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现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术后5~10年内约25%~50%的桥血管会发生再狭窄或者闭塞[2],评价CABG疗效的最主要指标之一是桥血管近、远期的通畅率。国内外CABG采用最多的移植血管是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和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由于IMA长度受限以及冠心病患者大多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以自体SV仍然是CABG术中最常用的桥血管移植材料[3]。如何提高静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已经成为CABG术后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静脉桥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OPCAB)术后移植血管通畅率。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7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CCABG组176例和OPCAB组196例,比较两组移植血管数量、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引流量及输血量、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肺部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以及移植血管通畅率。结果 C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长于OPCAB组,住院时间短于OPCAB组,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均大于OPCAB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OPCAB组(P0.05)。术后2周、3个月以及1年,两组移植血管〔包括左乳内动脉(LIMA)和大隐静脉(GSV)〕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ABG和OPCAB术后移植血管通畅率差异不明显,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提高桥血管的通畅率、预防桥血管堵塞成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已有多项研究从不同方向探索了提高桥血管血运效率的方法和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CABG手术并规律随诊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78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60.8±9.05)岁。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抗血小板组为移植生物瓣或行瓣膜成形术的患者,该组患者双联治疗(拜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至术后3~6个月,之后单用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组为移植机械瓣的患者,该组患者双联治疗至术后3~6个月后单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按照指南要求维持INR水平。通过收集患者冠脉桥血管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乳内动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80.0%vs.82.5%(P=0.8),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分别为77.2%vs.72.1%(P=0.512);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均为牙龈出血,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比率为14%vs.7.5%(P=0.30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桥血管通畅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且在医师指导下接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并未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n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老年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CABG手术并规律随诊的患者161例,男118例,平均年龄(67.8±5.25)岁,术后中位随访1608 d。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组为移植生物瓣或行瓣膜成形术的患者,抗凝治疗组为移植机械瓣的患者。排除标准为:①分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和CABG术;②术后未规律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③合并心房颤动;④行冠脉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时间为术后6个月以内。结果抗血小板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乳内动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78.4%和83.3%(P>0.05),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分别为75.9%和71.3%(P>0.05)。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均为牙龈出血,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比率为7.3%和8.9%(P=0.30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桥血管通畅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且在医师指导下接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并未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6.
大隐静脉一直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最常用血管材料之一,但静脉桥血管远期通畅率低,是目前CABG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最新文献及研究进展,就CABG后静脉桥血管可能的堵塞机制及提高静脉桥远期通畅率的几种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近中期桥血管的通畅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术后患者预防桥血管病变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首次CABG术患者38例,入选的患者在复查期间未再行任何血管再通术(PTCA、PCI及CABG等),术后4~59(28.1±17.6)个月复查时均行CTA检查,部分患者行CAG检查对照,分别计算动脉桥血管和静脉桥血管的通畅情况,分析影响CABG术后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高危因素。结果 CABG术后桥血管的总体通畅率为75.3%;LIMA的总体通畅率为92.9%,SV的总体通畅率为64.4%。结论 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大隐静脉桥血管;患者的手术年龄、性别以及综合相关危险因素等都会影响桥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70例患者,均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25例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后2 w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的评价结果,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共搭建204支桥血管,包括65支动脉桥血管,139支静脉桥血管,动脉桥血管的通畅率明显高于静脉桥血管(P<0.05)。