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瘫儿童辅助步行前后的能量消耗。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小学1~5年级学生(对照组,n=21)及在本院康复训练的脑瘫儿童(观察组,n=22)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在50 m的步道上连续步行6 min,测定静息心率、步行后心率和步行距离,计算步速、物理消耗指数(PCI)。观察组分别测试用前臂拐和不用前臂拐时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步行距离、步速显著减小(t10.653,P0.001),PCI显著增加(t4.207,P0.001)。观察组用前臂拐和不用前臂拐比较,运动后心率、心率差值均显著降低(t=8.389,P0.001),步行距离、步速和PCI均降低(t2.382,P0.05)。结论前臂拐辅助步行可降低脑瘫儿童的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特殊学校脑瘫儿童步行能量消耗测定的重测信度及测量误差。方法以2010 年9 月~12 月上海浦东新区特殊学校在校脑瘫儿童13 例为研究对象,令受试者在往返50 min 的步道上连续步行6 min,测定步行距离、休息与步行时的心率,计算物理消耗指数(PCI)。同一受试者在间隔1 周后的相同时间、地点、状况下进行重复测定,通过比较前后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确定重测信度和测量误差。结果重测信度检验显示,步行时心率具有良好的信度,步行距离和PCI 具有较好的信度(ICC=0.77~0.83),而休息时心率的信度较低(ICC=0.38),但是PCI 指数的测量误差较大。结论PCI 指数的重测信度较好,但是测量误差较大,易于受到被测者情绪的影响,用于脑瘫儿童步行能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步态异常很常见,如何改善步态是康复治疗的重点。目的:观察4~6岁痉挛性双瘫型脑瘫儿步行中时空参数和骨盆运动特征。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对20例扶走脑瘫儿、20例独走脑瘫儿和20例正常儿童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时空参数: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步长和复步长缩短(P<0.05);脑瘫患儿组间相比,扶走脑瘫组患儿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复步长缩短更显著(P<0.05);3组儿童步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盆运动特征: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骨盆上下移动变化范围值增大(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增大更显著(P<0.05);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在步行周期各时相均呈过度前倾(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前倾更显著(P<0.05);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骨盆内外旋变化范围值增大(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增大更显著(P<0.05)。提示4~6岁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步行中的时空参数、骨盆运动存在异常,且步行能力越差,异常越显著;骨盆过度前倾可能是影响痉挛性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常儿童及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步行足印的参数值,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将2800例3~10岁正常儿童分为7个年龄组,用自行研制的印油毯测量儿童的足长、步幅、步宽、步角等参数值。选择139名3~5岁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脑瘫组,测量各足印参数值,并与同龄正常儿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瘫组足长、步幅、步宽、步角等参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结论儿童足印量表参数值可为其步态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8)和观察组(n = 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1次FES康复踏车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偏瘫侧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10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速度的改变,6分钟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耐力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步行功能,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价能量消耗。结果 观察组脱落2例。训练后,两组腓肠肌MAS评分无明显变化(t < 1.145, P > 0.05);观察组腘绳肌MAS评分显著降低(t = 4.869, P < 0.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 = 1.458, P > 0.05)。训练后,两组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GMFM评分和PCI均显著改善(|t| > 6.241, P < 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 > 2.097, P < 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唐巧萍  何小辉  张娜 《中国康复》2022,37(11):652-655
目的:分析经腰椎旁区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实施常规运动疗法中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时,辅以经腰椎旁区的NMES激活脊柱深部稳定肌。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分别记录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速度、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前,2组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的观察组患儿及治疗12周后的2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作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腰椎旁区的NMES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步行速度,并有效降低步行能量消耗,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异常步行模式被认为与步行时相应的运动和形态适应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脑瘫患儿是如何将能量产生及能量储存能力与行走中的运动和机械能量模式相联系的。资料与方法  6名患有痉挛性偏瘫的脑瘫患儿 (平均年龄 10 .5± 2 .8岁 ) ,与 6名处于正常发育期的儿童 (平均年龄10 .6 7± 1.2岁 )被纳入研究 ,2组研究对象在年龄、身高及体重上无显著差异 ,每组男女患儿各 3名。脑瘫组患儿均可独立行走且无心血管疾病史并在 2年内未接受过外科手术。正常组儿童过去无心血管、神经或矫形外科疾病史。所有研究对象均被要求在很慢…  相似文献   

8.
