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子DNA碎片率(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和高DNA可染性(High DNA Stainability,HDS)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IVF-ET治疗的59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男方精子DFI和HDS值将患者分为4组:A1组(DFI25%,HDS15%)224例、A2组(DFI25%,HDS≥15%)62例、B1组(DFI≥25%,HDS15%)260例、B2组(DFI≥25%,HDS≥15%)44例,比较各组精液常规质量、精子畸形率和妊娠率等。结果 在IVF周期中,精子DFI和HDS对精子浓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率、畸形率和临床妊娠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精液量无影响(P0.05)。如以DFI数据分组,精液DFI对精子浓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精液量、精子畸形率和临床妊娠率无影响(P0.05)。结论 精子DFI值和妊娠结局没有相关性,同时分析精子DNA碎片率和高DNA可染性在评估男性生育能力及预测妊娠结局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 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联合精子DNA碎片化指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在本中心行IVF-ET的6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水平,分为A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403例)、B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9例)、C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125例)、D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104例)、A1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 ,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 ,106例)、D1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 ,60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精液参数、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指标。结果各组女方年龄、 男方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A1、D1 组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比率、精子总数、受精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可利用胚胎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正常形 态精子百分率降低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升高与精子活动力和总数下降相关,影响IVF-ET 受精率,但对临床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联合检测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对预测IVF-ET妊娠结局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选前和优选后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的变化及其对体外受精(IVF)的影响。方法检测105例IVF助孕患者男方精液密度梯度离心优选前及优选后的精子DFI,分析优选前后精子DFI与IVF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结局等的关系。结果优选处理后精子DFI较处理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8±8.63),(29.68±9.94),P0.05];优选后的精子DFI与IVF受精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优选后精子DFI与IVF受精率密切相关,其对IVF的受精率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取卵日男方精液处理前精子形态及前向运动精子比例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新鲜移植周期行IVF助孕的407例患者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精液质量分析(第5版)》标准,按处理前正常精子形态(NSM)百分比及前向运动精子(PR)比例分为4组:弱畸精组(PR32%且NSM4%)、弱精组(PR32%且NSM≥4%)、畸精组(PR≥32%且NSM4%)、正常组(PR≥32%且NSM≥4%)。分别比较各组间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结果弱畸精组36例,弱精组35例,畸精组121例,正常组215例。弱畸精组与弱精组比较,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畸精组与畸精组比较,除正常受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畸精组与正常组比较,正常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移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精组与畸精组比较,除优质胚胎率外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精组与正常组比较,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畸精组与正常组比较,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可用胚胎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IVF-ET助孕的患者,结合精子形态与前向运动精子比例能更好地预测其妊娠结局,而单纯分析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精子形态、DNA碎片指数(DFI)和精浆锌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278例夫妇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妊娠结局将其分为妊娠组(92例)与未妊娠组(186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精液参数及DFI。结果两组的年龄、不育年限、BMI、获卵数、避孕时间、鲜胚移植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IVF、ICSI周期的精子浓度、前向活动力、精浆锌水平均高于未妊娠组,DFI低于未妊娠组;妊娠组ICSI周期的精子畸形率低于未妊娠组(P<0.05)。结论精子形态、DFI及精浆锌对IVF-ET妊娠结局有明显影响,且DFI可影响精子前向运动,导致精子畸形,影响早期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弱畸形精子症(同时患有弱精子症和畸形精子症者)和精液正常患者行常规体外受精(IVF)的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的差异,分析原发性与继发性不育对于弱畸精子症患者IVF受精率的影响,同时分析弱畸精子行分半ICSI(H-ICSI)和早补救ICSI是否改善受精结局,为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1月至12月在沈阳九州家圆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胚胎移植(IVF-ET)的患者分为弱畸精子症组(A组)和精液正常组(B组),A组内分为原发不育组(P组)和继发不育组(S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等指标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A组受精率和2PN受精率显著低于B组(61.23%vs.75.19%,43.05%vs.56.58%,P<0.01),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受精率显著低于S组(56.35%vs.66.37%,P<0.01),妊娠率显著低于S组(33.333%vs.73.33%,P<0.05)。R-ICSI中,ICSI优质胚胎率B组显著高于A组(60.61%vs.39.74%,P<0.01)。结论弱畸精子症显著影响IVF的受精率和2PN受精率,但是不影响后续胚胎发育和妊娠。原发不育的弱畸精子症会显著影响IVF周期中的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对于这类患者,在IVF周期中应采取相应的短时受精以防止受精失败和低受精。精子活力和形态对受精和胚胎发育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学工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580-2581
