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塌陷的危险因素,评估其预测ONFH塌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早期ONFH(ARCOⅠ、Ⅱ)的患者共计112例(152髋),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利用X线图像观察股骨头的塌陷情况;利用MRI图像观察髋关节的关节腔积液、骨髓腔水肿、坏死区信号特点、坏死部位及坏死形态等指标,并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计算其坏死体积百分比.对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12例(152髋)患者发生股骨头塌陷者62髋,未塌陷者90髋.除塌陷组与未塌陷组间性别(P=0.078)、年龄(P=0.631)、病因(P=-0.604)和坏死信号比较(P=0.071)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塌陷组及未塌陷组总的坏死体积百分比平均值分别为40.1%±20.1%、18.3%±19.8%;除塌陷组与未塌陷组后内下(PIM)象限比较(P=0.143)之外,其他各象限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RCO分期、坏死形态、骨髓水肿、总坏死体积百分比、前外上(ASL)象限坏死体积百分比、后外上(PSL)象限坏死体积百分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MRI检查和测量在ONFH的定量评价和预测塌陷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预测股骨头塌陷时亦应综合考虑各种临床因素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MRI征象及坏死体积百分比预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期间连续收集经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或住院检查诊断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且未发生股骨头塌陷的患者共56例(76髋)。首次检查及随访均行双侧髋关节X线检查和MRI扫描,并依据每次X线图像判定患者股骨头有无塌陷分为塌陷组(31髋)和非塌陷组(45髋),依据首次MRI分析髋关节骨髓水肿、关节积液、股骨头坏死区部位、形态及信号表现等征象,同时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和计算股骨头各象限坏死体积百分比。经Logistic回归比较分析,得出危险因素指标;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初步确定其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本研究中,最终未出现股骨头塌陷者45髋(59.21%),塌陷者31髋(40.79%)。两组中除性别、年龄、病因、坏死信号、后内下象限外,其余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发现ARCOⅡ期、周围型坏死、有骨髓水肿、总坏死体积百分比(%)、前外上象限(ASL)与后外上象限(PSL)的坏死体积百分比(%)高者塌陷率更高,并且以外上象限(ASL+PSL)股骨头塌陷更易发生。3种定量指标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9.51%、47.78%和21.00%,对应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71.1%、68.9%、86.7%和93.5%、83.9%、77.4%。结论利用MRI检查的征象指标和坏死体积测量可有效提高预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塌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ARCO不同分期内单侧股骨头缺血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双侧坐骨股骨间隙(ischiofemoral space,IFS)的变化情况.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单侧ONFH患者(试验组)、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双侧髋关节MRI图像,按照ARCO标准将单侧ONFH患者进行分期,测量所有髋关节的IFS、股方肌间隙(quadratus femoris space,QFS)和颈干角(cervicodiaphyseal angle,CCD).应用Kruskal-Wallis one-way test检验检测对照组髋关节、试验组股骨头坏死侧髋关节及试验组正常侧髋关节IFS、QFS、CCD的差别,应用配对t检验检测试验组内双侧髋关节间IFS、QFS、CCD的差别.