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等在胆结石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胆结石患者103例为观察组,其中胆固醇结石61例,非胆固醇结石42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ALT、ALB、TB1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7346例门诊和住院患者ALT、AST和TBA检测分析,探讨3项指标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ALT、AST测定方法为速率法、TBA测定方法为循环酶法.以黄疸、HBsAg为依据分为4组.结果在7346例ALT、AST和TBA检测分析中,ALT、AST>40U/L占615例,其中临床诊断为肝炎571例,其他44例定为一组;健康组100例作为正常对照并进行临床分析.结论 TBA作为肝损伤的重要指标,尤其在黄疸型肝炎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血清ɑ-L-岩澡糖苷酶(AFU)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5例肝脏疾病患者血清,根据临床诊断不同,分为肝炎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组,每组55例,正常对照组60例;同时分别检测AFU、ALT、AST、GGT,对其结果进行分析;AFU、ALT、AST和GGT检测采用速率法。结果:各肝脏疾病组AFU、ALT、AST、GGT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统计结果分别为AFU(F=76.995,P<0.05)、ALT(F=171.800 0,P<0.05)、AST(F=197.821,P<0.05)和GGT(F=188.304,P<0.05);肝炎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388,r=0.392,r=-0.429,P﹤0.05);肝硬化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531,r=0.533,r=0.382,P﹤0.05);但肝癌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无相关性(r=0.203,r=0.145,r=0.206,P>0.05)。结论:肝脏疾病患者同时检测AFU、ALT、AST和GGT,更有助于观察肝脏的损害程度及预测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济宁市区健康人群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的参考值和参考区间。方法对3963例(年龄20~60岁)无明显肝、肾、心、肌肉等脏器及组织病变的健康检查者,采用速率法经过有效性验证的检测系统进行血清中ALT、AST活力测定,结果不符合正态性分布时,取2.5%~97.5%百分位数为参考区间。结果 ALT、AST结果的频数分布均为非正态性分布,男女之间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照2.5%~97.5%百分位数确定的参考区间为:男性ALT参考区间为10.0~63.40U/L。而女性参考区间20~40岁参考区间为7.3~43.70U/L,41~60参考区间为9.40~49.80U/L。男性AST参考区间为16.0~58.0U/L,而女性20~40岁为13.00~36.00U/L,41-60岁参考区间为16.0~41.95U/L。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济宁市区ALT、AST参考区间,两者的上限均高于同类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结核性和细菌性两种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酶水平的改变。方法在治疗前采集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标本胸腔积液20例,细菌性胸膜炎患者组的胸腔积液35例,用酶速率法测定ALT、AST、LDH酶水平。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ALT、AST、LDH酶水平分别为(50.16±29.05)U/L、(52.2±15.8)U/L、(212.9±112.2)U/L,显著高于细菌性组(P〈0.01)。结论对胸腔积液进行ALT、AST、LDH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和细菌性胸膜炎。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标准,我们分析了8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25例肝硬化病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比值,与肝硬化的关系,结果根据肝病理的严重程度,AST/ALT之均值大部分小于1.3,该比值与肝硬化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资料表明,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病人AST/ALT比值大于1.0提示有肝硬化发展趋势,AST/ALT比值大于1.3提示有肝硬化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肝颗粒对急性酒精性肝病模型小鼠血清丙酮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三酰甘油(TG)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60只昆明(KM)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益肝灵组)及醒肝颗粒大、中、小剂量组,除正常组其余各组均灌胃45%乙醇0.1 mL/10 g体质量,给药7 d,测定ALT、AST、TG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组肝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益肝灵组、醒肝颗粒大剂量、中剂量组ALT、AST和TG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醒肝颗粒小剂量组AST含量显著降低(P〈0.01);醒肝颗粒大、中剂量组与益肝灵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醒肝颗粒对急性酒精性肝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肝损害患者血清mAST/AST比值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清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值在肝损害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肝损害患者血清AST和mAST的活力,计算出mAST/AST比值,观察其在人院时与各治疗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 