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观察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方法:19例行原位肝移植术晚期肝病患者,观察在术前(T0)、手术60 min(T1)、无肝10 min(T2)、新肝5 min(T3)和新肝120 min(T4)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PL),同时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变化.分析Sonoclot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与T0比较,T3时ACT、APTT明显延长,PL明显升高,PLT及PF均降低(P<0.05).(2)ACT与APTT,凝血速率与FIB浓度在T0~T4明显相关(P<0.05);PF与PLT计数在T0和T4明显相关(P<0.05),而在T1~T3无明显相关性(P>0.05).(3)Soncolot能够及时反映机体纤溶亢进及低凝状态.结论: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能对肝移植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作出较为快速、准确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方法:19例行原位肝移植术晚期肝病患者,观察在术前(T0)、手术60min(T1)、无肝10min(T2)、新肝5min(T3)和新肝120min(T4)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PL),同时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rate)及血小板功能(PF)变化。分析Sonoclot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与T0比较,T3时ACT、APTT明显延长,PL明显升高,PLT及PF均降低(P<0.05)。(2)ACT与APTT,凝血速率与FIB浓度在T0~T4明显相关(P<0.05);PF与PLT计数在T0和T4明显相关(P<0.05),而在T1~T3无明显相关性(P>0.05)。(3)Soncolot能够及时反映机体纤溶亢进及低凝状态。结论: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能对肝移植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作出较为快速、准确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 h、无肝10 min、新肝5 min、新肝期3 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 h及无肝10 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 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 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观察135例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凝血状况,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CPB下的心脏手术患者135例,分别在麻醉前、手术开始后而CPB前(未肝素化)以及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采静脉血.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全血激活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CR)和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PF);同时用常规凝血检测方法检测AC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1)Sonoclot ACT、CR和PF三项指标在CBP前无明显变化,但在CPB后显著升高(P<0.05);(2)常规凝血检测的PT、APTT、FIB以及PLT的值CPB前无明显变化,但在CPB后显著升高(P<0.05);(3)患者术前、CPB前以及CPB后,采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的ACT值同常规凝血检测的ACT值存在明显相关.结论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可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围CPB期间的凝血功能,临床上完全可以替代常规凝血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结果: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PT、APTT、PL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FIB)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D-dimer、PT、APTT分别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其差异性更显著(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PLT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危险性的D-dimer、预后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8例产科DIC产妇为观察对象,DI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的测定,并进行对比。结果28例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DD明显上升,FIB减少,APTT延长,PLT进行性下降,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检测D-D、FIB、APTT、PLT对产科DIC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监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改变及其对治疗和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PT(P〈0.01)、APTT(P〈0.05)、TT(P〈0.01)、t-PA(P〈0.0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P〈0.05)、ATⅢ(P〈0.01)、PLG活性(P〈0.01)、PC(P〈0.01)、PAI(P〈0.0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抗凝活性下降及易发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程度,防止出血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琪  马晓艳  王虹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2):1417-1418,F0002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非妊娠妇女、正常妊娠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含量。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妇女的PLT、PT、AP,IT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妊娠晚期妇女和非妊娠妇女(P〈0.05);正常妊娠晚期妇女的PLT、PT、APTT测定值较非妊娠妇女的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FIB含量高于正常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妊娠组FIB含量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产前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Sonoclot分析仪监测肝癌行肝移植手术中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功能,以指导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及时调整患者凝血功能.方法 对肝移植患者的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手术结束前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分析患者的初期凝血形成时间(ACT)、纤维蛋白形成速率(Clot Rate)和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凝血收缩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结果 在肝脏移植手术前患者除ACT时间延长以外,凝血速率及血小板功能都在正常值的下限,随着供体肝脏的植入,患者的ACT时间延长、Clot Rate降低、TP时间延长、PF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手术结束前各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移植手术中以第一时间提供了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既减少了手术护理治疗的盲目性,节约了资源,又为患者的尽早恢复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失代偿者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PLT,以探讨在肝硬化病变中的意义。方法:肝硬化失代偿者98例,健康对照21例,均检测PT、APTT、TT、FIB、D-二聚体及PLT,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者随病情加重PT、APTT、TT、D-D不同程度增高;FIB及PLT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失代偿者凝血及纤溶机制存在明显异常,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浆白蛋白(ALB)及24h尿蛋白(Up)的相关性,探讨FIB在PNS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PNS患者,其中86例行肾活组织检查,另选1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PT、APTT、FIB、PLT水平及与ALB和Up变化的关系。