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二年级小学生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饮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宝安区10所学校二年级共918名学生及家长进行饮食相关行为调查,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小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二年级小学生每周食用 6 d及以上牛奶、蔬菜、水果的报告率分别为60.24%、69.28%、60.02%;经常看生产日期、阅读营养标签、参与买菜和做饭的报告率分别为66.45%、59.04%、25.05%,仅有11.22%的学生从不偏食、挑食。多因素分析显示,女生的饮食行为好于男生(β的95%CI=0~0.67,P=0.048),学生营养知识(β的 95%CI=0.17~0.33,P<0.001)、家长饮食行为(β 的95%CI=0.16~0.34,P<0.001)、学生运动时间(β 的95%CI=0.29~0.63,P<0.001)和学生认为营养知识的重要性(β 的95%CI=1.14~2.23,P<0.001)等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结论 本区二年级小学生不良饮食行为普遍存在,其饮食行为主要受性别、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家长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指导留守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养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在贵州和安徽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4个县,每个县里随机抽取农村户籍为主的小学各4所共16所,在每所小学五六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2 371名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蔬菜、水果、肉、蛋、奶、碳酸饮料、快餐等摄入频次,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从饮食摄入频率来看,每周能够摄人≥4次水果、蛋类、奶类的留守儿童分别为44.9%,35.1%,28.5%,非留守儿童分别为57.2%,38.5%,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53,10.45,46.67,P值均<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家庭亲密度、照料人饮食行为与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7,0.49,P值均<0.05),父亲单方照料儿童与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呈负相关(β=-1.21,P=0.03).结论 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家庭的亲密度、照料人身份和照料人的饮食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生及家长对零食、西式快餐消费的态度、营养认知等,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为饮食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的小学生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122名小学生,剔除不合格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 092份,有效率为97.32%。结果调查的1 092名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偏低,平均得(4.68±1.171)分,家长的平均得(5.63±1.255分)(总分为10分)。学生对零食和油炸烧烤不利于健康的认知较好,分别为82.42%、86.31%,高于奶油甜食、饮料等(P0.01);学生对西式快餐(40.31%)和饮料(38.52%)的喜好程度高于油炸烧烤(23.11%)、零食(30.23%)和甜食奶油(33.01%)等(P0.01)。家长对零食(89.54%)、甜食奶油(91.20%)以及油炸烧烤(93.74%)的食用均在节假日或是选择有营养比例较高,但是西式快餐在选择有营养食用(93.42%)的比例明显仅节假日食用(P0.01)。学生对于零食、饮料食用频率较高,1周吃到8~14次分别达到了104人(10.11%)、109人(10.62%)。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生及家长整体的营养知识水平不高,零食、饮料和油炸烧烤等食用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中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现状,为提高中学生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及相关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方法和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590名哈萨克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营养知识分数偏低;维生素C和钙元素的良好来源的知晓率分别为55.9%和53.5%,高于维生素D(17.9%)和维生素A(21.6%)的良好来源知晓率;认为早餐重要的占78.8%,最近1周每天食用早餐的比例为42.9%,饮料和零食1周食用频率为1~3次的分别占37.5%、33.0%;蔬菜和豆类食用频率相对较少。结论: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中学生整体的营养知识水平不高,零食、饮料和油炸烧烤等食用频率较高,早餐食用频率偏低,蔬菜和豆类食用频率相对较少。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使中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饮食意识,培养科学合理的饮食行为,不断提高新疆哈萨克族中学生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了解母亲喂养行为对学龄前儿童蔬菜水果摄入的影响,为指导学龄前儿童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综合喂养行为问卷及每周水果和蔬菜摄入问卷对杭州市分层抽取的1 157名3~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调查,分别评估母亲的喂养行为及学龄前儿童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分析母亲不同喂养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水果蔬菜摄入的影响程度.结果 学龄前儿童每天摄入水果报告率为72.8%,每天摄入蔬菜的报告率为66.4%.建立健康的家庭进餐环境、鼓励均衡和多样化饮食、让孩子参与制备食物对学龄前儿童蔬菜摄入量呈正向影响(β值分别为0.43,0.33,0.19,P值均<0.05),限制不健康食物对学龄前儿童蔬菜摄入量产生负向影响(β=-0.30,P=0.015);鼓励均衡和多样化饮食、监督、建立良好的进餐环境对学龄前儿童水果摄入量产生正向影响(β值分别为0.47,0.39,0.35,P值均<0.05),限制不健康食物对学龄前儿童水果摄入量产生负向影响(β=-0.31,P=0.036).结论 父母亲应建立良好的家庭进餐环境,鼓励孩子均衡和多样化饮食,让孩子参与准备食物等积极的喂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学龄前儿童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6.
