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营养教育对儿童零食行为的干预效果,为改善儿童不良零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11所小学二年级学生2 758名,于2015年4-7月开展干预活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后,儿童经常食用的健康零食如水果类、面包蛋糕类、纯牛奶酸奶的比例上升(x2值分别为20.25,4.46,4.77,P值均<0.05),而非健康零食如果冻、饼干薯片类、油炸烧烤类以及碳酸饮料的食用比例明显下降(x2值分别为36.53,85.03,96.75,115.83,P值均<0.05).每天吃零食超过3次的不良零食行为有所改善(x2=5.44,P<0.05),健康零食行为如吃零食前洗手、吃零食后刷牙或漱口、每天喝奶类每天吃水果的比例有所上升(x2值分别为13.75,19.41,49.54,15.65,P值均<0.01).自购零食时考虑的合理因素如营养和卫生的比例明显上升,而不良的影响因素如好吃、赠送玩具/小礼物、包装以及电视广告的比例有所下降(x2值分别为53.58,91.70,14.18,20.91,13.12,4.26,P值均<0.05).结论 零食营养教育可有效改善儿童不良零食行为.  相似文献   

2.
评价食品营养标签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效果,为探讨中学生营养标签认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上海市闵行区公立学校中抽取2所初中和2所高中,随机均分为干预组(428人)和对照组(562人).对干预组开展营养标签健康教育,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对食品营养标签知一信一行水平与对照组及干预前相比均有提高(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对食品营养标签的总体知晓率从干预前的72.9%上升到96.6%(x2=45.730,P=0.000);认为营养标签有必要标示的比例从干预前的81.9%上升到95.7%(x2=19.938,P<0.01);购物时经常阅读和参考营养标签的比例从干预前的41.6%和32.1%分别上升到59.9%,42.5%(x2值分别为14.279,4.937,P值均<0.05).结论 学校开展多形式的营养标签健康教育活动,对提高学生营养标签知识、态度、行为水平积极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深圳市学龄儿童家长对零食营养的认知、态度以及购买零食行为,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116所小学二年级4 517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家长的零食认知水平高低不一。超过90%的家长会担心零食的卫生安全问题并知道长期进食可导致儿童厌食偏食,仅有21.18%的家长会经常引导儿童进食零食。儿童群体的零食多由父母购买,以奶及奶制品、蔬菜水果类和面包蛋糕类为主,且在购买时更为注重营养、卫生和口味。此外,80.16%的家长购买零食时会看生产日期,但只有28.80%的家长会阅读营养标签。不同零食认知水平的家长关于零食的态度(零食的安全卫生问题、长期进食零食是否导致儿童厌食偏食、参加零食营养宣教活动)及行为(购买零食时看生产日期、购买零食看营养标签、主动获取零食营养知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16,15.40;17.33,15.41,77.81,P值均 < 0.05)。  结论  应加强对家长开展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宣教,提升家长的营养认知,改变态度,促进合理饮食与购买零食行为的形成,以更好地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4.
