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回顾性总结了5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对影响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1临床资料本组收集1993年6月至2004年3月共5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30~77岁,平均52.85岁。因主诉巩膜黄染,因尿黄住院者48例,上腹不适者11例。经B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7月12月行PD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胰瘘组和未胰瘘组,生化瘘患者不计入胰瘘组,对可能引起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制定胰瘘的防治策略。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提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糖尿病为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12;OR=0.044)。结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是胰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胰腺质软、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术中根据术者经验采用合理的胰肠吻合,减少对胰腺不必要的牵拉,牢固缝合吻合口,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3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管外引流及生长抑素应用的关系。方法对31例采用W h ipp le术式的病例作胰空肠端端吻合或胰空肠端侧吻合;16例胰管放支架管引流;所有病例术后完全静脉营养,15例应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生长抑素治疗。结果本组术后共发生胰瘘6例,发生率为19%。其中胰管放置支架管行外引流的16例中仅1例发生胰瘘(6.2%),而未放置支架管引流的15例有5例出现胰瘘(33.3%),两者差异明显(P〈0.05)。术后应用及未用生长抑素胰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15(20%)及3/16(18.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未放置外引流患者中应用及未用生长抑素胰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6(16%)及4/9(44.4%)(P〈0.05)。结论胰管外引流能明显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生长抑素仅对防止未行胰管外引流的胰瘘发生有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3年2月~2003年12月完成的108例P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13.9%,胰瘘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胰瘘组(66.7%vs.20.4%P=0.001;33.3%VS7.5%P=0.012十二指肠肿瘤及手术时间长是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胰管引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是胰瘘的保护因素.结论胰瘘仍是目前PD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PD集中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进行,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胰管引流,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可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9.
胰管插管,经以下4种引流途径(1)经胆总管内置入的“T”管引出体外;(2)经胆管空肠的引流管引出体外;(3)直接经空肠引出体外;(4)胰管插管内引流。用于38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仅1例发生轻度胰瘘,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预防胰瘘的发生 ,我们从 1996年 5月至2 0 0 0年 11月 ,采用胰管 -空肠粘膜吻合 +套入的方法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15例 ,收到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36~ 6 2岁 ,中位年龄 5 1岁 ,壶腹胰癌 7例 ,中、下段胆管癌 4例 ,胰头癌 3例 ,慢性胰腺炎 1例。1.2 手术方法及技术改进1.2 .1 胰腺的切除 :在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胰腺预切线处的胰腺上下各缝一针 ,结扎防止出血 ,用锐刀直接切断胰腺组织 ,在切断过程中注意在胰腺断面中上 1/ 3交界偏后部位找到主胰管 ,向近端游离出 0 .5 cm。1.2… 相似文献
11.
影响Whipple术后胰瘘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预防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3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胰瘘发生的因素和采取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胰瘘与吻合技术有关;胰瘘的发生与残胰断面的处理有关;胰瘘的发生与胰实质的坚硬度、胰管的直径有关;胰管内支撑引流可预防PD术后胰瘘.结论胰管内支撑引流和良好的胰切面血供是预防pD术后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及术前胰腺体部拟切除断面平扫期CT值(以下简称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8例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胰体部CT值与胰瘘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其对PD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08例患者共发生胰瘘123例(30.1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胰管直径、胰体部CT值、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不同胰瘘严重程度分级患者的胰体部CT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呈负相关.胰体部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 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可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否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归入研究对象的305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分为:A组,术后≤5 d拔除;B组,术后>5d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对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胰瘘(3.1%vs12.1%)、腹腔感染(9.2% vs 20.3%)以及总并发症(24.5% vs 42.0%)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13.0(4 ~44)d vs 15.5(9 ~64)d,P<0.05].单因素分析示:性别(P<0.05)、术前有无显性黄疸(P<0.05)、胰管直径(<3 mm vs ≥3 mm,P<0.05)、肿瘤发生部位(胰腺vd胰腺外,P<0.01)、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vs >5d,P<0.05)为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胰管直径<3 mm、胰腺外肿瘤(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乳头部、胆胰壶腹部肿瘤)、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4,2.369,3.874,5.028,P<0.05).