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目的:从步行速度和步行效率两方面来研究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和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在穿着AFO和不穿着AFO的情况下评测10m最大步行速度和生理消耗指数(PCI)。结果:患者的步行速度在穿着AFO情况下比不穿着AFO情况明显提高(P<0.01);患者的PCI在穿着AFO情况下比不穿着AFO情况明显降低(P<0.01),步行速度较慢的患者PCI较步行速度较快的患者降低更为明显(P<0.01)。健康人在穿着AFO情况下不但步行速度并没有得到改善(P>0.05),PCI反而明显升高(P<0.01)。结论:AFO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步行效率,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行速度越接近健康人的步行速度的偏瘫患者,AFO对步行效率改善程度也就越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外骨骼下肢机器人训练对完全性截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讨论其临床应用范围。方法:分别测量30例完全性截瘫患者使用往复式截瘫步行矫形器(RGO)和外骨骼下肢机器人(ELLR)的6min步行距离、10m步行时间、生理消耗指数(PCI)、Borg主观运动强度量表评分(PRE)。结果:与RGO相比,受试者使用外骨骼下肢机器人步行距离显著增加(P<0.05),10m步行时间、PCI及PRE明显下降(P<0.05)。结论:与RGO相比,截瘫患者应用外骨骼下肢机器人步行时步行耐力增强、步行速度提高、能量消耗较低,可作为完全性截瘫患者的治疗性步行辅具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觉运动性鞋垫(SMI)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态时空参数及能量消耗的影响。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选取3~15岁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的患儿42例,分别在穿鞋与穿鞋+鞋垫两种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及能量消耗测试。结果穿SMI后步行6 min的距离、步速、左步长和右步长均显著大于穿SMI前(t=-6.022~-4.331, Z=-4.814~-4.183, P 0.001),双侧平均单支撑期明显短于穿SMI前(t=2.954, P 0.05);能量消耗较穿SMI前高(t=-2.358, P 0.05)。结论 SMI作为一种矫形鞋垫,穿后即刻便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态时空参数,轻微增加患儿的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儿童下肢运动分析对于儿童骨骼系统的疾病(如脑瘫)的诊断及疗效判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实验拟建立3~6岁儿童下肢运动分析子系统参数的正常值(特征)及对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参数特征作初步探讨。方法:实验于2006-08/12在儿童医院步态分析实验室完成。受试人员为上海市卫生局幼儿园全托幼儿120名,3~6岁。在受试者双腿两侧一边各粘贴上7个荧光球,腰骶1个共计15个,通过四台数码摄像机同时摄入被试验者的步态信息。将受试人员分为3,4,5,6岁4个年龄组,每组30名,男女各15名,进行步态分析运动学测试分析。并以此为基准,与4名脑瘫儿童(3岁2名,5,6岁各1名)进行对比和统计分析。所有受试儿童监护人均知情同意。结果:120名正常儿童与4名脑瘫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步长参数中,3岁组明显小于4岁组(P<0.05),4岁组明显小于5岁组(P<0.05);步频参数中,3岁组明显大于4岁组(P<0.01),单步时间3岁组明显低于4岁组(P<0.01);步速参数中,3~4岁组明显小于5~6岁组(P<0.01),骨盆垂直转角5岁组和其余年龄组差异显著(P<0.01);迈进长度参数中,3岁组明显低于4岁组(左P<0.01,右P<0.005),4岁组明显低于5岁组(左P<0.001,右P<0.001);迈进时间参数中,3岁组明显少于4岁组(左P<0.05,右P<0.005)。迈进频率参数中,3岁组明显高于4岁组(左P<0.05,右P<0.01);迈进速度参数中,3,4岁组明显低于5,6岁组(左P<0.005,右P<0.001);左右腿迈进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正常儿童比较,脑瘫儿童步长、步速、左/右下肢迈进长度、左/右下肢迈进速度等指标明显处在正常指标95%置信区间之外。结论:实验建立了儿童步态测试系统和提取参数软件,获得了为临床进行不同年龄组病理性步态与正常步态对比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痉挛型脑瘫儿童与健康儿童在言语呼吸参数上的差异,探讨7~ 15岁脑瘫儿童的言语呼吸特征.方法 对9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和58例痉挛型脑瘫儿童(脑瘫组)进行最长声时(MPT)和最大数数能力(MCA)测试,将所得2组儿童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年龄对健康组儿童的MPT及MCA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3~15岁健康儿童的MPT和MCA优于7~9岁、10~12岁健康儿童,但年龄对脑瘫组患儿的MPT及MCA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性别对健康组和脑瘫组儿童的MPT及MCA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脑瘫对脑瘫组与健康组MPT和MCA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儿童MPT和MCA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且13岁后MPT和MCA出现较明显的增加,而痉挛型脑瘫儿童的MPT和MCA未呈现出相应的趋势,其整体表现为言语呼吸功能发育迟滞的状态;痉挛型脑瘫儿童较健康儿童更容易出现呼吸支持不足和呼吸功能与发声功能不协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理论架构和分类体系,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障碍进行评定,脑瘫儿童在骨骼发育、关节结构、肌肉功能及其神经反射等方面,存在头、躯干及四肢等活动障碍;基于ICF-CY架构,将脑瘫功能障碍与水疗干预方法匹配,构建脑瘫儿童水疗康复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中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平衡能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临床上坐位、站立位的平衡测试常利用平衡仪来进行,但由于平衡仪足踏板的限制,无法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步行时动态连续步行周期的平衡能力进行测试.