了解南京市6~18岁中小学生零食消费情况及其对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为制定相应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南京市抽取1个城区、1个郊区、1个郊县768名6 ~18岁学生进行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结果 13类零食中水果消费率最高,达99.7%.随着零食提供的能量占全天膳食总能量比例的上升,BMI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P<0.05);小学男生的“限量食用”零食消费频率及消费量均与B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0.187,P值均<0.05),小学男生的饮料、膨化食品、蜜饯等消费频率与B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42,0.143,0.190,P值均<0.05);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6.1%,二元LR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油炸小食品的消费频率是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1.45,95%CI=1.06~ 1.98).结论 中小学生零食消费对营养状况存在影响,应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对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和健康零食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居家环境危险因素评估与干预,了解健康教育预防儿童伤害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上海市金山区石化社区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半年前造成的居家环境危险因素进行评估,针对居家环境危险因素开展教育,间隔6个月再次评估,对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教育干预前后比较,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3.49%下降至干预后的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9,P<0.01);打火机、剪刀等物件放置得当、玩具适合所占比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15,P<0.01;x2 =11.439,P<0.01;x2 =6.109,P<0.01);热源、洗涤剂及杀虫剂等化学用品放置得当所占在比重也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08,P<0.01;x2 =38.233,P<0.01;x2 =22.580,P<0.01);窗户防护情况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降低居家环境危险因素,预防儿童居家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并分析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儿童口腔保健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杭州市中医院口腔科口腔门诊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实施口腔保健综合健康教育将所有体检儿童分为未行口腔保健综合健康教育的对照组与行口腔保健综合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比两组儿童健康教育前后刷牙行为、进甜食行为、不良口腔干预效果及龋齿、牙龈炎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相比每日刷牙≥2次比例升高,每日1次、很少或从不刷牙比例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23、6.23、6.11,均P<0.05),且观察组儿童行健康教育后,小儿每日刷牙≥2次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x2=4.87,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相比,经常主动进食甜食及偶尔主动进食甜食比例降低,从不主动进食甜食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89、5.12、5.82,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对照组相比经常主动进食甜食及偶尔主动进食甜食比例均明显偏低(x2值分别为5.32、6.11,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相比睡前含奶嘴、舔唇、咬手指降低,无不良习惯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50、5.71、5.39、5.24,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对照组相比睡前含奶嘴、舔唇、咬手指降低,无不良习惯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23、4.81、5.38、5.92,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牙龈炎及龋齿的发病率较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11、6.43,均P<0.05).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儿童及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度,提升口腔教育行为,所采取的健康教育模式应以学校及家庭为单位,结合多种教育方法开展,以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7.
了解营养教育干预对新疆农牧区生源维吾尔族大学新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干预效果,为农牧区生源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对整群选取的新疆农业大学1 684名农牧区生源维吾尔族大一新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42名.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多种形式营养教育、咨询和膳食指导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措施.在干预前后采用自行编制的营养KAP调查问卷进行效果评估.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营养KAP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3,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营养KAP总分除每月伙食支出500元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t=3.24,P<0.01),其他方面得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营养KAP总分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不及格、一般、良好、优秀等级分布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18,0.03,0.06,0.02,P>0.05),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31,152.61,76.16,71.64,P值均<0.05).