陆姣  张彦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0-22,26
了解澳门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及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所记录的学校及学生人数,选取澳门7所幼儿园1 229名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澳门3~6岁学龄前儿童进餐规律较好,能定时、定点、定量吃饭者占71.4%;70%以上的儿童能保证每日都进食水果蔬菜,但有47.3%的儿童会挑食偏食;超过70%的儿童喜欢吃零食,主要为糖果(69.8%),味道好是孩子喜爱零食、含糖饮料和西式快餐的主要原因(63.7%).88.3%的家长常在吃饭时对孩子进行饮食教育,92.8%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均衡饮食,91.5%的家长会赞赏孩子的良好饮食行为,但56.0%的家长会强迫孩子进食.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偏食挑食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强迫进食是导致孩子偏食挑食的主要家庭因素(B=0.78,P=0.00);当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为父母(F=3.8,P<0.05)且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F=3.1,P<0.05)时,孩子的挑食偏食行为就越少.结论 父母应承担起照顾儿童日常饮食的责任,以身作则并以鼓励而非强迫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饮食,减少幼童的偏食挑食行为.  相似文献   

7.
了解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早餐频率及食物摄入情况,为制定营养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平泉县等5个贫困农村县区15所小学的2 939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每周的早餐食用频率及主要食物的摄入情况.结果 参加调查的小学生达不到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23.2%.早餐食用频率最高的食物是米面制品(66.6%),其次为奶类(35.6%)、蔬菜(33.3%)、肉/蛋/鱼类(29.5%)、豆类(27.7%)和水果(19.3%).早餐营养质量差的小学生比例达到7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四/五年级、云南地区、父母未在外打工的学生早餐食用频率相对较低;三/四年级、云南地区和住宿的学生早餐质量相对较差.结论 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小学生每天吃早餐的频率较低,早餐营养质量差.建议对学生、家长和老师加强合理早餐的教育,改善学生的早餐摄入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生超重肥胖的现状以及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为开展学生营养知识宣传与相关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浦东新区6 824名小学生测量身高和体重;随机整群抽取1 122名小学生和家长进行有关的问卷调查,剔除不合格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 089份,有效率为97.1%。结果浦东新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2.0%和10.7%,总超重率为32.7%,其中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4.5%和13.2%,总超重肥胖率为37.8%,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9.0%和7.7%,总超重率为26.7%,男生超重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11,P0.01),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04,P0.01)。全体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偏低,平均得分为(4.68±1.166)分,学生对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钙元素和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等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对于相对专业的营养知识掌握较差。学生对零食、饮料的食用频率较高,1周吃8~14次分别达到10.1%和10.6%,豆类食用频率相对较少。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小学生整体的营养知识水平不高,零食、饮料和油炸烧烤等食品食用频率较高。针对这些问题,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培养科学合理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9.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在小学生中的知晓率,并参照该指南的零食分类和推荐消费级别对小学生的零食消费现况进行评价,为开展儿童零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某区14所小学四年级学生共1 770名,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过去1个月内小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信息.结果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在小学生中的知晓率仅为22.2%.十大类43种零食中,学生消费报告率前10位依次是新鲜蔬果(86.7%)、纯鲜奶(78.6%)、黑巧克力和牛奶纯巧克力(70.2%)、水煮蛋(60.8%)、棉花糖和话梅糖等(56.2%)、蒸煮烤制的红薯或土豆(54.9%)、纯酸奶(52.4%)、豆浆(50.3%)、蛋糕及甜点(49.3%)、无糖或低糖燕麦片、全麦面包、全麦饼干(45.0%).消费频率过量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排名前5的分别为蛋糕及甜点(67.9%)、奶油夹心饼干(63.2%)、巧克力派(61.9%)、全脂或低脂炼乳(61.0%)、棉花糖奶糖等(50.8%).结论 小学生对“限量食用级别”和“适当食用”级别的零食消费行为存在严重的消费频率过量现象.学校和家庭要相互沟通,帮助儿童选择合理的零食,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家长与幼儿饮食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幼儿与其家长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家庭营养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合肥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3 450名幼儿进行3 d膳食问卷调查。结果家长饮食行为与幼儿饮食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r=0.206~0.642),但随着行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食用的不同食物间存在相关关系。