正常人mAST/AST比值为(0.101±0.009),重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慢性肝炎、脂肪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等人院时的mAST/AST分别为(0.482±0.096)、(0.393±0.036)、(0.332±0.046)、(0.311±0.040)、(0.289±0.032)、(0.275±0.021)、(0.301±0.047)和(0.382±0.04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从治疗开始后的第1周起,酒精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和药物性肝炎组mAST/AST比值呈逐步持续下降趋势,治疗第4周后,其mAST/AST比值已基本恢复正常;原发性肝癌组在手术1周后,尽管其mAST/AST比值明显降低,但仍显著高于正常人,且此后几周一直维持在这一较高水平;其他组的mAST/AST比值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mAST/AST比值的变化有助于对肝实质细胞损伤坏死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急性肝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和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鉴别诊断,对酒精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的评估和诊断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蒜多糖C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影响。方法建立卡介苗(BCG)加脂多糖(LPS)诱发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和肝组织ALT、AST。结果大蒜多糖C能使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降低,肝组织ALT、AST活性显著升高。结论大蒜多糖C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肝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益肝颗粒分别以1.33,2.67,5.33g/kg灌胃给药,连续8d,末次药后用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D—Gal)复制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24h后测定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结果:益肝颗粒能明显降低模型小鼠的AST、ALT和TBIL含量。结论:益肝颗粒对肝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蒲癸宏  徐玉娟  龚睿  李军  李美析  王强 《西部医学》2022,34(2):304-308+312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联合ALT和T-Bil检测在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乐山市中医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确诊为肝细胞肝癌的初诊患者552例(HCC组),其中早期HCC患者196例(早期HCC组),另选取肝脏良性疾病185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HCC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清AFP、ALT和T-Bil水平,以AFP/(ALT×T-Bil)作为AFP联合ALT和T-Bil诊断HCC的联合诊断方式,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比较AFP和联合诊断方式对HCC的诊断效能。 结果 HCC组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1),而血清ALT和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AFP血清水平和联合诊断方式计算结果与HCC的肿瘤大小呈明显的正相关(r=0.325,P<0.001; r=0.217,P<0.001)。联合诊断方式诊断HCC和早期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869 (95% CI:0.852~0.886)和0.841 (95% CI:0.812~0.870),均明显高于AFP的0.782 (95% CI:0.758~0.806)和0.741 (95% CI:0.702~0.779) (P<0.001)。以AFP≥20 ng/ml肝脏良性疾病人群为对照,联合诊断方式诊断AFP≥20 ng/ml的HCC和早期HCC的AUROC分别为0.960 (95% CI:0.949~0.972)和0.945 (95%CI:0.924~0.964),均明显高于AFP的0.805 (95%CI:0.773~0.837)和0.734 (95% CI:0.673~0.795) (P<0.001)。 结论 联合诊断方式适用于HCC的诊断,尤其在诊断AFP ≥ 20 ng/ml的HCC和早期HCC时,联合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脂肪肝与血脂和转氨酶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体检研究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脂肪肝患者血清血脂与转氨酶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03年度西安地区某设计院体检表1285份进行血脂、转氨酶、脂肪肝统计分析。结果:脂肪肝患者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且男性高于女性。高脂血症者的脂肪肝患病率高于血脂正常者,且脂肪肝患者多见甘油三酯(TG)升高。脂肪肝患者AST、AL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对于健康人群年度体检肝功能、血脂及腹部B超,在脂肪肝的早发现、早治疗、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上,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稀释后测定ALT、AST值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ALT、AST结果与实际不符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方法:迈瑞300全自动分析仪速率法检测ALT、AST。结果:有一些ALT、AST测定值太低甚至为零,经过稀释后其结果与稀释前相差很大。结论:遇到过低的结果寻找原因,查看曲线避免报告结果与临床不符。  相似文献   

15.