结论 对新疆农牧区生源维吾尔族大学新生开展多形式综合性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应在高校加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了解三年级小学生的营养现状以及干预2年后营养状况的变化情况,为改进学校卫生工作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在南京市选取4所小学为干预学校,同时选择4所对照学校,采取健康教育、运动干预、营养干预和行为干预等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为期2年连续、动态的追踪调查和研究,比较干预前后学生营养状况.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低体重率分别为5.7%和3.0%,超重率分别为15.0%和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416,5.073,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预防肥胖症”“膳食宝塔”“挑食偏食对身体有害”的知晓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5.536,10.799,11.466,P值均<0.01),“每天喝200 mL以上的牛奶”“常吃新鲜水果(每周≥≥3次)”的饮食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924,4.753,P值均<0.05).结论 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小学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探讨营养健康教育对改变小学生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的作用,为提出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选取济南市4所学校1 213名小学生(干预组632名,对照组581名),干预组进行为期1 a的营养宣教,对照组不进行营养干预,干预前后对调查对象进行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小学生的营养知识均提高,与自身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组小学生吃早餐比例及健康饮食行为应答率均提高(P值均<0.01).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教育辅以家庭健康教育能提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小学生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零食健康教育对二年级小学生及家长零食营养知识的影响效果,为改善他们的零食行为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8月,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从深圳市宝安区130所小学中按街道随机分层抽取12所,从被选取学校的二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共602名学生和602名家长为研究对象,在2017年9月-2018年7月开展零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二年级小学生和家长分别开展零食相关知识、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次共对602名二年级小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零食营养知识方面的健康教育干预。经干预,学生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天吃零食的次数不要超过3次知晓率由24.03%提高到63.11%,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知晓率由84.20%提高到94.82%,食用高蛋白食物可促进大脑发育的知晓率由68.91%提高到93.32%;在零食行为方面,经常食用糖果(24.71% vs. 15.86%)及巧克力、食用饼干和薯片(25.71% vs. 16.03%)、炸薯条、烤火腿肠等油炸、烧烤食品报告率(17.14% vs. 9.68%)均下降(P<0.05);在食用零食习惯方面,每次买零食时看生产日期和营养标签(53.95% vs. 65.28%)、每天吃早餐(70.25% vs. 86.98%)、每天喝牛奶(36.13% vs. 55.59%)的比例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长营养知识方面,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89.74% vs. 95.93%)、纯牛奶可经常食用(46.96% vs. 68.25%)、对早餐的重要性(77.22% vs. 85.40%)、碘缺乏的认识(93.57% vs. 96.43%)、维生素C缺乏的认识(50.96% vs. 56.93%)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购买零食的习惯方面,家长每次买零食时阅读营养标签比例(25.57% vs. 32.09%)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零食健康教育对提高二年级小学生及家长对零食的认识和态度、改善零食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比较干预前后内蒙古"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零食和饮料消费状况,为评价营养宣传教育干预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在内蒙古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点监测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模式,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和初中的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并由培训合格的教师给学生每周上1次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张贴宣传画,给学生每人发放1本健康教育手册,每年举办1次"5?20学生营养日"活动,采取校园广播形式分不同宣教内容每周播放1次.分别于干预前后的9—10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前调查学生830名,干预后调查学生600名.结果 干预后学生总体营养知识得分为(4.9±1.9)分,其中初中生为(5.3±2.1)分,较干预前的(4.1±1.2)和(4.0±1.2)分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8.97,9.27,P值均<0.05);小学生干预前后营养知识得分无明显改变.干预后所有学生吃零食的次数以平均每天<1次为主,较干预前明显好转(P<0.05).学生豆制品零食的消费频率由干预前的13.1%降为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初中生对蔬菜水果和牛肉干的消费频率明显增加,糖果巧克力的消费频率下降.小学生在方便食品、饼干和面包、糖果巧克力和冷饮4类零食方面消费频率较干预前增加,蔬菜水果、坚果、面制小食品和牛奶消费频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小学生每天的零食花费有所增加.干预后,所有学生喝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简装彩色果味水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5.2%,9.2%和4.2%增加到37.7%,13.2%和13.0%(χ2值分别为25.65,28.43,36.92,P值均<0.05).小学生喝碳酸饮料的比例由45.5%下降为35.7%,小学生喝果蔬饮料的比例由27.0%上升为37.5%(χ2值分别为7.56,6.47,P值均<0.05).结论 营养宣传教育能明显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但对小学生行为改变的效果欠佳.需要继续加大力度,采取长期连续、形式多样和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2.
