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诊断时多为晚期,病死率较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晚期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也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的发生。近年来,irAEs和ICIs临床疗效之间的关联性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晚期NSCLC中irAEs与免疫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炎症标志物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抗PD-1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动态监测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抗PD-1治疗的222例晚期NSCLC患者的血清炎症标志物,应用ROC曲线计算最佳截断值并将炎症指标分为高和低水平两组。以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各炎症标志物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估算PFS和OS的风险比。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各炎症标志物基线水平高和低两组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相关性,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治疗前(基线)与首次PR、PD时及发生irAE时各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结果:血清炎症标志物NLR、MLR、PLR、LDH、CRP和IL-6基线水平升高与患者的PFS和OS显著缩短有关(圴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升高的PLR、MLR和LDH是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NLR、LDH、CRP和IL-6水平在患者首次获得PR时显著降低(P<0.05或P<...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华东医院收治的64例接受单药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学指标。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收集并记录免疫治疗的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是10.4个月(95%CI:8.2~12.3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治疗线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ECOG评分、治疗线数、NLR、PLR和C反应蛋白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发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的发生情况和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分析接受ICI 治疗的NSCL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年3月至2023 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CI 治疗145 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CIP 组和非CIP 组,随后将发生CIP 的患者分为轻度(1、2级)CIP 和重度(3、4级)CIP 两个亚组,通过Kaplan-Meier 法比较生存曲线,分析CIP 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对于患者PFS 及OS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PFS 和OS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145 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出现CIP,发生率为17.93%,重度CIP 发生率为3.45%。CIP 组患者PFS 明显长于非CIP 组患者(12.3 vs 7.6个月,P<0.05),CIP 组与非CIP 组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 vs 15.8个月,P>0.05)。亚组分析显示,轻度CIP 和重度CIP 相比,PFS(12.2vs 12.9 个月)及OS(16.1 vs 17.8 个月)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CIP[HR=0.55,95%CI(0.33,0.90),P=0.02]、免疫疗程>6 个[HR=0.51 ,95%CI(0.31, 0.85),P=0.01]是影响患者PFS 的有利预后因素,免疫疗程>6 个[HR=0.4,95%CI(0.18, 0.88),P=0.02]是影响OS的有利预后因素。结论:CIP 的发生率为17.93%,CIP 的发生与PFS 的延长密切相关。免疫疗程>6个是影响NSCLC患者PFS、OS的有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相关因素,为NSCLC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72例ⅢA~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晚期NSCLC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晚期NSCLC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临床分期、放化疗方式、手术与否与晚期NSCLC预后有关,x2值分别为15.421、4.676、33.124和8.932,P值分别为0.000、0.032、0.000和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放化疗方式、KPS评分是晚期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RR分别为2.339 37和2.136 42,P<0.05.结论:KPS评分、放疗和化疗结合方式是影响晚期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对这2个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为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法选择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模式,标志物指导下的免疫治疗是精准治疗的关键.基于组织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性,67岁。于2019年5月以“突发憋气3天”为主诉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无吸烟史。CT示双肺不规则肿物(左侧40 mm×30 mm,右侧13 mm,图1A,图2A,图3A),右顶叶结节(5 mm)。行锁骨上肿物淋巴结穿刺,病理示转移性腺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总结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领域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分析其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方法 以“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PD-1/PD-L1 inhibitors、blood、biomarkers”为英文关键词,以“非小细胞肺癌、PD-1/PD-L1抑制剂、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为中文关键词,系统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12-06-01-2022-06-01相关文献。纳入标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及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相关文献。排除标准:数据陈旧及可信度较低的文献。最终纳入60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相关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如循环肿瘤DNA、外周血肿瘤突变负荷、循环肿瘤细胞、外周血microRNA与外泌体等,宿主相关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如血细胞计数及衍生指标、T细胞受体库、血清炎症及免疫标志物等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作用,但限于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进一步探讨。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上前景广阔,综合多项生物标志物并建立基于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预测模型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未来需大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中的应用增多,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分析使用单药免疫治疗肺癌患者的irAE发生情况及其与免疫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15年6月—2019年1月接受抗程序性死亡...  相似文献   

11.
