.1%(P=0.022)。结论 STEMI急诊 PCI术后心肌内出血是病人术后 1年内发生 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肌内出血组 MACE的发生率高,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