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载量与子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知与人类致病相关的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有100多种,与生殖道感染和子宫颈癌有关[1].HPV病毒分为高危型(HR)和低危型[2].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CIN)的首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在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已得到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研究的证实,其中以HPV16型所占比例最高[2,3].  相似文献   

3.
目前已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引起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必要生物学条件[1],HPV感染不同亚型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级别与宫颈癌存在着一定关系[2].本文对CIN者HP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高危型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发生最重要的致病因素[1].临床试验证实,HPV疫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耐受性,可有效预防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2].HPV疫苗的推广对预防宫颈癌至关重要,此前研究表明,国内公众对HPV的认识普遍不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疫苗接种[3].HPV疫苗接种最有效的时机是初次性生活前[4],近年来大学生性行为日趋普遍,因此大学生成为HPV疫苗接种的目标人群有一定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李雪倩  杨英捷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90-1891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为无包膜的DNA肿瘤球型病毒,直径52~55 nm,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侵犯人的皮肤和粘膜,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1,2].大量流行病学和生物学资料已证明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主要病因[3,4],根据其在宫颈癌发生中的危险性不同,可分为2类[5,6]: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8,59,66型;低危型HPV,包括6,11,42,43,44型,不同HPV亚型的感染其致病性和后果也有差异[7,8].因此临床上对其进行检测和分型对于宫颈癌筛查和癌前预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有很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宫颈癌仍然是女性第二高发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死亡率仅次于胃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宫颈癌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1],HPV感染可以认为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但只有一少部分持续感染HPV的患者,这表明HPV感染并不足以导致肿瘤的发生,其中激素、性伴侣个数、怀孕的年龄以及遗传背景等在宫颈癌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2].  相似文献   

7.
子宫颈癌为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第二大妇科恶性肿瘤,目前已明确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为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可导致99.9%的宫颈癌[1].HPV疫苗问世以来,宫颈癌成为可接种疫苗进行预防的癌症[2].截至2017年,全球71个国家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WHO推荐HPV疫苗接种首要目标人群为未发生性行为的青春期女性[3].但全球范围内青春期女性HPV疫苗平均接种率偏低,而家长决策是影响青春期女性接种HPV疫苗的重要预测因素[4-5].本文将综述影响青春期女性HPV疫苗接种家长决策中的驱动和阻碍因素,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 cervical cancer,CA)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妇女癌症死亡率中居第二位,也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病因明确的恶性肿瘤[1].现已证实,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首要因素及始动因素,尤其是高危型的HPV感染,全球约有80%的宫颈癌与HPV16型或HPV18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人乳头瘤病毒认知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1],主要感染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等上皮细胞,并且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密切[2].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20岁,25%的男生有过婚前性行为[3].因此,为了解大学生对HPV认知情况,并为预防HPV感染加强健康教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于2009年9月对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2009级新生进行HPV知晓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是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亚型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有资料显示HPV阳性女性在随访中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可能性是HPV阴性女性的3.8倍,发展为CIN Ⅱ、Ⅲ的可能性是HPV阴性女性的12.7倍[1].HPV检测已经成为宫颈癌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宫颈糜烂是已婚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其发生与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和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有关[1].  相似文献   

12.
正已经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病因~[1],通过检测HPV可以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进行筛查和随诊。先前检测HPV的方法主要是针对HPV DNA,以判定感染的病毒类型或者负荷量。然而,宫颈感染HPV后是否发生病变,病变是否进展并非只与病毒的类型及负荷量相关,与病毒的活动程度也密切相关~[2]。目前认为HPV癌基因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是妇女的主要杀手之一.研究已经认为,子宫颈癌与感染人乳头状病毒(HPV)有关.子宫颈癌是惟一经过医学干预能够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恶性肿瘤[1].只有高危型持续的HPV感染才会发生宫颈内瘤样变(CIN)和浸润癌.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是妇女的主要杀手之一.研究已经认为,子宫颈癌与感染人乳头状病毒(HPV)有关.子宫颈癌是惟一经过医学干预能够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恶性肿瘤[1].只有高危型持续的HPV感染才会发生宫颈内瘤样变(CIN)和浸润癌.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是妇女的主要杀手之一.研究已经认为,子宫颈癌与感染人乳头状病毒(HPV)有关.子宫颈癌是惟一经过医学干预能够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恶性肿瘤[1].只有高危型持续的HPV感染才会发生宫颈内瘤样变(CIN)和浸润癌.  相似文献   

16.
<正>宫颈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好发于50~55岁人群,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宫颈癌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早婚、性生活紊乱、多产或种族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HPV16、HPV18、HPV31、HPV33型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1]。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7.
预防最初的感染或者检测宫颈癌的标记物,这种方法称作初级预防.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达到初级预防:方式一,通过避免性活动或者双方永远坚持单一性伴以完全避免接触病毒来实现,而且以前未被感染;方式二,每次都坚持使用避孕套,可对预防HPV提供约70%的保护;方式三,接种抗HPV疫苗[2].筛查、诊断和治疗为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8.
庞秋霞  符兆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3866-3868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女性的常见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女性所有肿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1].全世界每年新出现的宫颈癌病例有53万,死于宫颈癌27.5万[1].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出现的宫颈癌病例增加至85万[2].我国每年新发生的宫颈癌病例为5.8万,死亡2.0万[3].此外,宫颈癌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4,5].已经发现,几乎所有的宫颈癌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引起6,7].由于宫颈癌是由病毒感染引起,而且从感染到发病有10多年的潜伏期,所以宫颈癌是一种可预防的肿瘤.该文对宫颈癌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措施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且患者年龄日趋低龄化[1-2]。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生殖道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发生重要诱因,超过99%的宫颈癌患者均被检出HPV感染。HPV存在低危型和高危型两种类别,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相关性更高[3-4]。因此,对女性宫颈HPV感染筛查,了解某地区女性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状况,并找到  相似文献   

20.
<正>最新的《世界癌症报告》报道:2015年中国新发肿瘤病例429.2万例,死亡病例281.4万例,宫颈癌的死亡人数预计在未来10年里上升25%~([1-2])。在中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占全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3])。近年来宫颈癌癌前筛查技术已相当成熟,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为宫颈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治疗意义。宫颈癌HPV疫苗已经应用于临床,但对于已经感染了HPV病毒的癌前病变(CIN)或宫颈癌患者却收效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