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护理和康复角度对比经皮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技术,说明桡动脉径路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技术较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在促进患者康复及提高远期生活质量更具可行性。方法将32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按介入诊治途径的不同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60例,股动脉组16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舒适度及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桡动脉组局部血肿、迷走反射、尿储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两组在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但桡动脉径路行介入诊疗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花费低,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部位的出血状况。方法:随机选取近年来择期进行造影术的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例共240例,分成经桡动脉造影术组和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组,每组各120例,比较两组造影术后的穿刺部位的出血率,穿刺的成功率,以及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进行的时间等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01±1.36d,远低于经股动脉组4.02±2.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经桡动脉组除了动脉痉挛的发生率较高,穿刺部位血肿、局部瘀斑、假性动脉瘤、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经股动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具有创伤小,易于压迫止血,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3.
杨静 《贵州医药》2012,36(3):284-285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介入术是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1].一直以来,冠脉介入穿刺途径多经股动脉进行,但术后并发症成为阻碍该项技术向前发展的瓶颈[2].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股动脉途径的不足之处,已逐渐受到介入医生的重视而被广泛应用[3].本文就我院近二年经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术后护理心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86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中成功穿刺桡动脉84例,其中2例置鞘不成功,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冠脉造影,并成功对54例病例进行PCI治疗,成功植入61枚支架.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检查技术,而经桡动脉途径造影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出血并发症少及术后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减少住院时间等优点,是一条安全可行的冠脉介入诊疗新途径.目前已为临床采用,我院从2011年3月起始开展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术,为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锦春  王健 《中国医药》2010,5(9):864-865
目的 比较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采用桡动脉和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如舒适度、并发症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介入途径分为2组,经桡动脉介入的23例患者为桡动脉组,经股动脉介入的25例患者为股动脉组.对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股动脉组皮下淤血2例,神经反射性低血压1例,刺激部位血肿1例,有腰酸背疼感20例,夜眠差15例,烦躁不安5例,尿潴留3例,术侧肢体肌肉痉挛4例;桡动脉组动脉闭塞1例,夜眠差3例.股动脉组成功率为100%(25/25),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7%(22/23),其1例因桡动脉闭塞而改为股动脉后穿刺成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较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更安全、有效,值得广泛应用.护理过程中,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严密观察,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邓晓丽  孙素慧  张艺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81-268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经皮介入治疗(perca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目前冠心病诊断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临床护理工作的好坏对患者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经股动脉穿刺者术肢必须制动24小时,常引起不适,严重影响休息,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并可能不同程度出现腹胀、尿潴留、局部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及经济负担[1].但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材的改进,操作技术日趋成熟,使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为临床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径路和方法[2].我科2010年6月~8月为100例患者实施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28例经桡动脉和124例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作对比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手术成功率较股动脉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桡动脉较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止血时间短,肢体制动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前臂疼痛,血管动脉痉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尿潴留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闭塞等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创伤小,术后无需严格卧床休息,止血容易,并发症少等优点,操作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刘坤 《黑龙江医药》2010,23(2):309-31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早期常采用经股动脉途径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常规途径,但随着介入诊治病例的增加,出现并发症的例数也相应增加,但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挠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较股动脉途径穿刺优越性更为突出。现将我科通过对105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配合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将我们近期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13例的初步总结经验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2-10~2004-03共行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术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42~67岁,平均58.2±4.1岁.本文患者均为Allen's试验正常且桡动脉穿刺成功者.  相似文献   

10.
方钦  邹春莉  陶燕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628-3629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冠状动脉造影(Cardioangiography,CAG)或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在冠心病的诊疗中运用日渐广泛,常规有经皮股动脉及桡动脉穿刺两种方法。1989年加拿大Campeau曾首先报道了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护理.方法:观察我院15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术期的护理.结果:155例手术均成功,经精心护理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诊断技术,只要精心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柏战  杨颖  陈满新  李俊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248-2249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现已成为诊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穿刺途径常规经股动脉,股动脉粗大,人路快,成功率较高,但不良反应较多。1989年Campeau首次以桡动脉为人路进行CAG以来,目前经桡动脉介入诊疗(TRI)已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我院心内科在积累了多年经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5月以来开展了58例经桡动脉途径和87例经股动脉途径的冠脉介入诊疗术。本研究就两种途径的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人的临床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冠心病患者138例,根据PCI操作途径分为桡动脉组(68例)和股动脉组(70例)。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和疗效以及术后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在穿刺时间、球囊开始扩张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桡动脉组发生迷走反射及穿刺部位血肿明显少于股动脉组。但经股动脉透视时间短,不易发生血管痉挛。结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疗效相似,股动脉操作更加习惯和熟练。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传统的方法是,经桡动脉穿刺不成功或桡动脉异常的情况下而选择经股动脉进行穿刺行介入治疗,但采用股动脉途径时发生周围血管和出血的并发症相对较多,如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增加了术后血栓的发生率。在经桡动脉穿刺不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入路和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优缺点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9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经股动脉组(53例)和经桡动脉组(44例)。经股动脉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经桡动脉组采用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栓塞事件、穿刺处大血肿、假性动脉瘤、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经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100.00%高于经桡动脉组的9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100.00%高于经股动脉组的9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4.55%低于经股动脉组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路径均能很好地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经股动脉入路穿刺难度较低,易于掌握,但并发症较多。经桡动脉入路并发症较少,但穿刺成功率较低,对术者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45例患者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及介入治疗(PCI)的经验。分析存在的技术难点、相应解决办法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45例患者经桡动脉行CAG(男性3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5±10)岁,常规使用5F泰尔茂公司多功能导管,7例更换6F指引导管成功进行PCI,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6±7)岁。结果桡动脉穿刺不成功2例,桡动脉痉挛导致无法完成操作1例(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成功率为93.3%(42/45),其中1例改为经肱动脉途径成功施行PCI,2例改为经股动脉途径完成CAG和PCI操作。结论老年患者采用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的,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患者的一些潜在并发症的发生,但较经股动脉径路操作稍复杂,需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及器械选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或介入治疗的22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212例,成功率96.36%,发生各种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8.49%。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较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因此被逐渐掌握和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护理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及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程度,为减少并发症发牛和提高舒适度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经股动脉及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病人各200例,术后对病人心理、穿刺局部、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桡动脉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7.5%,股动脉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7%,差异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病人舒适度等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较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并发症少、安全、护理方便、病人舒适程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经验。方法58例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中,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检查术,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术。结果58例患者均经桡动脉进行介入诊疗手术。其中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其中2例因右桡动脉穿刺困难改由左桡动脉穿刺成功行介入诊疗手术。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其中7例发生桡动脉血管痉挛,经处理后3例改为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手术。结论采用多功能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具备头软、支撑好、柔韧性好特点,术中减少交换导管等步骤从而减少血管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有利于介入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经绕、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护理方面的优缺点。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194例,按冠状动脉造影途径分为2组,桡动脉组96例,股动脉组98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发现的并发症和患者舒适感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术后舒适度有统计学差异以及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方面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由此表明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是冠状动脉造影的较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