了解广州市小学生膳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改善小学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以等比例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15所小学1 60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形式为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干预的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相关营养知识总知晓率从68.07%上升到8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000.00,P<0.01).经过调整之后,除关于素食的正确观点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Z=-0.08,P=0.940),其他13项调查内容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知晓率均为干预后高于干预前.经过调整混杂因素后,营养知识总知晓率干预后(81.39%)高于干预前(66.46%)(Z=-35.92,P<0.01).结论 开展健康教育的干预手段对小学生膳食营养知识的提高是有效的.但是部分知识的干预效果相对较差,是今后健康教育的重点干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了解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探索适合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师范大学1 608名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认知及口腔保健行为问卷调查.之后试行既定的高校口腔健康教育模式.教育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教育前后变化.结果 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在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方面,除牙龈出血的主要病因、睡前刷牙的重要性、更换牙刷时间≤3个月问题的正确率提高不太明显(P值均>0.05),其余问题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口腔健康危险因素方面,吃糖/零食习惯报告率升高(x2=7.46,P<0.01);在获取口腔保健知识途径方面,学校、医院宣传栏途径提升明显(x2值分别为11.46,12.99,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的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问题.采取多方位的校园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强大学生口腔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了解儿童伤害现况及其教育干预效果,为儿童伤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的全部学生和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干预后使用同一问卷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复测,干预组儿童在复测3个月后进行有关伤害知识问卷追踪,调查内容包括伤害现状、儿童及家长伤害相关知识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结果 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8.5%,伤害原因依次为交通伤害(33.2%)、跌落坠伤(31.6%)、动物抓咬伤(16.0%)、其他(3.2%).干预后干预组儿童应急知识及格率、家长知识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5.748,5.429,P值均<0.05);父亲温暖理解得分、母亲温暖理解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母亲惩罚严厉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56,2.108,-2.401,P值均<0.05).干预组儿童干预后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知识及格率、家长知识和行为及格率均高于干预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611,82.692,20.449,10.491,P值均<0.05);教育干预后总伤害、交通伤及跌落伤的发生率均有所下降.结论 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儿童与家长对伤害的了解,同时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了解大学生饮料消费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8年5-6月对江西省上饶市某高校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 610名大学生的饮用饮料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经常饮用果蔬汁饮料、茶饮料、碳酸饮料、功能性饮料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20,45.58,57.27,86.68,P值均<0.01);就读不同学院大学生在果蔬汁饮料、茶饮料、碳酸饮料、功能性饮料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4.72,25.97,46.64,74.81,P值均<0.01);不同生源地学生在茶饮料和碳酸饮料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4,8.29,P值均<0.05);不同每月生活费对所有饮料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69,18.92,20.09,29.98,17.71,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乳类饮料,男生在果蔬汁饮料、茶饮料、碳酸饮料、功能性饮料的消费倾向性均高于女性(OR值分别为1.60,2.38,2.50,4.95,P值均<0.01);体育学院大学生在乳类饮料和功能性饮料的消费倾向性高于美术学院(OR值分别为1.29,2.19,P值均<0.05);化环学院大学生在果蔬汁饮料、茶饮料、碳酸饮料、功能性饮料的消费倾向性低于美术学院(OR值分别为0.43,0.50,0.42,0.42,P值均<0.05);每月生活费>1 500元者各种饮料的消费倾向性高于每月生活费<1 000元者(OR值分别为1.68,1.75,1.73,2.15,1.69,P值均<0.05).结论 不同特征大学生具有不同的饮料消费特点.应重点对男性、每月生活费>1 500元的大学生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饮料消费的观念,促进科学饮料消费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零食行为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兰州市3~6岁儿童零食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保健与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地域分布、经济因素,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兰州市城区5所幼儿园981名3~6岁儿童的抚养人进行零食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97.1%的调查对象有食用零食的习惯,其中限制食用的零食(糖果及果冻、膨化食品、腌制食品、冰淇淋及雪糕等)是该人群主要的零食种类,可经常食用零食中新鲜水果食用频率为65.2%;零食食用频率明确影响正餐的摄入(P<0.05).零食消费行为无性别、年龄及家庭月收入的差异(P值均>0.05),但抚养人的零食相关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与零食选择的关系密切(P值均<0.05).结论 兰州市学龄前儿童零食消费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正确引导其零食消费行为除加强市场监管外,关键在于加强儿童抚养人的零食理念教育.  相似文献   

17.
