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 ,5 6岁。临床诊断 :冠心病、高血压、双束支阻滞。心电图记录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第 8d。窦性P波顺序发生 ,窦性频率 68bpm ,起搏频率 72bpm。肢导、胸导各为 6导同步记录 ,肢导R1 及胸导R2~ 4为窦性 ,P、R、T电轴分别为 :5 4°、-66°、3 1°。PR间期 0 12~ 0 16s ,QT间期 0 40s。肢导R2 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心室起搏的QRS之间 ,PR间期 0 12s,QRS前有 1起搏脉冲信号 ,为窦 -室室性融合波 (VF)。肢导窦性QRS呈左前分支阻滞 (LAH) ,胸导呈右束支阻滞 (RBBB)图形 ,3个窦性QRS时间分别为 0…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87岁,因近日活动后心慌,气短来院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证,起搏器安装术后2年。 查体,双肺部无异常,做心电图显示见附图Ⅱ导联。 相似文献
3.
4.
龚仁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5,(3)
起搏─早搏─夺获双重性室性融合波龚仁泰(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合肥230011)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患者女性,49岁。诊断:病窦综合征,糖尿病。于1989年5月20日安装秦明医学仪器公司8619型VVI起搏器。附图为起搏器植入术结束时Ⅱ导联连续记录。患者... 相似文献
5.
例1 女性,69岁,因胸闷、气急、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天入院。体检:口唇发绀,BP120/90mmHg,心尖搏动弥漫,心律不齐,心尖区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胸片示心影向两侧扩大,UCG:左房、左室、右室均扩大,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室壁运动减弱。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图1)Ⅱ导联连续记录,上行R_2为室早,R_(4、6、8、10、12)可见提早的P′,为交替性房 相似文献
6.
7.
患者男性,68岁.间歇性心悸、气促13年,黑矇、晕厥4年.心电图曾示B型预激综合征,窦性停搏5-7s.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1995年植入VVI人工心脏起搏器.近半年来心悸、胸闷症状明显加重,发作频繁,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有效控制发作.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未获成功.术后45天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频率68次/min,P-R间期0.08s, 相似文献
8.
本例上下两行为V_1导联连续记录。基本心律为窦性,其频率在75~97次/min之间变动,为窦性心律不齐。P与QRS部分有关,部分无关,呈现不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因P波漏传前P—R递增现象,能下传的P—R间期恒为正常,故判为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本例QRS形态多变:P波下传的QRS形态正常(R_(3、6、7、9、13));提前发生的QRS(R_(1、8、10、14))为CLBBB型,为源于右室的室性早搏;推迟出现的QRS,其前周期恒定为1.38s,是交界性逸搏;R_(2、5、11、15)为室性早搏与交界性逸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VVI起搏心电图中室性融合波的形成及发生机制.方法 将室性融合波按形成机制分为9类.结果 128例融合波中真性室性融合波59例、假性室性融合波18例、心房颤动形成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18例、心房扑动形成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5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与右心室起搏致室性融合波"正常化"或趋向正常化4例、起搏源性同一心搏中的房性室性融合波1例、预激-VVI起搏所致双重室性融合波1例、VVI起搏早搏代偿间歇后的室性融合波21例.结论 了解VVI起搏心电图中不同室性融合波发生机制,可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8岁,因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1天入院。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史10余年。心电图(附图)见P波规律出现,频率115次/min,P波落于心动周期的不同时相,与QRS波群完全无关,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群呈现3种形态:(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上行R_1、中行R_6、下行R_4);(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附图上行R_(2、4、6)、中行R_(1—4)、下行R_(1、2、5、6);(3)中间型(附图上行R_(3、5)、中行R_5、下行R_3),形态时限正常。上述3种QRS波群间断出现,R-R基本规则,频率58—65次/min,考虑为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波群提示冲动源于左心室,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则来自右心室,形态正常的QRS波群为前二者同步激动心室所致的正常化室性融合波群。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双重加速型室性逸搏心律伴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 ,6 4岁。于 2 0 0 1年 3月 2 0日突发胸闷、心悸伴头晕 8h急诊入院。 8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伴头晕 ,活动后症状加重 ,四肢无力 ,一过性黑目蒙 ,急入附近医院 ,以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给予西地兰、利多卡因、心律平等复律均告失败后转我院治疗。既往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体检 :T3 6 .8℃ ,P1 2 8次 /min,R2 6次 /min,BP75 /3 5 mm Hg(1 mm Hg=0 .1 3 3 k Pa) ,精神差 ,口唇发绀 ,急性面容 ,颈动脉充盈 ,双肺底可闻及湿性音 ,心率 1 2 8次 /min,律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 ,肝脾未及 ;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12.