文章利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观察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在平衡能力方面的特征.方法:选择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毫78例作为正常儿童组,另外选择2004 05/2007-05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日间病房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25例作为脑瘫儿童组.利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对象分别进行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记录2组儿童步行时的足底压力数据.观测指标分为量化指标和直观压力图.量化指标包括步频、步态周期时间、步态周期各时相的绝对对称性指标等参数.直观压力图包括动态足底压力图以及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结果:与正常儿童组相比,脑瘫儿童组步频较小,步态周期时间较长(P<0.01).脑瘫儿童组单足支撑期、摆动期、双足支撑期、步态周期时间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均大于正常儿童组(P<0.05).脑瘫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图的对称性、重复性较正常儿童差;重心偏移轨迹图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图形.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步态周期各时相均存在对称性下降的情况.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能有效地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步态的平衡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脑瘫患儿的肌力尤其是臀大肌肌力较正常儿童弱。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电刺激能否增强双瘫和偏瘫脑瘫患儿臀大肌肌力、改善步态和运动功能。资料与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盲对照研究。脑瘫患儿2 2例 (男 7例 ,女 15例 )。入选条件为 :年龄 5~ 15岁 ,能步行 ,无髋部手术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往复式截瘫步行矫形器(RGO)结合强化步行训练对截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配置了RGO的30名截瘫患者进行强化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第2周、第4周、第8周测量6min步行距离、10m步行时间和心率,并计算由此产生的生理消耗指数(PCI)。结果:与第2周测试结果相比,受试者第4、第8周后的步行距离显著增加(P0.01),10m步行时间明显下降(P0.01),PCI在第8周明显降低(P0.05)。结论:通过往复式截瘫步行矫形器结合强化步行训练,可提高脊髓损伤患者使用RGO的治疗性步行能力,可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运动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将成功进行PCI术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康复组行运动治疗3个月,运用6 min步行试验(6MWT)测定运动治疗前、后最大耗氧量(VO2max)、峰值心率、最大代谢当量、步行距离和每搏耗氧量。 结果康复组运动治疗3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对照组同期比较,VO2max、最大代谢当量、步行距离、每搏耗氧量均显著提高(P<0.01),峰值心率显著减慢(P<0.05)。 结论运动治疗有助于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脏功能贮备和耐力。  相似文献   

19.
杨婷  林强  程凯  杨倩  谢增艳 《中国康复》2017,32(6):451-454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快速步行训练,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4周后,2组PCI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6MWD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静息心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值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观察组的PC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6MWD、静息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和传统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都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的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降低生理耗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架构开展脑瘫儿童康复。方法报道1 例以ICF-CY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功能障碍评定与干预。结果和结论ICF-CY的理论模式可以应用于脑瘫儿童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