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安徽省亳州市气象因素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亳州市2005—2011年疟疾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拟合准泊松quasipoisson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周平均温度、周平均湿度、周平均降雨量对疟疾发病的即时效应、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对周平均温度的即时效应分析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5~30℃),疟疾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温度越高,滞后效应的强度越大,最佳滞后时间约为1~3周;当温度为26℃且滞后时间为10周时疟疾发病的累积危险度最高,RR值为228.9(95%CI:8.0~6 547.9)。以降雨量0 mm为参照,降雨量的即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累积效应先增加后减小,降雨量越大,最长滞后天数越短;当降雨量为30 mm且累积时间为6周时,疟疾发病的累积危险度最大,RR值为3.79(95%CI:1.38~8.49)。以最低相对湿度31%为参照,周平均相对湿度的即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滞后时间的增加,疟疾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长滞后期为10周,当滞后时间为4周时疟疾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最大;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疟疾发病的累积相对危险度先增加后减少,当相对湿度为62%且滞后10周时的累积效应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为513.58(95%CI:14.70~17 943.94)。结论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对疟疾的发生均有影响,且有一定的滞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深圳市某街道3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月深圳市某街道10个社区172例3岁以下的轮状病毒腹泻确诊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社区同期未出现呕吐或未出现腹泻症状,且与确诊病例相同性别、相同月龄段者196名为对照组。自行设计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儿童家长进行面访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病例对照研究用OR(比值比)的95%CI(可信区间),以P0.05或CI不包括1判断统计学差异。结果社区接触过类似患者和某医院是危险因素(OR=12.03,95%CI=4.01~38.68;OR=7.09,95%CI=2.23~25.91),喂孩子之前洗手是保护因素(OR=0.42,95%CI=0.21~0.83)。结论该街道本次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发病前在社区接触过同类患者和到过F医院,以后预防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RV),对2月龄~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住院病例的保护效果。方法对2007~2009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的838例轮状病毒腹泻病例,按性别、年龄和居住地1∶1设配对对照,计算ORV的保护效果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 1剂ORV的保护效果为70.8%(95%CI 57.5%~80.0%),接种1剂ORV对2~11月龄儿童的保护效果高于12~23月龄儿童(分别为81.3%和54.0%)。结论 1剂ORV可中等程度地预防住院轮状病毒腹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海市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感染与气象因素的关联,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上海市2012―2019年腹泻病例与上海市各气象监测点逐日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联。  结果  在21 148名腹泻入院的就诊患者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8.75%。其中45~<60岁人群的检出率最高(22.72%)。DLNM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平均气温18 ℃(P50),当日平均气温为-6 ℃时对诺如病毒感染的影响最大(RR=3.06, 95% CI: 1.49~6.30);日平均气温在滞后2 d时对诺如病毒感染产生最大影响(RR=1.15, 95% CI: 1.02~1.29)。相对于日降水量0 mm(P50),当日降水量195 mm时出现最大负效应(RR=0.31, 95% CI: 0.06~1.66)。  结论  上海市腹泻入院就诊患者的诺如病毒感染率较高,低温增加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风险,应根据诺如病毒流行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分析广元市极端降水事件对0~14岁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广元市手足口病及气象数据进行描述;应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2008—2011年间广元市极端降水事件与0~14岁儿童发病的关系。结果研究期间0~14岁患者共有4 081例,发病主要集中在春末和夏初;Poisson回归结果显示,极端降水事件对0~14岁儿童、男童、女童、0~1岁儿童、2岁儿童、3~4岁儿童、5~14岁儿童手足口病影响的RR值及95%CI分别为1.556(1.398~1.731)、1.573(1.376~1.780)、1.711(1.436~2.038)、1.557(1.270~1.909)、1.745(1.418~2.148)、1.465(1.199~1.789)、1.682(1.302~2.173)。结论相关部门应在春末、夏初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应加强对极端降水事件后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控,尤其是对女童、2岁儿童和5~14岁儿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温和风速对兰州市肺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及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08—2016年兰州市肺结核逐日发病人数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进行温度和风速与肺结核发病的关联性研究。结果 2008—2016年兰州市共报告肺结核16 996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以(36~64)岁患者最多(40.92%)。