结果 试验组正常侧IFS[(21.16±7.09)mm]、QFS[(12.36±6.82)mm]小于对照组[IFS:(26.04±6.15)mm,QFS:(20.01±7.09)mm]及试验组坏死侧[IFS:(25.18±5.50)mm,QFS:(19.52±5.31)mm],试验组正常侧CCD[(137.74±3.88)°]大于对照组[(131.02±5.01)°]及试验组坏死侧[(132.40±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坏死侧IFS、QFS及CCD与对照组均无差别.57例单侧ONFH患者中ARCOⅠ期10例、Ⅱ期17例、Ⅲ期18例、Ⅳ期12例.ARCOⅠ、Ⅱ期的股骨头正常侧IFS[(17.49±6.33)mm(Ⅰ期)、(24.24±7.29)mm(Ⅱ期)]、QFS[(12.46±6.42)mm(Ⅰ期)、(14.93±6.78)mm(Ⅱ期)]、CCD[(134.56±6.06)°(Ⅰ期)、(131.94±9.08)°(Ⅱ期)]与坏死侧[(Ⅰ期IFS:(22.34±5.31)mm,QFS:(16.04±5.21)mm,CCD:(135.16±7.62)°;Ⅱ期IFS:(25.32±7.25)mm,QFS:(19.64±5.29)mm,CCD:(132.06±5.88)°]均无差别;而ARCOⅢ期的股骨头正常侧IFS[(19.76±7.97)mm]、QFS[(14.93±6.78)mm]均小于坏死侧IFS[(24.47±6.26)mm]、QFS[(19.64±5.29)mm],正常侧CCD[(135.76±5.70)°]大于坏死侧[(129.64±2.42)°];ARCOⅣ期的股骨头正常侧IFS[(23.17±6.86)mm]、QFS[(17.11±7.33)mm]亦均小于坏死侧IFS[(28.57±5.23)mm]、QFS[(22.88±6.24)mm],正常侧CCD[(137.63±7.62)°]大于坏死侧[(132.76±6.05)°].结论 单侧ARCOⅢ、Ⅳ期ONFH患者的正常侧髋关节IFS和QFS会减小,其并发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IFI)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4.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骨髓水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水肿是否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MRI表现,并揭示骨髓水肿的原因和发生机制.方法 82例(132髋)确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人,同时行X线、CT和MRI检查,从中挑选45髋MRI上出现骨髓水肿的病例进行研究,并对其中8髋进行MRI与组织学对照分析.结果 132髋中,骨髓水肿病例中37髋可见骨皮质塌陷.骨髓水肿股骨头皮质塌陷组明显高于皮质完整组(P<0.001).8髋行活组织检查,其中右髋2个,左髋6个.组织学上,骨髓水肿对应处表现为新生纤维组织和间质水肿.结论骨髓水肿代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晚期阶段,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标志.MRI上出现骨髓水肿提示临床需进行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探讨股骨头坏死(ONFH)病灶大小、部位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方法:将12例(15髋)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取出的股骨头进行医学标本制作,并测量股骨头的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占整个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简称坏死体积比)和坏死表面积及坏死表面积占整个股骨头表面积的百分比(简称坏死表面积比)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头劈开后测量整个股骨头的平均体积为50.0 cm3(35.6~59.4cm3)。坏死区域的平均体积21.6 cm3(12.0~29.8 cm3);坏死体积比平均值43.5%(26.6%~64.3%),其中坏死体积比40%有9髋,30%~40%4髋,30%2髋。坏死表面积25~35 cm2有8例,36~45 cm26例;坏死表面积比50%13例。结论:坏死病灶体积30%时,ONFH的塌陷率高达87%;30%时坏死病灶的位置对病情进展起关键作用。坏死表面积25 cm2,坏死表面积比50%时,ONFH的塌陷份额87%。提示坏死病灶的大小与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方法:现将2018年7月-2019年7月来我院治疗就诊的6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的患者采取CT技术诊断的方式,观察组的患者采取磁共振技术诊断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在诊断后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出临床资料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观察组不同ARCO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不同ARCO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局部囊变、骨髓水肿、线样征及骨小梁模糊显示率均高于对照组局部囊变、骨髓水肿、线样征及骨小梁模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诊断时,磁共振技术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并且可以有效的将骨髓水肿、线样征及骨小梁模糊等早期的病症诊断出来,因此,建议在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运用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7.
