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新式旋转胎头法对降低母婴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降低母婴损伤的效果.方法:将600例胎头位置异常拟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单胎产妇分为三组.观察组200例,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照Ⅰ组200例.用苏氏旋转胎头法,对照Ⅱ组200例,用汪氏旋转胎头法纠正胎头位置异常.对比三组转位成败、产程、新生儿产瘤、血肿、产妇软产道的血肿、裂伤情况.结果:观察组转位成功率均高于对照Ⅰ、Ⅱ组(P<0.01),第一、二产程均短于对照Ⅰ、Ⅱ组(P<0.01),新生儿产瘤、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Ⅰ、Ⅱ组(P<0.01),产妇软产道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Ⅰ、Ⅱ组(P<0.01,P<0.05).结论:用新式旋转胎头法纠正胎头位置异常转位成功率高,对降低阴道分娩中母婴损伤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69例胎头位置异常产妇的处理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们所收治的69例胎头位置异常产妇(实验组)应用体位改变法纠正胎方位并配合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与对照组的69例胎头位置异常产妇进行了结果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总产程为12.354-4.72小时,与对照组的16.004-3.89小时相比,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的顺产率为7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7%(P〈0.05);实验组的剖官产率仅为17.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0%(P〈0.05)。实验组的产后出血率、官内缺氧发生率和低Apgar评分新生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头位置异常是引起难产的首要原因。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位,成功率高,使难产变顺产,减少了因胎头位置异常所致的产程延长和对母儿的危害,减少了新生儿并发症,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570例持续性枕后位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苏式组、汪氏组各190例,每组采用不同的徒手旋转胎头方法,比较其转位成功率、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研究组与苏式组、汪氏组比较患者转位成功率高、剖宫产率降低、第二产程明显缩短、新生儿窒息率降低(P〈0.01)。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采用新式旋转胎头法旋转胎头,可明显提高转位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胎头位置异常在胎位异常分娩中造成的难产率较高,其中以持续性枕后位及持续性枕横位较常见,据报道,头位难产占分娩总数的21%,因此,头位难产在产科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提高分娩质量,减少头位难成的发生,降低手术产率,对徒手旋转胎方位纠正异常胎头位置83例进行分析。通过手法旋转胎方位纠正异常胎头位置,使异常的胎头位置变为正常胎头位置通过产道,使头位难产变为经阴道顺产。结果:83例异常胎头位置通过手法旋转纠正74例,成功率89.2%,而且一旦旋转成功,都能经阴道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与正常胎位分娩比较无著性显差异(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方位纠正异常胎头位置是降低头位难产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助产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潢川县人民医院分娩的孕妇108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徒手旋转胎头助产,对照组采用常规自然分娩,比较两组产妇顺产率、产伤率、产后出血情况及新生儿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顺产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伤率及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头助产能够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伤及产后出血,保证良好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超下手法转位纠正胎方位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枕后位192例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6例,观察组宫口开全或近开全时在B超下行手法转位,对照组只采取向胎腹方向侧卧。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阴道分娩率提高,剖宫产率降低,总产程缩短,产时及产后2h出血量减少(P均〈0.01),而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超下手法转位纠正胎方位异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570例持续性枕后位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苏式组、汪氏组各190例,每组采用不同的徒手旋转胎头方法,比较其转位成功率、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研究组与苏式组、汪氏组比较患者转位成功率高、剖宫产率降低、第二产程明显缩短、新生儿窒息率降低(P<0.01).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采用新式旋转胎头法旋转胎头,可明显提高转位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在枕横位中对产妇实施体位管理和徒手旋转胎头对加速产程进展、降低手术产率和产后出血的作用。方法 选择单胎头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孕妇200例为观察组,并以同期2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进入活跃期后阴道检查,如为枕横位,取胎儿脊柱同侧俯卧位,以利于胎头枕部转向前方,在宫口开全后仍为枕横位,可在宫缩时行徒手旋转胎头,使胎头转向枕前位,使胎儿顺利娩出,对照组取自由位,至分娩结束。结果 用X^2检验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枕横位中联合应用体位管理和徒手旋转胎头可降低手术产率,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正常骨盆形态产程活跃期胎头浮动产妇实施蹲式体位对分娩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产程活跃期宫口开大〉3cm经阴道检查确诊胎头浮动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当宫口开大3—4cm时,在宫缩期间嘱产妇取蹲式体位,并由助产士给予指导;对照组取平卧位或侧卧位直至宫口开全,不予体位指导至分娩结束。结果:观察组第一、二产程时间、顺产率及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正常骨盆形态产程活跃期胎头浮动产妇实施蹲式体位,可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徒手旋转胎头在产程中的应用。方法 对15例胎头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结果 15例胎头位置异常徒手旋转成功经阴道分娩12例。结论 徒手旋转胎头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使头位难产转为顺产,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徒手纠正异常胎头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阴道徒手转位方法。