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频率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发生的大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外冲突策略问卷简版和WHO生活质量评价量表简表评估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和生活质量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频率与生活质量关联。  结果  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估、健康主观评估、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维度得分分别为(14.06±3.25)(13.42±3.47)(12.61±2.02)(14.09±2.62)(13.72±2.71)(13.77±2.46)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总体与大学生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1)。除童年期有时目睹家庭重度躯体暴力与生活质量健康主观评估及环境维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频率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  结论  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频率会降低大学生生活质量,探索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方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童年期虐待和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郑州、深圳、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高中和初中学生,采用童年期虐待问卷和NSSI问卷等进行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和NSSI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NSSI的关联,比较关联强度的性别差异。结果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9.5%,男生(10.7%)高于女生(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水平升高,中学生NSSI呈增加趋势;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高水平各种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均与中学生NSSI的增加有关(P值均<0.01);高水平性虐待、情感忽视和童年期虐待与女生NSSI的关联强度高于男生(P值均<0.01)。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NSSI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在女生群体中。开展针对性干预有益于中学生NSSI的防...  相似文献   

3.
邢朝国  刘璐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2):1840-1842+1847
目的讨论初中生目睹父母间家庭暴力情况与行为问题之间关系,为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儿童暴露在家庭暴力中量表(Child Exposure to Domestic Violence,CEDV)和青少年自评量表(the Youth Self-Report,YSR-1991),对整群抽取的温州市、北京市海淀区、济南市、芜湖市、曲靖市5所中学1 82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9.5%的初中生目睹过父母争吵,39.0%目睹过父母间辱骂、威胁,25.1%目睹过父母破坏家里的东西,13.8%目睹过父母伤害另一方身体。初中生目睹父母间家庭暴力总水平与YSR的内向症状群、外向症状群、总分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0.39,0.44,P值均<0.01)。双无组、仅目睹父母间家庭暴力组、仅遭受直接家庭暴力组、双重暴力组在YSR内向症状群、外向症状群、总分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5.27,203.23,252.24,P值均<0.01)。结论初中生目睹父母间家庭暴力较为普遍,目睹父母间家庭暴力会对初中生的行为问题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探讨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联.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对北京、河北、辽宁5所中专二年级709名女生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有56.1%在16岁前曾目睹过校园内打架斗殴暴力事件.与童年期无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相比,有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女生出现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的频率明显偏高,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女生心理问题明显相关.结论 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现象比较常见.应提高公众对目睹校园暴力问题的认识,在学校开展预防暴力规划,为受害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学专科生恋爱暴力现况及其与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的关联,为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安徽省2所医学专科学校3727名有恋爱经历的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和恋爱暴力等信息,分析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与学生主动和被动恋爱暴力的关联。结果医学生主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37.8%,被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27.8%。女生童年期情感虐待检出率(61.9%)高于男生(51.6%),男生童年期躯体虐待(28.2%)和性虐待检出率(19.4%)高于女生(24.3%和10.5%)(χ~2值分别为33.84,6.33,52.97,P值均<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均可能增加大学生恋爱关系中主动暴力[OR值(OR值95%CI)分别为1.71(1.48~1.98)、1.55(1.33~1.82)、1.75(1.43~2.15)]和被动暴力的风险[OR值(OR值95%CI)分别为1.84(1.43~2.16)、1.59(1.34~1.87)、1.62(1.32~2.00)](P值均<0.01)。童年期虐待和主被动恋爱暴力关联的强度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学生恋爱暴力的增加有关,减少童年期虐待有益于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的影响因素,为有效干预留守经历对个体的负性影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5所高校和2所高等职业院校的2 468名学生,使用自编问卷和童年期创伤问卷开展调查。结果留守经历学生在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童年期创伤总分上高于无留守经历学生(t值分别为3.01,3.13,3.24,2.27,3.60,P值均<0.05);父母外出情况和父母回来频率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童年期创伤总分存在交互作用(F=2.37,P<0.05);性别与生源、父母外出时对象年龄、父母外出累积时间和同父母联系频率的交互作用下对留守经历学生童年期创伤总分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9,5.23,5.93,5.11,P值均<0.05);父母离家时对象年龄与生源、性别、是否独生、父母外出情况和父母回来频率的交互作用下,以及同父母联系频率与生源、性别、是否独生和父母外出累积时间的交互作用下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88,4.25,3.32,2.86,3.45; 3.82,4.02,2.64,3.29,P值均<0.05)。结论有...  相似文献   

7.
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亲子关系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郑州、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亲子关系问卷、NSSI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14.81%,男生(15.95%)高于女生(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中、高水平童年期虐待(OR值分别为2.23,3.27)以及低水平的父亲/子女和母亲/子女关系(OR值分别为1.80,1.36)均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P值均<0.01).在低、中、高童年期虐待水平组,低水平的父亲/子女关系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36,1.34,1.56,P值均<0.05);在高水平童年期虐待组,低水平的母亲/子女关系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1.20,P<0.05).男生在高水平童年期虐待组中,低水平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均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46,1.35,P值均<0.01);女生在各童年期虐待水平组中,低水平的父女关系均与其NSSI的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64,1.54,1.68,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不良亲子关系均与中学生NSSI相关联,并表现为一定的性别差异.预防童年期虐待,改善亲子关系,有益于中学生NSSI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武陵山区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及其与校园欺凌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2年10—1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陵山区6所高校3 042名大学生,利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大学版)对危害健康行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分析偏食、无安全感、打架、孤独、抑郁、失眠、伤心欲绝、自杀意念、吸烟、饮酒、游戏成瘾、网络成瘾行为12种危害健康行为的潜在类别,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别与校园欺凌的关联。结果 武陵山区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分为类别1低风险组(44.2%)、类别2综合高危组(5.4%)、类别3情绪障碍组(50.4%)。不同性别、学科的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分布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44,11.69,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校园欺凌与类别3情绪障碍组的发生正性相关(OR=1.88,P<0.01)。结论 武陵山区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呈现类别分布,且各类别与校园欺凌关联不同。高校应重视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初中生与高中生求助行为的差异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联,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南昌市内3所中学为研究现场,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渥太华自伤判断条目和中学生求助行为问卷对整群抽取的4 434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33....  相似文献   