结论 对于PD术后早期无胰瘘发生的患者,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够显著减少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延长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会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附6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63例病人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作者的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D术式的选择、术后胰瘘的最常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讨论。结果 该组病例中,62例治愈,1例死于术中广泛渗血。存活者术后均无胰瘘的发生,也无腹腔内感染和切口裂开。术后随访:2例病人由于胆肠吻合口狭窄而反复出现感染症状,经二次Roux-Y内引流术治愈;3例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良好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巧和适宜的术后处理对预防遗漏的发生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可吸收线缝扎胰管及胰腺断面对胰管扩张不明显病例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04年1月~2011年1月符合胰管扩张不明显病例因壶腹周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93例病例,比较胰管及胰腺断面缝扎组(A组)和胰管及胰腺断面不缝扎组(B组)胰瘘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54例患者发生胰瘘2例,发生率为3.70%;B组39例出现胰瘘4例,发生率为10.25%,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胰管扩张不明显病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以可吸收线缝扎胰管及胰腺断面手术操作简单,预防胰瘘效果可靠,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较可靠的胰管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液体平衡与胰瘘相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35-40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48 h累积液体平衡量(cumulative fluid balance postoperative 48h,FB 48 h)与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连续收治的237例PD术后患者,收集并整理其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POPF将患者分为胰瘘组(POPF)和非胰瘘组(Non-POPF),采用单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POPF的危险因素,采用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去除混杂因素,最终确定POPF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根据FB 48 h将患者分为液体负平衡组(FB 48 h ≤ 0 mL·kg-1·h-1)、少量液体正平衡组(0 mL·kg-1·h-1 < FB 48 h ≤ 0.5 mL·kg-1·h-1)、中等量液体正平衡组(0.5 mL·kg-1·h-1 < FB 48 h ≤ 1 mL·kg-1·h-1)和大量液体正平衡组(FB 48 h>1 mL·kg-1·h-1)等4个亚组,分析FB 48 h与POPF之间的关系。结果 30例(12.7%)患者发生了POPF,其中B级POPF 24例(10.1%),C级POPF 6例(2.5%)。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OR=23.917,95% CI:3.775~151.526,P=0.001)、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1.313,95% CI:1.059~1.628,P=0.013)、罹患糖尿病(OR=9.120,95% CI:2.262~36.771,P=0.002)、入院时低白蛋白浓度(OR=0.876,95% CI:0.783~0.981,P=0.022)、术前高胆红素浓度(OR=1.008,95% CI:1.002~1.013,P=0.005)和FB 48 h(OR=4.870,95% CI:1.906~12.443,P=0.001)为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液体正平衡组患者C级POPF发生率显著高于少量液体正平衡组(P=0.002)和中等量液体正平衡组(P=0.002)。结论 PD术后FB 48 h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FB 48 h>1 mL·kg-1·h-1时,C级POPF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引起胰漏的可能性因素.方法 前瞻性地研究了2001~2009年所有的入住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胰体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研究小组的胰瘘分类将临床胰瘘分为B级和C级.对胰漏可能有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情况、肿瘤性质、手术等因素,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共51例(中位年龄60岁,31~75岁),恶性23例,良性或癌前病变28例.发生胰漏17例(33.3%);另外3例胰周局部脓肿无法确诊胰漏.多因素分析说明,对胰腺断面的处理,手工缝合和吻合器的使用相比,前者更容易发生胰瘘(OR:41.2,95%CI:3.36~486;P=0.004).残余胰腺体积较大也是胰漏的危险因素之一(OR:7.28,95%CI:1.14~39.0;P=0.035).结论 胰体尾切除术后有效预防胰瘘的发生仍然是个难题.残留胰腺体积大小和断面缝合技术是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瘘的预防措施需要不断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使用胰管外支架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Sinomed中文数据库和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外文数据库,筛选有关胰管外支架放置与否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为纳入文献,选择危险比(risk ratio,RR)及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s,CI)为合并效应量,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胰管外支架组280例,无支架组2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胰瘘率(RR = 0.54,95%CI:0.39 ~ 0.74),特别是在B?C级胰瘘(RR = 0.55,95%CI:0.37 ~ 0.82)及胰管无扩张的胰瘘(RR = 0.50,95%CI:0.34 ~ 0.73)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两组在术后总并发症率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然而,两组在病死率?腹腔脓肿?腹腔出血?胃排空减慢?输血?二次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应用胰管外支架可以有效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并且有利于术后病程的改善?该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