AST/ALT比值在各种肝病中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贾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1,1(3):222-223
目的 通过观察急、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值变化,探讨AST/ALT应用于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可能性。方法 测定各种肝病患者的AST、ALT水平和AST/ALT比值,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ST/ALT比值与 HA、LN、IV-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透射电镜观察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 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明显高于其他肝病患者(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高于急性乙型肝炎(P<0.001)。以AST/ALT≥1区分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其特异性和灵敏性分别为96%、100%,这一比值与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呈正相关。结论AST/ALT比值是肝脏疾病向慢性化进展和肝硬化的一个良好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胆汁酸的变化情况,探讨血清胆汁酸对肝硬化病情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以59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比较89例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各肝功能指标情况,研究各肝功能指标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各肝功能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组任意两组TBA、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ALT水平与c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级组AST水平与B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A、TBIL与Child—pugh评分均呈正相关(r=0.692、0.529,P〈0.05)。结论:血清TBA与Child—pugh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准确反映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液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中毒的程度不同分为轻、中、重度中毒3组。在患者入院的第1日、第3日和第7日分别检测血液中WBC、N、ALT和AST;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门诊采血一次,检测项目与方法同疾病组。结果:入院第1日,中度中毒组和重度中毒组血液WBC、N、ALT及AST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第3日、第7日中度中毒组的血液N和重度中毒组的血液WBC、N、ALT及AST水平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轻度中毒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入院第1日血液N明显升高外(P<0.05),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液中WBC、N、ALT和AST的改变,对判断中毒程度、了解机体损害状况,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anancy,ICP)孕妇肝功能损害及胆汁酸变化与母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我院164例ICP孕妇按转氨酶水平分成A1、A2、A3组,按胆红素水平分为B1、B2、B3组;按血清总胆汁酸(TBA)值高低分成C1、C2、C3组。分析各组围生儿及孕产妇预后。结果:血清总胆汁酸值愈高,肝功能损害越严重,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率越高,孕产妇瘙痒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ICP孕妇TBA、TBIL、ALT明显增高者,围生儿预后差,产科并发症增加,应高度重视,适时剖宫产将明显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9.
蔡木发  吴显劲  吕俊廷 《吉林医学》2011,32(13):2507-250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浕-L-岩澡糖苷酶(AF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89例乙肝患者血清,检测其HBV-DNA,根据其HBV-DNA载量不同分为1组(<5.0×102copies/ml)、2组(5.0×102copies/ml~5.0×105 copies/ml)、3组(>5.0×105copies/ml),每组63例,正常对照组63例;同时分别检测AFU、ALT、AST、GGT,对其结果进行分析,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AFU、ALT、AST、GGT检测采用速率法。结果:各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组AFU、ALT、AST、GGT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统计结果分别为AFU(F=10.548,P<0.05)、ALT(F=25.646,P<0.05)、AST(F=23.396,P<0.05)、GGT(F=16.425,P<0.05);1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2组AFU与ALT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AFU与AST、GGT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3组AFU与AST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AFU与ALT、GGT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乙肝患者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AFU、ALT、AST、GGT,更有助于观察肝脏的损害程度及预测肝炎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大学新生血清ALT、AST活性及胆红素含量的分布状况,为该年龄段人群血清ALT、AST活性及胆红素含量的统计学描述及其参考值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检测某高校2 392名大学新生的肝功能。对血清ALT、AST活性及胆红素含量进行正态性检验(距法)及不同性别之间比较。结果:女生血清ALT、AST活性及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含量的偏度系数均〉0,P〈0.05,均为正偏态分布。男生血清ALT、AST活性及直接胆红素含量的偏度系数均〉0,P〈0.05,均为正偏态分布;总胆红素含量的偏度系数〈0,P〈0.05,呈负偏态分布。与女生相比,男生血清ALT活性、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较高(P〈0.05)。结论:大学新生的血清ALT、AST活性及胆红素含量数据分布均为偏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