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陈正民  黄强  刘臣海 《重庆医学》2015,(29):4156-415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高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1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可能导致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胰瘘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高胆红素、术中出血量、胰管内引流、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与胰瘘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术中出血量(>1 L)、胰腺质地(较软)及胰管直径(≤3 mm)是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术中出血量大于1 L、胰腺质地较软及胰管直径小于或等于3 mm是PD术后发生P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胰肠吻合口瘘患者与未发生胰肠吻合口瘘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胰肠吻合口瘘的患者与未发生胰肠吻合口瘘的患者在年龄(>65岁)、术前黄疸、胰腺质地柔软、术前贫血、术前低蛋白血症、胰管直径(<3 mm)、放置引流、腹腔感染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腺质地柔软、胰管直径<3 mm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腺质地柔软和胰管直径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对其防治,以有效降低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影响Whipple术后胰瘘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预防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3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胰瘘发生的因素和采取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胰瘘与吻合技术有关;胰瘘的发生与残胰断面的处理有关;胰瘘的发生与胰实质的坚硬度、胰管的直径有关;胰管内支撑引流可预防PD术后胰瘘.结论胰管内支撑引流和良好的胰切面血供是预防pD术后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及术前胰腺体部拟切除断面平扫期CT值(以下简称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8例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胰体部CT值与胰瘘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其对PD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08例患者共发生胰瘘123例(30.1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胰管直径、胰体部CT值、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不同胰瘘严重程度分级患者的胰体部CT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呈负相关.胰体部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 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可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预防胰瘘的措施。方法 按标准Whipple手术和改良术分别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及12例,改良组改进要点是术中将胰液引出体外,胰肠吻合彩袖状套入,胰管内常规放短支架引流。结果 标准Whipple术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60%),1例并发胰瘘及伤口哆开而自动出院,于1个月后死亡;1例并上消化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改良组手术无死亡,术后无胰瘘发生,只并发伤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7月12月行PD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胰瘘组和未胰瘘组,生化瘘患者不计入胰瘘组,对可能引起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制定胰瘘的防治策略。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提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糖尿病为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12;OR=0.044)。结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是胰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胰腺质软、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术中根据术者经验采用合理的胰肠吻合,减少对胰腺不必要的牵拉,牢固缝合吻合口,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郭军  高春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12):875-876
目的回顾性分析3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管外引流及生长抑素应用的关系。方法对31例采用W h ipp le术式的病例作胰空肠端端吻合或胰空肠端侧吻合;16例胰管放支架管引流;所有病例术后完全静脉营养,15例应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生长抑素治疗。结果本组术后共发生胰瘘6例,发生率为19%。其中胰管放置支架管行外引流的16例中仅1例发生胰瘘(6.2%),而未放置支架管引流的15例有5例出现胰瘘(33.3%),两者差异明显(P〈0.05)。术后应用及未用生长抑素胰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15(20%)及3/16(18.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未放置外引流患者中应用及未用生长抑素胰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6(16%)及4/9(44.4%)(P〈0.05)。结论胰管外引流能明显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生长抑素仅对防止未行胰管外引流的胰瘘发生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121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发生胰漏(实验组),未发生胰漏患者103例(对照组),两组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胰管支撑引流例数、应用生长抑素例数、胰腺质地、胰头癌例数及术前胆红素(≥171μmol/L)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171 μmol/L)、胰腺质地、胰头癌及胰管支撑引流例数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P<0.05).结论 术前胆红素(≥171 μmol/L)、胰腺质地、胰头癌及胰管支撑引流例数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胰液外引流预防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立元  赵录 《吉林医学》1995,16(3):132-133
为了预防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1993年以来,我们采用残胰管内插入导管、胰腺空肠端侧吻合的方法,使手术后胰液全部引流到体外,待胰肠吻合口愈合后再拔除导管,方法简单,效果满意,共手术11例,无1例胰瘘发生。我们认为,胰瘘的发生,同术式和操作技术有一定关系,但关键是手术后含有大量胰酶的胰液存积在吻合口附近。采用胰管内插管的外引流术,使胰管内减压,胰肠吻合口附近无胰液,有利于胰肠吻合口的愈合,对防止胰瘘发生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否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归入研究对象的305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分为:A组,术后≤5 d拔除;B组,术后>5d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对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胰瘘(3.1%vs12.1%)、腹腔感染(9.2% vs 20.3%)以及总并发症(24.5% vs 42.0%)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13.0(4 ~44)d vs 15.5(9 ~64)d,P<0.05].单因素分析示:性别(P<0.05)、术前有无显性黄疸(P<0.05)、胰管直径(<3 mm vs ≥3 mm,P<0.05)、肿瘤发生部位(胰腺vd胰腺外,P<0.01)、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vs >5d,P<0.05)为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胰管直径<3 mm、胰腺外肿瘤(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乳头部、胆胰壶腹部肿瘤)、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4,2.369,3.874,5.028,P<0.05).