家长与儿童在早餐食物、零食和喜爱的食物之间存在正相关,而在家长不喜爱食物和儿童食用食物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幼儿饮食行为与家长饮食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静安区小学生的零食消费现状及零食消费不良习惯与家长相关知识、态度的关系,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上海市静安区一至五年级1 446名小学生家长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90.9%的小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零食主要由家长、家里人或其他成年人购买(91.9%);仅有32.1%的小学生能坚持每次吃零食前洗手;每天都吃的零食主要是纯牛奶/酸奶(68.2%)和新鲜水果蔬菜(61.3%),也有少数人每天吃糖果(2.4%)或膨化食品(0.8%)。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的好坏与家长相关知识态度有关,具有零食消费不良习惯的小学生,其家长的知识态度得分较低(趋于不健康)。结论小学生的零食消费行为有待改善,须同时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宣传教育,指导他们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4年10-11月,在皖北的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抽取5所初中和5所小学,在每所学校的4~9年级随机整群抽取2个班,共有学生1 988名(男生1 009名,女生979名),采用自编家庭教养环境、攻击行为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stepwise)等方法分析家庭教养环境与农村儿童攻击行为关系。 结果 家庭教养环境中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β=-0.222,P<0.01)、父母对儿童生活中的表现持满意态度(β=-0.220,P<0.01)以及身边照看人多与儿童聊天(β=-0.214,P<0.01)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与周围人发生矛盾时,母亲采取批评指责、教导儿童与对方打骂和不与对方交往的方式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302,P<0.01);儿童犯错误时父亲采取无所谓和打骂的处理方式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202,P<0.01)。 结论 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而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则可以促进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北京市学生饮料摄入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减糖教育提供思路。 方法 以2015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1 912名学生(8~14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零食饮料消费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学生饮料行为、家庭零食饮料相关因素、营养成分表认知使用情况等,测量学生身高、体重,计算BMI。 结果 233名(12.2%)学生在调查前一周未摄入饮料;在摄入饮料的1 679名(87.8%)学生中,日均饮料摄入量为(319.8±364.4)ml/d(中位数201.4 ml/d)。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学生零食频率增加、营养成分表得分及家庭零食饮料占食物总花费比例增加,其摄入饮料的可能性提高(OR值分别为1.63、1.23、2.18,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男生、郊区学生容易摄入更多饮料(β值分别为0.18、0.19,P值均<0.05);年龄越大、BMI越大、学生零食频率越高、家庭零食饮料花费占比越大、主要照护者上周摄入饮料次数越多者,学生饮料摄入量越高(β值分别为0.09、0.01、0.24、0.39、0.04,P值均<0.05);主要照护者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学生饮料摄入量较低(β=-0.29,P<0.05)。 结论 北京市学生减糖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应为年长、男生、郊区、主要看护人文化程度低以及BMI高者,降低家长饮料消费频率、减少家庭零食饮料方面的花费、降低学生零食频率等是可能的干预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为其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应用家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牡丹江市4所小学4~6年级1 35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3%,男生为20.3%,女生为18.6%;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攻击性行为、思维问题、内向性问题和行为总分分别为(2.50±2.89)、(3.73±3.96)、(2.54±2.81)、(4.31±4.73)、(2.17±3.00)、(8.34±8.15)和(22.03±20.07)分,与国内人群评价结果比较得分较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温暖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P<0.01),而父亲惩罚、干涉、偏爱、拒绝、过保护和母亲过保护、拒绝、惩罚、偏爱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母亲拒绝(β=0.206)、生活事件数(β=0.195)、与父母关系(β=0.133)、父亲过保护(β=0.124)、独生子女(β=0.083)与小学生行为问题关系密切,能影响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结论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环境对降低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has document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mealtimes and higher dietary quality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mealtimes that are beneficial and a lack of research with preschool-aged childre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conduc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2008 examined associations between mealtim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choolers'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liking. Four hundred and thirty-four