目的:探索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中合适的受精精子浓度,以期改善胚胎质量.方法:采用同周期同胞卵子在3种不同精子浓度下孵育4h后剥脱颗粒细胞,比较其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结果:3组卵裂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组的优质胚胎率有增高的趋势;A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IVF时的加精浓度在7 500个前向运动精子/每卵母细胞时可得到较好的胚胎,精子浓度降至5 000个前向运动精子/每卵母细胞时,受精率下降,提示有受精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的临床结局,从而评估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患者资料,短时受精周期217例(Ⅰ组),常规受精周期413例(Ⅱ组),两组患者均为首次接受IVF-ET治疗.结果:Ⅰ组获卵3 007枚,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冷冻周期率分别为77.79%、62.82%、14.97%、97.27%、64.39%、32.35%、48.39%、79.26%,Ⅱ组获卵5 586枚,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冷冻周期率分别为77.68%、63.73%、13.95%、97.27%、59.69%、33.63%、48.18%、72.88%.两者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冷冻周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的优质胚胎率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优质胚胎,而不影响周期的正常受精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后行补救性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escue ICS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12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治疗,常规IVF受精完全失败行Rescue ICSI的患者共29个周期(Ⅰ组),与同期用男方射出精液直接行ICSI的70个周期(Ⅱ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均为首次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果:Ⅰ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80.8±16.2)%、(76.6±24.6)%、37.9%,Ⅱ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82.9±15.9)%、、(72.7±24.4)%、41.4%,Ⅰ组与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卵裂率为(91.7±13.6)%,Ⅱ组为(97.4±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救ICSI可提高受精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可以作为常规IVF受精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在多次夫精人工授精失败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对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反复人工授精失败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患者200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体外受精方式进行分组,接受短时受精者为研究组(A组),82个周期,接受传统过夜受精者为对照组(B组),118个周期。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两组在Gn天数、Gn剂量、血清基础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水平、HCG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的差异。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的正常受精率为61.98%,B组为56.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质胚胎率为38.48%,B组为25.50%,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反复人工授精失败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时,短时受精不影响正常受精率,可以提高优质胚胎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不孕夫妇中男性患者精子DNA碎片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和精子线粒体早老素相关菱形样蛋白(presenilin associated rhomboid like protein,PARL)水平变化,探讨其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行体...  相似文献   

12.
卵子形态与胚胎质量及临床妊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MⅡ期卵子在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与胚胎质量及临床妊娠的关系.方法:ICSI操作前,对去除颗粒细胞后的MⅡ期卵子在光镜下进行形态评分分级.分别比较各级卵子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胚率.胚胎移植当天时胚胎形态进行评定,胚胎移植后确定临床妊娠,分析卵子形态与胚胎质量和临床妊娠之间的关系.结果:形态评分较高的卵子与形态评分较低的卵子比较,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评分最高卵子有最高的受精率(92.26%)、卵裂率(98.47%)和优质胚胎率(67.05%).由最高形态评分的卵子形成的胚胎也有最高的妊娠率.结论:对卵子形态评分可预测ICSI后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胚率.受精前对卵子形态的评分分级可以作为胚胎移植时选择胚胎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719-4720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治疗的患者资料,按不同方案将其分为微刺激方案和长方案,分别比较各组行IVF和ICSI治疗的获卵数、卵裂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不同治疗组中接受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的受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移植周期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ICSI技术可提高受精率,但并不能改善获卵数目≤3枚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夫妻至少一方HBV感染对胚胎发育及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常规IVF-ET治疗551对夫妻的临床资料,将至少一方HBsAg阳性的167例设为阳性组,夫妻双方HBsAg均阴性的384例为阴性组,比较两组胚胎发育情况及助孕结局.结果:阳性组的可利用胚胎数较多(P<0.01),两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正常卵裂率、临床妊娠率、临床着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夫妻一方或双方HBsAg阳性者的可利用胚胎数较多,未发现HBV感染对受精、胚胎发育、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中行单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方法接受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瘢痕子宫不孕患者269例,随机分为单囊胚移植组92例,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74例,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组103例,3组均采用黄体中期短效长方案进行控制性促排卵,取卵后常规行IVF/ICSI和体外培养,取卵后第3天(D3)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选择1个、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组选择2个优质卵裂期胚胎移植,单囊胚移植组取卵后第5天(D5)移植1个优质囊胚。