评估学校减盐干预对小学生减盐知识、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及干预效果,为儿童减盐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对重庆市5 153名小学生进行连续1学期的减盐宣传教育及指导,干预前后对所有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并比较干预前后小学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改变.结果 干预后,小学生对成年人高血压判断标准(64.5%)、低盐饮食有助于降血压(83.1%)、推荐的成人每人每天盐摄人量(76.2%)、低钠盐(74.2%)的知晓率均较干预前(16.2%,37.5%,25.7%,33.3%)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 489.7,2 232.3,2 621.4,1 728.6,P值均<0.01);干预后赞成低盐饮食(69.3%)以及回答能主动选择低盐食物学生的比例(59.6%)均较干预前(44.7%,30.7%)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37.1,865.4,P值均<0.01);干预后家中使用过限盐勺(65.5%)、接受过低盐饮食宣传教育(90.0%)、关注包装食品盐/钠含量的比例(64.2%)均较干预前(30.8%,27.5%,44.0%)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认为自己吃盐量较少或适中的学生比例增多,认为自己吃盐量较多的学生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P<0.01).结论 学校减盐干预可以提高学生盐与高血压的认知水平,改善低盐饮食的态度,在学校中开展减盐干预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了解“家校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信行的效果,为教育部门制定和推广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多阶段抽取闵行区16所中小学四年级、七年级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家校互动”干预组、传统组和对照组3组,对“家校互动”组采用儿童青少年饮食安全园地、网上知识竞赛、食品安全主题班会等方式进行干预,传统组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对照组不作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评估对象食品安全的知信行.结果 传统组和家校互动组食品安全的知信行得分均有提高,但家校互动组干预效果更显著.干预后,家校互动组知识得分由(12.47±1.76)上升至(15.32±1.83),态度分值由(12.24±1.79)上升至(13.56±1.34),行为分值由(20.14±2.95)上升至(22.95±2.41)(t值分别为32.40,17.52,21.84,P值均<0.01).家校互动干预对“吃路边烧烤、吃方便食品、吃快餐或吃外卖、在外就餐购买熟食”的不良饮食习惯改变效果显著(x2值分别为29.95,22.78,9.75,9.19,P值均<0.05),而传统授课效果不显著.家校互动组干预后,对象通过家庭生活和课外读物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比例上升(P值均<0.05).结论 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普遍欠缺,良好态度及健康行为有待提高和形成;家校互动干预对提高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信行得分的效果显著.呼吁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健康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零食健康教育对儿童零食知信行的影响效果,为改善儿童零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深圳市宝安区5所小学中各抽取二年级2个班级的学生共512名,于2016年10月—2017年6月开展零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开展问卷调查。结果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调查对象对大部分零食营养相关知识点的知晓率有所提高,购买零食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由好吃、营养、卫生转变为营养、卫生、好吃,经常食用的零食种类从饼干、薯片和方便面转变为水果类,选择白开水、果汁、纯牛奶和酸奶作为经常饮用的饮料的儿童人数明显增多,每天吃零食超过3次以及在小商店和路边摊点购买零食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改善,购买零食时阅读营养标签的人数明显增多。结论零食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儿童对零食的认识,改善儿童零食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了解沈阳市、武汉市、成都市、广州市中小学生家长的饮食行为状况,为进一步开展饮食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沈阳市、武汉市、成都市、广州市13 80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70.7%的学生家长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但其中仅有18.0%的家长早餐营养良好.4所城市学生家长每周吃早餐次数及早餐营养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7.872,259.788,P值均<0.05).学生家长吃西式快餐的频率≥1次/月的占34.3%,各城市学生家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958,P<0.05).学生家长每周至少吃1次零食、饮料比例分别为78.3%,59.5%,零食、饮料每周消费次数构成各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82.53,136.381,P值均<0.05).学生家长常吃的5种零食依次为新鲜蔬果、谷类、坚果、奶制品、豆制品,常喝的5种饮料依次为茶水、茶饮料、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鲜榨果蔬汁.结论 四城市学生家长存在早餐结构不合理,消费西式快餐、不健康零食及饮料等现象,因此应加强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