背景: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效果较好,而且髓芯减压方法简单易行,即使远期治疗效果不理想也不影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目的:探讨以股骨头髓芯减压为基础的3种方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纳入股骨头坏死患者46例(61髋),Ⅰ期21例(29髋),Ⅱ期25例(32髋)。其中15例(23髋)行单纯髓芯减压治疗,18例(25髋)行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13例(13髋)行髓芯减压联合多孔钽棒置入治疗。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末次随访时联合细胞移植组和联合多孔钽棒组Harris评分高于单纯髓芯减压组(P〈0.01),而联合细胞移植组和联合多孔钽棒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髋关节X射线检查:单纯髓芯减压组2例(3髋)发展为塌陷、联合细胞移植组1例(1髋)发展为塌陷,联合多孔钽棒组2例(2髋)出现塌陷。结果可见以股骨头髓芯减压为基础的3种方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均有效,其中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或多孔钽棒置入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髓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外周血Periostin表达与股骨头坏死塌陷进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5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纳入同期进行体检的110例非股骨头坏死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受试者外周血中Periostin水平。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Periostin水平的差异;比较研究组患者不同病因及不同分期的Periostin水平差异;比较研究组股骨头坏死塌陷前后的Periostin水平差异;分析研究组患者外周血中Periostin水平与病因及分期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外周血中Periostin在股骨头坏死塌陷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受试者外周血中Periostin水平(0.65±0.10)显著高于对照组(0.6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67,P<0.05)。研究组患者中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不同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567,P<0.05),且Ⅲ期和Ⅳ期患者外周血中Periostin水平(0.82±0.14,0.87±0.15)显著高于Ⅱ期患者(0.69±0.1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坐骨股骨间隙(IFS)和股方肌间隙(QFS)宽度,为临床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招募113名正常成人志愿者,男63名,女50名,进行髋关节MR扫描,并根据年龄将其分为≤ 48岁组(50名)和>48岁组(63名)。测量双侧髋关节的IFS、QFS宽度和坐骨结节间距,比较不同侧别、年龄和性别间的差异,并分析坐骨结节间距与IFS和QFS宽度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成人左、右侧IFS宽度为(2.55±0.60)cm和(2.56±0.60)cm,QFS宽度为(1.75±0.45)cm和(1.75±0.48)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IFS和QFS宽度[(2.66±0.65)cm和(1.85±0.46)cm]均大于女性[(2.43±0.51)cm和(1.60±0.42)cm],坐骨结节间距[(9.79±0.84)cm]小于女性[(11.64±1.1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48岁组IFS、QFS宽度[(2.69±0.66)cm和(1.88±0.48)cm]均大于>48岁组[(2.44±0.53)cm和(1.64±0.4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坐骨结节间距与IFS、QFS宽度间均呈轻度负相关(r=-0.141、-0.159,P均<0.05)。结论 正常成人双侧IFS、QFS宽度无差异,男性大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IFIS患者(IFIS组)和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MRI资料。于轴位脂肪抑制T2WI测量坐骨股骨间隙(IFS)宽度、股方肌间隙(QFS)宽度,于轴位T1WI测量坐骨角,于冠状位T2WI测量股骨颈干角,比较2组间的差异,分析IFS宽度与其他3个指标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其对IFIS的诊断效能。对IFIS组患者股方肌水肿和脂肪浸润程度进行分级,比较不同级别间IFS宽度的差异。结果 IFIS组患者IFS宽度、QFS宽度、坐骨角及股骨颈干角分别为(11.76±2.22)mm、(8.33±2.20)mm、(132.59±1.39)°和132.70(131.18,134.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IFS宽度、QFS宽度、坐骨角度及股骨颈干角诊断IFI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0、0.999、0.996和0.975(P均<0.001)。IFS宽度与QFS宽度呈正相关(r=0.743,P<0.001),与坐骨角度及股骨颈干角呈负相关(r=-0.273,P=0.022;r=-0.332,P=0.005)。IFIS组患者不同股方肌水肿、脂肪浸润分级间IFS宽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FIS患者IFS、QFS均明显狭窄;股方肌水肿及脂肪浸润是IFIS常见MRI表现。  相似文献   

11.