结果 96例异常胎头位转位成功88例,成功率91.66%。结论 阴道徒手转位可减少胎头异位所致产程延长和对母儿的危害,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胎头位置异常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 ,其中手术产率极高 ,对母婴危害也大 ,及时纠正胎头位置异常是预防头位难产的最主要措施。枕横位是一种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我院于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10月对 60例枕横位产妇 ,在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改变体位 ,使胎方位逐渐转至枕前位娩出。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10月选择在第一产程中宫口开大 5cm以后 ,通过阴道检查诊断为枕横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初产妇 12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研究组 ,另一组为对照组 ,每组 60例。两组产妇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叶产钳在新式剖宫产术中助娩胎头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017年在我院行新式剖宫产术的4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徒手助娩胎头,观察组采用单叶产钳助娩胎头,比较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产伤发生率、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产妇康复情况一系列指标。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P0.05);观察组新生儿产伤总发生率为3.0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0%(P0.05);观察组产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31.50%(P0.05);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及恶露干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式剖宫产术中采用单叶产钳助娩胎头有助于缩短胎儿娩出时间,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改善母婴结局,有助于产妇术后康复,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在胎头位置异常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初产妇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入第二产程后采取常规截石位、屏力分娩。观察组在第一产程采取行走、蹲、坐、趴、卧、半坐卧等自由体位分娩;第二产程先根据胎方位的不同指导不同方向的侧卧位,直至肛门放松或胎头拨露后取截石位、床头抬高30°~60°、屏力。结果:观察组产妇总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先露下降快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使产程加快,满足产妇心理需求,减少产后2 h出血量,减少剖宫产率的发生,有利于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5.
侧俯卧位纠正枕后位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头位难产的发生有上升趋势,而胎头位置异常是头位难产的重要因素。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极大,直接增加剖宫产率及难产发生率。如果在产程中能够利用产妇体位的变化及胎儿自身重力、羊水浮力、子宫收缩力的作用使异常胎方位逐渐旋转致枕前位娩出,将使可能发生的难产转化为顺产,提高分娩的质量,减少产妇和新生儿的发病率。我所采取侧俯卧位纠正枕后位,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胎头前不均倾发病率在胎头位置异常占第 4位[1] 。其特点是胎头侧屈 ,往往有产程活跃期阻滞的产程特征 ,难以经阴道分娩 ,处理不及时 ,给母婴带来严重危害。本研究将我院 12 1例胎头前不均倾的产程特点进行分析 ,以加深对此类型头位难产的重视 ,及早发现、早处理 ,防止产程延长 ,减少母婴严重并发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分娩产妇总数2 46 73例 ,其中前不均倾 12 1例 ,占分娩总数 0 49%。产妇年龄 2 0~ 40岁 ,平均2 9 8岁 ,孕周在 38~ 42之间 ,初产妇 86例 ,经产妇 35例。1 2 结果分…  相似文献   

17.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助产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产钳术与胎吸术在阴道助产中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使用产钳助产118例及胎吸助产3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头吸引助产术对母体软产道损伤小于产钳术(P<0.05),产钳助娩时间明显短于胎头吸引术(P<0.05)。结论:产钳助产时间短,成功率高,母儿危急情况下使用能迅速娩出胎儿,争取抢救时间,但如处理不得当,则比胎吸助产更易产生产道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镇痛分娩下徒手旋转胎头对胎儿枕后位的矫正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分娩的90例枕后位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徒手旋转胎头来纠正枕后位,观察组在镇痛分娩下徒手旋转胎头纠正枕后位。评价两组产程情况以及产妇与围生儿不良情况。[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与总产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为11.11%、0.00%、2.22%,低于对照组的33.33%、13.33%、17.78%(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2.22%、2.22%,低于对照组的20.00%、20.00%(P0.05)。[结论]镇痛分娩下徒手旋转胎头可以有效矫正胎儿枕后位,保证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100例产妇,按照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50例。对照组实施胎头吸引助产,观察组给予低位产钳助产,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软产道损伤、会阴撕裂等不良情况发生率为16.00%,新生儿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与对照组18.00%、2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效果相当,各有优势,应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助产术。  相似文献   

20.
孔令君 《护理研究》2003,17(8):458-459
目的 :探讨初产妇单胎头位活跃期停滞的原因及其护理。方法 :将 1999年—2 0 0 1年在我院分娩的单胎头位活跃期停滞的 86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 ,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单胎头位产程正常的 86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停滞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和胎头位置与正常组比较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②停滞组产妇的心理状态和平均潜伏期与正常组比较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在骨盆正常的情况下 ,新生儿体重、胎位异常、产妇的心理因素及潜伏期长短都与活跃期停滞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