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含量降低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 (DC)含量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 4 1例NSCLC、8例肺部良性病变及 12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DC。结果 肺部良性病变者的外周血中DC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NSCLC患者DC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1)。上述三组的外周血DC与单个核细胞比值 (DC/PBMC)分别为 0 .6 0± 0 .0 5 %、0 .83± 0 .0 8%、1.0 2± 0 .11% ,DC计数分别为 2 1.0 0± 3.0 4× 10 6/L、2 9.0 0± 4 .0 1×10 6/L、16 .0 0± 1.5 2× 10 6/L。NSCLC外周血中DC含量与性别、年龄及病理类型无关 ,但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远道转移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NSCLC外周血中DC分化成熟严重缺陷 ,血中DC含量与肺癌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Shenmai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for adverse reactions of chemotherapy o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45 NSCLC patients with stages IIIb-IV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treated by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Shenmai inje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by chemotherapy only).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after 3 cycles of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recent curative effects (P 〉 0.05), whi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Karnofsky score and weight (P 〈 0.05).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preventing leucopenia and decreased hemoglobin,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m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thrombocytopenia, nausea and vomiting, hepatic and renal dysfunct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m (P 〉 0.05). Conclusion: Shenmai injection would not influence the efficacy of chemotherapy on advanced NSCLC patients, while it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crease the body weight of patients, alleviate adverse reactions of chemotherapy as myelosuppress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olerance of organism to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被证实为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有效药物,其治疗亚洲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与联合化疗的疗效相当。国外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种族、性别、吸烟史及组织病理类型被认为是吉非替尼疗效及生存的相关因素。但在亚洲人群中,吉非替尼疗效及生存的预测因素尚未清楚。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中国153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情况,旨在分析疗效与生存的预测因素。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参加吉非替尼在中国的注册临床研究的153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疗效及生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疗效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生存分析运用Logrank检验及Kaplan-Meier、Cox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53例可评价的患者中,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及从初诊到吉非替尼治疗的时间间隔≥6个月者,与客观有效率明显相关(P<0.05)。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0.5~16.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3个月(95%CI,8.1~12.6个月),1年生存率为44.1%。COX回归分析显示,PS评分0~1、末次化疗达疾病控制以及吉非替尼治疗达疾病控制是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吉非替尼对既往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中国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年龄≤65岁及从初诊到吉非替尼治疗的时间间隔为≥6个月是吉非替尼疗效的预测因素。PS评分0~1、末次化疗达疾病控制及吉非替尼治疗达疾病控制是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大小对其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肿瘤大小对预后的影响在肺癌的不同分期组间已明确,但其在同一分期中,尤其是直径小于3cm的肿瘤中对预后的影响尚未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IA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肿瘤大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胸外科手术治疗IA期非小细胞肺癌142例,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不同肿瘤大小患者的生存率,并对发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手术方式以及是否接受放化疗等因素进行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肿瘤直径≤2.0cm者60例,2.1~3.0cm者82例。全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4.41%、70.89%,其中肿瘤直径≤2.0cm组分别为94.91%和81.40%,2.1~3.0cm组分别为82.18%和64.91%(P=0.035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肿瘤大小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大小是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临床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使患者获得更早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根治性化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巢式CK19 RT-PCR方法,动态检测67例NSCLC患者根治性化放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和预后价值。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微转移阳性分别为44例(65.7%)和22例(32.8%);治疗前,微转移表达与N分期(P=0.014)相关;治疗后,微转移表达与N分期(P=0.032)、病理类型(P=0.019)、体重减轻(P=0.01)和KPS评分(P=0.027)相关;治疗前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的4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8.3%和70.4%(P=0.544),治疗后分别为100%和62.9%(P〈0.001)。治疗前微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8个月和17.6个月, 4年生存率分别为18.2%和17.4%(P=0.619)。治疗后微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8个月和27.6个月,4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26.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微转移阳性是一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根治性化放疗后,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有预后价值;与微转移阳性相比,阴性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 MMP-9、endostatin和VEGF是与多种恶性肿瘤有关的重要的血管生长调控因子。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MMP-9、endostatin、VEGF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2例初治晚期NSCLC患者血清MMP-9、endostatin及VEGF水平,另有肺良性疾病对照组50例和健康对照组52例。结果 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MMP-9、endostatin及VEG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及肺良性疾病患者(P=0.000,P=0.000,P=0.000)。以健康人检测值x+2s为临界值,MMP-9、endostatin及VEGF诊断NSCLC的敏感度分别为92.51%、88.32%和83.40%,特异度分别为79.10%、74.25%和75.63%。MMP-9、endostatin水平较高的肺癌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低MMP-9、endostatin的肺癌患者(P=0.0145,P=0.008)。部分患者化疗后检测三项指标,疗效达PR+SD的患者中,MMP-9水平下降组与上升组间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2)。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中MMP-9、endostatin及VEGF水平显著增高,检测肺癌患者血清MMP-9、endostatin和VEGF水平对于指导临床肺癌诊断、估计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厄洛替尼对吉非替尼耐药的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15例NSCLC患者,均口服吉非替尼并出现病情进展,改换为厄洛替尼150mg,1次/日,直到病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为止。观察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疗效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厄洛替尼治疗吉非替尼耐药共15例进展期NSCLC患者,1例获得PR,4例获得SD,客观有效率为6.7%,疾病控制率为33.3%。获有效和稳定的5例患者中4例曾吉非替尼治疗获益。厄洛替尼治疗的中位疾病进展期(TTP)和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11天和223天。厄洛替尼获益的5例患者较未获益的10例患者获得更长的TTP(111天vs.35.5天,<0.05)。厄洛替尼最常见的副反应为轻度皮疹和腹泻。结论 厄洛替尼似乎是治疗吉非替尼耐药的进展期NSCLC的有效药物,尤其是对于曾予吉非替尼治疗可以获益的患者,但厄洛替尼不应作为常规的二线选择,对患者谨慎筛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3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 ROC 曲线计算SII最佳截点值,并根据最佳截点值分为高SII组(SII≥767.24×109,n=168)和低SII组(SII<767.24×109,n=13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并采用Cox回归分析SII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SII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分期、KPS评分有关(P<0.05)。低 SII 组中位生存期高于高 SII 组(21个月 vs 13个月,χ2=16.824,P<0.001)。单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吸烟情况、KPS评分、SII、血红蛋白水平和治疗方案均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显示,SII≥767.24×109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16,95%CI:1.039~1.930,P=0.028)。结论 高SII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SII可作为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