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粱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8例20眼,均伴有晶状体混浊,矫正视力〈0.3,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1~6个月,对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0眼患者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伴有晶体混浊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0例12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只眼经1~3次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联合前房注气术后,3只眼眼压恢复正常,1只眼前房不恢复,改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余8只眼均一次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控制正常,前房形成。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为难治并发症。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治疗有效,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置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置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09至2013-10收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共92眼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置入联合房角黏弹剂分离术治疗的效果。所有患者根据术前局部用药眼压控制与房角关闭及粘连情况分4组: G1组(术前用药后眼压≤25.0 mmHg,房角关闭≤270°)42眼、G2组(术前用药后眼压≤25.0 mmHg,房角关闭>270°)12眼、G3组(术前用药后眼压>25.0 mmHg,房角关闭≤270°)10眼和G4组(术前用药后眼压>25.0 mmHg,房角关闭>270°)28眼。比较分析术前、术后各组视力、眼压以及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容积(anterior chamber angle,ACV)和前房角宽度(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等眼前节结构变化。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33个月。结果 术后各组患者视力显著改善、眼压也显著下降(P<0.01),术后视力改善情况:G1组、G2组 优于 G3组、G4组(P<0.01),G3组 也优于 G4组(P<0.01);眼压情况则除G4组[(22.98±4.54)mmHg]仍高于正常外,G1组、G2组和G3组均下降至正常水平,且G1组、G2组眼压下降较G3组(P<0.05)、G4组(P<0.01)明显,G3组也好于G4组(P<0.05),但G1组与G2组在视力和眼压差异均未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神经萎缩,并且与病程相关,术后仍有20眼(G3组2眼,G4组18眼)未达到有效眼压控制,需加用药物及手术干预。眼前节结构:术后各组ACD、ACA、ACV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各组间,ACD变化最为显著,其中G1组、G2组显著深于G3组、G4组(P<0.01),G3组也较G4组深(P<0.05),G1组、G2组则明显差别(P<0.05);ACA则仅G1组宽于G4组(P<0.01),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ACV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置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视力,远期眼压控制效果确切,但疗效与术前眼压控制情况、房角关闭和粘连范围以及病程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眼科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患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2例(42只眼),年龄55~82岁,平均(65.5±6.8)岁。入选患者中房角粘连≤180°,视野缺损≤100 db。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技术+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随访患者眼压为(13.16±4.7)mmHg。比术前控制眼压(25.30±6.10)mm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前房加深房角加宽。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4~8行,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止结膜及结膜下的瘢痕形成而使治疗青光眼手术失败,1994~1997年,我们用改良常规小梁切除术,行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35例(41眼),远期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13例(15眼),女22例(26眼);年龄48~70岁。均为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6.7±2.2kPa。视力:无光感5眼,光感8眼,手动13眼,指数9眼,≥0.1者6眼。术后随访0.5~3年。1.2 手术方法 常规球后麻醉,在显微镜下选择1或11点位周边角膜,用尖刀作基底4mm,顶端3mm,高1mm,1/3~1/2角膜厚度的梯形角膜板层瓣,并潜行作板层巩膜分离达结膜附着点后3mm,完成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6例(56眼),术前房角开放超过1800,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8~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前平均眼压(19.45±5.01)mmHg,术后平均眼压(10.11+2.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CT者36例,术后周边前房深度≥1CT者43例,所有眼术后房角加宽,大部分开放,术前视力≤O.05者18眼,占32.14%,术后视力t〉0.3者35眼,占62.5%,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房角开放超过180。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单纯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较好地控制眼压,并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8.
崔义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6)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接受不同方式治疗的60例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共60眼,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患者,分别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加小梁切除术;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的术后矫正视力情况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三组患者治疗后的前房深度均高于治疗前,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房角开放程度以及眼压情况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做到简单有效的手术前提下,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防止手术不成功造成的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祁辉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3):309-310
目的对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通过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87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观察其治疗后患者的滤过泡,眼压及视力的变化情况以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滤过泡形成,眼压呈降低的趋势,视力亦表现为升高的趋势。结论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具有明显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压,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眼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且合并白内障者占白内障患者总数的60%以上。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比普通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早,进展、成熟快[1]。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分期进行,即先行玻璃体切除术,待眼底病变稳定之后择期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置入术。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发展与成熟,联合手术已成为DR合并白内障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我院2011-05至2013-05,与解放军总医院对诊断为DR合并白内障的21例患者(25只眼)联合手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置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较好,眼压明显降低,前房深度明显增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置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视力恢复明显,眼压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2例(58眼)。术后随访6~18月,对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前患者眼压(33.22±3.17)mmHg,术后1天、2周、6月眼压分别为(18.29±6.13) mmHg、(16.16±2.91) mmHg、(15.95±2.41) mmHg。术后各时间段眼压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55眼(94.83%)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前房深度(2.15±0.26)mm,术后前房深度为(2.89±0.15)mm,术后前房深度明显加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UBM及房角镜下显示房角开放。结论超声乳化联合软性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联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2007年6月期间我科20例2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眼眼压经治疗后均正常,滤过泡隆起,并发症角膜水肿、人工晶体前纤维性渗出膜经药物治疗3~10 d后吸收。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陆正兰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11):1365-136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加抗青光眼手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28例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后患者的疼痛、眼压、视力和并发症情况分析研究。结果:术后随访1年显示,所有患者疼痛消失,视力较术前提高。眼压在正常范围(≤21mmHg)者达90%,其余患者采用滴眼液进行治疗均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并发症:角膜轻度水肿12眼,上方虹膜片状萎缩2眼,瞳孔不圆4眼,后囊膜浑浊2眼。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减少手术次数和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眼压的变化,以观察此手术治疗不同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3例(62只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例(28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34只眼).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及前房深度的变化,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定期随访眼压并分析.结果:62眼中2眼视力无改善,余60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行术前与术后t检验,p值均为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及后期随访各时段眼压行t检验,术前、随访1个月、6个月、1年时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2眼术后前房轴深均明显加深,周深≥1CT54眼,术后房角均不同程度开放.术中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术后21眼一周内出现虹膜炎性反应,用药后炎性反应消退.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个可优选的手术方式,同时提示我们对于不同的闭角型青光眼,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激光虹膜成形术与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近期视力矫正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急性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9例62只眼,按照双盲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激光组两组。对照组患者29例30只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观察组30例32只眼,采用激光虹膜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波长532 nm,光斑直径400μm,功率200~500 mW,曝光时间0.2 s。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功能型滤泡形成情况;术后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VA)和眼压变化(intraocular pressure,IP);术后7d,1和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度。并记录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功能型滤泡形成率(87.5%)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BCVA、UVA和IP均优于... 相似文献
17.
林娜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9)
目的 观察老年青光眼伴白内障运用超声乳化与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集老年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组.单纯采用小梁切除术的60例患者设为A组,采用超声乳化与小梁切除术的60例患者设为B组.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 术后3个月B组的前房深度和眼压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B组视功能优于A组(P<0.05).A组并发症和B组差异微小(8.3%比6.7%,P>0.05).结论 老年青光眼伴白内障运用超声乳化与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将其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杨景雁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12):1582-1583
目的分析优质化护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实施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2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同时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化护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满意度高,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两种术式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7例(56眼),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4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2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未有效控制视力下降3眼,对照组7眼,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眼压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提高视力,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