13.
室性融合波群是心脏内同时存在两个独立的节律先后或几乎同时激动心室的不同部位,并完成整个心室除极,形成相互融合的QRS波群。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心腔内至少同时存在自身和起搏两个节律点,当两者频率相近时,则可能同时或先后激动引起心室除极,使心室除极波的形态既不同于单纯自身心律,也不同于单纯起搏节律,而形成了介于自身心律与起搏节律之间的第3种心室波,称为室性融合波群,当两个节律点频率非常接近时还可形成一系列连续的形态、电压各不相同的室性融合波群。VVI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中室性融合波群更为常见,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患者男性,53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功能Ⅲ级。心电图I 导联连续记录(附图)示窦P 规律出现,频率83次/min,并可见2种异位形态的室性搏动,均具有并行心律的特性,各有自己的频率,互不影响。一种QRS 波形较宽大,固有周期为1.60—1.72s,大多为1.64s。I a R_(10)形态介于窦性与室性之间,其前有窦P,P-R 间期为0.08s,比窦性激动P-R 间期缩短0.05s,为室性融合波。另一种QRS 波群振幅较低,固有周期为1. 相似文献
16.
交替性双重性室性心动过速往往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对于本身就患有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其心脏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协调性和心功能降低,且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此时也具备发生交替性双重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基础。现有一例86岁高龄患者,有30多年高血压病史,因心悸就诊。动态心电图提示其同时出现2种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形态,一种频率较慢(118次/min),另一种频率较快(186次/min);二者QRS波群电轴呈左、右交替出现,与交替性双重性心动过速特征相吻合。由于这类患者预后较差,因此,给予尽早的临床诊断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15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肌炎。心电图V_1连续记录(附图)示窦性P-P0.83—0.95s(63—72次/min)。上行R1及下行R_(11)、l2单纯由窦P下传。上行R_2至下行R_(10)是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R-R0.84—0.94s(63—71次/min)。两个节律频率极为接近甚至同步。上行R_7至下行R_6宽大畸形的QRS是单纯的室性心律,QRS时限宽达0.18s。上行R_2—R_6及下行R_7—R_(10)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前段随着P-R逐搏缩短,QRS逐搏增宽,由0.10增宽至0.16;后段却随着P-R逐搏延长,QRS逐搏缩窄,由0.16变窄至0.10s。这种特殊现象是窦性P波下传心室与室性心律在心室内产生不同程度而有规律的融合所致。从上行R_1起P-R由0.16s逐搏缩短,至中行R_10P波完全重叠于QRS波内,至下行R_5P波重新出现在R波之 相似文献
18.
19.
患者男性,45岁。因头晕1天入院。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级。体检:BP10070mmHg,心界向左扩大,心率38次/min,心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图1)P-P间期1.28~0.80s,频率47~75次/min,为窦性律不齐,P-R间期长短不一,R-R间期基本规则1.56±0.04s,频率37~38次/min,存在三度房室传阻滞。QRS波群形态和时间多变,呈3种形态依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R1)、不完全性右束讨论束支内文氏现象是指激动在左、右束内传导速度逐渐减慢直至中断的现象。其心电图现为:①QRS时间由正常逐渐增宽,而束支内反氏现象则表现为QRS时… 相似文献
20.
室房传导并非新概念。但是,由于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应用、临床心电生理学的发展及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解释,使室房传导现象在临床实践上更具有实用价值。本文报道3例显性室房传导。例1 患者男性,32岁,因反复发作心悸,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而行心内电刺激检查。图1当心室起搏周期(S_1-S_1)为600ms,V_1-A_1间期(在 HRA 处测量)为180ms,给予室性期前刺激,刺激周期(S_1-S_2)为400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