结论 对于PD术后早期无胰瘘发生的患者,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够显著减少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延长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会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48 h累积液体平衡量(cumulative fluid balance postoperative 48h,FB 48 h)与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连续收治的237例PD术后患者,收集并整理其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POPF将患者分为胰瘘组(POPF)和非胰瘘组(Non-POPF),采用单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POPF的危险因素,采用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去除混杂因素,最终确定POPF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根据FB 48 h将患者分为液体负平衡组(FB 48 h ≤ 0 mL·kg-1·h-1)、少量液体正平衡组(0 mL·kg-1·h-1 < FB 48 h ≤ 0.5 mL·kg-1·h-1)、中等量液体正平衡组(0.5 mL·kg-1·h-1 < FB 48 h ≤ 1 mL·kg-1·h-1)和大量液体正平衡组(FB 48 h>1 mL·kg-1·h-1)等4个亚组,分析FB 48 h与POPF之间的关系。结果 30例(12.7%)患者发生了POPF,其中B级POPF 24例(10.1%),C级POPF 6例(2.5%)。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OR=23.917,95% CI:3.775~151.526,P=0.001)、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1.313,95% CI:1.059~1.628,P=0.013)、罹患糖尿病(OR=9.120,95% CI:2.262~36.771,P=0.002)、入院时低白蛋白浓度(OR=0.876,95% CI:0.783~0.981,P=0.022)、术前高胆红素浓度(OR=1.008,95% CI:1.002~1.013,P=0.005)和FB 48 h(OR=4.870,95% CI:1.906~12.443,P=0.001)为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液体正平衡组患者C级POPF发生率显著高于少量液体正平衡组(P=0.002)和中等量液体正平衡组(P=0.002)。结论 PD术后FB 48 h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FB 48 h>1 mL·kg-1·h-1时,C级POPF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与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PD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接受PD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化为胰腺-空肠组与胰管-黏膜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医生操作,胰腺-空肠组于术中行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胰管-黏膜组于术中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考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胰腺-空肠组死亡2例,病死率为6.67%,胰管-黏膜组死亡1例,病死率为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胰瘘(POPF)外,胰腺-空肠组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33%,胰管-黏膜组为4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胰腺-空肠组的并发症严重程度高于胰管-黏膜组,III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空肠组的的术后POPF的发生率为30.00%,胰管-黏膜组为26.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胰管-黏膜组POPF的严重程度低于胰腺-空肠组(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POPF与性别、胰管直径以及病理类型具相关性(P<0.05)。结论除胰管较细患者建议行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外,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在PD手术中可最大程度降低PD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年1 月-2013 年12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PD的350 例患者临床资料,选取13 个临床因素(年龄、性别、重要器官系统合并症、既往腹部手术史、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素、血清谷丙转氨酶、糖类抗原199、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病灶直径、主胰管直径),分析其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重要器官系统合并症、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 及主胰管直径是影响PD 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及主胰管直径;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主胰管直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输血量、主胰管直径(P <0.05)。结论输血量、病灶部位及主胰管直径是影响PD 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内放置引流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 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disc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统计软件为 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10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内放置引流管与不放置引流管在胰瘘发生率等方面的结果。结果通过阅读文献、全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3篇符合标准的RCT 542例患者。胰管内放置引流管组较不放置引流管组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其他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管内放置引流管能降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severity of the surgery and its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especially the hemorrhage post-PD. Exploring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PD hemorrhag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atients’ safety.
Methods  Clinical data from 303 cases of PD between January 1998 and December 2008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overall mortality rate was 4.95% (15/303). However, post-operative bleeding occurred in 25 patients (8.25%) with nine episodes resulting in death (36.00%).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nd identified tumor size, Child’s classification, total pancreatic uncinatic process resection, and pancreatic leakage as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post-PD hemorrhage. In the severe hemorrhage group, incomplete resection of uncinate process of pancreas and pancreatic leakage were the main causes. 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each of these variable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Conclusions  Primary prevention of bleeding complications depends on total pancreatic uncinatic process resection and meticulous hemostatic techniques during surgery. In addition, several peri-operative factors were found to contribute to post-PD bleeding.
  相似文献   

18.
蒋静  陈力 《医学研究杂志》2014,43(4):131-13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放射治疗的脑干肿瘤病例,探讨脑干肿瘤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高级别脑干胶质瘤患者24例,随访患者总生存率,对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8.4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5%、37.5%和26.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WHO分级低和KPS评分高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WHO分级低和KPS评分高是高级别脑干胶质瘤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