气温与肺结核的发病呈非线性关系。以年平均气温(11.11℃)为参照,低温效应呈倒U形,在-9℃,间隔6 d时最为显著,RR值为1.14(95%CI:1.02~1.26);低温(T=-5.2℃)累计效应在间隔14 d达最大值,男性(36~64)岁人群和65岁及以上人群RR(95%CI)分别为1.30(1.11~1.53)、1.30(1.10~1.55)和1.25(1.06~1.46)。高温效应呈S型,在28.0℃,间隔3 d时RR值最大,为1.13(95%CI:1.01~1.26);高温(T=20.1℃)累计效应在间隔5 d达最大值,男性(36~64)岁人群RR(95%CI)分别为1.31(1.00~1.71)、1.51(1.14~2.00)。风速与肺结核的风险效应呈正向关联。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增加人群肺结核发病危险性,低温效应持续时间较高温长。低温主要影响男性、青壮年和老年人,高温主要影响男性和青壮年。风速增大也会使肺结核发病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分析不同气象因素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为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嘉峪关市2008—2016年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包括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等,用广义相加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讨不同气象指标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结果嘉峪关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时间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变化,6—8月出现高峰,其余月份发病例数较少;气象因素在不同滞后日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关联呈非线性,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风险效应呈正向关联,以日均气温8.50℃为参照,气温为33℃、滞后14d时RR值最高,为7.73(P<0.01)。风速和相对湿度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风险效应呈负向关联,滞后0d时RR值的95%CI下限均小于1,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温可能是嘉峪关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在人群中的发生和流行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改善居民生活习惯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可间接影响其他感染性腹泻在人群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0-11月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信息网"报告的杭州市余杭区某街道实验室确诊的24例轮状病毒腹泻儿童和同村33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有吮指习惯、玩耍同伴中有腹泻/呕吐症状、同一居住楼里7岁以下儿童数为3人及以上和出生后有腹泻呕吐疾病史等4个因素与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生有统计学关联,OR值(95%CI)分别为6.781(1.260~36.506)、6.786(1.596~28.858)、7.738(2.152~27.892)和15.167(1.804~127.518).结论 改善儿童吮指的不良习惯,增加儿童洗手频次以及在轮状病毒腹泻高发季节减少儿童外出及与其他儿童接触,可以降低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山东省济宁市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影响,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济宁市2011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日监测数据及同期逐日气象数据,结合数据特征,通过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的基础上研究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影响。结果 2011—2013年济宁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7 309例,男性发病例数(5 011例)多于女性(2 298例),性别比为2.18∶1;4~15岁儿童最多,占74.98%。以气温15.2℃为参照,日平均气温为-8.8℃、滞后0 d时RR值最高,为1.09(95%CI:0.94~1.27);以相对湿度75%为参照,日平均相对湿度为100%、滞后0 d时RR值最高,为1.06(95%CI:1.01~1.13)。以气温15.2℃为参照,日平均气温达到最高(32℃)时,滞后30 d的总体效应值(RR)为0.28(95%CI:0.14~0.53);以相对湿度75%为参照,日平均相对湿度达到最高(100%)时,滞后30 d的RR值为2.80(95%CI:1.66~4.71),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影响呈非线性,应密切监测气象因素,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北京市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等)、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和NO2)浓度及该期间就诊于某医院的北京户籍湿疹病例。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通过平滑函数控制长期趋势、节假日效应和星期几效应,拟合日均气温与每日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结果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U"型,最适气温为10℃。对于总人群、女性、儿童、15~34岁人群,高温在不同滞后时间的累积效应均高于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高温(P99,30.44℃)相对于最适气温,总人群、女性、儿童和15~34岁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分别为1.87(95%CI:1.14~3.07),1.62(95%CI:1.01~2.58),1.44(95%CI:0.55~3.78)和1.13(95%CI:0.72~1.75)。对于男性和60岁以上人群,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低温(P1,-8.04℃)相对于最适气温,60岁以上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为2.23(95%CI:1.09~4.55)。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引起湿疹就诊风险增加,且滞后效应约为1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