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原淑 《天津中医药》2006,23(2):172-17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临床上以上腹胀痛、纳少嗳气、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嗳  相似文献   

2.
门脉高压性胃病 (poral hypertensive qastr-opathy PHQ)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胃黏膜损害的主要表现 ,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以往曾被称为糜烂性胃炎、胃黏膜出血、充血性胃炎、出血性胃炎、充血性胃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胃黏膜微循环障碍、黏膜瘀血、血流量低灌注 ,胃黏膜组织内无明显炎症。与非门脉高压病人的胃炎不同 ,其治疗应用抗酸剂、H2 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无效 ,β受体阻滞剂、生长抑制素及血管加压素等虽有一定治疗作用 ,但长期应用可增加肝损害 ,并对内脏血流产生不良影响 ,对胃黏膜血液供应并无改善作…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在复发性口腔溃疡 (ROU )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60例ROU患者口腔黏膜病损区、正常口腔黏膜和牙菌斑处H .pylori感染情况 ,同时通过胃镜检查其患胃病情况 ,对口腔和胃黏膜H .pylori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菌培养鉴定。结果 口腔黏膜病损区、正常口腔黏膜、牙菌斑H .pylori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87% ,73 %和 82 % ;58例有不同类型与程度的胃炎 ,且口腔和胃黏膜H .pylori的形态、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和免疫学特性十分相似。结论 ROU患者口腔黏膜、牙菌斑和胃黏膜均为H .py lori的聚集地 ,其发病可能与H .pylori感染有关 ,H .pylori可能为ROU和胃病共同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近10年来,少数民族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有明显的效果,现将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的“胃痞”、“胃脘痛”、“嘈杂”、“反酸”范畴。临床以胃脘疼痛、痞满、嘈杂、纳呆、嗳气、泛酸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浅表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伴有渗出、糜烂或出血。萎缩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呈暗灰色,黏膜变薄,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称CAG)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胍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ATP)为特征的慢性胃病.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研究表明,CAG与胃癌发病关系紧密,其癌变率为2.55% ~7.46%[1].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CAG的研究进展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CG)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多因胃黏膜上皮遭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复侵害,基于黏膜特异的再生功能,使黏膜发生重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现代研究表明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浸润会引起细胞恶变,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在CG“炎-癌转化”的演变过程中,对胃黏膜萎缩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的有效干预是胃癌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中医学认为脾虚是CG“炎-癌转化”的重要病机,在此基础上受痰湿、瘀阻等因素的影响,可加速其恶变。恶变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在微观表现及发生实质方面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临床以上腹胀痛、纳少、嗳气、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嗳气”等范畴。目前西医药治疗虽然进展迅速,但临床仍无确切地阻断这种病变的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亦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将2005年以来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的现状及埋线疗法的治疗优势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1],属于中医学中"胃痛""痞满""反胃""呕吐"的范畴[2]。以胃痛、胃胀、恶心、呕吐、呃逆、嗳气、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等为主症,可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也有患者  相似文献   

11.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2.
"元神"乃"元始之神"——"脑为元神之府"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时珍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的“元神” ,到底是否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 ,有必要加以澄清。为此详细论述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元神”的原意 ,并结合《内经》理论 ,指出此“元神”实际是“元始之神” ,指的是命门与脑存在的生命初始本原物质 ,这种物质并且决定了一切生物体的生长壮老已 ,而并不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小儿自出生之后,就开始了自身的阴阳平衡,其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少阳为枢"是"少阳学说"的理论核心,用"少阳为枢"来解释小儿不断枢转、变化的"阴阳平衡"十分恰当。随着"阳生阴长",新的阴阳平衡不断取代旧的阴阳平衡,构成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基本生理特点。同时,该理论也可解释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少阳学说可以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相似文献   

14.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5.
李鼎 《中医药文化》2001,18(3):19-21
李鼎老师: 我是针灸医师,诊余在家,喜欢读些古代医籍,在我印象中,宋元之时对针灸理论重在整理和总结。请您指点有什么代表作,并请介绍其内容。 山东聊城读者 孙 平孙平学友: 正如您信中所说,针灸理论到宋元进入一个整理总结阶段。谈到代表性理论著作,要数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若论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不能不提《十四经合参》了。 从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到明代张权的《十四经合参》,反映出由宋代到明代对经络腧穴理论的若干认识。《发挥》继承了宋代的《圣济总录》和元代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书,对全身经络及其腧…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一部以讨论外感病为主而阐发运用辨证论治方法的著作,书中仲景既示人以规矩,又诲人以技巧。其言精奥,其法简详,其中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后世医家或伤寒论注家对此"一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对此笔者认为此"一证"定是"主证",其义有二:一为某方所治之证侯;二即某证侯中之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7.
"方证相对"与"方证相关"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剂与证候等基本概念入手,对方证相对、方证相关等源流、内涵及其现代研究思路与进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方证关系及其概念得以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18.
大蓟与小蓟品种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延明  李胜华 《中药材》1995,18(3):152-154
通过考证,大蓟和小蓟最初药用品种都是蓟属植物,宋代还用了飞廉属植物。这两属多种植物沿用至今,其中商品原植物:大蓟应是日本蓟,小蓟则含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C.setosum。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书 ,其辨证包括了辨病、辨脉、辨症三大内容。“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 ,尤其“病”字 ,有约一半的条文用到 ,它们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含义。正确理解其“病”、“证”的含义 ,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内容 ,明确辨证的含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学——知识的基础》载 :“概念单独存在时 ,是显不出它的作用的。只有在一定的系统内 ,与其他概念进行一定的联结 ,形成一定的联系时 ,它才具有表达作用。”“因此 ,相同的单词 ,如果它所从属的系统不同 ,作为概念来说也不同。或者 ,即使…  相似文献   

20.
刘以敏主任通过体悟《幼科全书》、《小儿药证直诀》等古籍,认为小儿厌食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在厌食治疗中重视辨证论治,认为厌食一病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治疗中主张以"运脾"和脾"为主,同时注意疏肝理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