10.
探讨儿童期创伤和欺负/被欺负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开展儿童早期精神创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6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湖南中医药大学1 117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早期创伤问卷(简化版)、欺负/被欺负问卷和安全感量表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早期创伤、欺负、被欺负、儿童早期创伤伴欺负、儿童早期创伤伴被欺负和欺负伴被欺负分别对低确定控制感和低人际安全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中,儿童早期创伤伴被欺负对低人际安全感(OR=27.91)和低确定控制感(OR=13.57)影响最大,其次是欺负伴被欺负.性别在儿童期创伤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03).结论 儿童期创伤、欺负/被欺负及其交互作用不利于大学生安全感的形成,性别在儿童期虐待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了解北京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现况及其与伤害行为相关性,为提出网络成瘾的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2---4月抽取北京市65所初中、76所高中、34所职业技术学校和12所大学的学生共39 798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初中、高中、大学卷)进行集体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总体报告率为7.6%,其中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6.1%,8.4%,9.0%,城区和郊区分别为8.5%,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倾向与打架、受欺侮、自残、自杀等伤害行为及孤独感、心情郁闷、失眠等心理问题有相关性(P值均<0.01).结论 网络成瘾是大、中学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问题,网络成瘾与伤害有关心理、行为密切相关.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时,应考虑采取心理、行为的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特质之间的中介和调节机制,为开展相关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2017—2018年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某高校大一年级2 786名学生完成儿童期创伤问卷、状态特质抑郁问卷、自动思维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儿童期创伤、自动思维和消极应对对抑郁特质起正向的预测作用,积极应对对抑郁特质起负向的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2,0.43,0.14,-0.33,P值均<0.05)。自动思维中介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特质之间的关系(Bootstrapping法的95%CI为0.03~0.06)。消极应对分别调节了儿童期创伤与自动思维和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特质之间的关系(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创伤影响抑郁特质,其关系受到应对方式和自动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了解湘西地区高职院校留守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欺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湘西地区1 241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人口学基本特征、健康相关行为及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职院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41.82%,其中留守学生的报告率(45.05%)高于非留守学生(3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父母关系好与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5,0.47),生源地为农村、5年高职、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93,2.57,2.51,3.95,4.73);与母亲关系好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负相关(OR=0.40),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6,2.32,3.81)(P值均<0.05).结论 湘西地区高职院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不容乐观,留守学生的报告率高于非留守学生,且受不同因素影响.应尽快开展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目睹暴力及遭受暴力对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影响,为预防和减轻儿童期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学生757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进行调查。结果 95名大学生在目睹暴力的同时遭受暴力侵害,即同时遭受2种伤害,阳性率为12.5%。无伤害大学生、曾目睹暴力大学生、曾遭受暴力大学生、以及曾目睹暴力及遭受暴力大学生PTSD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双重伤害的大学生比其他组别大学生PTSD总分及5个因子分更高,PTSD症状更明显(P值均<0.05)。目睹暴力与遭受暴力的关系显著(P=0.000)。在有目睹暴力经历的大学生中,有亲身遭受暴力的比例(62.5%)高于无亲身暴力的比例(42.0%)。结论目睹暴力及遭受暴力的大学生较常见,且其成年后的PTSD症状明显。目睹暴力与遭受暴力相关,应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关系,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共3 850名学生,采用《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结果男生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5.22,4.39,7.53),父母离异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各因子报告率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大学生(χ2值分别为86.80,134.06,130.18,175.64,118.46);除躯体忽视外,独生子女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因子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χ2值分别为9.44,12.44,21.18,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实施网络欺凌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伪造欺诈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9.35,5.59,5.83,7.57),独生子女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9,3.74,4.78,4.40),父母离异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太原市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流行状况及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二、大三年级各随机选取2个院(系)共4 0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欺凌情况、自杀行为等。结果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总报告率为19.42%,其中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60%,11.49%和6.16%,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0.8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与自杀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2,2.97,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尤其是遭受网络欺凌或同时实施和遭受网络欺凌可能会增加学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在降低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遭受网络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自杀等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唐山市4所高校大学生2 957名为调查对象,对近1 a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 957人中最近1 a内发生校园暴力者575人,发生率为19.4%。其中心理暴力发生率为18.5%,躯体暴力发生率为4.9%,性暴力发生率为2.5%。遭受暴力者499人,发生率为16.9%;施加校园暴力者193人,发生率为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高收入家庭、家庭结构不完整、暴力经历、暴力环境、暴力观点是施暴行为(OR值分别为0.401,1.494,1.720,2.344,2.790和3.037)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率较高,部分危险因素不容忽视。应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绍兴市青少年自伤行为现况及其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为预防自伤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绍兴市1所大学、2所高中、2所初中的学生1 654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前瞻性地进行了3次随访调查,同时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价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结果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率为26.7%(441/1 654),女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高于男性(2χ=5.944,P=0.015)。Logisit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学习负担、性别、年级、亚健康状态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学生自伤行为可预防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