背景: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活力降低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移植足够数量的骨髓干细胞更有利于解决坏死区的修复重建问题。目的:分析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25例33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4.6岁;病程8-20个月,平均14个月。病因:激素性5例7髋,酒精性4例5髋,特发性16例21髋。ARCO分期:ⅡA期8髋,ⅡB期15髋,ⅡC期9髋,ⅢA期1髋,治疗前Harris评分为(55.2±6.5)分,目测类比评分为(6.81±1.19)分,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为(13.38±5.1)cm3。经过病灶清除植骨及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随访观察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治疗后3,6个月,1年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和坏死体积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时Harris评分为(85.6±7.8)分,目测类比评分为(2.38±0.73)分,坏死体积为(7.23±3.3)cm3。髋关节功能评估:优15髋,良11髋,可4髋,差3髋(最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表明病灶清除植骨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背景:单纯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软骨下骨支撑不够,增加了骨折及塌陷的风险。钽棒的置入不仅可以提供很好的生物学支撑,也会增加坏死区域的再血管化,从而达到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目的:比较髓芯减压并植骨、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br〉 方法:纳入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28髋,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5例29髋。随访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6个月,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4.93分;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6.8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2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有治疗前显著提高,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低于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P <0.05)。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总的治疗优良率为83%,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的75%。治疗后24个月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X射线评分显著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P<0.05)。提示与髓芯减压并植骨相比,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股骨头塌陷,改善关节功能及延缓股骨头坏死进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髓心减压及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法,尤其适合于股骨头坏死SteinbergⅠ期和Ⅱ期,既可以解决疼痛又可以防治股骨头的塌陷延缓坏死的进展,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方法。目的:探讨多孔钽棒置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适应症及其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股骨头坏死16例18髋,根据Steinberg分期:Ⅰ期5髋,Ⅱ期12髋,Ⅲ期A1髋。采用侧方小切口入路,行髓心减压及多孔坦棒置入。置入后6周内禁止负重,6~10周部分负重,逐步过渡至完全负重。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置入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置入后24h、1,3,6,12个月摄正侧位X射线平片,观察股骨头修复情况及有无坏死进展。结果与结论:16例18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3个月。置入后末次随访进行疗效评估,优:11例12髋,良:4例5髋,可:1例1髋。患者Harris评分由置入前49~83分,平均(65.3±8.6)分,提高至置入后75~97分,平均(88.2±9.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摄片髋关节影像学表现稳定,股骨头无坏死进展。提示,多孔钽棒假体置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确切,尤其是对于SteinbergⅠ期,Ⅱ期及塌陷较小的ⅢA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郑越    杨祥雷  王辉  李会杰 《中国临床康复》2013,(23):4363-4370
背景:目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提倡早期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采用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单髋6例,双髋15例;年龄22-50岁,平均33:6岁;病史8个月-3年,平均1.4年;按ARCO分期标准,Ⅰ期7髋,Ⅱ期29髋。根据治疗前后症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X射线及CT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其中29髋疼痛消失,活动自如,X射线、CT显示股骨头密度、骨小梁结构、髋关节间隙比治疗前明显改善,疗效为优;6髋病情缓解,疗效为良;1髋病情加重,疗效为差,治疗总优良率为97%(35/36)。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治疗前平均(60.9+5.6)分增至治疗后平均(90.5±5.1)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头颈开窗减压病灶清除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若要取得完美的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头坏死保存自身关节的治疗是临床难点,使用各种人工骨替代植骨是临床探索目标之一。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头颈交界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打压植骨结合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性。方法:于2008年1至12月间使用此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58例(88髋)。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治疗后患髋功能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后3,6,12个月及每年定期行X射线和CT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85髋)获得随访2-5年,其中ARCO分期:Ⅱ期27髋,Ⅲa 40髋,Ⅲb 18髋,按中日友好医院分型:C型4髋,L1型15髋,L2型28髋,L3型38髋。参考Harris评分系统,优55髋,良12髋,可5髋,差13髋。其中保头失败的患者中有9例11髋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治疗前的Harris评分平均为61.2分,治疗后2年平均为85.3分,平均提高了24.1分(P&lt;0.001)。髋关节影像学表现稳定,股骨头内成骨明显,植骨区密度增高,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替代时间为1-1.5年。结果可见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效果满意,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有利于骨坏死的修复和重建,可在坏死区外侧柱起到支撑作用,有效防止进一步塌陷,是股骨头坏死患者尤其是保存自身关节的有效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6.
Avascularnecrosisofthefemoralheadalwayspresentphysicianinadilemma.Thepatientsalwaysdeveloptoosteoarthritisandneedtotalhipreplacementifthetreatmentisnotintime.Buttotalhipre-placementisnotsuitablefortheyoungadults.Thuswedevelopedthistechniqueandgotgoodresults.1SubjectandMethods1.1SubjectFrom1990to2000,25caseswith28hipsweretreatedwiththistechnique.14malesand11females,aged18~42years(average36years).Theetiologyofthenecrosisofthefemoralheadinthisgroupweretra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