primary caregivers of children aged 2 to 5 years reported on children's vegetable intake and liking and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on frequency of family meals, food preparation, and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text of family mealtimes. Univariate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assessed mealtime variables and children's vegetable intake and lik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children's vegetable consumption was predicted by eating approximately the same food as their parents (β=.14; P≤0.01), using ready-made sauces (β=−.12; P≤0.05), and cooking from scratch (β=.11; P≤0.05), accounting for 21% of the variance (with covariates). Children's liking for vegetables was predicted by eating approximately the same food as their parents (β=.15; P≤0.01) and use of preprepared dishes (β=−.15; P≤0.01), accounting for 8% of the variance (with covariates). Frequency of family mealtimes was unrelated to children's vegetable consumption or liking in this sample. This contrasts with findings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ere frequency of family mealtimes is related to dietary quality and intake.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it seems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encouraging parents to provide home-cooked meals that mirror those eaten by the adults in the family to improve vegetable intake.  相似文献   

16.
张建化 《现代预防医学》2020,(14):2555-2558
目的 了解长沙市部分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长沙市2 24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饮食行为问题和监护人喂养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 长沙市部分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2.9%。各项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经历充沛胃口不好占53.5%、外因进食占48.6%、偏食挑食占40.1%、进食习惯不良占36.5%、父母过度关心占23.9%、情绪进食占10.1%、害怕进食占2.4%。饮食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7.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高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值95%CI为0.81(0.71~0.93);家庭收入低、家庭成员有饮食行为问题、独生子女、存在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喂养时存在焦虑情绪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21(1.01~1.43)、1.94(1.49~2.49)、1.67(1.25~2.26)、4.28(2.52~7.29)、5.13(3.02~8.71)。结论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今后应加强家庭教育,促进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learning disorder,LD)与膳食结构、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改善LD儿童的膳食结构、饮食行为及探讨LD的病因提供依据。 方法 依据DSM-IV学习障碍诊断标准对小学三至六年级390名学生进行筛查评定,筛查出LD儿童49名,设对照组50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膳食结构及饮食行为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身高和体重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身高t=0.056;体重t=0.75,P值均>0.05)。膳食结构方面:常吃粗、杂粮是LD的保护因素(B=-0.549,OR=0.578),而常吃豆类或豆制品是危险因素(B=0.429,OR=1.535);两组学生早餐主要以谷类为主,牛奶或奶制品、鸡蛋或肉类比例不高,食用蔬菜或水果更少。对照组对营养早餐认知水平比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4,P=0.009)。饮食行为方面:少吃零食和合理的选择早餐是LD的保护因素(B=-0.694,OR=0.500;B=-0.328,OR=0.721)。家庭情况方面:家庭月收入多是LD的保护因素(B=-0.753,OR=0.471);LD父母文化程度较对照组低(χ2=20.067,P=0.000)。 结论 两组学生早餐膳食结构不合理,LD者对营养早餐的认知水平较低;合理选择早餐食物品种对改善LD具有意义;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早餐模式是导致LD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获取数据信息,并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各项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依次为:边吃边玩(69.25%)、吃零食(57.96%)、吃饭需要哄(51.16%)、偏食挑食(47.07%)、厌食(40.00%)、不吃早餐(22.45%)、睡前半小时吃东西(16.19%)。家长接受饮食营养讲座义诊、不吃保健品的儿童吃零食越少。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家长不注重饮食搭配,独生子女厌食的越多。养育儿童总支出越高、独生子女偏食挑食和边吃边玩的越多。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儿童不吃早餐的越多。家长接受过饮食讲座或义诊,儿童睡前吃东西的越少。独生子女、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儿童年龄越小吃饭越需要哄。结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严重,应针对不同类型、年龄阶段的饮食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