结果:PNS组的PLT、PT、APTT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而AL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IB和Up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B在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别。相关分析显示,PLT、PT、APTT与ALB、Up相关性不明显(P〉0.05),而FIB与ALB呈负相关(P〈0.05),与Up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PNS患者FI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ALB及Up有明显相关性(P〈0.05)。提示:PNS患者高凝及血栓形成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有关,早期预防性治疗对改善PN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多发伤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41例多发伤患者伤后24h内及伤后第3d,30例正常健康人血液中部分凝血因子、抗凝、纤溶活性和血小板计数,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分为脏器功能不全组(n=18)与脏器功能正常组(n=23),将24h内的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2)与非死亡组(n=29)的24h内各检测指标与第3d的结果比较。结果多发伤各组24h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和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其中脏器功能不全组变化更大,各指标与脏器功能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死亡组第3d FIB、AT:A、PLG:A、PLT均明显低于24h内测定的值,Ⅷ:C、vWF、D—D含量则明显升高(P均〈0.01),而非死亡组第3d.AT:A、PLG:A、PLT均有明显回升,D-D含量则下降(P〈0.01或P〈0.05)。结论多发伤可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增强,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抗凝活性减低,患者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的判断,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吴金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10-1911,1913
目的探讨急诊骨折创伤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救120所送骨折创伤患者82例,按受伤程度分成3组:A组(n=33):肢体单处骨折;B组(n=24):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C组(n=25):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3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24h、术后3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A、B组PLT、APTT、FIB检测项目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APTT与A组及B组各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各期D-D检测在正常范围内,而在B组及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组各期与C组各期比较,C组各期有明显增高。结论骨折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增强。检测PLT和凝血功能对临床骨折患者静脉栓塞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提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的凝血系统变化。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ACL-9000,检测36例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大面积烧伤患者凝血系统功能障碍,PT、APTT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纤溶系统功能激活,DD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出现异常,监测大面积烧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对了解患者病程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治疗、预防DIC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L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0例LDVT患者溶栓前后抗凝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促凝活性(Ⅷ:C)、凝血因子Ⅻ活性(Ⅻ:C);并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Ⅻ:C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IG:A、Ⅻ:C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PAI:A、D-D、Ⅷ:C、VWF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I:A、D-D、Ⅷ:C、VWF下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L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发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渗盐水对术前行急性血液稀释的颅脑手术惠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高渗盐水(HS)组、琥珀酰明胶(GEL)组和乳酸钠林格氏液(LR)组,每组10例,术前缓慢放血,放血量以放血后血细胞比容(Hct)不低于25%为原则,三组于放血同时分别输入HS、GEL和LR维持正常血压。于放血前5min及放血后1h分别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聚集实验(PAg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问(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PAI:A)。结果HS组放血后PC、PAgT(1)显著下降,PT、APTT显著延长(P〈0.05)。但与LR组比较仅APTT差异有显著性(P〈0.05)。GEL组放血后仅Fg显著降低(P〈0.05),且与LR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S在放血后的急性血液稀释过程中,纤溶功能雏持稳定,而HS对血小板计数和内源性凝血因子的影响及GEL引起Fg降低均超过了血液稀释的限度,但仍在正常生理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抗凝血指标和血小板等有关指标的改变与复发性流产发生的意义。方法选择30例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和50例复发性流产疾病患者,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复发性流产疾病组与正常足月妊娠组相比,PT、APTT、FIB、ATUI、PLT、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抗凝血指标说明复发性流产疾病孕妇比正常孕妇具有更高的凝血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汤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2例2010年至2012年于清远市中医院ICU住院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按照指南要求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瘀汤治疗。治疗前及治疗7d后两组均检测PLT、PT、APTT、FIB、D—D等凝血相关指标,并记录APACHE-Ⅱ评分,随访统计住院天数及28d病死率。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PLT、PT、APTF、FIB、D—D等凝血指标均有改善(P均〈0.01),对照组仅PLT、FIB、D-D有改善(P均〈0.01);且治疗后,治疗组PLT、FIB高于对照组(P均〈0.05),PT、APTT、D-D低于对照组(P均〈0.05)。(2)治疗后两组APACCHE-Ⅱ评分均下降(P均〈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住院天数相近。(4)两组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瘀汤可通过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反复自然流产妇女凝血指标,探讨其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7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组和31例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溶酶原(PLG)并进行比较。结果反复自然流产组PAI-1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LG活性、D—D含量则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PT,APTT,Fg,A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纤溶功能降低,其发病可能与纤溶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