比较3组获卵数、MⅡ卵数、2PN数、D3可利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种植率、多胎率、早期流产率。结果 3组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促性腺激素用量、促性腺激素应用时间、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获卵数[(9.04±3.52)个]、MⅡ卵数[(7.21±2.02)个]、2PN数[(5.83±2.11)个]、D3可利用胚胎数[(3.65±1.44)个]低于单囊胚移植组[(11.26±5.47)、(9.26±3.15)、(7.25±3.19)、(5.61±2.52)个]和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组[(10.93±4.98)、(8.95±3.02)、(7.02±3.01)、(5.30±2.11)个](P0.05),单囊胚移植组与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囊胚移植组、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组临床妊娠率(64.13%、60.19%)高于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43.24%)(P0.05),单囊胚移植组与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囊胚移植组种植率(64.13%)高于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43.24%)和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组(43.20%)(P0.05),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与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囊胚移植组、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未出现多胎妊娠,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组多胎妊娠率为40.32%;3组均无异位妊娠,3组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F-ET中瘢痕子宫患者选择单囊胚移植可明显提高胚胎种植率,降低多胎妊娠率,有效维持总体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男性的精子DNA损伤程度与精液常规分析各项指标及活性氧(ROS)的相关性及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行IVF-ET的夫妇169对为研究对象,根据男方精液DNA损伤程度分为正常组(84例)、轻度损伤组(57例)、重度损伤组(28例),检测各组男方精液常规参数、ROS水平,分析精液常规参数、ROS水平与精子DNA损伤程度相关性,观察各组IVF-ET结局。结果各组精子活力、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及RO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组精子活力、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均低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ROS水平高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精子活力、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与DNA损伤程度均呈负相关(r=-0.371、-0.334,P0.05),ROS与DNA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380,P0.05);重度损伤组受精率低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在卵裂率、优胚率、妊娠率及分娩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精子DNA损伤可能与高水平ROS有关,精子DNA损伤可导致精子质量下降,降低受精率,对IVF-ET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卵泡周围血流与卵泡生长发育、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卵裂、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接受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精子注射技术(ICSI)治疗的66个周期患者,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双侧卵巢内每一个直径≥12mm的卵泡周围血流参数。结果①66个周期中,妊娠26例(39.4%),未妊娠组卵泡周围动脉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值较妊娠组显著升高(P<0.01);②当RI<0.49时妊娠率、受精率、卵裂率、MⅡ卵细胞数均显著升高(P<0.05),而Gn用量、周期次数、不育年限、年龄、注射HCG日雌二醇浓度、获卵数、优质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卵泡血流动脉S与D在妊娠组与未妊娠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卵泡动脉RI与卵泡直径无相关性。结论卵泡动脉RI是预测IVF-ET妊娠结局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体外受精周期胚胎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治疗的不孕夫妇603对。所有受试者均接受长方案超排卵,检测不同时期的血脂水平,评判胚胎质量。结果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体质量指数(BMI)与受精率、2个卵细胞内原核(2PN)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胚率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非高密度脂蛋白(NHDL)和脂蛋白(a)[Lp(a)]与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胚率均呈负相关关系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胚率呈正相关关系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水平与胚胎质量呈线性相关性,可见检测血脂可用于评估胚胎质量,为IVF-ET治疗过程控制提供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女性肥胖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沈阳菁华医院生殖中心进行新鲜IVF-ET的1592对夫妇,按照女性体质量指数分为正常体质量组和肥胖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获卵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以及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流产率和活产率等指标.结果:正常体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GH)辅助促排卵治疗对预测卵巢低反应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88例卵巢低反应型患者,56例使用改良的短方案促排卵为对照组,32例使用改良的短方案同时加用生长激素辅助促排卵为研究组,分析其GH用量、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结果】本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周期卵巢低反应型占8.51%,研究组Gn用量、用药时间略低于对照组,注射HCG当日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研究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GH辅助促排卵治疗卵巢低反应患者可减少无可移植的胚胎周期,临床妊娠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