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4.29%,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1%、96.00%、94.44%、97.78%、88.89%,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可对其桥血管通畅情况予以清晰显示和准确评价,其评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桥痉挛处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CABG)趋于成熟 ,内乳动脉 (IMA)、桡动脉 (RA)、大隐静脉 (SV)等血管桥广泛采用 ,取材过程中 ,压力扩张、溶液冲洗、血管桥营养血管破坏等均能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皮源性一氧化氮 (NO)、前列环素 (PGI2 )、内皮依赖性超级化因子 (EDHF)等血管活性物质参与内皮增生、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及血管平滑肌张力调节。内皮功能不全或内皮细胞损伤引起NO、PGI2、EDHF生成及释放减少 ,术中及术后血管桥痉挛经常发生 ,从而引起心肌血流量减少 ,血栓形成 ,降低血管桥近期及远期通畅率。因而 ,深入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surgery,OPCAB)时移植旁路的早期通畅性。方法施行OPCAB患者175例,在术中用血流测量仪测量移植旁路流量并分析血流波形。结果左乳内动脉均移植到左前降支,血流量为(33±18)ml/min,左前降支流量在近端狭窄等于或超过90%病人高于近端狭窄小于90%病人;大隐静脉旁路组平均血流量为(46±20)ml/min。本组中发现7条血管旁路流量低,经综合分析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使流量改善。结论移植旁路血流量与靶血管的病变程度有关。低流量时要根据血流波形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决定是否需重新吻合,防止移植旁路的早期堵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002年2月到2002年8月期间所行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的临床资料,分析OPCAB手术的优点及疗效。方法 本组8例患,年龄32.65岁,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49。58%,所有患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手术患无一例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能避免因体外循环(ECC)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心脏外科治疗中心所接受。我院从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共行OPCAB手术36例,效果较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探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3例.生存病例随访6~60个月,多数患者心功能改善,运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的桡动脉作为桥血管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应用桡动脉作为桥血管行CABG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是否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的桡动脉作为桥血管,将168例患者分为介入组(76例)、非介入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介入组比较,非介入组桡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显著增高,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侧前臂切口感染、拇指麻木、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桡动脉获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选择非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的桡动脉作为桥血管可提高桥血管通畅率并改善CABG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术后3-4年时血管桥的通畅率。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40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地被分为OPCABG组和CCABG组。OPCABG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CABG。两组术前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区别。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造影检查及CT图像后处理,研究两种术式各条血管桥的通畅情况。结果:CCABG及OPCABG组在左乳内动脉(LI MA)到前降支(LAD)的通畅率分别达到94.1%,94.4%,后降支(PDA)为88.2%,91.6%,钝缘支(包括对角支)的通畅率分别为88.9%,90.9%,静脉桥的通畅率为87.8%,88.0%,动脉桥的通畅率为85.7%,91.3%。各组间统计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OPCABG旁路血管桥的3-4年通畅率可以和CCABG相媲美.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它的普及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7月至2010年 8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82例,年龄38~78(61.8±12.7)岁,病程3个月至12年;有心肌梗死病史13例(15.6%),合并高血压56例(68.3%)、糖尿病30例(36.5%).术前心功能(NYHA)Ⅰ~Ⅲ级,Ⅰ级21例、Ⅱ级48例、Ⅲ级13例.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大隐静脉(SVG)与左乳内动脉(LIMA),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LAD)搭桥,其余用大隐静脉搭桥,平均每例搭桥(2.60±0.85)根,二尖瓣成形4例.结果 全组死亡1例,死于急性胰腺炎.术后低心排6例、房颤 10例,并发肺不张2例,4例术后引流多,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第3天发现上纵隔增宽,二次开胸清除血块.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显著,确切恢复和重建心肌血运,手术安全,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对比,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CCABG组(n=15)和OPCAB组(n=21),记录两种方法的桥血管数、住院期间死亡率、手术和住院时间、引流量、血肌酐等近期临床指标。结果与CCABG相比,OPCAB的桥血管数、住院期间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缩短[(183.65±52.71)min vs.(273.32±36.53)min]、住院时间缩短[(8.60±1.38)d vs.(14.30±3.18)d]、24h引流量明显减少[(278.31±138.50)ml vs.(473.84±121.76)ml]、血肌酐明显下降[(105.65±19.42)mmol/L vs.(139.41±38.61)mmol/L]。结论与CCABG相比,OPCAB治疗冠心病安全可行,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A组选择87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B组选择79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结果:B组死亡率低于A组(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麻醉期处理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柝41例被施行OPCABG病人的临床观察和处理资料。结果:39例病人痊愈出院,有2例改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其中术中急性循环衰竭死亡1例。3周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结论:在麻醉期合理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维护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备好体外循环及采取血液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